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俗文化的重點是講段子,也是中國正宗生產段子的時期

有這麼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對夫妻,有三個餅子,一人吃了一個之後,只剩一個,兩人各不相讓,於是約定進行守口比賽:誰後開口說話誰就可以吃餅。於是夫妻二人相對而坐,默然不語。

一個賊闖進家,明目張膽偷東西。。夫妻二人為了比賽,誰也不開口阻止,賊洗劫了屋內的一切財物,見二人始終只是四目相視,靜觀無言,便在丈夫面前欺辱了妻子,丈夫依舊毫無反應。妻子終於忍耐不住,對丈夫吼道:"你這個傻子,就為了一隻餅,看見惡賊都不叫喚!"丈夫竟然拊掌大笑:"嘿,笨女人,餅歸我了,不必給你嘍!"

這故事看著是段子,實際上來歷頗正,出自《百喻經》,也叫《百句譬喻經》,是古天竺僧伽斯那撰,南朝蕭齊天竺三藏法師求那毗地譯。

此書中多有類似"段子"。可見段子來歷頗遠。

但,中國正宗生產段子的時期,應該在明代,明後期此類文字非常多,內容也有很葷的,但是文辭頗雅。


明代,民俗文化的重點是講段子,也是中國正宗生產段子的時期


01.上至達官貴人,概莫能外入段子

有一個三公狎妓的故事是這樣的。

宣德年間的"三閣老",即楊榮、楊士奇、楊溥,並稱"三楊",名滿天下,但這三個大人物經常吃花酒。這本屬於私人聚會,相當於今日去了KTV。三位大人準時到場,結果指名點的陪酒女齊雅秀,卻千呼萬喚不出來。

三位大人自然是有點不高興的,眾人都很擔心,齊雅秀卻說,不怕,我一出去三位大人便會笑。於是大大方方的出去了。

三閣老便問:姑娘為何千呼萬喚珊珊來遲?

齊雅秀宛然一笑,說:方才在家讀書,興味昂然,以致誤了時辰。

三位大人很驚奇,問:你讀什麼書?

齊雅秀答:《列女傳》。

三人哈哈大笑,覺得不可思議,你一個陪酒女郎,讀什麼《列女傳》,可不是荒天下之大謬,笑掉人大牙麼!這種場合,自然是沒有官架子,比較輕鬆的,三閣老便調戲齊雅秀曰:"我道是齊雅秀,乃是臍下臭(xiu)。"這是用名字諧音調侃齊雅秀。

結果齊雅秀微微一笑,張口便說:"我道是各位老爹是武職,原來是文官。"

這也是諧音,文,諧聞。意思是三位大人這個鼻子老聞一些不該聞的東西,比如臍下臭。

這話當然說的過分了,三閣老大喝:母狗無禮!

齊雅秀說:我是母狗,各位老爹是公侯。

這又是諧音,侯,就是猴也。有一個詞叫"沐猴而冠",所以這個諧音梗很有諷刺意義,往深裡想,這就是諷刺滿朝文武不過是些沐猴而冠的玩意兒。

不動聲色地便還以顏色,而且妙對如應,可算是十分難得了,三閣老捱了罵不但不生氣,反而讚歎大笑。

既搞笑,又不得罪人。


明代,民俗文化的重點是講段子,也是中國正宗生產段子的時期


齊雅秀是會說話。


02.下至百姓俗人,明朝段子富有內涵


明朝的段子更內涵。

明人說段子,只講究場合,不像現在,到處都說。古人講段子,多在青樓。青樓實際上跟妓院區別很大,功能類似於現在的豪華KTV,不像妓院只做那生意。

但朝代跟朝代也有區別。

同是青樓,唐人去了唱詩,比如"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杜牧);

宋人去了唱詞,比如"見說蘭臺宋玉,多才多藝善詞賦。試與問、朝朝暮暮。行雲何處去。"(柳永);

