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重舟難過千重山



諸葛瞻,字思遠,蜀漢丞相諸葛亮獨子。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攻陷江油,向成都進發。諸葛瞻父子為保護成都,率領五萬御林軍在綿竹和鄧艾進行決戰,發出了蜀漢最後的吶喊聲。他在決戰前,曾悲憤地說:“我於內不能除掉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率軍不能守衛國土”。

黃皓是蜀漢晚期宦官,其人陰險狡詐,媚上欺下,禍亂朝綱,除掉他是可以理解的。而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北伐中原,為什麼諸葛瞻還要制衡他呢?歸納為三個原因,依據演義,簡要分析如下。


其一,姜維窮兵黷武,連年北伐徒勞無功,白白消耗蜀漢國力。諸葛亮去世後,繼任者蔣琬和費禕傾向於休養生息,恢復生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並將其定為基本國策。這時,姜維不安分,偏偏要北伐,還美其名曰,繼承丞相遺志,匡扶漢室。演義中是這樣描述的:

臣願領王師,即以霸為鄉導官,進取中原,重興漢室,以報陛下之恩,以終丞相之志。

然而,姜維北伐勞師動眾,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即使是完勝,也會損失有生力量。何況姜維大多慘勝,還有大敗,還是進攻方,損失比防禦方曹魏大。

蜀漢就那麼點人,那麼點軍隊,都被其葬送了。姜維連年北伐,消耗了蜀漢僅有的人力、物力。在鍾會和鄧艾兩路大軍夾擊之下,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最終亡國。


其二,姜維作為魏國降將的代表,威脅蜀漢朝政。姜維本來是魏國天水中郎將,於公元228年投奔蜀漢,此後,受到諸葛亮的器重,一路扶搖直上。蜀漢政權的魏國降將主要是姜維、王平、夏侯霸三人,其中姜維成就最高,儼然是魏國降將首領。

雖然姜維矢志北伐,對蜀漢也是忠心耿耿,那也改變不了他曾是魏國將軍的事實。一個外來者,無論怎麼努力,都和本土勢力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一個小村莊,有一天突然來了一個外來戶,他無論再怎麼努力融入這個村莊,村民總會感覺他是外來者,與他有一層隔膜。只有這個外來者的第二代,在那個村莊出生,才可能徹底融入這個小集體。


因此,在蜀漢本土勢力如諸葛瞻、董厥、譙周等人的眼裡,姜維都是一個外來戶,可以使用,卻不可以重用。萬一哪一天,姜維重歸曹魏或者倒打一耙,對蜀漢反咬一口,諸葛瞻他們都不知道去哪哭。演義中是這樣描述的:

眾視之,乃天水冀人也,姓姜名維,字伯約。父名冏,昔日曾為天水郡功曹,因羌人亂,沒於王事。維自幼博覽群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後為中郎將,就參本郡軍事。


其三,姜維擁兵自重,已打破蜀漢政治平衡。古代任何一個朝廷,皇帝要想穩坐帝位,最重要的是要平衡各派政治勢力。如劉備時期,有關羽張飛元老派、諸葛亮荊州派、法正益州派、馬超新附派,劉備作為紐帶將各派系有機結合起來,擰成一股繩子。

這樣的朝廷才是最穩定的。而漢獻帝朝廷,丞相曹操大權在握,魏國後期,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相繼掌權,這些人都是走的“自己架空皇帝,子孫改朝換代”的模式。


因此,不管姜維擁兵自重的出發點是啥,他都犯了大忌。蜀漢百分之九十的軍隊都在姜維手上,如果他有不臣之心,誰能和姜維抗衡。即使他再忠心,再值得信任,皇帝也不能將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給他。

人心是會變的,把姜維放在那個位置,時間久了,他會想更進一步。即使本人忠心耿耿,那他的兒子呢,很有可能李代桃僵的。如曹操之子曹丕以魏代漢,司馬昭之子司馬懿以晉代魏,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黃皓是宦官,是後主劉禪的代言人,是秉承皇帝旨意的,翻不起多大的浪花,而姜維是統兵在外的大將,很有可能打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幌子,私自擴張自己的勢力,架空皇帝。因此,諸葛瞻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對於黃皓和姜維,他更想制衡的是姜維。他是大忠臣諸葛亮的獨子,也是蜀漢駙馬,有義務為蜀漢的朝廷健康發展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你是如何看待姜維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諸葛瞻並不是什麼優秀的人物,劉備的兒子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大概也沒有強多少。

