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才知道,原來我國古代的銀行在這個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一提到我國古代的銀行,很多人都覺得它的雛形大概是出現在明清時期的錢莊,或者再往前一些,在發行紙幣交子的宋朝出現的。其實不然,我國古代的銀行的雛形,出現的時期要更早,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隋唐時期,我國又進入了大一統王朝。大一統王朝就代表著國內比較穩定,國內穩定了之後,生產力就會隨之發展,商業也就繁榮了起來。商業發展起來之後,來往的客商的存放貨物、交易和居住都需要一個場所啊,總不能在野地裡交易吧?於是一個叫做邸店的地方就出現了,它類似與我們現在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同時還兼具了居住的功能。商人如果想要交易貨物又暫時沒有找好下家,一般就來到這裡住下,同時也把貨物存放在邸店,之後呢,可以自己出去尋找合適的交易商家,也可以把自己的需求(買貨或者賣貨)告訴邸店主人和牙人,他們會作為中間人幫他們尋找合適的交易商家。

剛剛才知道,原來我國古代的銀行在這個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邸店一般都是有一定實力的人開設的,所以它的信譽非常的好,貨物存放在這裡很安全,通過邸店居中交易又能得到邸店的信用保證。商人只用付一些邸值(棧租),便可得到安全倉儲、舒適的居住、便利的交易信息、有保障的交易過程等優勢條件,在這樣的情況下,商人都樂意去邸店交易,於是邸店發展很快。唐朝中期的時候,在城市之外的各大交通要道上,都開出了邸店。隨著邸店業的蓬勃發展,衍生出來了一些更加專業的店鋪,其中一個是專門的出租倉庫——塌房,而另一個,就是我們本次討論的題目、古代的銀行的雛形——櫃坊。

邸店的業務非常複雜,又需要大量的地方來存放貨物和給商人提供居住的地方,有一些邸店覺得這樣成本又高、利潤又少,逐漸的變成了只存放銀錢和貴重物品的地方,這便是櫃坊。櫃坊最早只存放銀錢和貴重物品,因為與商人打交道比較多,又開放了借貸的業務,這基本上和現在銀行的業務就差不多了——存錢、放貸和提供保險櫃。

剛剛才知道,原來我國古代的銀行在這個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銅錢每貫重六斤四兩,大規模交易的時候,往往交易的金額要達到幾千幾萬貫,這些錢顯然隨身攜帶很不現實,於是商人就將它們存放與櫃坊,櫃坊就給他們開具票據(貴重物品也是同理),票據上會寫清楚誰誰誰將什麼什麼東西存放與我處,就和現在銀行開具的信用證一樣。商人在與人交易的時候,出具櫃坊的票據,以此證明自己有這麼多錢,能做得起這筆交易,只要你發貨,我隨時可以去櫃坊給你提錢。

後來賣家發現,自己跟著買家提完錢還得拉回家,挺麻煩,乾脆也把錢存在櫃坊好了,買家和賣家去櫃坊直接變更個所有權就行了,這個事情發展到後來,買家和賣家都不用去櫃坊了,櫃坊直接見票給錢或者見票變更所有權,這個時候櫃坊的業務就多了一個轉賬功能。

剛剛才知道,原來我國古代的銀行在這個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等到了唐憲宗時期,櫃坊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國家也介入了這個行業。鑑於商人做生意要在全國之間往來,於是國家提供了一種叫做“飛錢”的業務(就是錢可以飛到另一個地方的意思,很直白),它的使用流程是商人預先在京城將錢交給某道進奏院或某軍府、某使節、某富戶,當事者付給商人文券,商人便可輕裝離京前往目的地,在那兒憑文券領錢購物。“飛錢”類似與現在的匯票,“飛錢”業務就是現在的匯兌業務了。

銀行業再往後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了,在宋朝出現了紙幣、明朝出現了錢莊、清朝又出現了票號,但是無一例外,他們的雛形,便是我們唐朝時期的櫃坊,這可比歐洲早了好幾百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