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農村合村並鎮,農民的生產工具該怎麼處理?

t19711011


各村並鎮以後農民的工具會出現兩種處理方法

第一種方法:隨著搬遷帶到新的住址。新的住址會有固定的地方存放工具。而且你以前的房子會經過規劃,不會馬上拆除,你還是可以暫時存放的。

第二種方法:將工具賣掉,在我們東北土地播種與秋收早已實行承包制了,也就是說你只需要買材料,其餘播種與秋收有專門的團隊進行,而且價錢還合理。

我相信以後還會出現一種寄存的方式。在不久的將來如果出現工具沒有地方存放,寄存也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這樣既能解決了百姓的煩惱,也能很好的治理亂停亂放的現象。

合村並鎮工具存放只是小問題,帶來的好處才是王道

其實合村並鎮不單單是讓我們住上新的樓房,最終目的是讓大家奔小康!

現在有些並鎮之後土地已經承包出去或者成立合作社。

以地入股,給自己打工,這樣做能保證你有收入的前提下,還能得到不錯的分紅。

我給大家說一說現在沒有實行新農村改革的狀態。

現在的農村勞動力偏向老齡化,土地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在種植方面,一些農民因為信息量跟不上,種植種類單一,我給大家舉個最真實的例子,我父親種了一輩子的玉米,我問他:不想種點別的嗎?他告訴我:種別的誰收呀?再說了也不知道怎麼種呀。

我說的這些可能還不夠全面,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魅力鄉村路


西門觀點:從古代刀耕火種,到現代文明,到了什麼時代,就有什麼辦法。

第一、合村並鎮並非都是樓房,大多數還是有院子。

合村並鎮應該都是偏遠山區的人口十分稀少,居住特別分散,條件特別差的小村子,即便合併,也不是太大的村鎮,畢竟不能離他們耕作的土地太遠,所以,應該不是高樓大廈,很多還有自己的小院子,而且,政府在搬遷時也會考慮到這個問題。

第二,現在大多數地方都使用機械化耕地、播種、收割,農民也不會有太多生產工具。如今,即便是偏遠山區耕種,耕地時僱傭拖拉機,播種、收割時都會僱傭大型機械,自家除了三輪車、自己的小車外,像過去那些小農具基本上沒有多少了。

第三、從長遠看,以後種地只能是少數人,大多數人從事其它工作,不存在生產工具。

現在,一家一戶農民因為低燒,利潤低,基本上都不想種地了,土地流轉就是解決這個問題,土地流轉給少數人去耕作,成本降低,利潤就會高。大多數農民不種地,也不存在生產工具沒地方放的問題了。

謝謝您的關注,期待您的看法!


西門白甫


農村合村並鎮後,隨之而來的是土地集約化生產,也就是說將原來每家每戶承包的分散土地進行流轉作業,土地流轉後就必須對原有土地現狀進行大面積整治優化,並建設與其配套的路網和水利設施,促進農業現代化和機械化進程,這樣三農才有出路。因此,合村並鎮後,農村的土地非分散型的一家一戶耕作方式,農戶只能說土地所有權沒有變,但耕作制度變化了,農民變成了集體或合作農莊的股東和作業者,這樣你還需要為農具沒地方放而發愁嗎?相反,傳統的農具卻被機械代替了,農具只是配角,你每天出工收工只要領取和收回工具放到倉庫裡就行了,而工具屬於集體所有,不需要放到私人住宅了。即使有少量自留地,如家庭菜園,恐怕也只需要少量的耕作工具,什麼地方也能放得下,何愁之有?








大別山鷹


如果農村合村並鎮,農民的生產工具怎麼處理?

首先,農村合村並鎮,是根據各地情況,因地制宜的一種政策,沒有哪一級政府強迫將農村合併。個別地方在新農村建設中,將比較小的村莊合併於比較大的村莊,這並沒有什麼問題。村莊的合併和分設,自古就有,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特別在北方山區,自然村往往比較少,有不少地方是幾個自然村併為一個行政村,當然也有個別大的自然村分為幾個行政村,這都是正常的現象。這種自然的合併和分設,農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沒有什麼變化,也不存在題主所說的生產工具如何處理的問題。

根據題主的題目,我猜想題主是問的是如何合村並鎮進行樓房化居住,農民的生產工具無處存放,應該如何處理。

針對這個問題,我想說,國家如何要推行一下政策,必定會經過調查研究,在試點的基礎上全面推開,不會盲目的並村並鎮的讓農民都去住樓。而一旦都住樓房,那說明農民不再是農民,是城鎮人口了,農民將不再以種地為生,那樣的話,農民的傳統生產工具,就只能處理掉了。真要有這一天,每個村集中收集這些農具,辦一個小型博物館也是不錯的。

未來的農村,土地集約化經營將成為大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或許大多數成為農莊的打工者,大型農機具,可以折價入股,也可以賣給農場主。小型的傳統農俱,當然還可以自己保存或收藏。但真正到農莊打工,生產工具一般會有農場主提供,農民也就沒有必要自己再購置生產工具了。

說到農村樓房化,也未必完全不可行,即使農民都種地,樓房化也是可行的,不過是加大樓下儲存室面積,在設計上更多的考慮農民的實際困難,利用地下室等解決農民生產工具過多無法儲藏的問題。樓間距拉大,地面綠化,地下儲存,這樣的新農村,不也是居住方式的一種革命嗎?


