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什麼編纂《貳臣傳》,把叛明降清的功臣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不同於南宋滅亡時十萬軍民跳海殉國,崇禎末年,竟有大量明朝文臣武將投降了滿清政權,其中有諸多無名小卒,但也不乏洪承疇和祖大壽這樣的國之棟樑。


這些降臣的反水加速了大明王朝的滅亡,對於明朝來說,他們無疑是叛徒,是罪人,是賣國賊。但是,以清朝的視角來看,他們又是穩固統治的功臣。


清朝初期,滿清政權對這些明朝降臣一直持正面評價,給他們高官厚祿,為他們加官進爵,雙方是彼此需要、彼此利用的關係。但是,乾隆皇帝登基後,態度卻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他不但大肆痛罵這些降臣的人品氣節,還專門下令編寫了一部《貳臣傳》,將他們收錄其中,永遠釘在了歷史恥辱柱上。

乾隆為什麼編纂《貳臣傳》,把叛明降清的功臣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乾隆帝畫像)


何為“貳臣”?貳,兩屬也。“貳臣”即一僕二主,先後在兩個不同朝代做官的人,是一個帶有明顯貶義色彩的詞彙。


被乾隆皇帝編入《貳臣傳》的明朝降臣,有相當一部分都曾為清朝的創建立下過不世功勳。以洪承疇為例,他叛明降清後不僅對清朝忠心耿耿,還曾為滿清入主中原殫精竭慮出謀劃策。


首先,洪承疇建議清朝承襲明制,學習儒學,保護了漢人與漢文化;再者,洪承疇招撫江南,避免了生靈塗炭;另外,洪承疇還幫清朝勸降了鄭芝龍,兵不血刃輕取福建;更重要的是,以“殺闖王為崇禎報仇”名義帶兵入關也是洪承疇進獻給清朝的妙計,正因為如此,清朝入主中原才變得“合理合法”。


洪承疇在幫助清朝統一全國和緩解民族矛盾上有卓越貢獻,是大清江山的開國功臣,還有漢人中“開清第一功”的美譽。

乾隆為什麼編纂《貳臣傳》,把叛明降清的功臣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洪承疇畫像)


但是,即便是洪承疇這樣的大清功臣,也被乾隆皇帝寫進了《貳臣傳》。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對於這個問題,乾隆皇帝本人親自給出過答案。乾隆皇帝在下令編寫《貳臣傳》是曾有詔曰:“朕思此等大節有虧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勳績,諒於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後人,原於既死。今為準情酌理,自應於國史內另立《貳臣傳》一門,將諸臣仕明及仕本朝名事蹟,據實直書……”


以下筆者對乾隆此舉的原因略加解讀,僅供各位讀者參考。

乾隆為什麼編纂《貳臣傳》,把叛明降清的功臣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貳臣傳)


其一,滿清自從入關以後就開始學習漢學,到了乾隆時期,滿清權貴已經完全漢化了,乾隆皇帝本人更是漢文化的擁護者和漢思想的踐行者。而在傳統儒家價值觀裡,向來有“忠臣不事二主”之說,“忠君愛國”更是評價人臣的最重要標準。所以,在乾隆皇帝的價值體系裡,他確實非常看不起那些叛明降臣,即便他們也確實有功於清朝。


其二,乾隆皇帝下令編寫《貳臣傳》時清朝已經立國逾越百年,統治已經非常穩定,他無需像他的先祖一樣誠惶誠恐,著力於打壓“反清復明”情緒。


其三,乾隆皇帝志在瓦解天下人的民族意識,達到緩和民族矛盾和進一步鞏固統治的目的,他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站在明朝的角度,和漢人持有相同價值評判標準。

乾隆為什麼編纂《貳臣傳》,把叛明降清的功臣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乾隆帝漫畫)


所以,乾隆皇帝一方面大力表彰了明末清初因忠明抗清遇難的官員,一方面下令編纂《貳臣傳》抨擊叛明降臣。乾隆皇帝藉此宣揚了“忠君愛國”的價值觀。而此時的君早已不是崇禎,而是他乾隆,此時的國更不是明朝,而是清朝。


不過,為了區分“降清功臣”和“降清庸臣”,乾隆又把《貳臣傳》分為甲乙兩編,甲編收錄的是降清後忠心耿耿,功勳卓著者,乙編收錄降清後庸庸碌碌,毫無建樹者。如此一來,一方面不至於讓有功的降臣之後太心寒,另一方面也是進一步堅持了“忠君”標準——不忠於明朝但忠於清朝者,總好過既不終於明朝也不忠於清朝者。


綜上,乾隆編纂《貳臣傳》看似是對叛明降臣的過河拆橋,實際上則是用意深遠,心機頗深。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