明人去了說段子,比如三閣老。

如此看來,中國最早的段子手,大量集中在明。即便大作家也不例外。

比如明末"浙東四大史家"之一的張岱,落榜才子一個,富貴如夢,做忠臣怕痛,扛鋤頭嫌重,轉而研究文史,名聞天下,說段子更是名揚四海。

他遊西湖,時間是七月十五,游完了卻說——

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意思是說,西湖沒啥看頭,看看西湖的人就可以了。如今去西湖,恰也是這個狀況。說好聽了,就是那句詩——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代,民俗文化的重點是講段子,也是中國正宗生產段子的時期


反正沒事幹,所以張岱徹底變成了吃貨、驢友、文學家,而且天天去聽柳敬亭說書(類似於相聲)。

聽完了回來就寫小品文,所以張岱被稱為"小品聖手"。

比如馮夢龍,簡直是超級段子手,編了許多段子書,其中一本非常有名的叫《古今譚概》,裡面記載著各朝各代大大小小人物的段子。

隨便舉兩個例子:

有一個叫李戴仁的,性格很迂,做事慢慢騰騰的,而且很迷信,有很多忌諱,娶妻閻氏,這閻氏年紀尚輕,但兩人分居而過,並且約法三章說:夫妻生活還是要過的,但是咱們分開睡,有興致了再相會。


有一天半夜,媳婦閻氏忽然叩門,戴仁急取《百忌歷》查了一查,大驚曰:"今夜河魁在房,不可行事,謝謝你來過。"閻氏羞慚不已,掩面而去。


其實這個段子是有來歷的,本來是出自漢代的,但並不出名,只有到了明代,才風靡一時。

漢的生活化為段子——

漢之陳伯敬更過分,夫妻之事,他做了一個非常嚴格的制度計劃,非常規範,最重要的是根據天象選擇時日,再讓侍女們去通知夫人,經常為這麼點事,跑斷那些侍女們的腿。

唐的生活,也有段子——

唐時,荊州街有一男子葛清,特別愛札青,札青就是刺青。這人自脖子以下,刺滿了白居易的詩,唐代段子手段成式曾與朋友陳至呼前去觀摩,葛清脫掉衣服,二人才發現,這人全身都是刺青,體無完膚,背上還有暗記,屁股有白居易詩——

不但紋身是詩,而且還是配圖詩,比如,"不是花中偏愛菊"這句詩旁邊的圖畫,是有一人持杯臨菊叢;"黃夾纈窠寒有葉"這句詩旁邊,則刺一樹,樹上掛纈窠,窠紋絕細。

陳至呼大為讚歎,還據此做了一幅"白舍人行詩圖"。

到底唐代是否真有其事,難說。但明代的這些段子,尚數"雅緻",到清代,則徹底淪為葷段子的天下。

比如《笑林廣記》,則葷段子滿天飛,古文尚可,翻譯過來頗為不雅,此處便不補了。

明代,民俗文化的重點是講段子,也是中國正宗生產段子的時期


03.時代越近,段子越俗,比如清代


但《笑林廣記》中的葷段子,多有所指,風趣幽默兼而有之,卻也比如今網絡段子強太多了。

比如,有一人的岳母去世,請專門代寫祭文的館師來撰文,這館師是個半吊子,直接抄古本。古本上寫的是岳父,他也照抄過來,被主人看了出來,就罵他。

他說:此文是古本刊定的,流傳幾百年,怎麼會錯?只怕是你家死錯了人,那可怪不得我!


另有一人娶妻妾二人,妻子嫉妒心頗重,不許丈夫到妾的房間去睡。丈夫大發脾氣,指著妾罵:不如殺了你一了百了!

手提鋼刀,直追著殺妾,妾大驚,一溜煙跑回房中,丈夫提刀追了進去。妻子本在看熱鬧,但又怕真的殺了人,惹出大亂子,便跑過去看,卻見丈夫和妾正在床上雲雨。妻子大怒,罵道:"如是這種殺法,倒不如先殺了我!"


呵呵,清朝段子手,如生到如今,網絡段子手們都得沒飯吃!

無怪乎人說漢唐文化是頭部文化,宋元是中間文化,到了明清,就變成下半身的文化了。時代在進步,思想卻更趨向於俗,這也是個很有趣的變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