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門第”香在哪裡,戲曲中的狀元的形象都是真實的嗎?


在古代,大部分的人是不識字的,一些人出生在“書香門第”比別人多了很多優勢,當然歷史也有很多寒門子弟,我們常稱祖輩上有讀書人的家庭為“書香門第”。但“香”來自哪裡呢?

有人以為“書香”的“香”指的是書的香。這樣的理解好像也沒錯。可書又因何“香”呢?難道白紙寫上黑字就香了?事實上多數的墨跡是臭的,因此“書香”的“香”一定不是來自墨香。那麼這“香”到底是什麼香氣呢?

原來,古人為了防止書籍被蠹蟲損壞,一般會在書籍裡面夾上幾片香草。這種香草叫芸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特異的清香氣,即使枯萎香氣也不會變淡,它可以驅除蠹蟲,古詩中就有“芸葉薰香走蠹魚”的描寫。所以“書香”的“香”指的是“芸草香”。

“書香門第”香在哪裡,戲曲中的狀元的形象都是真實的嗎?

因為書中常夾芸草的緣故,所以,與“芸”字有關的詞多與書籍有關。例如用“芸編”指書籍,“芸帙”指書卷,用“芸閣”“芸館”指代書齋,甚至國家藏書閣也命名為“芸署”,負責校勘書籍、訂正訛誤的校書郎雅稱為“芸香吏”,唐代徐堅的《初學記》中說:“芸香闢紙魚蠹,故藏書檯亦稱芸臺。”這些都是從芸香而來。

不過現在已很難見到芸草的蹤跡了,為了防蠹蟲,人們多使用樟腦丸、檀香片之類。書香情懷對於善於想象與懷舊的文人來說,也只能是書卷裡所蘊藏、積澱的一種說不盡的歷史記憶與個人緬懷罷了。

說到書香門第,我就聯繫到戲曲中的狀元戲,比較著名的有:《張協狀元》、《琵琶記》、《趙貞女》、《王魁》、《清風亭》等,很多內容都寫某人進京應試,得中狀元后就背棄了糟糠之妻,這是真的嗎?歷史上的讀書人都是如此勢利?

“書香門第”香在哪裡,戲曲中的狀元的形象都是真實的嗎?

其實啊,這只是劇作人想通過描寫負心漢來鞭撻統治階級,很多狀元的姓名和故事都是虛構的。

歷史上真實的狀元,作為中國封建士大夫的尖子生,他們身上集中了中國封建知識分子正直、清廉、講氣節等品格。

北宋有個狀元名叫馮京,他在鄉試、會試、殿試中相繼奪魁,他當時尚未婚娶,很多人看好他,覺得此人前途一片光明啊,宋仁宗張皇后伯父依仗皇親國戚之勢,要招他為女婿,講了一大幫人好說歹說將他請至家中,給他珠寶和良田,搬出來很多為女兒準備的嫁妝讓他一一過目,他一點也不為所動,硬是拒絕了一個地位比他不知道高多少的人。

還有明代狀元丁士美和唐代鄭顥不攀附權貴的故事都為文人所津津樂道,他們的行為代表了一種道德標準,讀書人比常人更看重這個。

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書生和狀元的戲曲劇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