為什麼沒人敢盜秦始皇的墓?

數碼趣分享


【新銳歷史】為你深度解析: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他的陵墓也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其陵墓在中國曆代帝王墓之中,都是施工最長,規模最大的。

那麼,為什麼秦始皇的陵墓至今無人敢挖?事實上,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分解:

一是,建國前,不是無人敢挖,是已經有人挖了,只是沒有成功而已。

二是,建國後,出於國家保護文物的原則,無人能挖。

三是,就算政策上允許挖,那也存在許多技術上的難題,需要解決。

(秦始皇陵墓)

一、建國前,有人挖但是沒成功。

第一個動手挖掘秦始皇墓的就是西楚霸王項羽了,《史記》記載:

“懷王約入秦無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

項羽進入咸陽之後,縱容士兵燒殺淫掠,無惡不作,這還不算,他還一把火燒了阿房宮,把好端端的文物古蹟燒成了灰燼。

燒了阿房宮之後,項羽又把目光瞄準了地下,據說項羽動用三十萬大軍玩命地挖掘,人多力量大,僅僅過了兩天就挖到了墓門,就在這時,突然發生了一件怪事。

原來他們挖到了一個怪異老龜雕像,這隻老龜眼睛紅紅的,像在流血一般,眼睛死死地盯著前方的一顆小樹,這棵樹也十分怪異,上下都是白白一片,像是漢白玉柱子一般。

而在白色小樹的頂上,盤旋著一條吐著信子的赤練蛇,惡毒地注視著眼前發生的一切。

就在這時,不可思議的一幕出現了,在場的幾百名士兵瞬間石化,變成了兵馬俑,後面跟上來的士兵嚇傻了,紛紛退出墓道。後來,相士勸告項羽道:

“秦始皇陵建於中華龍脈之上,如果貿然挖斷龍脈,會山崩地裂,洪水氾濫,後果不堪設想。”

項羽聽信了相士的話,這才停止挖掘。

第二個進入秦始皇陵的是一個放羊娃,《漢書》記載:

“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臧槨。”

說的是,一個放羊娃在秦始皇陵附近放羊的時候,突然一隻羊掉入了洞口之中,這孩子點著火把進入洞中去找丟失的羊,結果不小心把洞中的棺槨燒了。

這個洞肯定是盜洞,說明之前有人進入過秦始皇陵,並且有可能盜走了文物,這個記載不知是真是假。

二、建國後,無人能挖。

解放後,郭沫若對秦始皇陵動起了心思,他準備把秦始皇陵墓挖開,看看裡面到底還剩下什麼寶貝,然而提案報到周恩來之處,當即被否掉了。

因為在此之前,在郭沫若的主導下,文物部門曾經挖過明定陵,結果因為保護措施不力,剛出土的大量文物瞬間氧化了,許多珍貴字畫變成了灰燼,非常可惜。

因此,周恩來果斷地拒絕了他。

之後,我國考古工作一直實行的是保護性發掘,就是古墓被盜墓賊,被工地破壞了,趕緊去進行評估,有考古價值的,能修復的就修復好就地保護,不能修復的就進行搶救性挖掘。

現在,秦始皇陵已屬世界遺產,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政策上已不允許再去挖掘了。

(秦始皇陵景區)

三、現代技術下挖掘秦始皇陵墓的幾個難題。

1、能不能建造一個跨度500米以上的大棚?

秦始皇陵的封土也就是民間說的墳有多大規模?《漢書》上說:

“其高五十丈,週迴五里有餘。”

秦時一尺約為現代23釐米,五十丈即約115米,秦時一里為414米,五里約為2070米,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當初的規模。

可是經過兩千多的自然的侵蝕和人為的剝削,現存的封土比原來的封土縮小了,前幾年秦俑考古隊為了瞭解原來封土堆積的實際大小,進行過鑽探。

發現原來的封土基礎部分,近似方形,周長與《漢書》說的“週迴五里有餘”的數據相近,為2000米,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

這樣的話,我們在發掘前首先應當建造一個跨度不能小於500米的保護大棚,如果不能建造500米跨徑的大棚,挖掘秦陵簡直就是不可能的。

2、挖掉了墳會使秦陵地面景觀消失。

挖掉了秦陵地面以上的墳,最直接的問題就是秦始皇陵的地面景觀就會消失。秦始皇陵沒有了墳堆,如何能讓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讓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艱辛與偉大?

