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李衛身為江蘇巡撫,江蘇按察使到底有多大權力,能夠與李衛正面對抗?

羽菱君


根據電視劇情瞭解到,李衛推行的“攤丁入畝”損害的實際上就是這些不用納稅的士紳們的利益。這位藩臺大人說到底就是在維護自身的利益,賣力那是自然的!

至於那位臬臺大人,是年羹堯舉薦的,也就是著名的“年選”,在年羹堯沒有倒臺之前,“年選”官是頗為囂張跋扈的,不把李衛當回事也就可以理解了。從後來李衛建議雍正帝對他革職了事,給年羹堯留點面子也能看得出,李衛實際上對“年選”官也是有一定顧忌的。


花樣影視


下圖是一張清代地方行政組織系統圖:

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按察使黃倫,也就是江蘇所謂的臬臺大人實際上位在巡撫之下,巡撫李衛是他的頂頭上司。按察使在清代掌管刑獄,大概就像現在的公檢法司,正三品,而巡撫則相當於省長,正二品。

所以,從級別上講,按察使怎麼能與巡撫對抗呢?這不是自己找麻煩嗎?下級跟上級頂牛,不想活了?

這還得從劇情來分析。

李衛到江蘇任巡撫,主要是雍正要用他來推行“攤丁入畝”的新政。誰人不知李衛、年羹堯和田文鏡是雍正的心腹愛將麼?對於這三個人,只怕一般人或官都要敬他們三分,雍正初年的科場舞弊案,李衛已經用他的實力表演過一回了,連主考官張廷璐都拿他沒辦法。

可是這三人的出身和風格又有天壤之別。年羹堯將帥之才,驕橫跋扈,尤其是平定青海之亂後,更是目中無人。田文鏡落魄書生出身,為人耿直刻薄,只知辦事,不會拐彎。李衛忠誠可嘉,鬼點子奇多。

“攤丁入畝”的新政對於那些田多人少的地主大戶非常不利,因為要繳納更多的賦稅而備受他們的抵制,而要貫徹落實雍正“攤丁入畝”的政策,又必須依靠官僚體制內的官員來執行。於是,地主們必然與官僚聯合起來,對雍正的新政加以抵制。雍正的統治基礎本來就是建立在大地主大官僚基礎之上的,這會兒又來革他們的命,他們自然不會束手就擒。

要讓江蘇的這些官僚們聽話,規規矩矩落實“攤丁入畝”政策,那隻怕太陽從西邊起來了。所以,江蘇的官老爺們就和李衛唱起了對臺戲,先是從發衙門通告開始搗亂,讓衙門的師爺們故意寫一些晦澀難懂的語句糊弄李衛,欺負他是一個叫花子出身的官員沒讀過書,大字不識一籮筐。

這倒是沒有難住李衛,這一回合李衛到大街上招來十個賣字的先生,自己表述,硬是把“攤丁入畝”的政策給整到通告中,讓百姓能懂。

另外,他還招來四五個會打快板兒的叫花子,將“攤丁入畝”的政策整到快板兒中去,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快板兒形式宣傳新政。

這些,都給李衛推行“攤丁入畝”打下了較好的宣傳基礎。但是,最終的執行者還是那些官員們啊。李衛要是擺不平他們,最終都會以失敗告終。

有人說,江蘇按察使黃倫是年羹堯舉薦的人,他以年羹堯為靠山抵抗李衛,其實這是片面的觀點。年羹堯的確也抵制新政,在西北,他還殺了雍正派去的孫嘉誠。但是,年羹堯並不是抵制新政的第一人,雍正的新政因為傷及的是整個地主階級集團的利益,受到來自於大地主大官僚集團的抵抗是十分正常的現象,黃倫作為代表人物之一,自然也會掄起大旗反對新政。

這與官職大小沒有多大關係,利益受損才是關鍵因素,就算是再小的官,只不過是不敢言語,心存嫉恨是肯定的了。

不過李衛終究不是田文鏡,他不直接與黃倫發生衝突,而是繞到黃倫的背後。既然你黃倫主管刑獄,就查你的審案,找你的小辮子。果然,因為劉王氏一案冤判,李衛揪住了黃倫,迫使黃倫不得不在官帽和新政之間作選擇。

