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導語:近日出現了一個叫作“隋吹”的群體,他們為了洗白楊廣,不惜大肆抹黑李世民,並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神論”,在網絡歷史界掀起了一股歷史虛無主義、翻案黨的巨浪。作為一名好歹讀過些書的中國人,我有必要和責任揭穿他們的謊言,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一、反駁隋吹洗白楊廣、抹黑李世民的一個又一個神論

1.“李世民抹黑楊廣”論

首先,在歷史上,如果一個政治人物去有意的抹黑他人,那麼只有一種目的:增強自己的合法性。可李世民即位的合法性與楊廣有什麼關係?

第一,李唐是自己打的天下,根本不需要抹黑通過抹黑楊廣來增強自己的合法性。李淵起兵之前只有“半個”太原城(注1),實力非常弱,連160 裡之外的西河郡都不服他(注2),完全是靠自己的實力、努力和威望一點一點的打下江山(注3)。至於說什麼“李淵靠關隴集團支持”的,純粹是不讀書(注4)。只有像司馬炎、楊堅那樣的篡位者才會去抹黑前朝皇帝(從這一點看,趙匡胤的人品比這二位要好些)來增強自己的合法性(注5)

第二,李唐的皇位怎麼來的?不好意思,是楊侑哪裡禪位來的(注6),而楊廣早就不具有這個合法性了,皇位的合法擁有者已經變成了楊侑(注7)。李唐要抹黑的也應當是楊侑而非楊廣(例如司馬炎就沒有抹黑曹操、曹丕,只是抹黑了曹髦(注8))。

第三,最有力的證據你們隋吹根本就無法反駁:楊廣的黑料在隋代的墓誌隨處可見(注9),難道李唐還可以精準定位,找到並修改每一個墓誌?認清事實吧隋吹!

第四,關於楊廣的正史有《隋書》《北史》和《資治通鑑》,這其中《隋書》和《北史》是唐代成書的官史,《通鑑》則在北宋。不巧的是,唐代史書中楊廣的形象要比《通鑑》中好得多(注10),難道趙匡胤篡了隋朝皇位,需要抹黑楊廣?而且唐代沒有文字獄(注11),也不禁止民間修史(注12),結果

楊廣在民間野史中的形象反而更差(注13),這恰恰說明李唐對他們的親戚楊廣有所美化。

第五,李世民又沒有改史從來就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哪怕到了現在也只有章太炎、黃永年、李樹桐及他們的學生等為數不多的學者是這麼認為的,可到了隋吹口中彷彿成了史學界公論(注14)即使是這些學者的觀點和依據中也有很多不嚴謹、極易反駁的地方,說白了就是為了黑而黑(注15)

綜上所述,李唐根本就沒有抹黑楊廣,純粹是隋吹為了洗白而造謠!

2.“隋朝亡於關隴集團,李唐得到了關隴集團支持”論

首先,關隴集團這個區域性集團在隋初就已經不存在了,不知道孤陋寡聞的隋吹一再的把它翻出來妖言惑眾究竟意欲何為?再者,請隋吹動動你們的腦子,楊廣有什麼政策損傷到貴族的利益了?

第一,

東征高句麗死的是數百萬平民而不是貴族(注16),反倒是楊義臣、宇文述在東征前後打敗仗,不僅沒受罰,還受了楊廣不少賞賜(注17)。

第二,隋朝只是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其建立的科舉制與後世差異極大,本質上與察舉制無異(注18)。

第三,楊玄感起兵反隋,可隋朝有幾個楊玄感?有幾個像楊素一樣權傾天下?能不要以偏概全嗎?隋朝絕大部分貴族還是受到重用、盡心輔佐楊廣的(注19);反觀李唐,那才是真正的確立科舉制,並且又制定了《氏族志》《姓氏錄》,這才是真正的打擊貴族!

第四,隋末雖然有很多貴族造反,但歸根結底還是平民先造反(注20)貴族造反所依憑的力量最終還是來源於平民,貴族的造反不過是一種政治投機行為(注21)

第五,在隋初就已經消失了的關隴集團怎麼支持李唐?

李唐能夠成功靠的也是平民的力量

綜上所述,隋朝的滅亡是楊廣的敗家和作死導致的,跟關隴集團無關;李唐的成功也與關隴集團關係甚小。

3.“楊廣‘罪在當代,功在千秋’,李世民只會摘桃,絲毫沒有貢獻”論

很好,既然隋吹如此無知,我就大致按照時間順序來梳理一下楊廣和李世民的功過。

第一,滅陳的實際統帥是高熲(注22)擊破陳軍主力的是賀若弼(注23)攻破陳朝都城的是韓擒虎(注24)楊堅自己都認為滅陳是賀若弼和韓擒虎的功勞(注25)

第二,楊廣在吐谷渾故地新設立的郡早就失去了控制(注26),到了大業末年吐谷渾捲土重來,隋朝毫無還手之力(注27)

,這也叫“開疆拓土”?

