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說的是啥意思呢?

老張談三農


農村俗語:“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說的是啥意思呢?

“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是以前的農村老人總結出來出來的一句關於養殖的俗語,即便是現在也是非常適用的。並且,還是很有道理的一句俗語。

馬、驢子,是以前農村的兩個比較重要的勞力,在以前缺少機械化的年代裡,馬、牛、驢子可以說是擔負起一家人的農耕最重要的工作。對於餵養馬匹來說,還是比較辛苦的。俗話說“馬無夜草不肥”,說的就是這個。有些人為了讓馬兒有力氣,還會在草料中添加一些穀子,因為穀子有營養的。還有的喜歡馬的,還是沒事的時候將馬牽到河邊,仔細的洗刷馬的皮毛,將馬洗刷的乾乾淨淨的。而且,馬也確實喜歡這種做法,這也是馬的一個特點,就是喜歡乾淨。

但是驢子呢?就隨意了。只要不把兩個公驢拴在一起就行,沒別的說道了。餵飽了就行,有個擋雨的窩棚就可以了。可以說驢子對於生活的要求是比較低的,能吃飽、擋雨即可。

只不過有的人一旦把馬和驢子拴在一個棚子裡餵養就會發現驢子膘肥體壯的,馬缺失瘦馬長毛的。主要還是在於驢子身上特殊的氣味沾染到了草料,會影響馬吃草;而且這種氣味對於喜好乾淨的馬來說,是挺厭惡。自然會影響馬的食慾,從而導致馬越喂越瘦。還有一點就是驢子相對的好養活,將馬和驢子放在一起,主人就是自然用餵養驢子的方式來餵養馬,夜草都沒了馬還能肥嗎?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農村俗語:“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說的是啥意思呢?

馬和驢在以前生活的時候,都是經常可以見到的交通工具,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馬和驢這些牲畜已經很好看了。在我小時候,家裡養了驢和馬,當時主要是用於耕地,家裡只有一個牲畜棚,結果時間久了,馬越來越瘦,驢卻越來越肥,無奈之下,就只能把兩頭牲畜分開來餵養。“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意思很簡單,如果把馬驢同樣,那馬就會越來越瘦,為什麼會這樣呢?


馬在古代的時候也只有大戶人家才能夠餵養的起,驢普通人家就能養的起。一定程度上,馬和驢也象徵了不同人的一種生活狀態,馬的生活習性是比較喜歡乾淨的飼料和牲畜棚,但驢就比較隨意,只要有個可以住的地方,飼料也不是很講究。在吃飼料的時候,當飼料有了驢的氣味,馬就不怎麼喜歡吃這種飼料了,所以馬吃飯的飼料少了,就越來越瘦,驢相反就可以吃的多一些。不同的牲畜應該有不同的飼養方式,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混合餵養,會特別難平衡不同牲畜的需求。

“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這句俗語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麼事情要針對不同的對象採取不同的餵養方式,不然很多事情都很難處理好,要學會對症採取措施,不要為了麻煩就省略做事的步驟。主觀臆斷的想法很容易出錯的,不要一直自己去猜測事情發生的原因,要經過實踐去總結解決問題的辦法,出現問題,就第一時間要解決,你覺得是這樣嗎?


老農民說事


農村跟城市不一樣,城市裡人吃畜禽肉,農村人得養,農村人若是不養,城裡人就得捱餓。所以農村裡也有很多關於家畜家禽的諺語,就像這句俗語“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馬也好,驢也罷,都是農村人常用的交通工具,馬更是戰爭年代騎兵不可或缺的坐騎。但是為什麼把馬和驢放在一個槽裡養,體形完全蓋過驢的馬反而會瘦了呢?可以說,這是我們祖先的智慧,是他們發現了養馬和養驢之間的區別,從而得出了教你如何養馬或者養驢的經驗之談。