諸葛亮娶妻多年,四十好幾還沒有兒子,眼看著後繼無人,諸葛亮只好給遠在東都的大諸葛瑾寫信:大哥,你兒子多,不如過繼一個給我吧。諸葛瞻請示了一下孫權,決定把次子過繼給諸葛亮,可沒想到,過了幾年,諸葛亮的老妻竟生出了個兒子來。

老來得子的諸葛亮當然喜不自禁,對幼子給予了厚望,給他取名“諸葛瞻”,字“思遠”,希望兒子飛得更高,走得更遠。聞名千古的《誡子書》就是諸葛亮專門為兒子量身定製的,諸葛亮希望兒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然而諸葛亮病死五丈原的時候,諸葛瞻才8歲,他無法在培養自己的兒子,只能把小諸葛瞻託付給了劉禪。諸葛瞻雖然老爸死得早,但他卻也算是喊著金鑰匙出生,17歲時,劉禪把女兒嫁給了他,18歲任命為羽林中郎將,沒多久,又高升侍中。

諸葛瞻如此火箭式的上升,並不是因為他的政績,實際上他也沒啥政績可言,這完全是靠了死去老爹諸葛亮的蔭澤。

諸葛瞻大概也是有野望的,他也希望像他爹一樣成為總領蜀國大政的人物,可惜他的才能並不能支撐起他的野心。
蜀漢景耀四年,諸葛瞻擔任代理都護並任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可以說,這時候的諸葛瞻已經是執掌中樞的人物了。但他面對弄權的黃皓是什麼表現呢?

《諸葛亮傳附董厥傳》中稱“自瞻、厥、建統事,姜維常年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權柄,鹹共將護,無能匡矯,然建不與皓和好往來。”

瞻、厥也就是諸葛瞻跟董厥,兩人士蜀國末年的執政者,建指的是樊建。樊建“特不與皓和好往來”,也間接說明諸葛瞻、董厥與黃皓之間有所往來,並且對黃皓“鹹共將護。”

是故,所謂“吾內不除黃皓”,其實也就是諸葛瞻臨死之前的口嗨。雖然黃皓是劉禪制衡下刻意提拔上來的小人,但作為諸葛亮之後,諸葛瞻做不到除“小人”,差不多還與這個小人“同流合汙”,其人的政治品格看起來也高尚不到哪裡去。

至於“外不制姜維”,諸葛瞻跟姜維算是玩不在一塊。在諸葛瞻之前,蔣琬、費禕的時代,姜維尚能獨鎮漢中,主持北伐,跟中樞的步調也算合拍。但等這兩人死後,姜維的處境就開始尷尬起來。

黃皓專權後的蜀漢,朝政已經崩壞,唯一敢站出來指責黃皓的只有姜維,景耀五年,姜維就曾啟奏劉禪要求將其處死,只是劉禪不同意,自此,姜維就跟黃皓結怨,姜維怕黃皓對自己不利,因此請求沓中屯田,再不敢回成都。

而同年,姜維北伐敗回,諸葛瞻就與董厥一起上書認為姜維好戰無功,導致國內疲敝,要求姜維擔任益州刺史,削奪了他的兵權。這個事情裡面有沒有黃皓的影子,也就不好說了。

這裡不能制姜維,大抵指的是姜維跟朝廷步調不一致,不聽話的意思吧。實際上姜維又有什麼錯,滿朝文武包括諸葛瞻都跟黃皓步調一致了,他能站出來要求制裁黃皓,這算是為了蜀漢好吧。

總而言之,諸葛瞻的“遺言”只是一種臨死之前的無奈,在政治上,他與小人站在了一起,而不能肅清朝政,在外事上,他也不能認清姜維的忠心,反而處處防備。看不清形勢,能力又有限,最終戰死綿竹也是意料中事。

“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也算是諸葛瞻最後的吶喊,一種無可奈何的自以為是吧。


江畔初見月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長子,與關羽的兒子關興、張飛的兒子張苞一道,都是蜀漢政權的頂級官二代,論輩分可以跟後主劉禪平起平坐。

關興、張苞繼承了父輩的勇猛善戰,只可惜壽命太短,以至於蜀軍中高級將領出現青黃不接,出現了“蜀中無大將”的局面,姜維的九伐中原只能拿廖化這樣的老將充數撐場面。

相對於關興、張苞在戰場上的表現,蜀漢政權上下尋思著以諸葛亮的聲望和家庭教育,培養出的兒子諸葛瞻自然也是虎父無犬子,在內政管理上應當有特別的長處,於是蜀漢政權後期上上下下對諸葛瞻,都有極高的期待。

