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出土四尊鐵牛,雖過了1000年,但依舊栩栩如生,專家難以解釋

黃河是中國母親河,從第一個朝代夏開始,黃河就已經有人定居,從夏到金,幾十個強大的王朝經濟政治核心都匯聚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幾千年的文明在此孕育而成,黃河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

黃河出土四尊鐵牛,雖過了1000年,但依舊栩栩如生,專家難以解釋

但有句話說得好,福禍相依,生生不息的黃河水哺育了億萬畝肥沃的良田之外,也是帶來了嚴重的水災,由於古代科學並不發達,難以疏通河流,往往都是用一些迷信的方法治理河水,比如常常聽到的“河伯娶妻”,又或是為了治理黃河水打造了四尊鐵牛。

在《易經》當中說:“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古語有云: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古人制造鐵牛是對氾濫的黃河水一種震懾,古人還講究陰陽相對,在鑄造鐵牛的同時,還鑄造了四個鐵人,模仿北斗七星打造了七星鐵柱。

黃河出土四尊鐵牛,雖過了1000年,但依舊栩栩如生,專家難以解釋

四尊鐵牛是在距離黃河口西岸2.8公里蒲津渡渡口遺址發現的,蒲津渡自從以來就是交通要道,歷朝歷代幾乎都要在蒲津渡建造橋樑,在《春秋左傳》就有:“昭公元年,秦公子鹹奔晉,造舟於河”的記載。

《史記·秦本紀》又載:“秦昭襄王五十年(前 257年),初作河橋,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這裡建造過浮橋,唐開元十三年(725年),蒲州一帶經濟快速發展,蒲州城是全國六大雄城之一。

黃河出土四尊鐵牛,雖過了1000年,但依舊栩栩如生,專家難以解釋

蒲津渡的交通地位也更加顯得重要,馬車、行人絡繹不絕,竹索連舟橋破敗不堪,影響了蒲州城的發展,加上黃河水患不止,唐玄宗就下令將竹索連舟橋改為鐵索橋,並且用鐵牛鎮壓。

這四尊鐵牛重量不一,最輕也有45噸,最重的達到了72噸,在《通典》《唐會要》當中都有記載,唐玄宗為建造鐵牛,是傾盡了全國之力,數萬人日夜不分鑄造鐵牛,但隨著宋金戰亂,蒲津渡被毀,四座鐵牛被荒廢了。

黃河出土四尊鐵牛,雖過了1000年,但依舊栩栩如生,專家難以解釋

雖然明代先後四次重新利用鐵牛建橋,但是到清代,黃河向西改道治理洪水,蒲津渡就徹底被廢棄,鐵牛沉沒水中,在20世紀40年代,枯水季節時,過往行船還會遇到被牛角刮傷船底事件,六七十年代,就深陷黃河淤泥當中。

1998年才重新挖掘出土,但是這四尊鐵牛在沖洗乾淨之後,並沒有看到鐵牛有氧化生鏽的情況,一般來講,鐵製品放在潮溼的空氣當中,數年甚至幾個月就會生鏽,而這鐵牛和鐵人歷經千年依舊“嶄新”,簡直不可思議。

黃河出土四尊鐵牛,雖過了1000年,但依舊栩栩如生,專家難以解釋

而專家更加犯難,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去保護四尊鐵牛,通過一致協商,最終決定就地保護,將鐵牛從原地提升12.2米,在地表上恢復原貌,露天陳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