第三,討伐占城後,占城即刻復國,隋朝遠征軍一半死在了那裡(注28)

第四,大運河從春秋挖到元代,歷朝歷代都有開鑿和疏浚(注29),可是挖到亡國的只有廢物楊廣一個,工程質量差到如此地步的也只有楊廣一個(注30)

第五,楊廣以百萬大軍三徵高句麗卻損兵折將,甚至有全軍覆沒、輜重盡失(注31),不僅沒有削弱高句麗,反而增強了高句麗,並給平民帶來了無比沉重的災難(注32)

第六,隋朝只是廢除了九品中正制,並沒有真正建立起科舉制,隋朝的“科舉制”本質上與察舉制無異;科舉制的真正確立在唐朝。

第七,楊廣曾勞民傷財大會西域,結果大業末年吐谷渾反水,西域各國全都失去了控制(注33)

,這也算外交壯舉?幸好有民族英雄李世民派兵擊敗吐谷渾、高昌等國,恢復了華夏對西域的控制(注34)

第八,楊廣使東突厥強大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注35)東突厥的勢力遍佈華夏北方(注36)華夏面臨大危機;幸好有民族英雄李世民打倒東突厥,保衛華夏(注37)

第九,楊堅在位時期,隋朝有藏書37萬卷(注38),可到了李隆基在位時期就只剩下了8萬卷了(注39),可見楊廣引起的隋末大亂世對我國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第十,楊廣直接或間接害死了三千萬人(注40)

第十一,經常有隋吹說楊廣開疆拓土、奠定中華天朝地位,然而楊廣去世時的版圖是這樣的: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呵呵,好一個“開疆拓土”,好一個“中華天朝”。

綜上所述,楊廣的功績遠遠不及過錯,要不是有李世民,他就是“罪在萬世”,而李世民的功績遠遠大於楊廣,可他的粉絲卻還在大肆造謠,抹黑民族英雄李世民來洗白他,真是我國的不幸!

4.“李唐強盛全靠‘摘桃’”論

隋吹真是會顛倒是非黑白,看我來逐條澄清事實。

第一,歷史上著名的摘桃者不過是司馬炎、楊堅和趙匡胤三人,其中摘的桃最大的就是楊堅(注41),隋吹有什麼臉嘲諷李唐?

第二,李唐是自己打天下,根本沒有摘桃,反倒幫楊廣擦屁股,解除了華夏危機,保衛了華夏文明。

第三,如果說唐朝繼承隋朝的制度=摘桃的話,那麼:

論人類史,所有朝代都是摘原始人的桃(注42)論封建社會史,所有朝代都是摘秦朝的桃(注43)論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所有朝代都是摘漢朝的桃(注44)。請問隋吹的優越感從哪裡來?隋唐制度同根同源、一脈相承是常識吧(注45)

第四,唐朝能使用大運河是因為自己在不斷進行疏浚,楊廣挖的河就是個豆腐渣工程。

第五,唐朝人沒有吃隋朝遺糧,隋朝糧倉主要分佈在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注46),而這些糧食早就被楊廣、楊玄感、王世充、李密等人耗費完了(注47),即使剩下的也因為戰亂年間缺少保護而變質導致無法食用(注48);而馬周看到的糧食其實是李世民存進去的(注49)

二、論說李世民的功績及李世民是民族英雄的原因

1.李世民為隋末亂世的儘早結束立下重大的功勞(注50)

2.李世民攻滅東突厥,化解了華夏危機,保衛了華夏文明。

3.李世民攻滅吐谷渾、高昌等國,收復了西域。

4.李世民建立起了“天可汗體系”,這才是真正的奠定中華天朝地位(注51)

5.李世民創造了一整套治國思路和典範,不僅為唐朝盛世奠定了基礎,還成為了後世楷模(注52)

就憑這五條功績,李世民成為民族英雄是毫無疑問的

三、再論李世民改史

如上文所說,政治人物對他人的抹黑是為了增強合法性,所以李世民只需要稍稍對李建成和李元吉進行一點抹黑,再隱去玄武門之變中脅迫李淵的事情即可(注53)。

總體來說:有損私德,無傷大雅,李世民終究是民族英雄!

結語:楊廣是民族罪人,而李世民是民族英雄,隋吹顛倒是非黑白、洗白罪人、抹黑英雄的愚蠢行為終將被唾棄!

注1:

《舊唐書 高祖本紀》:1.(大業)十三年,(李淵)為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將高君雅為副。


2.威、君雅見兵大集,恐高祖為變,相與疑懼,請高祖祈雨於晉祠,將為不利

看似是太原軍政長官的李淵,左右副官卻都是楊廣的人,動不動就能對李淵“不利”,李淵手裡只有“半個”太原城。

注2:在谷歌地圖上,晉陽古遺址到西河郡治所今汾陽市的距離為160裡,說白了就李淵起兵時那點實力,相鄰的小郡都不服他。

注3:李淵自己募兵入主關中,之後派兵先後攻滅了薛秦、涼州李軌、劉武周和宋金剛、王鄭和竇夏、江陵蕭銑;又平定了劉黑闥叛亂、徐圓朗叛亂和輔公祏之亂;還依靠隴西李氏的威望對巴蜀等地進行了招撫,並拉攏了羅藝等勢力。