黃倫只是一隻出頭鳥,鞭打出頭鳥,其他的鳥兒因為屁股上都不乾不淨,所以他們也只有屁顛屁顛的去推行行政,李衛就這樣成功的將“攤丁入畝”新政落到實處。

所以,還是那句話,並不是按察使黃倫擁有多大的權力與巡撫李衛抗衡,相反,按察使還是巡撫的下屬,只不過他們代表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在自己的利益受損的時候,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與李衛對抗,實際上是對雍正“攤丁入畝”新政的反對。


青燈問史


按察使的地位和權力是不一般的,相當於朝廷正三品大員。但是理論上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同是屬於一個省主官,三者屬於同僚。但是巡撫擁有節制藩,臬兩個司的權利,所以清朝的布政使按察使,實際上是巡撫的屬官,權力還是沒有他們大。但是

他仗著巡撫不敢對他怎麼樣就多次對著幹。

但是其實名義上布政使按察使仍然屬於省級主官,巡撫雖然可以節制布政使按察使,但是沒有任免二司的權利。要想任免他們必須要經過皇帝的同意。而當時李衛是巡撫,身為江蘇按察使竟然和他叫板,可能也是知道他並不能拿他怎麼樣,才會這麼囂張。

電視裡記載李衛是雍正帝的屬下,算是鐵桿小弟,一直為他賣命。當時布政使是科舉正途出身,關係往往盤根錯節,指不定他的背後就哪位朝中大臣做後臺,所以他們對非科場出身的同僚向來是比較輕視排擠的,而李衛推行的攤丁入廟恰好損壞了他們的利益,所以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更加會對抗他。他當時雖然是江蘇巡撫,但是他並沒有任免布政使按察使的權力,做事情又必須要假手這些人,所以最後肯定會追他們下手。而他們也仗著他沒有任免的權利,就對他進行反抗鬥智鬥勇。

但是其實真實的歷史上李衛和江蘇並沒有半毛錢關係。最初是京官裡的中層幹部,後面外放到雲南,浙江最終官拜直隸總督,並沒有擔任過江蘇巡撫。


小囚


我們先來搞清楚什麼是巡撫,什麼是按察使。

在清朝,一省最高主官為巡撫,巡撫之下設布政使負責一省民政、財政,設按察使負責一省司法、刑名。

巡撫為一省最高主官,為從二品,但為方便巡撫節制地方軍隊,一般都加兵部侍郎銜,官品抬半級,即為正二品。

按理說,布政使和按察使各管其事,應該是平級,但由於布政使主管財政,牽扯到賦稅徵收的問題,所以其重要性要強於按察使,故布政使為從二品,按察使為正三品。

所以,無論從官品上看,還是從權力上看,巡撫都要高於按察使。

但這裡有兩個問題需要指出來。



第一,在清朝,地方各省的一些重要官員,如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道臺等,其權力並不是完全按照官品去排列的。由於清朝皇帝試圖向地方擴張其專制權力,避免地方官員相互抱團的情形,所以皇帝大量授予密摺專奏權,不僅總督、巡撫獲得了密摺專奏權,而且不少布政使、按察使,甚至是道臺也都獲得了這項權力。於是,地方大員們的權力在某種程度上被稀釋了。

第二,江蘇的特殊情況。清朝初年沒有江蘇這個省,而是叫江南省,地理範圍接近於今天江蘇、安徽兩個省。由於其經濟政治文化優勢過於明顯,清廷擔心時間一長,無力控制,遂將江南省拆分為江蘇和安徽兩省。而江蘇省的情況則更加複雜,江蘇的政治中心是蘇州,故江蘇省一級的行政機構基本都設在蘇州,如江蘇巡撫、江蘇布政使、江蘇按察使等。但由於蘇北和蘇南地區的賦稅都是獨立徵收,兩個區域的財政也相對獨立,故江蘇布政使只負責以蘇州為中心的蘇南地區,而蘇北一帶則另設江寧布政使負責,治所設在南京。更何況,南京還有主官兩江的兩江總督。於是,這也導致江蘇巡撫對江蘇全境掌控不利,尤其是對南京及其以北的蘇北地區掌控不利。



