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癌症为何“偏爱”中国人?有这些习惯的很危险

3大癌症为何“偏爱”中国人?有这些习惯的很危险

1 胃癌的“罪魁祸首”

腌制食物——高盐

像腌制的鱼肉、蔬菜等都是国人餐桌上常见的传统美食,再加上烹饪时喜欢使用各种调料、酱料,这些都很容易导致每日盐的摄入超标。

多份报道显示,超6成的人每天的食盐摄取量都是超标的,平均每天12g左右,约是推荐摄入量6g的两倍。

盐是一种高渗透物,高盐会对胃粘膜造成直接伤害使胃粘膜发生弥漫性充血、水肿、溃疡、坏死、出血等症状,而在这长期反复的炎症、溃疡,则有可能变成癌;

另外,腌制的食物中还容易有亚硝胺,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

一类致癌物,长期食用,容易增加食管癌、胃癌等风险

共餐制——幽门螺杆菌


3大癌症为何“偏爱”中国人?有这些习惯的很危险


3大癌症为何“偏爱”中国人?有这些习惯的很危险

2

打响保“胃”战

改变饮食习惯

3大癌症为何“偏爱”中国人?有这些习惯的很危险

用好营养素


3大癌症为何“偏爱”中国人?有这些习惯的很危险

3大癌症为何“偏爱”中国人?有这些习惯的很危险

护胃茶

取白芨、黄芪各30g,煎煮40分钟后代茶饮用,每天喝200毫升。

白芨生肌护膜,黄芪托疮生肌,两者搭配可固护胃气,提升免疫力,有助于减少抗凝药物、生冷食物对胃部的损伤,

帮助修复胃粘膜

3大癌症为何“偏爱”中国人?有这些习惯的很危险

2易被忽视、混淆——食管癌


3大癌症为何“偏爱”中国人?有这些习惯的很危险


1食管癌的两大诱因

喜热、烫

“趁热吃”、“趁热喝”应该是我们餐桌上常能听到的,特别是天冷的冬季,而食管癌则专门盯着喜欢“趁热”的人。

食管的表面有一层娇嫩的黏膜,适宜10-40℃的温度;50-60℃勉强能耐受;65℃以上,会造成烫伤

但我们人体体温就有37℃左右了,当黏膜上皮长期受到热食的刺激,引起黏膜充血、蛋白变性,反复出现糜烂、炎症,最终可能造成癌变,成为食管癌。

世界卫生组织也将高于65℃的热饮列为2A级致癌物(很可能致癌),与疟疾、重金属铅同属一类。

由于食管对温度不敏感

,常常被误认为很坚强,但平时我们吃太烫的东西,会让食道和胃受苦……因此预防食管癌,要改掉吃东西太快、太烫、太咸、太硬的习惯

口腔问题

3大癌症为何“偏爱”中国人?有这些习惯的很危险

3大癌症为何“偏爱”中国人?有这些习惯的很危险

2食管癌的蛛丝马迹

早期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到95%以上,中远期的生存率则不足15%。所以说,对付食管癌,早发现很关键,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就得当心了:


①裂纹舌,即舌头出现一条裂纹或川字裂纹,又或者是不明显的小的交叉裂纹,则可能预示着食管、胃存在潜在疾病或癌前病变,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

②轻微的或偶尔的食物下咽梗噎感、黏滞感;发展到食物越吃越稀、软,连喝水都觉得不顺畅,可能已经发生病变。

部分患者会感觉到胸骨后间歇性出现胀闷感或轻微疼痛。这种症状并非持续发生,大多是在劳累后及快速进食时加重。


3大癌症为何“偏爱”中国人?有这些习惯的很危险

3大癌症为何“偏爱”中国人?有这些习惯的很危险

①烟

这里所说的烟包括香烟和油烟两种。

目前中国有超过3亿的烟民,每天至少1次暴露于二手烟的人有7.4亿。而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多达几百种确定的致癌物质69种,会增加肺癌、鼻咽癌、食管癌、胃癌等风险。


3大癌症为何“偏爱”中国人?有这些习惯的很危险


3大癌症为何“偏爱”中国人?有这些习惯的很危险


3大癌症为何“偏爱”中国人?有这些习惯的很危险


②细菌

肺作为呼吸器官,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进入肺,并附着在肺表面的黏膜组织。正常情况下,这部分细菌与人和平共处,互不干扰。

当人体免疫力下降,肺部的共生细菌就会劫持淋巴细胞,建立有利于癌细胞生长的环境;若是不小心吸入了一些威力较大的致病菌,也会威胁肺部健康。

像是加湿器、空调等长期使用,却未曾清洗过,都易滋生致病菌,诱发肺部感染,耗竭自身的免疫功能,大大增加肺部疾病甚至肺癌风险。

3大癌症为何“偏爱”中国人?有这些习惯的很危险

1

两大症状别忽视

临床上有很多患者都是出现癌转移症状后才就医的,但肺癌一旦发生远处转移,其预后较差,如何尽可能地早发现肺癌征兆?

①干咳:大多数的早期肺癌患者都会出现以干咳为主的咳嗽,特别是老烟民,比如:遇到冷空气、刺激性气味等,会引起阵发性的干咳,有时咳嗽较为激烈,一时难以恢复正常,用止咳药也无法缓解。

另外,若出现夜间咳嗽、突然咯血,痰中带血、胸背部疼痛等情况,也可能是肺癌的信号,一定要及时检查。

3大癌症为何“偏爱”中国人?有这些习惯的很危险

②手指变粗:肺出现癌变,气道会阻塞,肺部易缺氧,进而影响到组织。时间久了,手指末端指节,尤其是骨面的软组织,易出现无痛性增生、肥厚、肿胀,导致手指末端变形,医学上称之为“杵状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