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該建都北京嗎?——《明夷待訪錄-建都》

明朝該建都北京嗎?——《明夷待訪錄-建都》

(一)

這次我們講講北京這座城市。

北京作為都城,要追溯到春秋時候的燕國,大概在今天北京豐臺區。十六國時期為前燕的國都,遼代也做過陪都。金朝的時候,是五都之一,這些都是小打小鬧,地方政權的首都。作為大的國家和朝代的都城,得從元代說起。

蒙古帝國實行的是諸子分封制度。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中忽必烈的元朝只是其中一個汗國。領土包括今天蒙古本土及中國大部分地區,地理上包含了遊牧地區和農耕地區。1260年忽必烈登基之後,以元上都為都城。上都城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

但是上都的位置有個缺陷,位置偏北,對控制中原不利。

明朝該建都北京嗎?——《明夷待訪錄-建都》

為了更好地控制遊牧和農耕兩個文明區域。忽必烈將都城遷到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而將上都作為陪讀。實際上呢,每年,元朝的皇帝都會像候鳥一樣,四月從大都走到上都,八月底又從上都回到大都。

設計元大都的,是劉秉忠,劉秉忠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的弟子郭守敬,大家就知道了。劉秉忠幫助元朝做一系列“頂層設計”,做過和尚,制禮作樂,使得元代的管理還是基於中原王朝的傳統統治模式,對元朝統治穩定起到了極大作用。他是個堪輿風水大家,主持設計元大都,他手下還有兩員大將,一個是阿拉伯人也黑迭兒,負責設計新宮殿。另一個是郭守敬擔任都水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並以京郊西北各泉作為通惠河上游水源。這些營建都為北京作為都城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元朝一直致力於城防建設,到了元末明初,北京已經不是往昔的燕雲邊城,而是徹徹底底的繁華都市。

(二)

明朝建立,最初定都南京。到了“靖難之役”朱棣奪了侄兒建文帝的皇位,就遷都北京。

朱棣為何要遷都呢?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

北京是朱棣的老巢,朱棣的皇位得來不正,他的勢力都在北京,如果孤身去南京登基,朝廷上南方勢力太大,雖然已經坐穩帝位,但仍揹著名不正言不順的包袱。當年“靖難之役”,為了剷除朱允炆的勢力,朱棣曾痛下殺手,令南方士族對他又恨又怕。如果他繼續在南京執政,很可能遭到暗算,不如遷都北京,讓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又可以將南方士族打壓於南方一隅,不得動彈。

第二個原因是明朝的北部,一直有很大的國防壓力。朱元璋時期,主要是元朝的殘餘勢力,後來又有韃靼和瓦剌(這兩個也是突厥-蒙古一系的遊牧民族),到萬曆以後,女真人又成為東北邊防的主要對手,期間還有蒙古的兀良哈三衛也一直是邊防大患。

朱棣繼位後,採用的是“天子守國門”。對於皇帝來說,這樣比較危險,其實這也是沒辦法。

中原農耕民族和塞外的遊牧民族的戰爭大致沿著北中國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也就是所謂的農牧分界線,也基本是農耕民族的北部軍事防線。

在這條防線上,有三個地方最重要。一個是河西走廊,一個是雲中(大同代北一帶)。另一個就是幽燕,也就是北京。對應三個防線就是祁連山、陰山、燕山。

華北地勢平坦,遊牧民族的騎兵可以肆意馳騁,華北中原是無法建立有效的防線。只有祁連山-燕山-陰山這一代可以據山防守。如果這一線丟失,就得要退守到長江以南,依託以淮河密集的水網和長江天險來進行防禦。

如果中原王朝能全部佔據這三個地方,就處於絕對優勢地位。而北方的遊牧民族只要三者佔據其一,就能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宋代丟失燕雲十六州,導致宋代必須在北方養大量的軍隊,導致財政的巨大壓力,然而依舊難以抵抗北方入侵,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再比如說,抗日戰爭時期,熱河失守,導致華北五省直接就在日本人軍事威脅之下,日本人威逼收買了很多漢奸搞華北五省自治,想把華北五省分裂出去。

簡單說就是,中國要想南北統一,必須守住祁連山-陰山-燕山防線。

(三)

那在這道防線上,為什麼是北京?