而江蘇按察使則不存在這個問題,按察使全面負責一省司法刑名,由於司法需要,還有調動綠營兵的權力,對江蘇全境的掌控力實際上並不遜於江蘇巡撫。

這是從清朝官制的角度去理解,而我們還應該從劇情角度來理解這個問題。

在《雍正王朝》中,李衛作為雍正皇帝潛邸的奴才,憑藉自身能力和潛邸身份扶搖直上,從一個小叫花子成長為江蘇巡撫。但即便李衛是潛邸舊人,在江蘇士紳群體中也是完全沒有根基的。更何況,他在江蘇推行的是嚴重損害士紳利益的攤丁入畝新政。

所以,李衛遭到江蘇士紳群體的集體反對,這裡面尤其以江蘇士紳的領袖黃倫為首。

黃倫的官職是江蘇布政使,雖然不如李衛有權力,但黃倫的背後是江蘇全省士紳,所以他的權力不僅來自於官職,更是來自江蘇士紳。而李衛在江蘇士紳群體中沒有根基和威望,加之李衛是叫花子,沒有科舉功名,更為江蘇士紳所不齒。



再加上黃倫還有一層身份,他是年羹堯保舉的人,而這時年羹堯仍然在西北任大將軍,權傾朝野。打狗看主人,黃倫在江蘇的日子自然也是順風順水,無人敢惹,所以他不把巡撫李衛放在眼裡,也是再正常不過了。


達摩說


如果按正常的規章制度來講,李衛作為江蘇的一把手,按察使是沒有膽子那麼囂張的。畢竟在當時那種貧富貴賤,級別分明的時候,更不會明目張膽的對抗上級了,要不他的官就不好做了,早晚會滾蛋。

但在這個時候為什麼這個按察使會這麼囂張呢,主要有兩點,第一是這個官壓根就瞧不起李衛,我們都知道,李衛是叫花子出身,沒有文化,沒有身份,對於那些科甲出身,身份高貴的官員們,怎麼會看的上呢,再加上,李衛抖大的字不認識一籮筐,扁擔倒了,不知道是個一字,所以在一些事情上,官員們對他是表面一套,背後一套,只要不損傷自己的利益,是絕對不和李衛做對的。第二點呢,就是因為有後臺支持,我們都知道,雍正在實行新政,而新政呢,又損害了商人們的利益,損害了商人的利益,就損害了官員們的利益,所謂官商勾結,這個時候,去實行新政,官員們能同意嗎,再加上,李衛就是雍正派來幹這個事的,當官的不和他做對和和誰作對,還有就是李衛開始的方法有問題,沒有講究方法,只管硬來,再加上官員們本身就看不起他,李衛一生氣罵人,官員們就更不服了,所以,就當堂和他對著幹,不怕李衛會有對付他的辦法。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


不要懷疑我的未來


就事論事,不管是否合情。

一、江蘇巡撫

本官從二品,通常加兵部侍郎或者左副都御史為正二品。注意,江蘇巡撫駐地蘇州,實際管轄江南地區,控制江南提督、江蘇學政、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員。

下圖中,鎮江、常州、蘇州、松江即為江蘇巡撫實際控制區。



具體說,江蘇省實際是三分,蘇北地區歸漕運總督(江寧布政使),蘇南歸江蘇巡撫(江蘇布政使),江寧府歸兩江總督。

位於南京的江寧布政使司:



全國只此一省兩布政使加一個特區的特例。因為江蘇實在太富裕了,又文風鼎盛,給任何一個官員管轄也不放心。

二、江蘇按察使

然而這就事實上產生了差異。江蘇巡撫和江蘇布政使伸手不到全省,但與巡撫同駐蘇州的江蘇按察使卻可以。

按察使,正三品,統管本省刑案與監察,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江蘇按察使比江蘇巡撫更象一個省級大員。而且擁有幾千綠營軍隊(實際類似於今天省刑警總隊,過去軍警不分)

三、個人差異

雖然江蘇巡撫是江蘇按察使的頂頭上司。但李衛不過一個乞丐,因投靠雍正成為包衣,科舉出仕的江蘇官員根本看不起他。


此外,李衛在江蘇推動攤丁入畝等新政侵犯了士紳官員切身利益,在上下一致的利益驅使下江蘇官員紛紛抱團反對。



按察使作為唯一擁有幾千綠營軍的文官,自然被推舉出來正面懟李衛。

武將們可不敢出面,從一品提督、二品總兵副將在巡撫面前只能俯首,如三品以下的軍官犯事,巡撫有權請王命旗牌,就地正法。

🍎🍎🍎🍎

真實的李衛,可不是什麼文盲。因家中有錢捐官5品,深受雍正乾隆賞識,最後當到了刑部尚書,直隸總督(看看這職位):