如果不挖掉墳,而用大棚把秦陵“包”起來,那這個新建的大棚又如何與陵園景觀以及周圍山巒協調起來呢?

3、地宮深深,如何上下?

如果地宮距離現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當於15層左右的高樓,這樣的立壁,如果是石頭或哪怕是土石結合的還算牢固,如果像兵馬俑坑那樣只是板壁和土壁,會不會導致塌方?

還有,兵馬俑坑離地表3到5米左右,在旁邊圍上圍欄,不用下去也能看個清楚,可地宮深了十倍以上,在上面圍個圍欄不讓下去,難道要遊客用望遠鏡看不成?

如果構建下去的通道,橫七豎八地建成樓梯、鋪上滾梯、豎起電梯,豈不是破壞了地宮的內部結構景觀?

4、多長時間能挖完秦陵?

如果我們用幾乎可以說是笑話的最機械的算法,既不計算時間成本,也不考慮實際埋藏狀況,更不考慮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只算髮掘面積的話,可以看到如下的換算過程和結果:

陝西鳳翔秦景公一號大墓是我國目前已發掘的最大先秦墓葬,總面積5334平方米,深24米,秦陵面積25萬平方米,比它大約50倍。

秦公大墓1976年發現,到1986年清理完成,整整挖了10年。那麼,秦陵是不是就要挖400—500年?

(秦始皇陵內部想象圖)

總結

綜上所述,秦始皇的陵墓,建國前,有許多人或明或暗都動過挖掘的念頭,也有人去實踐了,但是限於種種原因,他們是挖不了。

建國之後,也有人想去挖掘,可是這與我國保護文物的宗旨相背離,最終也沒被允許。

現在,秦始皇的陵墓已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國際著名遺址,是當地重要的文旅產業,挖秦陵不僅不科學,還有可能破壞當地的旅遊產業。

這也是與我們現在提倡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相背道而馳,所以也是不可能的。

-END-

點擊上方關注【新銳歷史】,多平臺認證優質作者,專注於歷史領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新銳歷史


秦始皇陵工程浩大,嬴政從13歲登基就開始修建陵墓,整整修了近39年。一直到他死都沒有完工,次子胡亥又命大批能工巧匠修建了一年多,才正式完工。



地宮無人敢盜的原因:

一,盜墓賊沒有這個能力,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的帝王陵之一。

1,地宮層層防禦讓盜墓賊無法下手。

據記載,秦始皇每年都用70多萬的猛男修建地宮,地宮佈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兩重夯土城垣,非常堅固連弓箭都射不進去。並且夯土層內部由堅硬的石頭嚴密堆砌,這些石頭都是工匠捨近求遠從渭河北面的山上精挑細選運來的,所砌宮牆有30米高。那麼城牆到底有多堅固?經歷8級地震城牆竟安然無恙,盜墓者估計根本沒有能力動它分毫。


除了城牆防禦外,還有浩大的排水渠阻擋盜墓賊的腳步。城牆周邊有巨大的排水渠,底部由厚達17米的防水性強的青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寬的黃土夯成,規模之大讓人難以想象,這又是一道對地宮的堅強防禦。


另外,地宮周圍面積廣大,經專家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如果盜墓賊選擇周邊開挖,加上層層防禦,挖到地宮那得需要久遠的時間。


2,地宮太深,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為夯土堆,下為地宮。

上面由封土夯築而成,狀呈覆鬥,底部近似方形,面 積達25萬平方米,封土堆高達五十餘仗(高度約115米),但經過兩千多年風雨洗禮、大水的沖刷、地震和人為破壞,現 存高度仍為87米,封土底部面積為約12萬平方米。


據《史記》等史料記載:“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天下各國能工巧匠彙集有70多萬人修建。公元前210年,丞相兼包工頭李斯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他向秦始皇彙報是否還要繼續,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這深度更讓人感到神秘。關於地宮深度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具體有多深,對於實際真相至今仍是一個謎,盜墓賊更無從知曉不敢輕易下手。

