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騎兵是如何覆滅的?

微笑轉身不見你


蒙古騎兵會覆滅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兵力過萬於分散,當時蒙古人口並不是很多,當時隨著領土的不斷變多,兵力被分散!第二成吉思汗死後,他的兒子互相不服,每個人都想稱王,導致了不團結,內部有分裂,第三,統治期間過於殘暴,不重視漢人的地位,搞得民不聊生,漢人活不下去了,只有造反!第四,漢人的文化底蘊實在太強了,有思想有手段,懂得利用民心民意。第五,蒙古人統一中原後,過度放縱,吃喝玩樂,失去了血性,沒有了戰鬥的勇氣!所以滅亡是遲早的事!


迷失創業者大路


說起蒙古騎兵的衰落那咱必須得說說大明朝,因為蒙古騎兵的衰落和明朝有著直接關係。

簡介:蒙古崛起於1206年,這一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直到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大都。此後元廷敗退漠北。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中間這一百年時間蒙古帝國處於歷史鼎盛時期。橫跨歐亞大陸,軍事力量雄厚。


崛起和衰落是一條時間線,我們先說說蒙古的崛起。蒙古崛起其實就是依靠騎兵和獨特的戰術。騎兵作為冷兵器時期的“坦克”,所向披靡那是沒話說,打的中原步兵沒脾氣。蒙古騎兵作戰方式也很特別,先是輕騎兵從側翼弓箭襲擾,一旦對方陣腳鬆動,裝備較好的重騎兵直接衝擊,打破缺口以後就是實力碾壓的屠殺。

這一招從亞洲用到歐洲,結果就是蒙古騎兵騎著戰馬“無敵是多麼,多麼寂寞。。。”但是真的就無解嗎?蒙古騎兵沒有弱點嗎?這就要由朱元璋和朱棣來解答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就拉開了北伐的序幕。明軍在對陣蒙古騎兵時,有著自己獨特的一套,首先明軍擁有強大的火器部隊——神機營。這支部隊全部裝備火器,在遠距離用大炮先轟一波,讓蒙古騎兵無法完全施展開。等到蒙古輕騎兵接觸過來要射箭,火槍兵出陣,採用三段射擊戰術輪番開槍(明朝初期大將沐英創建的這種三段射擊戰法早於歐洲一百多年)。接下來就是騎兵對騎兵,大明的騎兵衝擊已經開始混亂的蒙古騎兵,一擊而潰。


蒙古騎兵的神話就這樣被打破了,越往後期隨著機槍的發明使用,騎兵就徹底淪為象徵性的部隊了。

總結:蒙古騎兵的覆滅首在原因是不思進取,要知道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只依靠一種戰術也就只能逞一時的英雄。這和現在只掌握一種技能是一樣的,不學習的人,最後遲早被淘汰。

以史明鑑,以古喻今,我是燊旭,歡迎評論點贊!


燊旭


元朝破滅後,蒙古騎兵仍然存在,蒙古部族分裂成多個部分,仍然開展了對明朝的騷擾和侵犯。在清代,蒙古騎兵也收到了重要的軍事運用,尤其是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在太平天國運動中,蒙古騎兵也立下了重要的功勞,那時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僧格林沁,在道光、咸豐、同治三朝歷任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八旗都統及欽差大臣等顯赫職位,是倍受三朝皇帝寵信的滿蒙親貴之一,也是外藩蒙古王公在皇帝身邊的主要代表之一。咸豐三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割據東南,同時派兵進行北伐。北伐軍進逼北京,震動了清朝統治中心。僧格林沁受命率領京營八旗和綠營兵進行堵截、圍剿,將太平天國北伐軍鎮壓下去。僧格林沁因功晉封世襲博多勒噶臺親王。但詳細的歷史細節線上,僧格林沁臨危授命,統率奉調參戰的蒙古騎兵和八旗、綠營官兵鎮壓了北伐軍,穩定了清朝北方的統治秩序。僧格林沁揚長避短,利用統治階級的有利條件,採取曠日持久的水攻方法,才將北伐軍剿滅,顯示了八旗、綠營官兵的腐敗無能,參戰的蒙古騎兵也不如當年驍勇。
1860年英法聯軍逼近北京,9月21日清晨,一場殘酷的戰鬥在北京郊外八里橋上演,對陣雙方是清朝軍隊和英法聯軍。清軍的主力是兩萬五千多名蒙古騎兵,其統帥是蒙古科爾沁 親王僧格林沁,而英法聯軍總兵力一萬八千人,實際投入作戰的是大約六千人的法國軍隊,統帥是六十四歲的老將孟託邦。