由於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的仕途起點很高,17歲就娶了公主為妻,官拜騎都尉。之後就羽林中郎將、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一級級地順利升遷,直至35歲時做到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尚書令樊建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

諸葛亮的學生劉禪當蜀漢皇帝,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主掌蜀漢軍政,這對深深地帶著諸葛亮光環的CP組合,到頭來被證明完全不能守住蜀漢那點基業。

蜀漢自諸葛亮死後,劉禪便廢除了丞相制度,由尚書檯機構管理國內所有軍政事務。

諸葛瞻進入尚書檯,表明劉禪實際上已經把蜀漢的軍政大權,很大部分委託給了他,他的執政能力,直接關係到蜀漢政權未來的生死走向。

內政方面,到了諸葛瞻手裡,蜀漢逐漸呈現出宦官干政的勢頭。不同於他的父親諸葛亮,諸葛瞻並沒有實際的一把手地位和威望,對蜀漢政權內部各條線的掌控和管理沒辦法大刀闊斧,自然效果要大打折扣。

說實話在黃皓問題上,也不能完全怪諸葛瞻理政無能。再怎麼說他上頭還壓著一個皇帝劉禪,人家劉禪寵幸維護黃皓,當宦官的保護傘,能讓臣子身份的諸葛瞻怎麼辦?

但蜀漢官場人心渙散、烏煙瘴氣,連東吳使者來訪都看出“入其朝,不聞其言”,大家都習慣不講真話成普遍現象,這口黑鍋諸葛瞻不背誰背?至少屁股坐在那個位置上,也要負個領導責任吧。

再看軍隊事務,諸葛瞻照樣沒什麼威信,根本指揮調動不了大將軍姜維。

諸葛亮死後,蔣琬、楊儀、姜維等人聯合殺死魏延,在內鬥中勝出掌握蜀漢上層權力,說起來有點來路不正。

為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姜維一直以繼承武侯北伐遺志自居,效仿諸葛亮的六出祁山,搞出了長年累月的九伐中原軍事行動。損耗蜀漢大量的國力,鬧騰出的動靜不小,但每次都是無功而返,止步於魏國的秦嶺防線。

蜀漢在魏蜀吳三家中,本來就人口、國力最弱,再加上幾十年不斷用兵,名利早已趨向於枯竭,呈現出“經其野,民皆菜色”的亡國景象。

對此,諸葛瞻也是毫無作為,因為手中握有蜀漢絕大多數兵權的姜維,根本不搭理他。姜維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漢中地區屯田積蓄糧食,手中有兵又有糧,諸葛瞻也是奈何他不得。

有皇帝罩著的黃皓,不敢搞;有兵馬護身的姜維,又搞不動。諸葛瞻管理的,就是這樣一個權力鬆散的國家。

等到魏國伐蜀,鄧艾的部隊深入蜀國腹地,逼近成都門戶綿竹時,諸葛瞻只能帶著蜀漢最後的禁衛軍,硬著頭皮去迎戰鄧艾。

可這場仗打下來,又暴露了諸葛瞻行軍佈陣的不在行。

當時,部下建議諸葛瞻憑藉涪縣一帶的有利地形,採用據險而守的戰術,將鄧艾的人馬阻擋在成都平原外頭。等到這股魏軍消耗得差不多了,再發揮主場作戰優勢,以逸待勞地撲滅敵軍。

這個方案切中敵我雙方要害,其實很可行。

蜀漢最精銳的兵馬都在姜維手裡,正在劍閣一線跟魏國鄧艾的軍隊對峙。而諸葛瞻率領的阻擊部隊,名頭響亮是劉禪的禁衛軍,但他們大多是成都附近的二流守城兵馬,戰鬥力較弱,並不適宜在開闊地形的野戰格鬥廝殺。

而鄧艾避開姜維的防線,由狹窄的陰平小路偷渡至益州腹地,沿途山高水險根本帶不了任何攻城器械,城池險關對他們來說是難啃的硬骨頭,正千方百計尋求與蜀軍的野外作戰呢。

偏偏此時的諸葛瞻,在進攻還是固守的戰法上猶豫不決,白白讓鄧艾進軍到了綿竹的開闊地帶。

雙方一開打,蜀軍毫無懸念地兵敗。眼看大勢已去,諸葛瞻留下一句“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的遺言後,便衝入魏軍陣中戰死。