3,秦始皇陵地宮內部機關重重令盜墓賊望而生畏。

這是個豪華的“地下王國”,根據史料的記載,地宮上有天文日月星辰,下有地理江河湖泊。當然也有數不盡的奇珍異寶,人魚燭火永不熄滅。地宮內江河百川皆為水銀,秦始皇陵地宮中有一個巨大的水銀海洋,秦始皇的銅棺漂浮其上,日夜巡遊。秦始皇生前追求長生不老,五次巡遊踏遍千山萬水,對地理頗有研究,水銀分佈可能與他到過的江海位置相符。盜墓賊膽敢闖入,這些水銀就會揮發,分分鐘就要了他們的命。經過專家反覆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很可能是水銀揮發浸入土壤而致。另外,地宮裡面有連射機關暗器弩對付盜墓者。盜墓者如有入侵秒變刺蝟,活下來的幾率為零,這些對盜墓賊起到很大的震懾。


4,修陵墓的最後一批工人全部陪葬,盜墓賊無法知曉墓中通道和機關秘密。

《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工匠們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墓們關閉,可憐的工人們成了人殉,再無人知道地宮內部通道秘密。自古以來對於是否真的有人進入秦始皇墓也都是些傳說故事。據考古學家研究證明,秦始皇陵並沒有被盜痕跡。

秦始皇陵周邊出土的小墓葬及秦始皇陪葬坑也都完好無損,出土4000多種陪葬品震驚中外,秦始皇陵兵馬俑及銅車馬更是人間奇蹟 。

二,盜墓賊看到寶物得不到

摸金校尉們知道,即使他們進入陵墓拿到文物,因文物年代久遠,與空氣隔絕,沒有相關保護措施見到空氣會氧化瞬間會灰飛煙滅,失去它應有的價值。

三,對千古一帝的敬重

秦始皇為了自己的陵墓建設的更加完美,他專門請專業“神官”和自己的專業大臣趙康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專業研究,找到風水寶地驪山(陝西省西安以東30公里臨潼縣的驪山),開鑿出5處水源,在平地上用夯土造出五座堅固的山峰,叫“五爪金龍”。據說讓秦始皇越戰越猛最終統一六國,秦始皇陵成為龍脈。秦始皇死前起誓說:即使他死了有他的龍魂保佑中華民族千世萬世永不衰竭。秦始皇的誓言被傳播2千多年,不挖秦皇陵,也許是對千古一帝的敬重吧。歷代統治者大都為了安撫被統治的前朝百姓,並對先代君王表示敬意,會對皇陵加以保護嚴懲盜墓賊。


四,60年代隨著我國對秦陵的發現,出動大量人力財力對這一世界遺產進行保護,盜墓賊更不敢進前半步。

盜墓自古以來就是被世人所不恥的行當,盜墓賊在道德上受人譴責,傷天害理;盜墓在法律上更是違法犯罪懲罰相當嚴厲。


小姐姐講史



神農35


嚴格說不是沒人敢挖,而是很多人挖了。

先說說都有哪些人挖過秦皇陵。

  • 項羽

項羽攻入關中之後,大肆破環秦始皇陵的地面結構,並向下挖掘了皇陵,至於結果,史書未表。

  • 赤眉軍

新莽末年,赤眉軍挖掘帝陵,取出銅棺鍊銅,古文中“水經注:渭水”有記載,但我個人分析挖出的應該是陪葬的墓穴,而不是秦皇陵內部。

  • 軍閥劉鎮華、孫連仲

民國期間,軍閥劉鎮華在執政陝西時,秘密盜挖帝陵。孫連仲更加離譜,嘴上聲稱要挖戰壕,卻在秦皇陵的上方大肆挖掘。

這些是有考證的事情,至於很多小打小鬧的挖掘和野史暫且不述。雖然他們都很努力的挖掘秦陵,但沒有成功。

為什麼沒有成功呢?