伊洛河畔看春秋


要說什麼時候中國的土地最大,相信熟悉歷史的朋友一定會說是元朝,元朝當年依舊靠自己的騎兵,打遍歐亞大陸幾乎沒有對手。然而當朱元璋率領明朝軍隊出現以後,元朝卻被非常迅速的消滅了,這不禁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歷朝歷代最大的敵人就是北方的騎兵,南方自古以來就缺乏馬匹,南方的軍隊主要一步兵為主,戰鬥力再強悍,也比不上馬上的敵人。另外,打仗最重要的是拼後勤。西漢漢武帝攻打匈奴一直無法深入作戰,就是因為糧草難以供給,畢竟是大炮一響黃金萬輛。後勤一斷,前方的部隊自然而然就不戰而敗。另外,打仗需要將領的戰略規劃水平,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要是碰上那些胡亂指揮的將領,例如南宋北伐,辛棄疾哀嘆元嘉草草的那次,出動了大批精兵強將,卻偏偏攤上王玄漠這個草包,白白的損失了精銳,更是沒有取勝的希望。而朱元璋率領的明軍,卻打的蒙古騎兵哭爹喊娘,正式解決了這三個問題。首先,元朝的一項規定為自己日後的滅亡做了埋伏,元朝要求南方養馬,不僅惹得民眾怨聲載道,還為南方的陣前準備了戰馬。原本缺少戰馬的南方部隊紛紛組建了騎兵,而朱元璋跟別人不同的一點是,他率領的明軍軍紀嚴明,所以才能在歷次作戰中以少勝多,取得了驕人的戰績。


用戶102816266525


蒙古騎兵大覆滅應該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八里橋之戰,英法聯軍6000人對僧格林沁的34000人,最終是英法聯軍以個位數的傷亡換得僧王部隊2000多的傷亡,清軍全軍崩潰,僧我自己乘騾車逃跑。

這是熱兵器對冷兵器的屠殺,一個部隊1/10的傷亡率,肯定是大潰敗了,即使再重新聚攏,也很難再恢復戰力。可以說,八里橋之戰是蒙古騎兵的最後一戰。


甲申17年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彎弓射鵰,何其霸蠻,鐵騎兵團,跑馬圈地,遠征歐洲地中海岸,揮師南指,大宋亡於崖山。

以怒馬強弩東征西伐,北佔南掠,威震四方的蒙古鐵騎,誰曾料想,生命力竟如此不堪,大漠蒼狼,草原如海,風吹草低見牛羊,鐵騎不再,徒留落日孤煙,灰飛煙滅。

何哉?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蒙古鐵騎就是消亡在中原大地的溫床之上。

憶往昔,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吃不飽,穿不暖,冬天的風啊,夾著雪花,飢餐牛羊肉,渴飲馬奶酒,牛羊之肉強我體,馬奶之酒壯我魂,為了夢中的天堂,秣兵歷馬,鐵血征伐。

歷經千辛萬苦,終把南宋拿下。

呵!天堂果然就是天堂,沒了大漠風沙,沒了寒風呼嘯。長城內外,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牛羊太腥羶,豬肉何其香,豬肉燉粉條,一頓幾大碗,馬奶不是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飲之上頭,舞之蹈之,不亦樂乎。