四川達州


按察使主要任務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個省範圍的刑法之事,相當於現代的省級公、檢、法機關。清代按察使隸屬於各省總督、巡撫,為正三品官。

至於為什麼敢於和李衛正面對著幹,我認為一是因為巡撫雖是最高行政長官,但是對其治下的按察使布政使並沒有任命和罷免的權力,充其量只有彈劾的權力,這是江蘇按察使敢於和李衛對著幹的原因之一。

那麼這種權力設置是不是唯一原因呢?肯定不是。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第二個原因,那就是因為他是年羹堯舉薦的官員,是年羹堯的門人。背靠大樹好乘涼,剛剛經歷了稱為“年選”上任的官員,此時年羹堯的門人黨羽,無不認為自己的靠山是皇上跟前的大紅人,於皇上有功,甚至於從某方面來說於皇上有恩,有年羹堯這個靠山想必也不會把李衛放在眼裡,畢竟此時自己也沒有什麼把柄攥在李衛手裡,有底氣,有什麼事自然有年羹堯給他做主。這才是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

可惜他遇上的是李衛,不是田文鏡,這個情商智商都高,而且還有皇上做靠山的人。從冤案出發尋找把柄打倒這個與自己作對,與新政作對的人。而此時的年羹堯也沒有辦法再保他,反而成為了雍正敲打年羹堯的手段棋子。


莫窮秋


我來說說 江蘇巡撫相當於現在的江蘇省省長 江蘇按察使相當於現在的江蘇省公安廳廳長兼紀委書記 正常來說按照清代的官場制度 按察使要服從巡撫的號令 但是巡撫沒有罷免按察使的權利 只有建議權 雍正王朝裡是李衛實行攤丁入畝動了江蘇士紳的的利益 所以江蘇士紳買通了按察使讓按察使不派兵 若是一般的人做江蘇巡撫碰到這樣的事情可能無可賴何 但是你們惹誰不好,偏偏惹李衛 李衛是從龍從潛底出來的奴才正宗的皇帝家奴 雍正待他如半個兒子 那時科場舞弊案,別人都不敢管,李衛帶兵二話不說直接進考場 在說你黃倫不過是年羹堯的保舉的 本來年羹堯保舉了那麼多官員雍正都有些不快 你倒好這樣當眾頂撞省長,不弄你弄誰啊






愛尚劇樂部成哥


職位不在於尊貴,有背景則行;權力不在於檯面,有後臺則靈。《雍正王朝》中,所有的權力博弈與利益角逐,並非單點對個人,而是背景對後臺,江蘇按察使對抗巡撫李衛就是其中一例。

按察使權力的來源

類似按察使的職位,唐、宋時均已設置,主要負責巡察。唐睿宗改巡察使為按察使,宋仁宗以轉運使為按察官。自從遼聖宗命令分路按察刑獄,按察使由此開始負責刑名,因而也被稱作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簡稱“臬司”。又因忽必烈將按察使改為廉訪司,所以按察使又被後世稱為“廉訪”。

順治初年,各省設按察使一人,唯直隸不設。到雍正二年,改直隸巡道為直隸按察使。至此,形成定製,十八省均設按察使。

清制,按察使為正三品官,品級位於各省布政使之下,合稱“兩司”。按察使之職位如果空缺,先由吏部開列具題,再由各省運使、道員升任;如果升遷,則任各省布政使、大理寺少卿或通政使司副使。

《大清會典》記載,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振揚風紀,澄清吏治”,其具體職責可分為四條:

一、辦理全省的刑名案件,勘核詞狀,管理囚犯;凡比較重大的案件,則會同布政使辦理,並上報京城部院;每年秋後會審,則充主稿官。這是按察使最重要的職責,也是“貓膩”比較大的權力,一旦心術不正,就會造成各種冤假錯案。

二、每五年一次“大計”的考察外官,由按察使擔任。就是與督撫、布政使一起,對下面各州縣官吏進行一次考評。

三、三年一次的鄉試,由按察使擔任監視官;