注4:陳寅恪先生在上個世紀於《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提出了“關隴集團”說,這可以說為我國乃至全世界的學者提供了一條研究思路;但學術研究是不斷在進步的,陳先生當年提出的學說由於客觀環境的限制及其他原因而存在一些錯誤,例如關隴集團其實在隋初就已經不存在了。詳見雷豔紅《陳寅恪“關隴集團”說評析》和雷依群《論關隴集團》。

注5:曹髦和宇文贇在《三國志》和《周書》中形象極差,陳壽編纂《三國志》時正是西晉時期;而唐朝人編纂《周書》也是靠隋朝留下來的史料,可以知道曹、宇文二人極有可能被兩個篡位者抹黑。

五月癸亥,詔人間有撰集國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絕。——《隋書 文帝紀》

這極有可能是

楊堅為了控制輿論、掩蓋自己篡位時的其他劣跡而做出的決定,此前對民間修史從來未有過這樣的嚴令禁止。

趙匡胤篡取的是後周的天下,然而在北宋時成書的兩《五代史》中,後周的三位皇帝形象都不差;而趙匡胤為了篡位導演了一場“黃袍加身”事件,總體來說還是不司馬炎和楊堅要厚道。

楊堅還有濫殺宇文氏子孫的劣跡。

清 趙翼《廿二史札記》: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婦翁之親,值周宣帝早殂,結鄭譯等,矯詔入輔政,遂安坐而攘帝位……宇文氏子孫以次誅殺,殆無遺種。今以《周書》考之,周文帝子,除宋公震、譙王儉、冀公通先卒,衛王直先以罪誅外,趙王招、陳王純、越王盛、代王達、滕王逌皆被殺。而並殺招子員、貫、乾銑、乾鈴、乾鑑等;純子謙、讓、議等;盛子忱、悰、恢、懫、忻等;達子執、轉等;逌子祐、裕、禮、禧等。而震之子實、儉之子乾惲、通子絢亦被殺。於是周文帝子孫盡矣。節閔帝一子康先死,其子湜亦被殺。於是節閔子孫又盡矣。明帝子畢王賢、酆王貞皆被殺。並殺賢子宏文、恭道、樹孃等;貞子德文等。於是明帝子孫亦盡矣。武帝子漢王贊、秦王贄、曹王允、道王充、蔡王兌、荊王元皆被殺。並殺贊子道德、道智、道義等;贄子忠誠、靖智、靖仁等。餘本無子。於是武帝子孫盡矣。宣帝子靜帝既為隋文所害,餘子鄴王衍、郢王術皆幼而被殺。於是宣帝子孫又盡矣。其宗室內:宇文冑以起兵應尉遲迥被殺。又宇文洽、宇文椿及子道宗、本仁、鄰武、子禮獻等;宇文眾及子仲和、熟倫等,皆被殺。惟宇文洛以疏屬幼年,得封介國公,以為隋賓。未幾,又斃之。於是宇文之宗族,亦無在者。

竊人之國,而戕其子孫至無遺類,此其殘忍慘毒,豈復稍有人心。

注6:

《舊唐書 高祖本紀》:五月乙巳,天子詔高祖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王后、王女爵命之號,一遵舊典。戊午,隋帝詔曰:

……

遣使持節、兼太保、邢部尚書、光祿大夫、梁郡公蕭造,兼太尉、司農少卿裴之隱奉皇帝璽綬於高祖。高祖辭讓,百僚上表勸進,至於再三,乃從之。隋帝遜於舊邸。改大興殿為太極殿。

甲子,高祖即皇帝位於太極殿……

注7:

同書同紀:癸亥,率百僚,備法駕,立代王侑為天子,遙尊煬帝為太上皇,大赦,改元為義寧

楊廣一個太上皇有什麼法統?

注8:

《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這是曹操。

同書《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蓺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這是曹丕。

同書《三少帝紀》:皇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東海王子髦,以為明帝嗣,見其好書疏文章,冀可成濟,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數呵責,遂更忿恚,造作醜逆不道之言以誣謗吾,遂隔絕兩宮。其所言道,不可忍聽,非天地所覆載。吾即密有令語大將軍,

不可以奉宗廟,恐顛覆社稷,死無面目以見先帝。大將軍以其尚幼,謂當改心為善,殷勤執據。而此兒忿戾,所行益甚,舉弩遙射吾宮,祝當令中吾項,箭親墮吾前。吾語大將軍,不可不廢之,前後數十。此兒具聞,自知罪重,便圖為弒逆,賂遺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藥,密因酖毒,重相設計。事已覺露,直欲因際會舉兵入西宮殺吾,出取大將軍,呼侍中王沉、散騎常侍王業、尚書王經,出懷中黃素詔示之,言今日便當施行。吾之危殆,過於累卵。吾老寡,豈復多惜餘命邪?但傷先帝遺意不遂,社稷顛覆為痛耳。賴宗廟之靈,沉、業即馳語大將軍,得先嚴警,而此兒便將左右出雲龍門,雷戰鼓,躬自拔刃,與左右雜韂共入兵陳間,為前鋒所害。此兒既行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禍,重令吾悼心不可言。昔漢昌邑王以罪廢為庶人,此兒亦宜以民禮葬之,當令內外鹹知此兒所行。又尚書王經,凶逆無狀,其收經及家屬皆詣廷尉。”