劇透歷史


諸葛小兒自以為紅二代,生活在光環中,眼高手低,自視太高。其實才能既不及姜維,也比不上黃皓 ,拿什麼治人?不懂兵法,因為紅二代,領兵救國,還不聽人謀,狗屁不通,放任險要,縱敵成勢,名為報國,實為坑國。


西瓜境界


鄧艾帶著兩萬軍隊偷渡進蜀國境內,劉禪派諸葛瞻率軍前往抵抗。

從《三國志》記下來的情況來看,諸葛瞻打這場仗,打得非常奇怪。有哪些奇怪的地方呢?

(諸葛瞻劇照)

一是當諸葛瞻帶著軍隊來到涪縣時,他就呆在那裡,不做任何戰前準備。當時黃崇讓他分兵把守險要的地方,但是他竟然什麼也不做。

二是鄧艾雖然有兩萬人,但軍隊翻山越嶺,士兵疲倦,糧草匱乏。對付這樣的軍隊,只需要以逸待勞,固守不出,可能就把他拖死了。但是諸葛瞻卻一定要出去和鄧艾硬拼。

三是仗還沒開打,諸葛瞻就說喪氣話,說自己有三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進不能守國土。這話既不團結人,又滅自己威風。

就算是一個平常人也不會這樣做,何況是大家都認為是聰明人的諸葛瞻,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舉動的?

這個問題,其實不只是我們不解,歷史上也有人表示過懷疑。比如寫《華陽國志》的西晉末年的史學家常璩曾說,他曾向當地一些年老的人考證過,當年陳壽與諸葛瞻有很深的矛盾,陳壽在諸葛瞻手下當官的時候,曾受過侮辱。因此,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故意黑諸葛瞻。

不過,就算陳壽故意黑諸葛瞻,他畢竟是個史官。中國古代的史官,其基本品質是能夠保證的。也就是說,別人沒做過的事情,他不可能亂寫;別人沒說過的話,他不可能亂說。只不過史官在寫在說的時候,是想表達一種“微言大義”而已。

(鄧艾劇照)

那麼,陳壽寫諸葛瞻說的那“三罪”,是想表達什麼“微言大義”呢?

我認為,陳壽是想說,諸葛瞻打仗不行,卻把責任推在別人身上。他說“三罪”,其實就是說,滅國的責任,首先是黃皓,其次是姜維,接著才是自己。

為什麼說諸葛瞻把責任推在黃皓身上,是“微言大義”呢?

照理說,黃皓討好劉禪,讓劉禪耽於享樂。諸葛瞻把責任推到他身上,不管他是不是真該負責,在道義上,倒是沒有問題的。因為畢竟黃皓是宦官,在古代,宦官幾乎就沒有好形象。國家有什麼問題,都會把責任推在宦官身上。但是,把責任推在宦官身上,其實是個藉口,是因為不敢直接說皇帝的不是,因此才說宦官。也就是說,陳壽在這裡想要表達的是,諸葛瞻是想把責任推在劉禪身上。

為什麼又說把責任推在姜維身上,也是“微言大義”呢?

因為姜維持續不斷地發動北伐,這是諸葛瞻他爹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就制定的國策,姜維只不過是執行而已。而諸葛瞻卻說“外不制姜維”,意思就是姜維持續不斷地北伐這件事,是不對的。

(黃皓劇照)

連姜維北伐這一項基本國策都要否定,諸葛瞻心裡的陰暗面積有多大?

不過,我這裡想說的是,陳壽雖然在這裡表達“微言大義”,其實,或許實際情況並不是陳壽想的那樣。諸葛瞻的話中,其實表達著當時真實的現狀和他的困惑,諸葛瞻或許並沒有那麼不堪。

當時的蜀國,已經和劉備時期的蜀國,以及和諸葛亮時期的蜀國都很不一樣了。劉備時期的蜀國,是蜀國最強盛的時候。若不是夷陵大戰失敗,劉備又病死,蜀國肯定會一直強盛下去。諸葛亮時期的蜀國,雖然修好了與東吳的關係,不用分精力對抗東吳。但是,諸葛亮發動的連年不斷的戰爭,已經讓蜀國呈現一種衰敗之勢。到姜維時期的蜀國,國內更是被戰爭拖得一窮二白,已經打不起仗了。所以,當時包括譙周等很多人都反對姜維北伐。