放馬于山林,收甲於庫府,飲酒乎彌甘,作詩乎盡興,胡服騎射太粗野,長袖善舞多風雅。

一時朝野上下,附庸風雅,人生苦短,及時行樂,這才是生活,這就是天堂。

強壯的體魄變成脂肪,鋒利的刀劍鏽跡斑斑,馬兒還在坡上吃草,悠然自得。

忽然,烽火狼煙,民怨沸騰,竟爆發了農民起義!驅除韃虜,恢復中原。

臃腫的身子,上不了馬背,鏽蝕的刀劍,難以出鞘。

一代天驕的後輩們,已如無牙之虎,威風掃地。

日行千里的烈馬,也似沒毛的鳳凰,不如草雞。

“鐵騎兵團”一如麵糰,在勢如疾風驟雨的起義軍面前,怎經得起打擊,摧枯拉朽,終銷聲匿跡。


七鬥


我個人觀點認為,蒙古騎兵驍勇善戰登峰造極,不足百年覆滅的原因有如下幾點。\r無為而治與程朱理學:元朝從忽必烈時代起,就頗為推崇理學思想,元朝統治中原所採納的儒家思想正是理學一派。正因如此,元朝臣子經常在一些關鍵節點表現出某種浩然正氣,對自身的純臣賢將形象頗為在意,而不懂得變通。而作為整體,元朝中樞在面對各地造反時同樣如此,為表天朝氣度,往往會選擇招安和封官,這反而助長了各地造反趨勢。\r元朝內部權力鬥爭惡劣:元朝皇帝和太子之爭演變為元軍內鬥,最終皇帝獲勝之後,大家面臨的卻是太子依舊是儲君的局面。也就是說站隊太子的話,當下將遭遇貶斥,站隊王保保的話,未來沒好果子吃。不僅如此,由於草原民族軍事貴族聯盟的特徵,元朝各地方實力派之間同樣經常 發生交戰。元朝將草原上以武力論英雄的統治邏輯帶入到中原農耕地區,極大的損耗了統治基礎,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r行省制度的不完備:行省制度是元朝政治管理中的一大創舉,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是朝廷中樞對地方行政制度建設的一大探索。從元朝建立的行省制度後來經過明清兩代的繼承和完備,成為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的良好體系。然而在創立之初,卻存在諸多的不完備,甚至非常類似封藩模式。\r科舉制度不受重視:科舉制度在元朝時斷時續、時興時廢。與此同時科舉文人在元朝由於不被重視,社會地位底下。缺少足夠的晉升空間,這導致元朝並未得到知識分子階層的擁護。元末農民起義,許多知識分子的加入,極大的促進了起義軍隊的發展速度,加快了元朝的敗亡。\r白蓮教和摩尼教的影響:元朝時,白蓮教和摩尼教得以長期偷偷發展,和元朝中樞的寬鬆政策不無關係。作為反元態度最為堅決的兩支義軍,韓林兒和徐壽輝都是摩尼教出身的。正因為如此,朱元璋才會說元是以寬失天下,這是很有道理的。\r元朝鎮壓義軍時的奇葩操作:當丞相脫脫百萬大軍包圍張士誠的高郵三個月,並即將攻下之時,朝中政敵佞臣哈麻向元惠宗誣告脫脫勞民傷財,養寇自重。於是皇帝臨陣換將的聖旨傳達至元軍脫脫帳中,朝野內外皆知曉脫脫即將被調回京,且同時被太子和皇帝厭惡的他將會十死無生。因此軍中將領死諫脫脫,央求攻下城池再開詔書不遲,那樣或許能爭得一線生機。然而脫脫堅持做忠君純臣,起身返京,元軍瓦解。另一路元軍大將察罕帖木兒,有戰神的稱號,且是王保保的舅舅兼養父。當他趁紅巾軍內訌之時,大破起義軍,並招降了田豐、王士誠。可是察罕帖木兒向來傲慢,對待朝廷大臣傲慢無禮的態度讓田豐頗為排斥,於是轉而尋求刺殺之。當時察罕帖木兒的部將已經懷疑田豐的意圖,但他堅持維護自身以誠待人的形象,最終遇刺。\r最終當天災人禍爆發之時,整個元朝國家機器就會出現運轉失靈的情形,最終被新的勢力所取代。


希爾大大


被腐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