大家請看秦皇陵的結構圖

  • 地宮挖掘極深

秦始皇陵東西寬度392米,南北長460米,總面積18萬平方米。據史籍記載,地宮挖到深不可入時,才向兩邊擴開三百丈。這地宮究竟有多深?號稱穿三泉,也就是說穿過三層的地表水脈。考古學家曾經在地宮邊緣鑽到26米深度時,還是封土層。戰國時期的豎井已經能打到50米深,以秦朝的技術而言,秦皇陵絕對比50米深的多,有華裔物理學家研究稱地宮深度在500-1500米之間。如此深的地宮,從上面應往下挖,短時間內很難挖通,所以挖“戰壕”就更不可能了。

  • 地宮由巨石構成

將巨石築成宮殿,整個外圍都是由石塊包裹而成,如同金字塔一樣,只是埋在了地下。就算把封土堆挖穿,遇到石塊那一層也很難往下挖。

  • 雖然有墓道,但墓道機關密佈

史記上曾表述,墓道中有外羨門、中羨門、內羨門,三道石門。很長的墓道中遍佈機關弩,進入者必死無疑。

建國後,技術部門曾對地宮的汞含量進行檢測,越12000平方米處有汞含量強度異常區域,這也間接的證明了地宮的完整性,如果被挖掘,水銀會揮發,不會有這麼大面積的汞含量區域。

以現代的科學技術,挖掘地宮已經不是難事,為什麼國家沒有挖掘呢,有如下幾點原因:

1、國家挖掘文物的基本準則是不是主動挖掘帝王陵墓,挖掘即破壞,能不挖則不挖。只有在自然破壞、施工人為破壞後,才會進行搶救性挖掘。

2、帝陵已經幾千年了,內部早已形成平衡的生態環境,人工挖掘後,打破平衡,以現有技術根本不能保護文物完整的狀態,對文物只有損壞。

所以,秦皇陵建國前是無人挖得動,建國後是無人可以挖。


弘毅說歷史


秦始皇的陵墓不是沒人敢盜,是這項工程太大了。沒有三五年的時間,是根本挖不到秦始皇埋葬的寶貝和棺槨的。

當然了我們說的是在古代,沒有現代化機器幫助的情況下。

要知道秦始皇當時是動用了七十萬勞力,三十多年的時間,才把陵墓給修好的。想要盜取他的陵墓,真的就如同愚公移山一般。可想而知,這個難度有多大。

還有就是盜墓,無論是在哪個時代,都是被嚴令禁止的一件事。

一般軍閥或者盜墓賊,都是選擇比較容易盜的墓來挖掘。

若是選擇秦始皇這種大墓來盜的話,寶貝還沒有挖掘到,就已經暴露,被人知道了。或者是早就被人發覺,抓起來滅族了。

還有就是,盜秦始皇的墓,風險也是很大的。

司馬遷在《史記》裡就有明確的記錄,說秦始皇的棺槨,是穿過了三層地下水,而埋葬的。可見這個深度,真的可以用十八層地獄那麼深來形容。

平地上的小山丘,再加上龐大的地宮,這樣的高,想要挖掘秦始皇的陵墓,想想是不是讓人不寒而慄。

還有就是,即使秦始皇的陵墓被別人盜了。裡面的寶貝也未必能取走。

因為他的陵墓裡是放有大量的汞的,大家都知道,汞都是有毒的,經過幾千年的塵封,裡面已經是真空的了,萬一在暴露的時候,接觸空氣的那一剎那,釋放出來的能量,也是不能小覷的。

最主要的是裡面還設置了,各種各樣的機關安卡。各種各樣的弓弩,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導致盜墓的人直接死亡的。

所以說綜上原因,就是秦始皇陵墓沒有被盜的原因。

當然了我們現代,想要挖秦始皇的陵墓,就容易的多了,畢竟機器化早就普及了。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秦始皇的陵墓,一直都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一直都是被國家保護的對象。

所以,無論是誰,想要挖秦始皇的陵墓,都是不可能的。

還有就是,專家們已經對秦始皇的陵墓,進行探測了。他的陵墓保護的還是比較完整的,因為在他的墓室裡,專家們確實探測到有汞,這也就意味著他的墓室從來沒有被破壞過,一直塵封的很好。