我們先要弄清楚,馬和驢同槽,為什麼馬會瘦。原因其實很簡單,馬屬於比較溫順的動物,相對來說,驢屬於脾氣暴躁的動物。往往是這樣,驢吃完了自己的草料,發現馬還在那裡慢慢的吃呢,於是一尥蹶子,把馬踢開,自己獨佔槽裡的草料。

一次兩次,可能主人看不出什麼來,但是時間一長,主人就會發現馬明顯消瘦了。細察原因之下,才發現分給馬的草料,全部讓驢給搶了個大半。那不敢反抗的馬還不得捱餓麼,所以後來,人們發現了這個問題,才把馬和驢分開來養。

我們一直在說如果一個人脾氣很大的話,那麼這個人就是個“驢脾氣”,從來沒有人聽過什麼“馬脾氣”之類的。驢之所以這麼大的脾氣,是驢這種動物的天性。驢有耐力,能負重,但是速度很慢,可能以前主人老是嫌它慢,會用鞭子抽它。

慢慢的,驢覺得不爽了,因為它比馬要有耐力得多,可是主人老是不滿意,於是有就有了脾氣。脾氣一上來,誰都害怕,不是怕它不做事,而是怕它尥蹶子。驢要一尥蹶子,能把人活活踢死,可是如果你順著驢的脾氣的話,那它能幹好多事情。

給驢蒙上眼睛讓它拉磨,它能拉上一整天都不帶停下來的,它是農村每個家庭絕對不可以或缺的強勞動力。相對來說,馬就差得多了,只是因為馬的性格很溫順,所以頗受人喜歡。

既然馬驢不能同槽養,那種分開吧,這就是我們的祖先流傳這句俗語的原因所在。他們發現了在實際生活當中,硬是有一些動物是不能放在一起養的,否則賠死你。例如驢和馬,另外牛和馬也不能放在一起養喲,要建單獨的牛棚。因為牛會反芻,光胃就有四個,那吃得叫一個多。而馬是單胃,它再怎麼吃,也吃不過牛的。

公羊和母羊也不能放在一起養的,因為公羊好亂動,在母羊堆裡到處亂羊和母羊也不能放在一起養的,因為公羊好亂動,在母羊堆裡到處亂竄,搞不好整出一堆小羊來,給主人帶來無盡的麻煩。

雞鴨鵝也不能混養,混養容易得病。這些都是我們的祖先通過經驗慢慢摸索得出的結論,也正因為這些關於家畜家禽養殖的諺語的流行,使得很多的養殖戶減少了損失,少走了彎路,得到了好處。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不僅僅只關乎於馬和驢本身,更關乎於農村養殖事業的健康發展。


小小嬴政


以前,農業生產沒有機械化,種地主要靠人力和畜力,馬、驢、騾子等牲口可謂是重要財產。在長期照料牲口的過程中,人們總結了不少經驗技巧。

有句話叫做“一根槽上拴不住倆叫驢”,叫驢就是公驢,暴躁好鬥,把兩頭公驢栓不起,那你就別想安生了。但要是家裡同時養了馬和驢,因為馬性情相對溫順,並且這兩種牲口的習性又比較相近,為節省地方,就把馬和驢圈養在一起,栓到一根槽上,既省地方又節約草料,但是時間長了,這也會迎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俗語所說的“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驢越長越壯了,可是馬卻越來越瘦。

原來驢馬同槽比較方便省事,但是卻沒有尊重馬的生活習性。馬卻是一種比較愛乾淨的動物,對飼料的要求比較高,不能有異味。但是驢身上有騷氣,養過驢的朋友應該聞到過,驢身上有一股很特別的氣味,這種氣味一旦沾染到草料上,就會引起馬的不適應,自然不會再吃。而把驢和馬放在一起餵養,馬嗅到被驢騷氣蒸染的草料,就不願意吃了,而驢卻聞不到這氣味,大吃特吃,久而久之,驢就越來越壯,而馬就會越來越瘦。

常言道:“好馬無夜草不肥”,看似把生活習性相似的牲口關到一起,可以省很大的事,但如果不深入瞭解動物的生活方式,反而會適得其反。農村人的很多經驗總結,都是從實踐中得來的,雖不能說全對,但是可以作為一種參考。

這句話也告訴我們一個處事道理,人和人之間的相處就像是馬和驢一樣,臭味相投才能長久,如果兩個人性格相反,無論幹什麼,事情都不會達到很好的成效。


大夢覺醒


農村俗語:“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說的是什麼意思?有沒有依據?

