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滸到葉問:最符合實際的武打小說,最符合想象的武術電影


從水滸到葉問:最符合實際的武打小說,最符合想象的武術電影


1

武俠小說萬萬千,但是描寫武術最靠譜的,可能就是《水滸》。

《水滸》中,打架的本領大約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李忠式。

李忠外號打虎將,打沒打過老虎不清楚,但是名頭喊得很響。

真正打過老虎是武松,想註冊品牌已經晚了。如果武松的綽號叫打虎都頭、打虎行者、打虎羅漢,跟打虎將比起來,那就弱爆了,正版搞得像山寨版。

李忠的履歷很豐富,撂過小地攤,當過山大王,還擔任過史進的家教。他逢人也可以這麼介紹自己:“I’m a teacher。”

史進經過他的調教,“把一條棒使得風車兒似轉”,架勢非常炫酷。但是真打起來,被教頭王進一棍子擊倒在地。

捱了這一棍子,史進才明白,李忠教他的,“原來不值半分”。

李忠式武術,就是常說的花架子,耍起來好看,也能強身健體。但是與專業級教官比試,一棍子就打出原形。


2

第二種是李逵式。

李逵家裡窮得叮噹響,別說請不起名教頭,就連撂地攤的也不會教他。

但是李逵魁梧粗壯力氣大,脾氣火爆又愛打架,自然能摸索出打架的門道。

李逵的招數簡單粗暴,概括起來就是“揪住便打”。遇到浪裡白條張順,他揪住便打。遇到惡霸殷天錫,他揪住便打。就連遇到名教頭史文恭,他也揪住便打,令人驚掉下巴。

李逵是標準的打野架、擺王八拳。但是人家力氣大,一力降十會。

從水滸到葉問:最符合實際的武打小說,最符合想象的武術電影


3

第三種是燕青式。

燕青式是專業學相撲的。《水滸》中相撲高手不少,有燕青、高俅、焦挺、任原、蔣門神、王慶等人。

相撲是一種摔跤術,有搏鬥技巧。燕青、焦挺這種專業級別的選手摔李逵,易如反掌。

相撲作為傳統武術之一,在宋朝很流行,有賽事、有獎金、有職業相撲手。

書中提到每年三月二十八日,泰山舉辦的相撲大賽,就是由官方出面組織,勝者能獲得豐厚的獎金。任原是職業相撲高手,靠獎金和授徒謀生。

相撲選手如蔣門神、任原、焦挺,個個身材高大,屬於重量級選手,燕青屬於輕量級。但是燕青說:“相撲的有力使力,無力鬥智。”他憑藉靈活的身手,將任原摔下了擂臺。

從水滸到葉問:最符合實際的武打小說,最符合想象的武術電影


從《水滸》的記錄看,當時的相撲可以用腳踢。武松打蔣門神時,用的“玉環步、鴛鴦腿”就是相撲招數,連續轉身兩腳,直接把蔣門神踢趴下。

相撲沒有花哨動作,看上去不帥氣,但是實用。在體校,那些學跆拳道的、空手道的、武術套路的,在學摔跤的面前,全是戰五渣。


4

第四種是李進式。

李進是禁軍教頭,既是教官也是軍官。《水滸》用兵器的高手,除了王進,還有林沖、呼延灼、楊志、關勝、魯智深等人,全是軍官。

很多人認為傳統武術是殺人技。殺人場景最多的就是戰場,其他場合誰敢隨便殺人?戰場上衝鋒陷陣都是用刀、用槍、用狼牙棒,沒有用拳腳的。

就算是土匪、鏢師也都帶兵器,不可能攥著兩個大拳頭就去打劫或護鏢。看家護院當保安,還得拿根棍子。

軍官是專業械鬥,呼延灼與魯智深一交手就是知道,這不是綠林手段。綠林手段可能類似李忠式的花裡胡哨,或者類似李逵式的自學成才。

明朝的戚繼光說過:“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示學習實戰本事,直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

那些綠林手段,根本沒法跟軍官的專業械鬥比。高手在民間,那只是一個傳說,《水滸》更相信專業的力量。


5

武術能走上神壇,得益於小說、電影的興起。

明清以後,小說、評書的影響力大得很,那些神乎其神的俠客故事,深入市井百姓的心中。大家隱隱約約相信,有一群習武之人打通了任督二脈,日行千里系沙袋,飛簷走壁莫奇怪,去去就來。

