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悟性”

有年輕朋友跟我說,只有傳統武術講悟性,人家不講悟性只講苦練的現代搏擊比你們這玩意兒好太多了!你們全都是騙人的!其實“悟性”不是傳統武術才講。受中國影響的東亞文明圈的技藝很多都強調悟性。書法、繪畫、圍棋、音律、詩詞,不一而足。但“悟性”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為什麼中國人自己也講不清?它到底存在不存在?您容我一一道來。

何謂“悟性”

來,你悟個空我瞅瞅

中國人講不清悟性是什麼其實是中文的語言系統和思維模式所導致的問題。中文在世界上流行的所有大語種中最具模糊性。一句“你吃了嗎?”什麼時態什麼代指都沒有可以是早中晚任何一頓飯,也可以是對話二人剛剛經歷的場景中的食物(比如剛剛桌上的一塊西瓜)。你不必說得特別清楚,但同樣情境中的國人自己都明白。

中文有這樣的特點主要還是跟它的誕生環境有關:人類最原始的文字都來源於象形,但只要不同的半封閉環境文明產生了溝通,很快就會產生拼音文字,因為彼此畫畫都不認得,但口頭文字的發音會很容易被記住,所以為了記錄這些聲音,拼音文字也就誕生了。

作為封閉性的農業文明,其發展取向很容易形成不同文明之間的零和博弈。也就是說,這是一個贏者通吃的遊戲模式。獲勝者一旦拿到權柄,就可以用武力推廣自己的文明,逼迫其他文明放棄自己的文字。就如同電影《英雄》裡的秦王所說,廢去其他雜七雜八的文字,從而把傳統漢字推向整個東亞文明。如此一來,拼音文字在大陸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象形文字成為了我們唯一的記述手段。

何謂“悟性”

等寡人滅了六國,必將這些雜七雜八的文字統統廢掉,只留一種,豈不痛快!

象形文字的來由是象形取意,優點是易於開發人的形象思維中的空間性;缺點是寫起來太麻煩,所以在毛筆出現之前,要記錄信息就需要用盡量簡單的字描述所發生的事件(否則竹簡刻字太累了,半天刻不了一篇文章)。熟悉古文的朋友都知道,到今天為止,先秦的許多著作中的語句應該如何解釋往往都存在歧義,專家們爭論不休,究其根本,還是因為語法模糊,怎麼說都說得通。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裡,中國人的語意往往存在多義性。這就迫使大家學會根據情景“猜”對方的意思。雷同的生活情境會幫助我們省去做細節註釋的必要。

中國的地緣環境基本屬於半封閉地貌,民國之前,90以上都是農業人口,崇尚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兩千年來生產力的進步十分有限。所以一旦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權建立,國內各部分商業交流的必要遠遠低於西歐諸國。只要大家會共同書寫一種文字,哪怕口音天差地別,也不妨礙這種有限的交流活動。所以,中文就一直停留在模糊意象的模式下。如此一來,帶來的結果也是有利有弊:弊端是產生大規模協作的幾率很低(因為交流成本高,地域差距大了就要靠書寫,口頭上往往互相聽不懂);帶來的好處則是語言模糊性高,容易形成所謂“微言大義”,做文學藝術創作具有一定程度地先天優勢(比如唐詩,因為沒有時態、語態等問題的困擾,充分擴展了語言中的時間性和空間性,英文中大概只有“To be or not to be”才能與此媲美吧)。

何謂“悟性”

土逼?or not 土逼?這是莎士比亞的問題啊!

作為骨子裡帶有模糊性的文明,我們往往沒法精準描述某些事物的全部特徵,這樣一來,許多操作性強的技術或本領進行大規模傳授時就會面臨障礙。一個新手學拳,手腳都不知道如何放,一動就錯。而西方人的技術方式都是儘可能地精準形容其所需的任何一個技術。所以,當工業時代來臨後,存在先天不足的國人開始在五四時期大規模推廣以英文語法為基礎的白話文,目的就是要人們適應今天的溝通交流模式(當然,今天的中文基本已經完全淪為工具類語言,再也沒什麼詩性可言,白話文詩歌的意向拼貼比起古詩詞的水平差之千里),以完成工業革命,對抗外來壓力造成的種間競爭。當我們邁進現代社會,優雅已然蹤跡不現。畢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但中國古人真的就不能做技術性強的工作麼?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今天大可以說出不少古代的藝術家、工匠,見到他們精美的作品遺存於世。那麼這一切是如何完成的?答案是:浸潤式教育。