這是曹髦,一目瞭然,皇太后的“令”是在司馬氏的威逼下寫就的,司馬氏為了洗白自己,自然對曹髦極盡抹黑,甚至還編造了不少曹髦的“劣跡”。

但李世民需要嗎?楊侑又沒有死在李淵家門口,又沒有要提刀砍李淵。

注9:隨便舉幾個例子。

1.其年(大業元年),又從駕幸揚州,蒙賜物四百段,錢六萬文——《隋正議大夫右領軍驃騎將軍故史府將軍墓誌銘》

2.以六年九月六日從駕巡幸江都宮,泛舟入滎陽界——《劉則墓誌銘》

如何啊,各位隋吹?楊廣遊幸江都被實錘,難受嗎?

我老師那裡有很多,她正在整理,我到時候再貼過來,看你們隋吹的臉要有多疼。

注10:首先,隋吹口中楊廣的“偉大功績”在《隋書》和《北史》中都能找到,你們總不能說李世民在刻意抹殺楊廣的“功績”吧?

其次,最不給楊廣面子的正史就是《通鑑》,楊廣營建東都沒修外城、東征全軍覆沒……都來自《通鑑》,難道司馬光需要隔空黑楊廣來提高趙匡胤即位的合法性?

注11:

宋 洪邁 《容齋隨筆》 :

唐人詩歌,其於先世及時事,直辭詠寄,略無避隱。至宮禁嬖暱,非外間所應知者,皆反覆極言,而上之人亦不以為罪。

宋朝人都認為唐朝沒有文字獄。

白居易的《長恨歌》能夠廣為流傳也是明證。

注12:唐朝雖然有很多官修史書,如《晉書》《梁書》《周書》等,但無論兩《唐書》還是《通鑑》中都沒有關於禁止民間修史的詔令,所以唐朝勝才流傳著《通曆》《大業略記》和《大業雜記》等民間私修的史書。

注13:楊廣在《大業略記》中弒父奸母,至於《隋唐演義》等書也正代表著楊廣在民間的不堪形象,實在不懂:楊廣自己引起民怨導致在民間的形象差,結果隋吹還說是李世民在抹黑,麻煩你看過《隋書》再來丟人現眼好嗎?楊廣在《隋書》裡相比民間野史還是很“光偉正”的。

注14:現在隨便在網上找一篇類似於《楊廣——被詆譭的千古一帝》的文章,評論區裡清一色的“都是被李世民抹黑的!”“李世民寫的史書能信?”我就納悶了,一堆文盲聚在一起這麼激情幹嘛?

注15:舉兩個關於黃永年先生的例子。

1.“兩《唐書 李勣傳》中沒有記載李元吉帶兵圍攻洛陽,這肯定是李世民想抹殺李元吉的功勞!”

然而,李元吉帶兵圍攻洛陽的事在兩《唐書 巢王傳》和《太宗本紀》裡記載的清清楚楚,紀傳體史書的史料互見性都不知道?為了黑而黑有意思?

2.“只要細心的閱讀兩《唐書》的《隱太子傳》和《巢王傳》,你就會體會到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唐朝建立和統一的過程中起到的積極作用,他們其實是被李世民抹黑了。”

你自己不覺得矛盾嗎?你都讀得出他們倆起到的積極作用,卻還詆譭李世民,這不是為了黑而黑是什麼?

注16、31、32:

《通鑑 隋紀》:1.壬午,下詔討高麗。敕幽州總管元弘嗣往東萊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督役,晝夜立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皆生蛆,死者什三四


2.先是,詔總徵天下之兵,無問遠近,俱會於涿。又發江淮以南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鑹手三萬人,於是四遠奔赴如流。五月,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高陽,供載衣甲幔幕,令兵士自挽之,發河南、北民夫以供軍須。秋,七月,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裡,載兵甲及攻取之具,往還在道常數十萬人,填咽於道,晝夜不絕,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


3.帝自去歲謀討高麗,詔山東置府,令養馬以供軍役。又發民夫運米,積於瀘河、懷遠二鎮,車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過半,耕稼失時,田疇多荒。加之饑饉,谷價踴貴,東北邊尤甚,鬥米直數百錢。所運米或粗惡,令民糴而償之。又發鹿車伕六十餘萬,二人共推米三石,道途險遠,不足充餱糧,至鎮,無可輸,皆懼罪亡命。重以官吏貪殘,因緣侵漁,百姓困窮,財力俱竭,安居則不勝凍餒,死期交急,剽掠則猶得延生,於是始相聚為群盜


4.敕都尉、鷹揚與郡縣相知追捕,隨獲斬決;然莫能禁止


5.春,正月,丁丑,詔徵天下兵集涿郡。始募民為驍果,修遼東古城以貯軍糧。


6.帝命諸將攻遼東,聽以便宜從事。飛樓、橦、雲梯、地道四面俱進,晝夜不息,而高麗應變拒之,二十餘日不拔,主客死者甚眾


7.春,二月,辛未,詔百僚議伐高麗,數日,無敢言者。戊子,詔復徵天下兵,百道俱進

死的是平民還是貴族一目瞭然,隋吹能不能不要裝瞎?哦,是我錯怪你們了,你們壓根就沒有讀過書,怎麼能說你們眼瞎呢?