四、管理各省的“郵遞”事務,負責郵路暢通,保障信息傳遞的及時性。

按察使名義上以刑名和“郵遞”為其主要職責,實際上凡省內一切政務,依舊需與布政使共同負責,同時參加督撫、兩司、學政共同研究政務的會議。

提刑按察使司為按察使辦公之衙署,俗稱“按察司衙門”。其下設機構與屬員,各省有所不同,一般常設機構為經歷司、照磨所、司獄司。

按察使職責重大,享受的待遇也不低,吉服冠頂用藍寶石,朝帶用鏤花金圓版,官服補子繡孔雀;經濟待遇,以江蘇按察使為例,每年俸銀130兩,養廉銀八千兩,還有各種辦公補貼,去世後朝廷發放316兩祭葬銀;階稱為通議大夫,老婆的封號為“淑人”。

江蘇按察使背後的利益鏈

職位的高低很多時候並不與權力大小成正比。《雍正王朝》中,黃倫作為按察使,官位沒有李衛高,口氣卻不小。他的底氣除了按察使本身的權力,還有四個方面:

一、背後有年羹堯撐腰。

年羹堯剛打完勝仗不久,是當紅辣子雞,許多朝廷重臣都要給他面子,攀龍附鳳者不計其數,黃倫就是其中之一。

年羹堯與李衛同樣出自雍正潛邸,若論職位與影響力,年羹堯檯面上更勝一籌。這就顯示出山頭的重要性,只要靠山夠大,哪怕職位低一點,腰桿子也能足夠硬朗。

可惜的是,黃倫不知道年羹堯就像小龍蝦,大紅之日就是大悲之時。即使黃倫沒被充軍,隨著年羹堯的倒臺,他也會面臨清算。

二、掌握臬司衙門的兵丁。

黃倫掌握著江蘇臬司衙門的兵丁,可以影響上司想法的執行。符合利益的事,他會主動執行;不符合利益的事,他可以變著花樣打折甚至牴觸。李衛要推行攤丁入畝,但想要成事,還是離不開底下人的配合。

三、有“文憑”優勢,看不上大字不識幾個的李衛

在職場上,時不時就會出現“學歷歧視”,同坐一個辦公室,個別985就看不上普通高校畢業生。這種事,在古代官場也屢見不鮮,進士往往看不上監生或捐納。

黃倫稱得上讀書人,在李衛面前有很強大的“學歷自信”。在頂撞李衛時,黃倫處處就透露出對他的不屑一顧,說他是潛邸出生……潛臺詞就是你李衛是個沒文化、不入流的關係戶。這就像追比戶部欠款時,陳文盛故意問田文鏡哪一科出生。

四、江蘇士紳支持,合理運用規則。

攤丁入畝推行下去,觸動的是士紳的利益。他們之前仗著一點功名,可以不交田稅,突然交稅,肯定不樂意。黃倫與這幫人有過勾兌,結成了利益共同體,早就淪落為他們的代言人。動了江蘇士紳的利益,就是動了黃倫的利益,他必然要反彈。

此外,江蘇士紳將田地“掛牌”交易,利用了朝廷田地交易期間不交稅的規則漏洞,合理也合法,因而黃倫才能理直氣壯地與李衛唱反調。

秋媚說:臬司高一尺,中丞高一丈。底層出生的李衛,雖未讀過幾本書,但也沒受書中條條框框的束縛,因此,他頭腦更加靈活,不按常規出牌,用調虎離山打得按察使措手不及。


秋媚讀史


按照清朝的官制,按察使是巡撫的下屬,因而《雍正王朝》中的江蘇按察使黃倫應該服從於江蘇巡撫李衛的領導。

按察使,俗稱臬臺,是主管一個省範圍刑法之事的正三品地方官員,相當於現在的省一級公檢法部門的權限整合。

巡撫,“巡行天下,撫軍安民”,主管一省軍政、民政等一切事務的正二品或從二品的地方封疆大吏。

明朝初年,朱元璋在最初創立巡撫制度的時候,巡撫只是一個臨時性的差事安排,其主要職責也在於督理稅糧 ,總理河道,撫治流民,整飭邊關。而在省一級的地方官僚體系中,將傳統意義上“省長”的一分為三,由“三司”,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分管主管“民政”,“刑名”以及“一省軍務”,三者相互配合,並且相互挾制。直到明朝中期的時候,巡撫由臨時性的崗位變為了常設官職,進而節制一省的軍政民務,成為一省最高的軍政長官,“三司”成為了巡撫的下屬。清朝時期繼續沿用了明朝的這一官制。

