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田家燒鍋,淹沒在歷史浮沉中

哈爾濱田家燒鍋,是香坊區最早的名稱,始於清朝嘉慶年間。


哈爾濱田家燒鍋,淹沒在歷史浮沉中

根據口碑材料流傳,1802年,山東人田富從山東黃縣(今山東煙臺龍口)帶領其父母、妻子和兒子田保輝、田炳輝等逃荒到今吉林榆樹一帶投親謀生。不久,生活依然沒有著落的田家輾轉來到香坊地區(今香坊紅旗大街東部)。

哈爾濱田家燒鍋,淹沒在歷史浮沉中

哈爾濱田家燒鍋,原字號“永興德”,這是其正門舊影

當時旗人佔有大量土地,卻又“不善農耕”,由吉林將軍奏準,允許旗戶僱民人代墾,但仍不準“交產”,即嚴禁把旗地典賣給民人。田富一家以阿勒楚喀城(今哈爾濱阿城區)旗人“溫八秧子”為“東家”,向其交租,開墾了大量耕地,種植高粱、小麥。


哈爾濱田家燒鍋,淹沒在歷史浮沉中

由於有釀酒的手藝,1805年,田家作為主集股建起永興德燒鍋。該燒鍋生產的燒酒以高粱為原料,自制大麴,經雙輪固態發酵,高溫蒸餾“摘酒”的傳統工藝精釀而成。

哈爾濱田家燒鍋,淹沒在歷史浮沉中

哈爾濱田家燒鍋,原字號“永興德”,這是其正門舊影

該酒在呼蘭、阿城、雙城、五常乃至吉林省城(今吉林市)等地十分暢銷。一位秀才飲後曾有“窖儲三年香兩省,壇開十里醉五常”之佳句讚揚其酒質醇香。


哈爾濱田家燒鍋,淹沒在歷史浮沉中

1814年,吉林將軍富俊到拉林和雙城堡視察“京旗回屯”事宜,據說曾親臨田家燒鍋品嚐燒酒並稱贊其名不虛傳。後來其他股份退出,由此“田家燒鍋”名實相符。田家燒鍋還建有大院,圍牆四角設有炮樓。院內有房屋32間,中間由一牆分為前後院,前院存儲高粱和乾草,後院是住宅和儲存燒酒的地方。田家燒鍋生意紅火,也拉動了周邊大車店、雜貨鋪等買賣,小村屯逐漸形成一個大集鎮,被稱為“田家燒鍋鎮”。


哈爾濱田家燒鍋,淹沒在歷史浮沉中

1870年,伯都訥城(今吉林扶余縣,當時設有伯都訥副都統衙門)民人許成謨在“田家燒鍋鎮”開設“天增典當行”,當鋪的兩個夥計分別為來自山西太原府太谷縣的民人常錫正和來自吉林永吉州的民人張儒。此後又陸續有三聚有、洪發合、永升魁、永聚恆等店鋪開張,這是哈爾濱地區第一批座商(與行商相對,舊時指有固定經營場所的經營者),“田家燒鍋鎮”也是當時最具規模的街市。


哈爾濱田家燒鍋,淹沒在歷史浮沉中

1876年9月,田家燒鍋被一夥50餘人的“馬匪”洗劫,雙城協領衙門得到報告,佐領春恆帶隊追剿,“馬匪”早已遠走高飛。搶劫使得田家元氣大傷,不再生產燒酒,搬到阿勒楚喀城居住。


哈爾濱田家燒鍋,淹沒在歷史浮沉中

1896年6月3日(光緒二十二年),沙皇俄國確定香坊一帶為修築鐵路指揮中心,在周邊地區徵用土地1034垧(124,278畝),其中僅從香坊至松花江沿就徵用土地65,400市畝,並將其規劃為“老哈爾濱”(西香坊一帶)、“新市街”(南崗)、“埠頭區”3個城區。


哈爾濱田家燒鍋,淹沒在歷史浮沉中


1898年4月23日,俄工程師希特洛夫斯基率特別考察隊到哈,駐田家燒附近的大車店,為即將來哈的築路工程人員安排住處。5月5日工程師希特洛夫斯基考察隊收買田家燒鍋,作鐵路工程局駐地(此時,田家燒鍋有房32所,因受匪滋擾已停產)。1900年7月,田家燒鍋鎮被俄軍焚燬,其名隨之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