注17:楊義臣、於仲文、宇文述可都是貴族,都在東征時打了敗仗,楊廣真要打擊貴族為什麼不把他們治罪?隋吹真的是文盲加邏輯鬼才。

注18:科舉制在南北朝後期就已經開始萌芽了,而且允許“士人投牒自進”,結果到了隋朝可好,連士人自己投牒都不允許,反而需要五品以上官員的推薦,這跟察舉制有什麼區別?這哪裡打擊貴族了?當時五品以上的官員有幾個不是貴族?隋吹真的是無知還莫名自信。科舉制真正確立並且起到一定作用是在唐朝。

把這些論文和著作看完再出來丟人也不遲:唐長孺《南北朝後期科舉制度的萌芽》、金錚《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何忠禮《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

再看看這隋朝科舉制無用到何種地步:

楊素說:“周孔更生,尚不得為秀才”,隋朝科舉考試的難度可見一斑,而當時的文化教育資源絕大部分都在貴族手裡,這樣的科舉平民根本就考不上,有何用?

《文獻通考 選舉》:舉秀才者,文才傑出,對策高第之人也。

隋雖有秀才之科,而上本無求才之意,下亦無能應詔之人,有一二,則反訝之,且嫉之矣。楊素苛酷俗吏,宜其疾視如此;蘇威儒者也,亦復沮抑正藏。士生斯時,何其不幸邪!

所謂的隋朝科舉,呵呵。

更別說楊堅廢除全天下除了太學之外的學校,更完美的讓貴族掌握了教育資源,“太學、四門及州縣學並廢”(《通鑑 隋紀》)。

這樣也配叫作打擊貴族?

到了唐朝時,科舉制才允許士人“投牒自進”, 並且增設了很多科目,擴大了規模,降低了難度,還設立了武舉、殿試等,真正讓科舉制確立併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注19:我根據《隋書 列傳》整理了一份名單:李穆子渾 穆兄子詢 詢弟崇 崇子敏;劉昉;於義子宣道 宣敏;梁士彥子剛 梁默;高熲;李德林子百藥;趙煚;韋世康弟洸 藝 衝 從父弟壽;楊素弟約 從父文思 文紀;牛弘;宇文慶;長孫覽從子熾 熾弟晟;韓擒虎弟僧壽 洪;達奚長儒;王長述;杜彥;盧愷;盧思道從父兄昌衡;明克讓;崔仲方;宇文述 雲定興;王韶;樊子蓋;李圓通;周羅睺;李諤;虞世基;宇文愷;王劭;楊玄感。

原來我無敵大隋38年裡也就重用了這麼點貴族,還真是奮力打擊啊!

注20:貼幾張表,隋吹自己感受。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其實岑仲勉先生在《隋唐史》總結的更全,只可惜我買的《隋唐史》還沒到。

注21:隨便舉兩個例子:就拿楊玄感和李密來說吧。

楊玄感造反是因為楊廣出征、隋朝內部虛弱,而且天下已經亂了;他又正好負責漕運,造反有機可乘。他造反後很快就得到了平民的支持,他還通過開倉放糧來籠絡人心;李密第一次跟楊玄感一起造反,就不多說了,他第二次造反是因為他本來就是畏罪潛逃的死刑犯,而且正好有瓦崗軍(平民軍隊)撐腰,當時天下更加紛亂,他造反有很大可能稱霸一方。他造反後同樣

通過開倉放糧來籠絡人心

詳見拙作《駁“隋亡於門閥”之謬論(一)論楊玄感造反的原因和條件》和《駁“隋亡於門閥”之謬論(二)論李密造反的原因和條件》。

注22:

《隋書 高熲傳》:九年,晉王廣大舉伐陳,以熲為元帥長史,三軍諮稟,皆取斷於熲。及陳平,晉王欲納陳主寵姬張麗華。熲曰:“武王滅殷,戮妲己。今平陳國,不宜取麗華。”乃命斬之,王甚不悅

注23:

同書《賀若弼傳》:進屯蔣山之白土岡,陳將魯達、周智安、任蠻奴、田瑞、樊毅、孔範、蕭摩訶等以勁兵拒戰。田瑞先犯弼軍,弼擊走之。魯達等相繼遞進,弼軍屢卻。弼揣知其驕,士卒且惰,於是督厲將士,殊死戰,遂大破之。

注24:

同書《文帝紀》:韓擒虎進師入建鄴,獲其將任蠻奴,獲陳主叔寶。

注25:

同書《韓擒虎傳》:(楊堅)乃下詔於晉王曰:“此二公者,深謀大略,東南逋寇,朕本委之,靜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一,已數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業,天下盛事,何用過此!聞以欣然,實深慶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