因而,可以看出江蘇巡撫李衛是江蘇按察使黃倫的上級和領導,無論是官階還是品級也都高於黃倫,而黃倫作為按察使也應該服從巡撫李衛的領導與管轄。


身為按察使的黃倫敢於同李衛正面對抗,不服從李衛的管轄,更多的還是因為黃倫背後的支持力量。

首先,是整個江蘇士紳富戶們的支持。

李衛到江蘇任職巡撫,首要的任務就是推行雍正“攤丁入畝”的新政,而這也將極大的觸動江蘇地方的士紳以及坐擁廣大土地的地主富戶們的既得利益。

在此之前,清朝一直奉行的“人頭稅”政策,這也就使得納稅的主體落在了人數眾多的無地甚至是少地的百姓身上,而這些士紳富戶們則可以說是“坐享漁利”。然而,伴隨著“攤丁入畝”的政策的實施,將按照擁有土地的多少來徵收稅銀,因而他們也將成為納稅大戶,將原本屬於自己的收益進行上繳,利益也就自然而然的受到了損失。

所以,這些士紳富戶們希望通過黃倫對抗李衛,進而阻撓李衛在江蘇推進“攤丁入畝”的政策實施,保全自己的利益,因而這些士紳階層成為了黃倫的堅定支持者。

其次,是整個江蘇官場對於黃倫的支持。

在此之前的劇情的中,江蘇省所轄屬的揚州等地,都是“八爺黨”的門人聚集地,可以說是“八爺黨”成員密集分佈,這些人本就因為政治集團的不同,與李衛所代表的雍正自己的集團關係不和,矛盾衝突更是根深蒂固。

更為重要的是,江蘇的官員與江蘇的士紳階層關係極為密切,利益捆綁相當的緊密,而李衛推行的“攤丁入畝”等一些列的新政,既是觸動了士紳富戶們的利益,更是讓這些官僚階層的實際利益受到了極大的威脅與損失。

所以,不管是從自己的經濟利益角度出發,還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支持黃倫對抗李衛,也就成為了江蘇官場的必然選擇。

再次,也是最為關鍵的是,黃倫的背後有年羹堯的支持。

黃倫之所以有恃無恐的悍然對抗一省巡撫李衛,對抗雍正的新政,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在他的背後的支持力量,這便是年羹堯。當然,並不是年羹堯鼓動黃倫去對抗李衛,挑戰雍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年羹堯為黃倫提供的庇護。

年羹堯在平定西北叛亂後,聲望、地位得到了空前了提升,雍正都將年羹堯成為“恩人”,而年羹堯在回朝後也大肆保舉自己的親信,培植自己的黨羽勢力,黃倫也就是在這樣的“年選”背景下,出任江蘇按察使。

也正是因為如此,背靠著年羹堯的這棵大樹,黃倫自信認為,李衛不會過度難為自己,要給足自己面子,同時,即便是自己有錯,也會因為有著年羹堯的庇護而安然無恙。

所以,正是因為有了江蘇士紳的支持,江蘇官場的支持,以及年羹堯的保舉與庇護,才讓身為江蘇按察使的黃倫有了用氣和資本,去對抗自己的上司,江蘇巡撫李衛,更是帶領著整個江蘇官員,對抗著雍正“攤丁入畝”的新政。


最終,李衛一手“調虎離山”,成功拿下了黃倫,也就此震懾住了整個江蘇官場。

面對氣焰如此囂張的黃倫,李衛來了一手“調虎離山”,故意將黃倫派去鎮江查案的同時,開始對黃倫的清查工作,最終通過為劉王氏翻案,進而找到了黃倫與江蘇富商程森勾結的證據,將黃倫一舉拿下。

在黃倫被李衛拿下後,江蘇的各級官員已是群龍無首,並且擔心惹禍上身,丟掉前途,紛紛選擇向李衛屈服,而江蘇的“攤丁入畝”新政也得以順利推行。

之後雍正來到江蘇地面視察,得到了年羹堯擅殺孫嘉誠的消息,這也讓雍正下定了處理年羹堯的決心。與此同時,年羹堯既已倒臺,依附於年羹堯的黃倫,也將面臨著悲慘的結局,但是對於他來說,這一切也都是咎由自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