對於諸葛瞻來說,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也覺得姜維北伐不對,另一方面,姜維又是執行他爹諸葛亮的政策,他不好說。不過,諸葛瞻權衡利弊,還是反對了姜維繼續北伐。而姜維不聽,一意孤行地北伐。所以諸葛瞻才說了那樣的話,表達了那樣的憂慮和困惑。

當然了,諸葛瞻心中雖然並沒有那麼陰暗,但他確實能力不足,又是一個失敗者,他被史官貶低,也是很正常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華陽國志》)


張生全精彩歷史


別把諸葛瞻想得那麼高尚,事實上諸葛瞻頂著諸葛亮兒子的光環,照著蜀漢朝廷給諸葛瞻設定的路徑,沿著其父諸葛亮的光輝路徑,卻越走越難行。

諸葛瞻是諸葛亮46歲才得的兒子,老來得子的諸葛亮卻在兒子出生的半年後,開始歷經6年的5次北伐,終因操勞過度而死在戰場,臨死前諸葛亮特意修書一封,給他的兒子諸葛瞻,內容是這樣的: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歸結為八個字就是:淡泊名利,修身養德。

正因為諸葛亮的傑出貢獻,使得蜀漢朝廷將諸葛亮沒有完成的任務無情的加在諸葛瞻的身上,諸葛瞻的人生基本上是一路順風,平步青雲,17歲娶了公主為妻,拜騎都尉,18歲任羽林中郎將,不久升遷為射聲校尉、侍中。



34歲的諸葛瞻擔任他父親諸葛亮同樣的職務軍師將軍,而且諸葛亮擔任軍師將軍的年齡也是34歲。

35歲的諸葛瞻,升任衛將軍,錄尚書事。這個升遷速度,要不是諸葛亮的兒子,也沒有其它原因了,蜀漢朝廷把對諸葛亮的期望,基本上原封不動的加在了諸葛瞻的身上。

不過好在諸葛瞻聰慧可受、才思敏捷、為人忠誠、道德高尚,但諸葛瞻為什麼會在臨死前說出那句: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事實上諸葛瞻主要針對的是姜維,對於黃皓,諸葛瞻並不排斥。

陳祗死後,蜀漢尚書檯執政的主要有三個人:尚書令樊建、輔國大將軍董厥、衛將軍諸葛瞻,陳祗生前執政時,是朝廷中唯一力挺姜維北伐的人,陳祗死後,尚書檯執政都反對姜維北伐,而且諸葛瞻和董厥還上表皇帝,削姜維兵權,將姜維調職。

同樣希望姜維倒臺的人還有宦官黃皓,而且有理由懷疑諸葛瞻與黃皓合謀拉姜維下馬,尚書檯中只有樊建不與黃皓來往,而諸葛瞻面對黃皓的弄權並沒有制止和糾正。



黃皓為什麼之前不敢弄權?

因為有諸葛亮、蔣琬、費褘、董允這樣的名相來制止,來約束,從陳祗開始,不再約束制止黃皓,包括諸葛瞻,這才讓黃皓有機會弄權,換句話說,蜀漢朝廷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人講真話,或者沒有正直之士來制止黃皓小人的行為,才導致這樣的結果。

姜維一生最執著的事,就是北伐,這同樣是諸葛亮當年的理想,身為諸葛亮兒子的諸葛瞻,理應繼承諸葛亮的衣缽,何以諸葛瞻要排斥姜維呢?



唯一的解釋,就是諸葛亮要求這樣做的。

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褘,沒有姜維。而蔣琬和費褘的政策,都不是北伐,而是治理國內,休養生息。諸葛亮明白,自已去世後,如果再進行北伐,蜀漢國力就會嚴重透支,提前走向滅亡 。



而蔣琬和費褘的能力,治理內政綽綽有餘,對外戰爭則心力不足,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而姜維卻是另一個有理想的極端主義人物,執著北伐,毫不放棄,哪怕劉禪投降後,姜維都沒有放棄復國的理想。

而諸葛瞻呢?顯然繼承了父親諸葛亮的遺屬,不再北伐,而安心治理國家,與姜維產生了嚴重的政治分歧,對於諸葛瞻來說,姜維是戰略分歧,黃皓是內部問題,因此諸葛瞻沒有制止黃皓,反而一力針對姜維。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瞻無疑是不喜歡姜維的,他和他的父親諸葛亮不同,姜維在他心中不是堪當大用的人才,反而是兵權在握的一位危險人物。不過可惜的是,諸葛瞻對於自己的判斷太多自信,原以為可以制住姜維,想不到最後能夠抗衡姜維的費禕死後,他卻再無制衡姜維的辦法。