注26:

同書《煬帝紀》:壬子,高昌王麴伯雅來朝,伊吾吐屯設等獻西域數千裡之地。上大悅。癸丑,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四郡

看似很強吧,還設置了四個郡,這裡明顯是李世民在美化楊廣,把好事情都寫在帝紀裡,壞事藏在列傳裡。

同書《吐谷渾傳》:帝立順為主,送出玉門,令統餘眾,以其大寶王尼洛周為輔。至西平,其部下殺洛周,順不果入而還。

就是這麼無情。

注27、33:

同書同傳:大業末,天下大亂,伏允復其故地,屢寇河右,郡縣不能御焉。

隋朝不僅被吐谷渾打得毫無還手之力,西域也在這時失去了控制(雖然隋朝就算不上控制西域,只是往來比較頻繁而已)。

注28:

同書《劉方傳》:士卒腳腫,死者十四五。

注29、30:首先,隋唐大運河分為四段,分別是:通濟渠、永濟渠、邗溝和江南河。

先看通濟渠,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開鑿了鴻溝,又名蒗宕渠(即浪蕩渠),亦曰汴渠漢魏時期又開鑿了陽渠、疏浚整修了汴渠。大業元年,隋煬帝徵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隋朝通濟渠是將汴渠、陽渠疏浚而成的汴渠(蒗宕渠)是通濟渠的主要渠身。通濟渠自洛陽西苑引谷、洛二水繞道今洛陽城南及城東,經偃師縣和鞏縣之洛口而入於黃河,此段河道是舊有的陽渠道

通濟渠的上段是疏浚東漢所開鑿的陽渠故道而通到黃河的,然後再沿黃河的自然河道至板渚引黃河水入汴渠而達於淮。

然後看永濟渠,大業四年,隋煬帝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永濟渠也是利用之前王朝開鑿留下的運河河道與自然水道疏浚而成的。自今河南武涉至汲縣一段,用沁水、清水(即衛河)疏浚而成;自汲縣至館陶一段,基本上是利用曹操遏淇水入黃河古道白溝而成;在館陶與滄州一段,是部分地利用了漢代屯氏河和西漢大河故瀆而成;滄州至涿郡,又部分地利用漳水,至獨流口則與漳水別而另闢新道,與漯水相接,經漯水到達涿郡。

再看邗溝,春秋時期,吳王夫差下令開鑿了連通長江和淮河之間的運河。因途經邗城,故得名“邗溝”。吳邗溝自今揚州市東南邊的古邗城之下起,城下掘深溝,引長江水北流,運河向北穿行於武廣湖(今武安湖)和陸陽湖(今洋湖)之間,東北入博芝湖,繼而入射陽湖,最後由射陽湖入今淮安東北五里的北神堰合淮水。

邗溝溝通了長江、淮河兩大河流,成為隋唐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東漢順帝時期,陳敏修理邗溝,另開新道,由江都經樊良湖改道津湖,再由津湖直接由末口入淮,避免了射陽湖的風濤之險,給漕運帶來了很大的便利。隋煬帝於大業元年徵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邗溝。隋煬帝所開邗溝(山陽瀆),正是利用之前王朝開鑿留下的邗溝疏浚而成的。

最後看江南河,江南運河的開鑿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吳國開通了從今江蘇到長江的運河,從蘇州的北門起,向西北穿過漕湖,經太伯瀆與江南運河而上,再經陽湖北行,入古芙蓉湖,然後由利港入於長江,以達於揚州;秦朝開鑿丹徒曲阿,開鑿了從今鎮江至丹陽的運河。也就是《南齊書》卷十四《州郡志》所說的“丹徒水道入通吳、會”。丹徒水道正是江南運河所經路線。江南運河在秦始皇時已經初具規模西漢武帝時,在吳江南北沼澤地帶開河,南接杭嘉運河,基本上接通了蘇州至嘉興的運道

六朝建都南京,又修整、開鑿了運河和堰埭東晉初年,因鎮江附近運河水淺,還修築了丁卯埭平水堰,以平衡水位。為避長江風濤之險,孫吳開鑿了破崗瀆至蕭梁,破崗瀆廢,另“開上容瀆,在句容縣東南五里,頂上分流,一源東南三十里十六埭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二十五里五埭注句容界。上容瀆西流入江寧(今南京)秦淮。”陳時,又修破崗瀆隋代的江南運河,只是在六朝以來所開鑿的江南運河的基礎上加以疏浚而成的。大業六年(610年),隋煬帝下令開江南江南運河(即江南河),從京口(今江蘇鎮江)至餘杭(今浙江杭州),全長八百餘里,廣十餘丈。隋煬帝所開的江南運河是將之前王朝開鑿留下的運河河道加以疏浚而成的

以上關於隋唐大運河的內容摘自百度百科,順便推薦幾部書給大家:岑仲勉《隋唐史》、傅樂成《隋唐五代史》和潘鏞《隋唐時期的運河和漕運》。

請隋吹不要整天看網文然後造謠,看些著作、查下百度很難嗎?大運河從春秋挖到元朝,怎麼到隋吹口中就都成楊廣的功勞了?話說歷朝歷代都有挖運河的,因此而亡國就廢物楊廣一個