當然,元朝對北京的建設是功不可沒的。實際上,大同、太原也一直是邊防重鎮,也經營多年。

更重要的是,雖然籠統地說,北方遊牧漁獵民族是中原王朝的敵人,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實是有側重的。

漢朝時候,匈奴主要來自西北,祁連山一帶最重要,而關中也離河西走廊最近。隋唐時期呢,大同太原最重要,我們知道隋煬帝楊廣的封號就是晉王,而唐高宗李治做太子的時候,就有個幷州大都督的頭銜。

到了明清時期,幽燕就最重要了。從契丹人開始,崛起的民族大都來自於東部,所以爭奪燕山防線和關外的遼河平原就尤為重要了。

那麼北京自然成為最重要的城市,它能為這道防線提供支撐,而祁連山-陰山-燕山防線也反過來拱衛北京的安全,繼而保證華北中原的安全。

明代還有個很要命的事情,就是經濟中心在南方,北方要戰爭,戰爭是要花錢的,很多的物資,都需要從南方運來,南方人很自然地就會有“要不北方我們就不要了,退守江南我們過自己的日子不好嗎?”的想法。如果不提高北方的政治重要性,如何能有合適的理由調度足夠多的人力物力到北方來?

那麼明朝為什麼不遷都到關中洛陽一帶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關中洛陽地區,由於開發時間過長,已經資源枯竭了。在秦漢時期,長安洛陽一帶是最富庶的地方,是權力核心區,但是到明代的時候,經濟中心已經移到東南一帶。關中平原周圍的糧食已經養不活龐大的京城人口,需要進口糧食,糧食補給線過長,在歷史上,西安作為都城就多次陷入缺糧危機,皇帝要帶著臣子們去洛陽找吃的。正因為此,唐朝以後就不再考慮定都西安了。

而北京呢,有京杭大運河,南方的糧食可以源源不斷地運過來。

(四)

這麼說來,朱棣把首都定在北京是無比正確的選擇了吧。

在明朝末年,大家反思明朝滅亡的原因,很多人認為定都北京是個非常錯誤的決定,埋下了明朝滅亡的禍根。

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建都》裡講:

遷都北京在軍事、經濟、政治上都有巨大的負面影響:

首先是軍事上:

京城靠近邊界缺乏戰略縱深,一旦敵人越過長城,京城馬上會被圍困,一點周旋的餘地都麼有,也沒有留給四方勤王的時間,不僅給邊境,也給全國帶來了很多麻煩。

在明朝歷史上,遇到敵人入侵,皇帝的第一反應都是撤回邊關的騎兵,優先滿足京城的防禦需要,而不是優先考慮派兵支援前線,當危機爆發時,到底要保誰,這是個不可調和的矛盾。

如果京師遠離前線就不會有這個顧慮,敵人如果敢於深入華北,前線就可以集中兵力攻擊敵人大本營,切斷敵人的後勤和後路,敵人就必須趕回去救後方。而定都北京則讓前線喪失了這種機會,跑回京師救駕成了邊關的首要責任。

其次經濟上:

原來北方的糧食可以全部就近供應燕雲地區駐軍,多了一個京城反而吸乾了周圍的糧食,形成資源競爭關係。而且北方糧食遠遠滿足不了這麼大的開銷,只好從南方漕運。

漕運增加了南方的經濟負擔,為了供應邊境重鎮和京師,不僅透支了江南百姓的糧食和民力,而且國家的稅收都浪費在漕運上,如果京城在南方就可以大幅度減少漕運的壓力。

再次政治上:

明朝整體上是依賴南方士紳實施統治的。明朝著名的文臣大多來自南方:楊士奇,夏言,嚴嵩,張居正,周延儒,楊嗣昌,洪承疇,袁崇煥等皆來自南方;而用皇帝用來制衡文官的閹黨,如劉瑾,王振,馮保,魏忠賢等皆來自北方。後期著名軍閥如:左良玉,孫傳庭,吳三桂,祖大壽,李成梁等皆為北方人。自從永樂遷都北京,皇權就越來越失去對來自江南的士紳集團的控制,越來越依靠閹黨的廠衛機構對其制衡,但是長此以往不但加劇了黨爭,最終也是的文官集團越來越與皇權離心。於是就有了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有了專心做木匠的皇帝,有了17年換17個首輔最後罵諸臣誤朕至此的皇帝。

所以實際上呢,明朝不比元朝和清朝,元和清是多民族的政權,控制少數民族和平衡中原民族都很重要。明朝是漢人政權,理論上,是可以定都南京,然後在北京放很多軍隊,派重要人物來統領。

但是,問題是,皇帝對這個重要人物,能放心嗎?這個手握重兵的人一旦兵變,從北往南,一馬平川地攻擊,這個皇位還坐得穩當嗎?

黃宗羲說的都不錯,然而他畢竟不是皇帝,不明白皇帝最擔心的是自家坐不坐得皇位,節度使叛亂可比他列的這些個弊端大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