蜀漢名將姜伯約

姜維最開始的時候屬於曹魏陣營,後來在北伐時期,被同僚排擠猜忌,不得已只能投奔了諸葛亮。雖然諸葛亮很器重姜維,可是由於他是曹魏降臣的身份,所以在蜀漢的地位是很尷尬的。因為沒有人可以保證姜維不會狼子野心。

儘管諸葛亮認為姜維可以作為自己死後北伐的一枚利器,可是他死後,姜維失去了助力,所以在蜀漢的地位十分尷尬,並不能順利完成諸葛亮的遺志。

雖然姜維的地位尷尬,也一直得不到諸葛瞻等人的信任,但是不可否認,他的能力是很強的。後來更是以身殉國,表明了自己的一腔忠肝義膽。真真算是一位英雄人物。

諸葛瞻、費禕達成共識

諸葛瞻並不是單單針對姜維這個人,而是他太清楚蜀漢的情況了。雖然說不得不北伐,可是連年征戰,蜀漢的損耗有多嚴重,他是明白的。所以,他看不慣姜維如此用兵的方式。他不是不讚賞姜維的用兵才能,只是和自己的父親比起來,姜維實在是差了一點火候。

姜維對內對外都沒有諸葛亮能夠帶來的影響深遠,所以,他堅定的完成諸葛亮的遺志,很容易導致蜀漢最終走向不好的結局。

所以,諸葛瞻和費禕對於這種用兵的方式都十分的不滿,二人達成了共識,控制住姜維的用兵數量。防止出現更壞的結局。

費禕之死與姜維上位

費禕後來被曹魏的降將郭循行刺身亡,他死後,姜維得到了軍隊的最高指揮權力,再也沒有人能夠制衡他。姜維終於可以完成當年答應諸葛亮的承諾了。不過可惜的是,北伐失敗了。

結語

總的來說,諸葛瞻不是討厭姜維,畢竟他確實是忠臣良將。只不過站在國家存亡的利益上來看,他對姜維的做法感到不滿罷了。或許他和姜維不是這樣的制衡關係,蜀漢的命運會有改變也未嘗可知呢?


草木皆史


兩人的北伐不同,諸葛亮的北伐有益,而姜維的北伐有害。諸葛亮的北伐,軍政一起抓,同時其又是內政大才。靠著蜀錦,井鹽,鐵礦,以及南中的物資和漢中的屯田,諸葛亮時期的北伐軍費支出有著落,不傷國本。而諸葛亮北伐的規模也一直在控制,士卒半數北伐半數後方休養種田,所以諸葛亮的北伐是一個良性循環。但姜維的北伐不同,他北伐時後方是混亂的,沒有其北伐的經濟基礎,在沒有經營好後方的情況下,盲目北伐,導致蜀漢國力每況愈下,成為蜀漢亡國的原因之一。


庚申己


諸葛瞻作為諸葛亮的兒子, 在面對鄧艾偷渡陰平之後,率領蜀漢朝廷的3萬大軍前往抵抗,但是在軍事策略方面諸葛瞻能力太差,沒能及時佔據有利地形,而讓鄧艾有機會進入成都平原決戰,並最終被鄧艾打敗。在堅守綿竹的時候諸葛瞻戰敗,諸葛瞻對兒子說:“我們父子受了國家那麼多的恩惠,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還有什麼面目活下去呢?!”說完就衝入陣內戰死。

諸葛瞻的能力一般,但是他說的“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是何意思呢?