希望秦始皇的陵墓,永遠都不要被挖,就讓他隨著歷史的傳承,而傳遞下去吧。畢竟他已經是中國的一座隗寶了。


漢史趣聞


開墓,用我們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考古。考古,從字面上說就是考察古代,我們處於三維空間之中,是不可能從時間上走回過去的,但是我們可以從古人有意識無意識殘留下來的東西里面發現古代社會的遺蹟。考古使我們可以和我們的前輩們面對面的交談,瞭解他們當時發生的事情,以古為鑑,照亮我們前進的路。這就是考古的價值和意義。



為何我們現在對文物的挖掘都如此的謹慎,甚至沒有萬全的把握堅決不開任何一座墓,這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郭沫若。

郭沫若是一個歷史愛好者,在他看來,想要更好的瞭解歷史,開挖陵墓無疑是最直接的方法,其中以帝王陵墓為最,因此郭沫若看中了永樂大帝的陵墓,想要進行挖掘,但永樂大帝的陵墓太過於珍貴了,遭到了許多學者的強烈反對,認為當時的技術條件嚴重不足,因此,郭沫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選擇了相對好挖掘一些的明定陵。經過考古人員的艱苦奮鬥,最終明定陵打開了,沒想到越擔心什麼,就越會發生什麼,由於技術條件的不足和準備的不充分,定陵裡面的無數寶藏頓時灰飛煙滅,特別是其中精美的絲織品、三口金絲楠木棺槨,就連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體成了一把灰塵,這個損失太大了,根本就不能接受,是我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損失。

這件事情傳到了周總理那裡,周總理果斷下令,不能夠讓定陵的慘痛教訓重演,拒絕了郭沫若想要挖掘長陵的計劃,這個決定可謂是利國利民,要不國家的損失更大。

因此,今後考古界都以此為戒,沒有足夠的能力絕對不開陵墓,秦始皇陵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墓,珍貴程度不言而喻,特別是經過探測之後發現裡面有海量的水銀,一旦打開,水銀洩露,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想要開秦始皇陵,那一定要等到我們將陵墓萬全探測完畢,有了萬全的把握之後,才會開啟了,不知道我還能不能見到這一天了。


盪漾飛劍


明朝帝陵是中國境內保存最完好的帝陵。

秦始皇陵在歷史上經歷了多次官盜和私盜,只不過是否能入地宮還存疑!

中國的帝陵,最早為河南安陽殷墟的商王陵,考古發現存在人為破壞現象,很有可能是被周人破壞,唯一保存完整的是商王王后婦好墓!

周朝帝陵由於採用“不樹不封”制度,因此至今西周王陵未發現,東周王陵在洛陽地區有發現。由於周王王陵找不到,所以應該都保存完整,因為洛陽周王陵已發現的都基本保存完整。

西漢帝陵在西漢末年被赤眉軍等起義軍悉數盜決,東漢末年又遭董卓再次盜決,據說漢武帝屍骸被董卓暴曬月餘才得以重新下葬。

東漢帝陵在董卓撤退關中時盜決,但是像光武帝陵等也是因為找不到,貌似躲過!

唐朝帝陵被時任陝西官員的溫韜悉數發掘,不過乾陵由於太困難而躲過。

北宋帝陵被金人發掘,不過地面建築還有。

明朝帝陵,由於清朝是打著替明人報仇的旗號進來的,不僅厚葬了崇禎皇帝,還對明朝帝陵進行了保護,清朝皇帝還多次祭拜朱元璋。

清帝陵被民國軍閥孫殿英盜決。

因此明十三陵成為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帝陵,也是中國帝陵中唯一的“世界遺產”




雲星午夜


其實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過很多次了。

很多人沒有搞清楚概念,秦始皇陵包括了地宮、封土、地面上的陵園建築、隨葬坑、隨葬墓等一系列的遺址,除了地宮和封土之外,秦始皇陵的其它遺蹟都已經或多或少的進行了考古發掘,所以說,考古學家現在沒有發掘的是秦陵的主體,也就是封土和地宮,而大眾往往只把地宮和封土直接當成了秦始皇陵的全部,而忽略了其它很重要的建築遺蹟和隨葬遺蹟。

網圖侵刪

需要知道的是,一座帝王陵墓,絕不能簡單的被認為是地宮和封土,因為帝王陵寢,它更重要的是承載了巨大的政治、文化上的意義,而帝王及其後人所要表達的政治和文化意義,就是通過陵園的選址、佈局和建築等一系列元素來體現的。

那麼,為什麼考古學家不去發掘秦始皇陵的地宮呢?