再來看看楊廣的工程質量有多差,在貞觀末年李世民東征時就已經堵塞了。

再看一下唐朝關於修繕運河的記載,

《舊唐書 劉晏傳》:河、汴有初,不修則毀澱,故每年正月發近縣丁男,塞長茭,決沮淤……

可見唐朝人對運河進行了很多修繕工作,所以唐朝人之所以能夠使用大運河是靠自己的修繕

綜上所述,楊廣只是疏浚了運河,唐朝也是疏浚了運河,楊廣搞得亡國了,其它他人卻沒有,請問隋吹:你們哪裡來的優越感?

順便給各位隋吹科普一下楊廣疏浚運河的目的(來自王仲葷先生《隋唐五代史》):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不要再腦補出類似於“鞏固南北統一”這樣的神論了好嗎?

注34: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當時的吐谷渾屢次進犯隴右地區,成為大患,分散了唐朝的很多精力;西域各國大部分都臣服於西突厥同樣與唐朝對立,唐朝想要收復已經失去多年的西域是極其困難的。

但李世民和唐軍將士們不畏艱難險阻,經過數次苦戰,終於攻滅吐谷渾、高昌、焉耆、龜茲等國,又壓制住西突厥的勢力,最終成功的收復了西域,詳見拙作《李世民的西域攻略》(其實還沒寫)。

注35、36:

《舊唐書 突厥傳》:隋大業中嗣位,值天下大亂,中國人奔之者眾。其族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焉。控弦百餘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視陰山,有輕中夏之志


《新唐書 突厥傳》:隋大業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劉黑闥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

有多強,自己感受一下,楊廣不僅把華夏搞得千瘡百孔,還養出來這麼一個勢力,簡直是華夏危機。

對了,楊廣本人還被圍在雁門哭……

注37:王永興先生在《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指出:隋末華夏弱,而突厥極強,突厥可汗想要做拓跋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而華夏有不世出之人傑李世民,李淵李世民數年苦戰,不僅統一,還抵禦突厥,粉碎了突厥可汗想做北魏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的企圖,因而保衛了華夏民族幾千年的文明;還消滅了突厥支持的多個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的力量,打擊了突厥可汗的威望。

民族英雄李世民和李淵!看看李世民怎麼給楊廣的擦屁股的,隋吹們。

注38、39:這是某個隋吹告訴我的,我沒有找到史料出處,不過這如果屬實的話,文化史上就又多了楊廣這個罪人

注40:請各位隋吹數一數,從609年到618年,楊廣害死了多少人?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注41:這是司馬炎摘的桃: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感謝史圖館)

這是楊堅摘的桃: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感謝史圖館)

這是趙匡胤摘的桃: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首先,趙匡胤摘的桃被其他兩位完爆:南方亂哄哄;北方沒統一。

而司馬炎摘的桃看似比楊堅的大,其實不然,他雖然據有西域,但是北周的人力物力財力遠遠強於曹魏,因為北周極盛時人口有三千萬左右;曹魏極盛時人口才一千三百萬(數據來源於《中國人口通史》,本人亦在拙作《隋朝為何如此富有?附:論隋朝人口“增長”速度快的原因》中對北周人口進行過分析),而隋朝在軍事上繼承的優勢也要更大,具體見這一張圖: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感謝寒鯤大佬)

可見南陳在江北毫無防守之力。

注42、43:常識就不多說了。

注44、45:詳見於陳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注46、47、48、49:詳見拙作《闢謠:唐朝人沒有食用隋朝遺糧五十年!》

注50:李世民攻滅西秦,使唐朝沒有了東進統一的後顧之憂;攻滅劉武周和宋金剛,鞏固了唐朝在汾河流域的統治,消除了滅亡的危機;一戰擒雙王大大加快了唐朝統一的進程;平定劉黑闥叛亂削弱河北反動勢力的力量。

注51:相比於楊廣建立的朝貢體系,李世民建立的含金量更高:楊廣不過是依靠北周和楊堅留下的雄厚的物質基礎恃強凌弱,而且勞民傷財,才維持幾年就不存在了,自己還做了實際亡國之君;李世民依靠的物質基礎要少得多,而且屢屢擊敗強敵,李世民的朝貢體系維持的時間更長,連李隆基都被稱為“天可汗”,唐朝成為東亞霸主的時間遠遠長於隋朝,李世民還為唐朝的發展定下了戰略,並一直為李治所堅持,可惜被武則天破壞。所以,陳寅恪先生才會稱李世民為“中國古代唯一之‘天可汗’”,王永興先生也稱他為“最重、最知軍事,不世出之人傑,是推進歷史發展、改變亞洲形勢的主要人物”,成吉思汗覺得“欲定中原者,必習唐宗兵法”,毛主席也認為“自古能軍者無出李世民之右”。

注52:後世學習李世民的例子很多,比較出名的就是柴榮和朱元璋。

柴榮:“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

柴榮以李世民為榜樣。

朱元璋經常學習李世民治國經驗,並多次提到。

1、洪武元年閏七月戊辰,太祖與侍臣觀古帝王畫像,因歷論其賢否得失。至漢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則展玩再三,諦視久之。至隋煬帝、宋徽宗,則速閱而過。曰:“亂亡之主,不足觀也。”至後唐莊宗,笑曰:“所謂李天下者,其斯人歟?上下之分瀆至於此,安得不亡?”