人類思考的方式大體分為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兩種,前者是靠腦中形成一個虛擬的現實世界的復刻模型,經過對模型加以推演而得出結論,然後在現實當中按照這個結論去實踐,看看可行不可行。這種方式因為成本低,便於溝通更多人,所以具備更大的動員性,一旦推廣開來,一個想象共同體建立起來,其能量相當驚人。比如由西方人提出的現代化國家這個概念(這也是中國在一百多年前為什麼幹不過西方列強的根本原因,你說的話一天只能動員一百人,他說的話一天能動員一千人,你說誰打得過誰?)。而形象思維相比而言則更為底層和直接,它是人作為動物所存在的本能。舉個例子:一個只要有過小學時做廣播體操經驗的人,只要看看身邊空間的人,大概就能估算出一個不差太多的人數。這種能力就屬於形象思維。他並沒有具體去數每一個人,而是通過人群在一個空間裡的疏密程度,根據自己之前的經驗進行對比判斷。

據說棋聖吳清源先生和他當年的老對手木谷實對弈,木谷實以“窮算之法”聞名,也就是說他腦力驚人,把可能出現的情況就進行最大限度的考量,一次長考,時長驚人。而吳清源先生則剛好相反,他是把當下棋盤上的狀況和腦中打過的棋譜進行形象上的對比,挑出約莫大概相近的七八種可能性,然後進行深度分析。從對弈的成績來看,木谷實先生曾下到嘔血,且數度敗於吳清源先生之手(初代阿爾法狗的原理就類似於吳清源先生的下法)。可見形象思維之優勢:把新事物的形象和舊有印象中的相似事物進行對比,減少精力的損耗。

何謂“悟性”

最精密大腦間的博弈(左:吳清源,右:木谷實)

浸潤式教育就是在人小的時候開始,對其進行大量的形象思維灌輸。如果你生活在師父身邊,這樣三四年時間,師父每天打拳的樣子就會潛移默化地印在腦子裡。當你需要練拳的時候,直接調用它,不經過邏輯分析,便能做出八九不離十的動作,師父稍稍進行修正,一切就順理成章。所謂悟性,也就是浸潤式教育所產生的形象思維的應用。民國時期,國學大師王國維曾有一段時間迷戀古玩,特地託人精挑細選,又根據歷代圖譜文獻校對,最終選中幾件珍藏。但王先生治學嚴謹,思來想去,又請來廢帝溥儀“長眼”,以辨真偽。溥儀看過之後,在其中隨手指了幾件說:這些可能是假的。王國維聽後找古玩行專家再次進行鑑定,果然分毫不差。他很好奇溥儀如何得知,溥儀的回答令王先生恍然大悟:沒什麼,就是覺得跟我小時候在宮裡玩得不太一樣……不明就裡的人會覺得溥儀有成為古玩界專家的“悟性”,實際上根本原因還是他小時候的印象所導致的形象思維幫了忙。

而現代社會里,人們根本沒有這個時間去做浸潤這件事兒。當真如俏皮話所言:蘿蔔快了不洗泥。於是,只能靠各種邏輯精確的標準去校準你的每一個動作。這種方式不是不好,而是時代至此,迫不得已。而形象思維的優勢體現在帶有模糊的操作性上時就變得尤為珍貴——畢竟我們出拳踢腿沒人會在踢一腳的時候還想著你倆胳膊放在哪兒(如果你小時候反覆看李小龍的電影,看上四五百遍,估計你一動就不會差太多)。

何謂“悟性”

背會唐詩三百首,不能成詩也會謅

形象思維也不是沒毛病,因為它不經辯證邏輯判斷,所以一旦出現之前沒有出現過的新情況,就會造成誤判。作為一個現代人,學會如何平衡兩種思維,才是今天的求學之道。

說到此處您也就應該明白,悟性這東西不是天生就有,也不是憑空捏造,更非中國人獨有(一個從小長在MMA訓練中心的孩子肯定比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更有搏擊的悟性)。如果有人什麼都不教您,也不做任何演示,更不告訴您從哪裡攝取足夠量的正確信息積累,就讓您悶頭“悟”,那你大可以直接跟他問手請教,看他能“悟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