而更厲害的,則是武俠電影,那可是眼見為實,不是道聽途說。

1928年,第一部武俠電影《火燒紅蓮寺》上映。這部根據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改變的電影,用現在的眼光看,全是五毛錢特效。但是在當時,那些劍光鬥法、空中飛行的畫面,令觀眾深感震撼,很多人居然信以為戰。

從水滸到葉問:最符合實際的武打小說,最符合想象的武術電影


如同此後八十年代,青少年們看了電影《少林寺》,都紛紛去少林寺或者其他武校學武一樣,當時也有大批年輕人離家出走,訪名山、尋高人、修習神功,夢想他日身負絕技,行俠江湖。

民國武術大師多,不是沒原因的。


6

高手的故事,人人都能講上幾段,如何四處踢館、如何挫敗各國大力士、如何雀不飛,如何四兩拔千斤。但是高手打起來到底是什麼樣子,多數人還未曾親見。

1954年的澳門,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場傳武高手的巔峰對決,將在此舉行。

當時,太極門宗師吳公儀與白鶴門高手陳剋夫互不服氣,一開始在報紙上罵戰,最後約定擂臺比武。

從水滸到葉問:最符合實際的武打小說,最符合想象的武術電影


消息一出,萬人空巷,誰不想一睹武林高手的風采?

兩人打了三分鐘,一頓拳腳打下去,觀眾面面相覷,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太極拳、白鶴拳?

這段視頻在網上能看到,應該是傳武高手比武最早的視頻記錄。

平心而論,兩人都是實在人,而且都挺能打的。不是實在人,也不會真的下擂臺。兩人那是真打,動作挺靈活,看上去也有力氣。若是街頭打架,一般人應該不是對手。

但是,這跟大家想象中的招式與章法,完全不是一回事。大家一直以為藝術源於現實,卻不料,藝術有時候跟現實完全脫節。


7

現實欠你的,藝術還給你。

《大公報》的兩位年輕編輯梁羽生、金庸開始撰寫武俠小說,並推動了武俠小說長達半個世紀的輝煌。

但是,小說寫得再好,不如電影的視覺衝擊,來得更直接。

功夫電影中,大約有三種武打類型:黃飛鴻式、陳家駒式、葉問式。

李連杰扮演的黃飛鴻,動作瀟灑而凌厲,但是上下翻飛略顯誇張。成龍扮演的陳家駒,是現代警察,打起來拳拳到肉,但又缺少期望中的灑脫。

從水滸到葉問:最符合實際的武打小說,最符合想象的武術電影


一直處於成龍、李連杰光環之下的甄子丹,反而拍出最符合大眾想象中的傳統武術。

甄子丹所倡導的無限制格鬥在《殺破狼》、《導火線》中,已經獲得成功。打得兇悍猛烈,看得血脈賁張,但缺少傳統武術的美感。

《葉問》一出,甄子丹終於登上了功夫巨星之列。為什麼?因為《葉問》最符合大眾對傳統武術的想象。

從水滸到葉問:最符合實際的武打小說,最符合想象的武術電影


《葉問》構建了一個傳武的世界,除了詠春,還有洪拳、太極拳、螳螂拳、形意拳、八卦拳等。洪金寶的洪拳,大開大合;吳越的太極拳,柔韌有力,各種武術都各具面目。

最出彩的當然是詠春。馬步、亮相、出拳的姿勢,極具特色。尤其葉問把對手的腦袋用腿夾住,用細密有力的拳頭一頓猛揍,好看又過癮。

中國武術之外,還有空手道、泰拳、西洋拳擊。當然,全都被詠春打趴下。

從水滸到葉問:最符合實際的武打小說,最符合想象的武術電影


8

《葉問》第四部,意味著葉問系列的終結。

這是一代武打電影人的集體力作,有導演葉偉信,有武術指導洪金寶、袁和平,有眾多的武打班底,樊少皇(金山找)、張晉(張天志)、釋行宇(武痴林)、陳之輝(廖師傅)、羅莽(羅師傅)、馮克安(周師傅)……

樊少皇、張晉居然年近半百,屢屢被虐的羅師傅六十多歲了,而馮克安已經因病去世。

從水滸到葉問:最符合實際的武打小說,最符合想象的武術電影


《葉問4》票房超過了九億,而過十億也指日可待。這是功夫片的又一巔峰,恐怕也是功夫片難以再續的最後輝煌。

且看且珍惜吧。


從水滸到葉問:最符合實際的武打小說,最符合想象的武術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