2、洪武六年三月乙卯,太祖謂群臣曰:“昔唐太宗謂,人主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也?朕觀湯以從諫弗咈而興,紂以飾非拒諫而亡,興亡之道,在從諫與咈諫耳。大抵自賢者必自用,自用,則上不畏天命,下不恤人言,放僻邪侈,不亡何待?從諫者則樂善,樂善,則正人日親,憸人日遠,號令政事必底於善,故未有不興者。太宗英傑之主,有見乎此,納言如流,小大必採,故能致貞觀之治。朕於卿等深有所望,勿懷顧忌而忘盡言。”

3、(洪武六年四月)戊子,太祖御謹身殿,諭省臣曰:“朕觀唐太宗言,賈胡剖身以藏珠,惟知財利,不惜性命。譬如貪官汙吏,惟知好賂犯法,而不愛身命,其與賈胡剖身藏珠何異?若使官吏愛身守廉,安得有喪身之患!只為任情恣欲,重利輕身,以致禍敗耳。”

4、洪武九年六月甲申朔,太祖諭侍臣曰:“朕觀往古,任智自用之君,飾非拒諫,多取滅亡。成湯改過不吝,故為三代盛王。唐太宗屈己從諫,亦能致貞觀之治。此皆後世罕及也。人君苟能虛己以受言,人臣能盡忠以進諫,則何事業不可成哉!”

5、洪武十四年正月丙申,太祖諭禮部臣曰:“人若操賞罰之柄以御天下,必在至公。無善而賞,是謂私愛;無過而罰,是用私(罰)惡。此不足以為勸懲。朕觀漢高帝斬丁公、封雍齒,唐太宗黜權萬紀、李仁發而賞魏徵之直,皆至當可以服人,所謂賞一君子而人皆喜,罰一小人而人皆懼。朕於賞罰未嘗敢輕,若一時處分或有未當,卿等宜明白執論,寧使賞厚於罰,但不可濫及,使小人僥倖耳。”

6、洪武十六年二月己亥,太祖觀唐太宗《帝範》謂侍臣曰:“此十二篇者,雖非帝王精微之道,然語意備至,曲盡物情,使唐之子孫克守其言,亦足為訓。自後女主竊柄,有乖君體;骨肉少恩,有乖建親;諂諛並進,有失求賢。忠諫者忌之,讒佞者悅之,驕奢縱佚,罔知戒懼。賞罰政令不行於天下,閹豎小人朋比於國中,卒召藩鎮之禍,而唐祚遂衰。有國家者,其可不守祖宗之法乎!”

7、(洪武十六年)八月己酉,以賜進士出身方升、同進士出身梁德遠凡六十七人為六科給事中、六部試主事。太祖諭之曰:“忠良者國之寶,奸邪者國之蠹。故忠良進則國日治,奸邪用(則)國日亂。觀唐太宗之用房、杜,則致鬥米三錢、外戶不閉之效;玄宗之用楊、李,則致安史之亂,有蒙塵播遷之禍。此可鑑矣。”

8、洪武十七年十二月己亥,太祖諭侍臣曰:“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朕屢敕有司薦舉賢才,而所薦者多非其人,豈山林巖穴真無賢者乎?特在位者弗體朕意,濫舉以塞責耳。昔常何薦馬周,唐太宗喜其有知人之明。今薦舉者若能致一馬周,朕豈愛爵賞?惜無以副朕望者。是以延佇之心,朝夕不忘。”

9、四月壬子,太祖諭起居注詹同等曰:“國史貴乎直筆,是非善惡皆當書之。昔唐太宗觀史,雖失大體,然命直書建成之事,是欲以公天下也。予平日言行可紀之事,是非善惡,汝等當明白直書,勿宜隱諱,使後世觀之,不失其實也。”

來自於天線包包包包對《明史》的總結。

此外,還有李世民作《帝範》教育李治,也是很成功的案例。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感謝秋菊落英)

注53: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李世民只有可能修改晉陽起兵、玄武門之變再略微降低李建成的軍功。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向民族英雄李世民致敬!

—————————————————————

評論區裡竟然有人說我想憑個人的知識洗白李世民很幼稚。

幼稚的難道不是你嗎?我這篇文章參考了四部正史、十幾部著作、十幾篇論文,怎麼就成我個人的知識了?我可沒有這麼不要臉。李世民在古代上千年裡名聲一直不差,我這叫洗白嗎?我只是糾正一下某些人對他的抹黑。

還有些人更是有意思,李世民這麼多功績他直接無視,一口一個“殺兄逼父”,也是,自己無能就只好罵別人私德有虧了。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為民族英雄李世民正名!

永遠愛一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