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问题孩子的“诅咒”,父母和老师靠六个字可让孩子成功逆袭

你这是瞎猫碰到了死老鼠”,班主任董老师拿着成绩单,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念出我全乡第一名的时候,语气里甚至有一丝嘲笑,眼神里满满的不屑。以至于发放学校的奖品时,他也自动的把我忽略了,尽管,他手里拿着的成绩单上,黑纸白字的写着我是第一名,分数也是名列前茅。

不可否认,我语文成绩一直都是中游徘徊,甚至考过不及格,更不要说全班第一名了,这次却突然考了全乡第一名,着实让人惊讶。可这确实是事实,千真万确,没有作弊。

我哭着跑回家告诉了我的爸妈,他们听后火冒三丈,立马跑到学校去找校长,据理力争,再三强调相信我没有作弊,这是我的真实成绩,并强烈要求班主任给我应得的奖品,并认可我的成绩给我道歉。最后我拿到了属于我的奖品,班主任也不痛不痒的说错怪我了。

回到家里,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妈妈相信这是你这学期努力学习的结果,老师不信,我们继续努力,下次考试证明给他看!”

之后的日子里,我学习更加刻苦,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背课文,晚上则是在做题中进入梦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期末考试再次名列前茅,最后以全校前几名的成绩考上了全乡最好的初中,再也不是差学生了。


打破问题孩子的“诅咒”,父母和老师靠六个字可让孩子成功逆袭


我早已打破了老师的“诅咒”,活成了妈妈期待的样子“一个成绩优秀的女儿”,最终踏出“农门”,走向了大都市。

我时常在想,假如当时妈妈也认为我是“瞎猫碰到了死老鼠”,今天的我又会是什么样子,可能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早早辍学结婚生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或者在外地的工厂里不分昼夜的辛苦劳作吧。

时至今日,我才知道妈妈无意中用了“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

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这种由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

1868年,罗森塔尔和助手在一所小学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选了18个班,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和肯定的口吻将一份占总人数20%的"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任课老师,并再三叮嘱他们要保密,不然会影响实验结果。

8个月后,他们再次来到学校,对那18个班的学生进行复试。让人吃惊的是: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人打交道。

其实,当初那份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不过却对老师产生了积极的暗示。在这8个月里,老师从心里上把这些学生当做“最有发展前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他们付出更多的耐心,给予更多的赞扬,学生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强大的关注和鼓励,自信心大增,并自觉地努力学习,从而提升了学业成绩,也慢慢变成了老师所期待的样子。

利翁效应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扶"不行。”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由于年龄和认知上的局限性,无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真正价值。老师和父母对他们的看法,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自我的看法。正确的、积极的评价会让孩子对自己充满希望,进而给自己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前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丘吉尔曾说:“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怎样地赞美他。”

由此可见,赞美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态,进而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从而真正的改变一个人,这也充分说明了“罗森塔尔效应”对人的极大作用。

而我们经常脱口而出“你很聪明”、“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很好,继续加油!”之类的赞美,可是这些赞美有时非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阻碍了孩子更进一步的探索。

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真实的实验:他们把五年级的400名孩子分成两组,然后给予不同的赞美方式。

第一组基本上用的是我们平时的口头禅“哇,你做到了!”“你好棒啊!”“你太棒了!”之类的话,只赞美他们的结果。并且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常常皱着眉头,仅仅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时说“真棒,你做的太好了!”或者“你真聪明!”永远只赞美结果。

而另外一组的孩子,老师一直陪伴着他们,对孩子们使用的语言是“这个你做得不错,你比刚才更努力了!”“你的状态很好啊,跟刚在比,这个方法用的更好!”“哇,你又比刚才进步了,这一点你做的真好!”他们赞美的是过程。


打破问题孩子的“诅咒”,父母和老师靠六个字可让孩子成功逆袭


随着实验难度的升级,两组的老师同样是做出不同的反应:一组是老师皱着眉头看着孩子,达到目标时就说“不错,很棒!”达不到目标就什么也不说,永远只赞美结果;而另一组老师依然是陪着孩子,赞美他们的过程,语言依然是“恩,你做得比上次好很多!”“这个你又进步了,你真努力!”等。

当实验再次升级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只赞美结果的孩子,面对更高的挑战时,慢慢选择了放弃;而被赞美过程的孩子,当难度更高的时候,他们反而更兴奋、更乐意去行动、更愿意去挑战!

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同样是赞美,为什么赞美结果的孩子停止了比赛呢?而赞美过程的孩子却劲头十足的迎接每一次挑战呢?

那是因为,孩子们发现,老师根本不关注他们的过程,只在乎结果,对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的困难、运用的方法根本不在乎,所以他们只做自己会的。

而赞美过程的孩子,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怕犯错、不畏惧困难,并且越来越好。

所以,正确的赞美是赞美过程,而不是赞美结果。

我们回想一下,是不是当孩子考的好的时候,我们就高兴,反之,就把孩子骂一顿。

我们整天念叨着爱孩子,而孩子却说“你根本不爱我!”

这是因为我们对待孩子,往往只看中结果,而自动忽略过程,让孩子产生一种感觉“你根本不关心过程怎么样,为什么考好,为什么考的不好”,觉得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只关心他的学习,只会逼着孩子学习。

所以,赞美是把双刃剑,要么摧毁孩子,要么成就孩子。

赞美过程,意味着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任何一个有挑战的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一步步的努力,可能会经历困难,经历失败,但可以越挫越勇,最终成功。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那么,我们该如何赞美孩子才能成就孩子而不是摧毁孩子呢?

第一,赞美一定要及时。

我们要在孩子做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立刻赞美。因为在那一刻,孩子做到了,你由衷地说一句“你这个真的做的很好”,他就会很兴奋,并且记忆深刻,并更有动力进行下一步。如果过了孩子的兴奋点,你再去赞美他,孩子就会感觉赞美很虚,可有可无,不要也罢。

第二、赞美一定要具体。

“恩,做的太好了!”“你真棒!”“果然是妈妈的儿子!”我们常常脱口而出的这些赞美,几次之后孩子就会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并渐渐的毫无感觉。如果我们在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时“你这次钢琴弹的很流畅,也有你自己的想法,妈妈看到了你很用心。”这样具体细致的表达出我们的赞美,孩子一定会感受到我们在特别的关注他,内心也会充满喜悦。

第三、赞美一定要真诚。

美国已故伟大的演说家、成功学家罗曼·文森特·皮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


孩子有天然的感受力和直觉,我们是在真诚地赞美他孩子敷衍他,他一听就知道了。我们不能看到孩子在做作业就夸他真棒!也不能因为孩子完成了一个实验,就夸他是个天才!如果我们看到孩子在做作业夸他“今天你真自觉,妈妈相信你今天可以早早完成作业”,看到孩子做好了实验夸“妈妈刚才看到你很用心地在做实验,你一定付出了很多耐心才完成他”,这样赞美孩子反而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诚意。


打破问题孩子的“诅咒”,父母和老师靠六个字可让孩子成功逆袭


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尔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敏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吝于把赞许的温暖给予别人。

所以,我们要多赞美孩子,并且及时具体真诚地赞美孩子,相信孩子一定会超出我们的期待,越来越优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