在城市待久了或許不會注意到馬啊、驢啊、騾子之類的生活習性,因為根本接觸不到它們,頂多就是養個小狗小貓這樣的寵物,但是在過去農村,誰家能養得起馬和驢那可不容易,因為在吃不飽飯的年代,可是連人都養不起的,那個時候家裡有驢有馬就像是開寶馬奔馳一樣漲爆,不過他們可不是用來騎著裝酷耍帥的,而是用來推磨耕地的,所以金貴著呢。


那什麼叫“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呢,簡單點說就是把馬和驢關在同一棚子裡餵養,慢慢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馬越來越瘦,驢越來越胖。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長期居住農村的人都知道馬是很愛乾淨的,要麼為什麼總說“白馬王子”,沒有說“黑驢王子”的呢,就是因為馬看起來乾淨英俊,氣度不凡,所以它受不了驢身上那股子騷呼呼的味道,當把糧草放到它們的槽中時,驢子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吃,而馬在聞到驢身上那股味兒的時候就卻步了,所以吃的少必然瘦了。


瘦了是好看了,但是農戶可就遭殃了,咱們農民養它們可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幹活的,光說不練那是假把式,為了能把牲口們養的膘肥體壯更好的幹農活,我們還是要根據它們的生活習性來餵養的,不能簡單圖省事。


一品小十六


過去生產力低下,農業生產還沒有機械化,農民種地全靠人力,那時候農村家家戶戶都會養牲口,能幫著幹些活,像牛、馬、驢以及騾子等等,那時候這些牲口是特別寶貴的,是農民家裡的一大筆財產,要是被人偷了,或者是生病死了,家裡面的就特別著急,花錢請醫生也是常事,平常餵養更是小心翼翼。

在長時間的生活過程中,人們照顧這些牲口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如今雖然養牲口的人家少了,但一些經驗和技巧背後的豐富哲理卻流傳了下來。

如“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這就體現了養牲口的技巧。很多人都以為馬和驢都是吃草的,放在一起養可以更加方便日常的餵養和減少空間佔用。但是如果有經驗的老農就會知道,如果馬和驢一起養的話,是根本行不通的,因為沒有尊重馬的生活習性,馬是一種特別愛乾淨的動物,影視劇中也常能看到主人公帶著馬到河邊洗澡,對於飼料更是要求沒有異味,養過驢的朋友應該聞到過,驢身上有一股很特別的氣味,這種氣味對於驢來說,可能問題不大,驢身上的氣味一旦沾染到草料上,就會引起馬的不適應,自然不會再吃。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馬越來越瘦,驢就越來越肥。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看似把生活習性相似的牲口關到一起,可以省很大的事,但如果不深入瞭解動物的生活方式,反而會適得其反。其實農村人的一些經驗總結,都是通過實踐得來的,雖不能說全對,但還是可以作為一種參考。


青埂峰下有情郎zjy


農村俗語:“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說的是啥意思呢?在過去作為農業生產主要的動力,牲畜是非常重要的財務,高頭大馬,大個叫驢是作為財富在家庭之中有著顯著的地位,而且這些牲畜最主要的用途是在缺少機械化的年代,確實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馬和驢也是農村非常多見的牲畜。

農村俗語一個槽上不能栓倆頭叫驢,這是因為叫驢也就是公驢生性暴躁好鬥,兩頭叫驢在一起很容易發生打鬥的情況發生,但馬卻較為溫順,加上兩種牲畜食物習性基本上相同,是可以栓到一個槽上餵養的,但不用多久卻會發現,驢是越來越膘肥體胖,而馬卻是越來越瘦,變成了瘦馬毛長,這是啥原因呢?