黃皓是蜀漢皇宮內的一名太監,在公元246年,侍中董允去世之後,黃浩就開始專權,到公元258年,太監黃皓開始專秉朝政。而諸葛瞻在公元261年開始擔任代理都護並任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但是諸葛瞻並沒有能遏制黃皓專權,致使蜀漢朝堂一片混亂,這就是諸葛瞻所謂的“內不除黃皓”。

姜維是蜀漢後期著名的大將軍,在費禕被刺殺身亡後,姜維被劉禪任命執掌軍事,而姜維最喜歡乾的事情就北伐。從公園247年到公園262年,15年的時間內姜維進行了9次北伐,分別如下:

  1. 公元元247年,姜維率軍“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國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這次戰爭中“涼州胡王白虎文、治無戴等率眾降”,姜維“迎逆安撫,居之於繁縣”。

  2. 公元249年,姜維遣部將廖化進取洮城,結果是魏將鄧艾“先自據城,得以不敗”,姜維等不克而還。

  3. 公元250年,姜維“復出西平”,誘羌胡以為羽翼,又與郭準戰於洮西結果是“不克而還”。

  4. 公元253年,這年費禕已死;姜維獲得了更大的兵權,他親率蜀軍“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最後是“魏雍州刺史陳泰解圍至洛門,維糧盡退還”。

  5. 公元254年。姜維復出隴西狄道,結果是魏“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

  6. 公元255年。姜維出狄道,結果是“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經退保狄道城,維圍之。魏徵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維卻住鍾題”。

  7. 公元256年。姜維與魏將鄧艾戰於段谷,由於蜀鎮西大將軍胡濟失期不至,結果姜維大敗,蜀軍“星散流離,死者甚眾”,姜維“謝過引負,求自貶削”。

  8. 公元257年。姜維乘魏將諸葛誕反於準南,親率數萬蜀軍出駱谷。魏將鄧艾、司馬望合兵相拒,結果是“細數下挑戰,望、艾不應”,後諸葛誕兵敗,姜維引兵還成都。

  9. 公元262年,姜維率兵“出侯和”與鄧艾相拒,後“為鄧艾所破,還住杳中”。

姜維九次北伐,勝三次,敗二次,不克而還四次,可以說是勞而無功,由於姜維頻繁的進行北伐,而國內又沒有得到諸葛亮時期的那種治理,所以形成了產出與輸出不成比例的情況,加劇了蜀國經濟困境。

姜維北伐雖然志氣很高,但是從戰略上將正好落入魏國的圈套,蜀國相對魏國是弱國,以弱攻強,而又不能有所得,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當年袁紹與曹操爭奪北伐的時候,袁紹的謀士提出了疲曹之策,既依靠袁紹強大的國力,時不時的派遣一支軍隊騷擾曹操,逼迫曹操派遣軍隊設防,最終使曹操疲憊。而現在姜維進攻魏國,從魏國的角度看,正是“疲曹”之策的翻版,所以說姜維北伐,不能起到一錘定音的效果,最終只能是消耗蜀國的實力。

姜維的多次北伐效果不顯著,而姜維前任費禕,就非常聰明,在自知才能不及諸葛亮的情況下,專心養民,得意保全蜀漢政權內部的穩定。所以諸葛瞻說“外不制姜維”,說的就是不能制止姜維窮兵黷武。


帝國烽火


諸葛瞻的這段話,道出了他必須出戰的理由,也道出了蜀漢滅亡的原因。

悲壯的豪言壯語後,出戰身死

263年11月,鄧艾偷渡陰平,蜀漢令諸葛瞻率軍進駐涪城,前往抵抗。

黃權之子黃崇,認為鄧艾遠途而來,糧草困難,利在速戰,建議分守險要,諸葛瞻不聽。

鄧艾先鋒猛衝,諸葛瞻失利,退守綿竹。綿竹,諸葛瞻激勵三軍,慷慨激昂地說出了“我內不除制黃浩,外不能制姜維,出戰又不能守護國土,有此三罪,還有什麼理由回去呢?”

說完,諸葛瞻率軍決戰,兵敗身死。

莽撞的出戰背後,是深深的無奈

諸葛瞻不憑綿竹而守,莽撞出擊,歷來被後人指摘。

其實,諸葛瞻已經沒有資本選擇死守綿竹了。

1、機遇已失,困不死鄧艾。

鄧艾奇襲江油時,糧草不濟,人困馬乏。當時,諸葛瞻如採納黃崇的建議,分守險要,是有可能困死鄧艾的。

江油,是涪城的北大門。其下,山高水險。如果諸葛瞻搶佔險要,鄧艾軍將面臨困境!

但當諸葛瞻退守綿竹,鄧艾佔據涪城後,涪城物產已經完全可以供應鄧艾軍了。

2、守綿竹,姜維危。

在鄧艾早先的計劃中,偷渡陰平的目的,就是威脅涪城。他斷言,一旦涪城受到威脅,姜維將不得不率劍閣軍西援,鍾會就可以兩車並行,進入坦道了!


