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處處學語文之三:誓師大會和中高考標語

【按】作為語文老師,我的語文課,絕不只講教材,也絕不只停留在課堂,我一直給學生強調一點,那就是時時處處皆可以學語文,凡是有語言的地方,有文字的地方,都可以成為語文學習的資源,不必非要拘泥於課本,拘泥於考試。

我是這樣給學生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也算是“吾道一以貫之”。第一篇《時時處處學語文之一:“毅然告別非典”》,第二篇是《時時處處學語文之二:可以說“一年一度”,那能說“一天一度”嗎》。今天發佈的是第三篇。


時時處處學語文之三:誓師大會和中高考標語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考也好,高考也好,開始流行起“誓師大會”這樣的節目來了,召開時間一般定在考前的一個時間,一般都定在前一百天,也有提前得更早的,恨不得從一上初、高三就開誓師大會。

大約活動的組織者,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取得優異成績的目的。但我卻對這個事情卻不大感冒,每每看到這樣的情形,總覺得好像是走進了某一個傳銷窩點,一個人站在主席臺上,拿著話筒,帶著一群人聲嘶力竭地喊口號。

我對此不感冒,不單純是因為形式問題,而更因為對其效果有質疑,這種質疑沒有什麼具體數據支撐,但是卻有一些心理學上的依據。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Yerks_Dodson Law),這個定律表明:


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還發現,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工作效率隨動機的提高而上升;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也就是說,在難度較大的任務中,較低的動機水平有利於任務的完成。

毫無疑問,中高考屬於高智力的活動,屬於有相當難度的任務,需要深度的思維,採用誓師大會這樣的形式,過分地強調動機問題,非要把考上什麼學校,為學校,為父母爭光添彩之類的過分強調出來,把中高考弄得和要進行一場體育賽似的.


動機過強,反而可能使得工作效率下降,並不真的有助於達成目的。這從一部分學生過度緊張,發揮失常,就可見一斑了。按照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高考這樣的活動,應該是較低的動機水平才更有利於任務的完成。

我沒辦法驗證是不是中高考誓師真的不利於任務的完成,我只是把這個心理學定律擺在這兒,大家自己去判斷。其實這是個二選一的問題,要麼誓師大會是對的,要麼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是對的。不可能兩個都是對的。

說沒辦法驗證,不是不能驗證,而是因為沒有人願意驗證。我們太習慣於看別人怎麼做,於是我們也怎麼做。只要形式上好看就好了,是不是真的能達到目的,有時候似乎並不重要,也不大有人關心這個問題。但真正的教育本不該如此。

誓師大會,只是開個頭兒,誓師大會之後,常常要張貼標語,不但有學校的,有年級的,甚至還有班級的。紅紅的,掛滿了整個校園,或者也有一些學校乾脆直接掛在教學樓內,到處都是標語飄飄,一進教學樓,頗有一些進了某個熱火朝天的建築工地,要“大幹一百天,實現×××”的感覺。

前面關於誓師大會的看法,我不算專業,甚至可能是外行,這個由心理學家,教育學家來講,會比我講得更清楚。

接下來,回到專業上來,說說語文的事兒。我是語文老師,習慣在語言上“吹毛求疵”,於是,這些標語就常常成為我講課時隨手拿來“現掛”的材料,這是很好的教學資源。因為每個同學都看到了,但不一定每個同學都認真思考過,你一提起來,他可能就會很感興趣。

比如,曾經就看過這麼樣的兩個標語口號。

一個是:“二班同心,天道酬勤”。

這個有問題嗎?乍一看沒問題,但是仔細一琢磨,就有了一點兒小時候聽過的相聲段子的味道了。逗哏的問“貴庚”,捧哏的回答“早上吃的炸醬麵”。

“二班同心”沒問題,要同心同德,團結一致。非但沒問題,甚至還可以說很不錯,因為這個“二班同心”巧妙地用仿詞的方式,借來了《周易·繫辭上》的“二人同心”。

“天道酬勤”也沒問題,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十分耕耘,十分收穫,這個道理人人都應該懂,而且應該認真實踐體會。

但是把“二班同心”和“天道酬勤”兩個連在一起,就有一點兒怪了。為什麼呢?因為前後沒什麼邏輯聯繫。

因為“二人同心”在《周易》中有明確的語境。“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這句話都是圍繞著同心來講,而不是忽然無來由地就跳到別的一個什麼話題上去了。

這樣就清楚了,“二班同心”和“天道酬勤”的一個大問題是兩者在邏輯上不搭界。前後邏輯上斷裂。所以我才說有類似於問“貴庚”,回答“早上吃的炸醬麵”的味道。

當然,你也可以說是這是對聯形式的標語,但是,即使是對聯形式,前後也要在句式上和內容上有比較明確的聯繫,而現在這個口號,這種聯繫實在太微弱了。

我之所以要拿這個例子給學生講一講,實際上是希望在潛移默化之中,讓他們意識到語言表達有邏輯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東說一句,西說一句。

再說另外一則標語口號:“壯哉我十班,中考實驗一鍋端。

說“壯哉我十班”沒問題,甚至讓人聯想起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的語句:“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很有氣勢,動人心魄。

中考實驗也沒問題,這個要稍稍解釋一下,中考的目標是好學校,當然希望能考上當地最好的學校,當地最好的學校是實驗中學,不但希望自己能考上實驗中學,而且希望全班同學都能上實驗,這實在是很“壯哉”很美好的願望。

但是,好願望應該有好表達,“一鍋端”一出,一下子前面的所有語句都黯然失色了。“一鍋端”是咋回事?

一說起這個詞,感覺上會特別有畫面感。警察全副武裝,舉著手槍甚至端著衝鋒槍,衝進一家假幣制造窩點,或者販毒賣淫的窩點之類的地方,然後所有的犯罪嫌疑人全部都老老實實地高舉著雙手站成一排,乖乖地走出來,這就是“一鍋端”了。

“一鍋端”是一箇中性詞。最初比喻一下子全拿出來,沒有剩餘;後來就多用來比喻一下子全部消滅。一旦有了這麼個引申,其中性詞的意味就大幅衰減了。

講這個標語口號,是希望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具體使用一個詞的時候,應該特別注意詞語的情感色彩,常用語境等,而不能望文生義,胡亂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