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貴州萬山崛起之路

國際在線貴州頻道報道(楊雲):初春時節,行走在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在山和水交相輝映中,撲面而來的是清新和風,遊走田園溪谷,人如在畫中行。鱗次櫛比的房屋,乾淨整潔的街道,清新自然的空氣,潺潺流動的河水,連綿起伏的青山無不呈現出萬山的改變。

萬山區位於湘黔交界處,自秦漢時期便開始開採汞礦,明清時期達到頂峰。萬山汞礦儲量和產量均居國內之首、亞洲之冠。1966年,為服務這裡的汞礦開採,國家設立萬山特區,這是我國第一個縣級特區。

作為當時國內最大的汞工業生產基地,汞礦給萬山築起了工業名聲,同時也帶來巨大的物質財富。然而,經歷了數百年的規模化開採,2001年因資源告竭,萬山汞礦被政策性關閉,剩下的只是地底下綿延970公里的廢舊坑道,舊時繁華落盡。

2009年,萬山成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政策扶持地區。萬山下決心鳳凰涅槃,闖出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之路。萬山地處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武陵山區腹地,缺乏資金、人才、技術,沒有區位優勢與大都市做靠山,轉型之路更為艱難。

小城故事:贵州万山崛起之路

萬山礦山公園旅遊(攝影 楊雲)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就是要跳出常規思維。萬山區的幹部群眾,在長期的探索中,逐漸形成“創新觀念突破發展瓶頸,打破常規激發轉型活力,無中生有走出綠色新路”的共識。

萬山持續開展轉觀念、轉作風、抓落實“兩轉一抓”系列主題活動,創新探索“敢、幹、變、新”改革實踐。從轉作風破題,實施幹部“貼標•亮牌”和“工作任務”派遣單制度管理,在全區形成了“立說立行、馬上就辦、辦就辦好”的幹事創業氛圍。作風轉、觀念變、方式活,一系列改革創新措施,激起萬山轉型發展的千層浪,推動著萬山奮起直追、後發趕超的鏗鏘步伐。

解讀萬山之變,不難發現支撐其成功轉型的關鍵是“生態”。萬山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以改革創新凝聚動力,提出“打破常規、無中生有”的新思路。

萬山“無中生有”打造九豐農業博覽園,投資5億元建成了科技含量高的單體智能觀光大棚、花卉大世界、候鳥小木屋養老中心,成為全省和周邊省市休閒觀光農業的龍頭品牌。隨後,萬山依託九豐農業技術、市場、管理優勢,在全區推廣“九豐農業+”模式,累計建成標準大棚蔬菜基地1.2萬畝,年產8.8萬噸優質蔬菜,一躍而成武陵山區的“菜都”。

小城故事:贵州万山崛起之路

萬山礦山公園風景(攝影 楊雲)

2015年,萬山投資20億元,引進吉陽公司對汞礦遺址進行連片開發,通過對礦道的再次利用建起旅遊景區。萬山還在景區內修建汞礦歷史博物館、影視基地等歷史文化體驗區,同時完善遊客服務中心、硃砂大觀園、懸崖酒店、玻璃棧道等“吃住行遊購娛”配套服務設施,建起了中國第一個以山地工業文明為主題的礦山休閒懷舊小鎮——硃砂古鎮,礦區再次成為萬山人的寶藏。

城市轉型路上,萬山更是堅定地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把全區58家硃砂加工企業全部納入硃砂工藝品產業園,建成全國最大的硃砂工藝品線上線下交易中心。2016年,萬山區通過招商引資建成總投資20億元、佔地面積1000畝的貴州萬仁新能源汽車生產線,填補了萬山無裝備製造業的空白,為萬山新興工業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2014年,萬山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700多戶2.5萬餘人,貧困發生率為19.51%。經過5年的不斷努力,到2019年1月萬山區出列貧困村37個,累計脫貧7219戶24415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18%,成為銅仁市率先脫貧摘帽的4個區縣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