因為:涪城一旦被魏軍控制,成都到劍閣前線的大道就會被切斷。姜維不但將面臨兩面夾擊的困境,還將陷入糧草困難的窘境!

3、諸葛瞻已經沒有資本死守綿竹。

蜀漢滅亡時,國庫中,只有米四十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

鄧艾在《河濟論》中,曾做過測算。他認為,米三千萬斛,供十萬大軍五年的軍糧。

三千萬斛,夠十萬大軍吃五年。那麼,四十萬斛,只夠十萬大軍吃一個月了!

陽安關丟失後,姜維、諸葛瞻都要依賴四川盆地的補給。

諸葛瞻,有什麼資本“堅守不出”呢?

諸葛瞻之所以落到這般窘境,其原因,正在他所總結的“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

不能制姜維,致使國庫空虛

國庫裡就只剩下這麼點家當,正是因為諸葛瞻這個尚書令不能制約姜維,使經濟建設與軍事攻伐失去平衡的緣故。

諸葛亮時期,軍事、經濟、政治都是他一把抓,他能協調好經濟和軍事的關係。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也能控制姜維北伐的規模,保證國家經濟的良性發展。

費禕死後,姜維掌握軍權,北伐的規模越打越大,連年征伐,民有菜色!

諸葛瞻等人,曾經試圖改變這種局面。

262年,諸葛瞻牽頭,蜀漢大臣聯名建議:試圖撤掉姜維大將軍、涼州刺史的職務,改任姜維為益州刺史。

但是,劉禪未採納!

如此,連番征伐,到了蜀漢危急時,堂堂蜀漢,就只有那麼點家當了!

對黃皓與姜維矛盾的處理不當,致漢中空虛

雖然姜維北伐耗損國力,但是,姜維畢竟善戰,如果不是政治鬥爭的威脅,以秦嶺之險,未必不能守住蜀漢。

諸葛瞻等人在“除黃皓、制姜維”上的舉措不當,使形勢惡化。

在諸葛瞻等人聯名要求更換姜維時,黃皓也參和了進來,建議改用閻宇為大將軍。

姜維遭遇排擠,立刻入宮見劉禪,要求除掉黃皓。(諸葛瞻說他後悔內不能除黃皓,但我們從未見過他要除黃皓之舉)

劉禪說黃皓不過一個服侍自己的小兒,拒絕了姜維的建議。

無奈之下,遭到大臣與宦官聯合壓制的姜維,被迫遠駐沓中,避難屯田!


姜維,你們可以換,也可以不換。但是,沒有什麼比讓大將即領軍又遭排擠更糟的事情了!

由此,本就兵力緊張的漢中更為空虛,給了魏國大舉攻伐的機會!

可以說,這個結果,比“不制姜維”更危險!

黃皓、姜維、諸葛瞻,他們分別代表了宦官、朝臣、大將,他們都有自己不同的立場。

如果諸葛瞻不能除掉黃皓、姜維,那麼,他的職責應當是協調好三方的關係。

可是,諸葛瞻等人,卻對黃皓縱容結交,在調整姜維的動議中,與黃皓聯合行動!

最終,大將遭到孤立,與大臣互不信任,導致國防決策混亂,給敵可趁之機。

自己被架空,無所作為,導致國家滅亡

姜維在得知魏軍即將大舉北伐時,曾建議調張翼、董厥率軍到陽安關加強防務,廖化到陰平橋頭確保沓中與漢中的聯繫。

可是黃皓相信巫師的話,認為敵不會來攻,啟奏後主扣住提議,群臣無人獲知這一情況。

後來,魏軍進攻時,攻漢、樂兩城都不能克,直到陽安關協防的蔣舒投降,魏軍才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陽安關,魏軍取得了大量的糧草、物資。

可見:如果張翼早些進入陽安關,蜀軍有足夠的糧草、兵力防禦魏軍,魏未必能攻取漢中!

遺憾的是:在整個過程中,都是姜維、黃皓在說話、辦事。而諸葛瞻為代表的大臣集團,居然屁都沒有一個,甚至還不知情!

看來:諸葛瞻不但“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自己也在權力鬥爭中被架空了!

此時的蜀漢,完全失衡,在內鬥中,只剩下一個又一個不可思議的昏招了!

諸葛瞻“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正是反省自己的失誤。

身為尚書令,他未能協調好國內關係,致使蜀漢無可避免地走向了覆亡。而他自己,也除了“一死報國恩”,也已別無選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