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出於對目前的文物保護的能力的考慮。實際上,根據我的工作和學習經驗來說,以當今的科技水平,如果我們要去發掘秦始皇陵,以國內的文物保護水平,是完全有能力對出土的文物進行完美的保護下來的。但是,這個僅是假設,如果在發掘過程中,萬一出現一點差錯,後果就會很嚴重,因為秦始皇陵備受矚目,發掘秦陵的意義已經超出了學術上的意義了,如果發掘過程中,一絲不苟的不出差錯的完成,大眾會覺得這是考古學家分內之事,萬一出現差錯,一定會口誅筆伐,對於考古學家很不利,所以我們不會去主動發掘的。

第二個原因是,我們都會知道秦陵地宮內有會有大量的精美文物,有青銅器、玉器等等,還有一些我們不曾想過的遺物出現,這些都是用來研究當時中國最高科技和上層審美的絕佳材料。同時,也可能會有大量的竹簡文書,是研究當時歷史文化的的不可多得的資源。但是,如果我們不去發掘秦陵地宮,我們也會通過其它方式來研究秦以及先秦的歷史和文化的。所以發掘秦陵地宮,並不是那麼必要。

所以說,現在不會發掘秦陵地宮,以後可能也不會。


考古學酥


我是雜談論者,一個專注歷史,文學,民生作者!歡迎關注留言!

已經有那麼多好的回答了,我就用“野史”簡單回答一下!

秦始皇陵的文物到現在已經幾千年了,我們知道已經出土的最多文物也就是兵馬俑(秦始皇陪葬用的!)其實兵馬俑在出土之前都是破的,殘缺不全的!也就是說不完整,有些部位已經脫落了!是後來的工作人員經過粘各才成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那為什麼兵馬俑都可以被挖出來,而秦始皇陵不敢挖呢?
據傳說(野史記載)因為陵墓中有很多機關暗器,只要有人闖入的話就會有生命危險!也有些說法是因為裡面是水銀灌注的城堡,維護著秦始皇的肉身,只要打開陵墓就會使得水銀洩露出去!導致人中毒死亡!不過這些說法都不是太可靠!據皇陵的工作人員透露,因為不挖是因為裡面的化學成分複雜,如果冒然挖掘,可能會導致文物的氧化!現在技術還不是很成熟,所以為了文物的安全和完整性!不能輕易挖掘!



秦始皇陵,這是古代人們智慧,藝術的結晶!我們可以通過秦始皇陵看到古代人的聰明才智,也看到了當時的社會極度惡劣悲壯!!

挖掘古墓,探尋文物不是不尊重古人,而是想讓這些文物得到更好的保存和維護,從而不讓盜墓者盜去!


雜談論者


秦始皇陵是現在我國最大的帝王陵寢,裡面文物眾多,在很早以前就被人們所發現了,可是到現在仍然還未挖掘,其實原因有很多。




1、我國法律規定政,自建國後發掘明神宗定陵後,不再主動發掘帝陵,也不會主動發掘其他陵墓,只有搶救性保護性發掘。

2、以我們現在的科技技術,根本不可能挖掘。現代的考古學家基本已經證明了《史記》所記載的地宮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內容,也就是說,秦始皇陵充滿了水銀。數量巨大,一旦有絲毫差錯,整個地宮會充滿毒物。

3、我們現代的保護文物技術還不行。比如兵馬俑被發現的時候,人們開始對它進行挖掘,傳說兵馬俑出剛剛土的時候,是非常有神的,身披著紫色戰袍和鎧甲,猶如真人。可是沒過幾分鐘,兵馬俑的由於收到了外界的空氣顏色,很快的就脫落消失了,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我自己也覺得,盲目的挖掘帝王陵墓是不可取的,除非我們有足夠保護文物的能力,使地宮挖掘後仍然完好如初,否則還是不挖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