其實這樣操作也是為了貪圖省事,一起喂一起養,比較容易管理,雖然馬和驢吃的飼料雖然一模一樣,但驢子身上卻有一種獨特的味道,會沾染到草料之上,馬是一種非常喜歡潔淨的動物,對於驢子這種味道是十分厭惡的,沾染到這種味道的草料馬兒是不樂意吃的,驢子卻是大快朵頤吃的膘肥體胖,俗話說得好馬無夜草不肥,為了貪圖省事,把馬和驢子喂在一個槽上,自認為驢子吃的飽,馬兒也就應該一樣。


其實這些都是對於牲畜餵養的一句老話俗語,側面說明驢子和馬是不適合在一個槽上餵養的,餵養牲畜要依照牲畜的習性進行合理的餵養,如果只是為了貪圖省事,往往會得到適得其反的結果,這句老話也是告誡對於一切事物都要按照規矩來做,切不可為了方便省事,而去添加不必要的麻煩,對於這句俗語老話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棒奔霸


農村俗語“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說的是啥意思呢?這是農村農民養殖方面總結出來的經驗,在以前農村有些人家沒有機器,有些活比較重,人們一般搬不起來或者做不起來的活比較辛苦,每家每戶都會養一些牲口,養來幫忙幹農活。這些牲口農民都會養的很好,是他們的命根,養好牲口不僅能讓他們更輕鬆,也能提高產量,所以農民即便很辛苦也要把牲口養好,照顧好。



想養好牲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很多技巧,怎樣才能把它們養好。以前有些農民喜歡把馬跟驢放在一起養,就是為了省事省地方省飼料。但是時間久了就會發現驢會越來越胖,而馬就越來越瘦。聽有經驗的老一輩的人說,驢本身身上有騷味,而馬聞不慣驢身上的氣味,不想跟它一起吃飼料,沒胃口吃。而驢自己又聞不到自己身上的氣味,所以時間久了,驢就肥了,馬就瘦了。養牲口要注意很多事項的,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想養就能養好。不僅要注意飼料的清潔度,還要按照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飼料來調節餵養牲口。想要養好牲口就要有耐心,細心,照顧好它們的方方面面。要是一不留神,粗心大意,馬馬虎虎的餵養牲口是非常的不可取的。



這些老話關於養殖方面的俗語有很多,雖然有些聽起來怪怪的,不懂它是什麼意思。如果你用心去弄懂其中一句話的意思,還是對我們有幫助的。如果你有不同的俗語的理解,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探討。


賣煎餅的小夥子


農村家庭中,一般都會養上一兩頭牲口來協助日常的耕作,像牛就是其中一種。春耕的時候的耙田都是利用牛為主勞動力。所以把牛養好了,人力成本下降,同時還能提高效率,所以牲口在農村家庭中的地位還是蠻高的。想要把牲口養得壯實,還是需要一定的技巧。

如果家中搞養殖的農民朋友們一定會聽過一句話,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這就體驗了養牲口是需要技巧的。就像很多人都以為馬和驢都是吃草的,放在一起養可以更加方便日常的餵養和減少空間佔用。但是如果有經驗的老農就會知道,如果馬和驢一起養的話,是根本行不通的,因為驢身上的體味比較大,草飼都會沾染上這股氣味,對於驢來說,可能問題不大,但是馬卻不會吃這種帶驢體味的草飼。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馬越來越瘦,驢就越來越肥。


黔農剛子


我覺得應該是,馬比驢高傲,馬是馳騁在戰場上的,性格剛烈,驢在農村就是幹農活的,耐受性好,在同等環境下,馬受不了吃不下飯,當然越來越瘦,驢吃嘛嘛香,當然就胖啦!😂😂😂

原諒我的胡說八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