齊東晏子


合村並鎮也稱為合村並點和合村並居,有些地方對合村並鎮的最新解讀為集中居住;合村並鎮是一些特定的區域內,在加速城鎮化進程和建設美麗鄉村的背景下,為了改變現有臃腫的和部分低效率的農村基層機構,改善農村居住條件,提升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建設美麗田園鄉村,更高效的轉化土地利用價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將臨近居住的幾個自然村或者較分散的人口少的行政村整合起來,進行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探索和改革。

合村並鎮或者集中居住是個高水平的系統工程,有地方明確指出,集中居住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不能把農民趕上樓或者被上樓;要根據各地方實際情況,有步驟的推進實施集中居住,要充分考慮農村集中居住後的生產生活問題,既要完善各項政策措施,又要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高效生態農業倍增計劃,有序推動農村集中居住地產業聚集發展融合發展,真正讓集中居住的農村感受到鄉村美麗,衛生整潔,鄉風文明,宜居宜業。

關於合村並鎮集中和居住後,農民的生產工具和農業生產物資如何處置,的確是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作探討:

首先,合村並鎮集中居住後,農村原來居住的村莊土地要進行土地整合開發,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和農村承包地股份合作化流轉到有實力的農場主或者比較大的土地承包戶手中,農民根據需要到農場主那裡從事僱傭式農業生產,農民不僅能在土地股份合作制上拿到分紅紅利,還可以通過從事僱傭式農業生產拿到相應的佣金;這種情況,就不需要農民原有的生產工具和生產物資了,農民可以把原有的生產工具折成股權或者變賣給有需求的農場主,農場主會建設儲存農業生產工具的地方集中存放。

二,農村合村並鎮集中居住的建設會充分考慮農民實際訴求,在設計的過程中根據農民意願建設各種戶型供選擇,農民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庭院式戶型,就可以充分解決農業生產工具存放問題。

三,從農村合村並鎮試點實行的情況開看,農民原有的農業生產工具基本派不上用場了,有些人將生產工具通過各種渠道變賣給有需求的人,有些小型的農業生產工具有收藏價值的被收藏起來了,沒有收藏價值的農具作為廢品處置了。


鄉音鄉情


如果農村合村並鎮,農民的生產工具該怎麼處理?

個人認為,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隨著時代的發展,為加快農村建設步伐,集約化管理耕地,部分農村出實行合村並鎮,但這並沒有改變我們的農民身份啊,該種地還要種地,這生產中所用到的工具還是要用到的啊。



據我的理解,題主想問的應該是農具保存的問題吧?


像我們這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很多農村對平房集中拆除,復墾還田。農民也住上了樓房,這樣一來,就出現了農業生產所需工具的存放問題。

我姨媽村幾年前村裡就統一建起了高樓,村民們搬進了樓房。村裡在樓房的北面,規劃了一處大院,上面是彩鋼瓦頂棚,裡面專門盛放生產工具。一些大型的農業機具也劃有專門的停放區,滿足了村民日常農耕的需求,而且方便存放。



近年來,土地流轉也在各地農村不同程度地推進實踐中,當然流轉後,農民可以選擇到土地種植大戶那裡務工。也可以還守著自己的土地,願擺弄點啥就種點啥。這當然還是離不了生產工具,所以,這生產工具如何保存肯定是農民牽腸掛肚的一件"心上事”,不管是合村並鎮還是住房改造,都應給生產工具留有"一席之地",你說,對吧?


建行漸遠


如果農村合村並鎮,農民的生產工具該怎麼處理?

對於農村合村並鎮來說,不會對農民朋友的生活和生產有什麼影響的。畢竟像一些試點的單位進行村屯的整體搬遷再次進行整體的規劃建設來說還是極少數的。大部分的合村並鎮只不過是為了精兵簡政。進行行政機構縮減而已。因此,對於合村並鎮之後,農民的生產工具保存管理並不是什麼難題。

1、自家保存。農村的宅基地不單單僅僅是用來建房,還有其他的比如菜地、院子等附屬的村集體土地。一般來說,農村的院子基本都夠停放自家的農機車輛和農機具的。特別是對於一些農機發達程度較低的村子來說,更多的是在家裡存放各種農具,不會佔太多的地方。有個倉房就可以存放這些相對原始、簡陋的農具了。

2、村集體統一停放點。在我們黑龍江地區,有一些村子都會在村子周圍的土地上圍起來一塊用來存放農機、農具。雖然說條件比較簡陋也沒有硬化路面或者看護人員,但是也能滿足農民存放農機具的需求。只要將農機按順序停進去把電瓶等易丟棄的配件取下來拿回家就可以了;而對於農具來說,一般是停放那些比較重、比較大的比如旋耕機、大犁、播種器等大型農具。

3、還有一種就是在承包的耕地裡存放了,這種大多是那些種地大戶的做法,在村子裡流轉了大量的土地,在地頭建一個簡易的彩鋼房或者臨時的破房子,用來存放自用的農機具。但是同樣的,還是需要把電瓶等易被偷竊的配件拆卸下來。

對於農機具的存放,我覺著還是我們黑龍江農墾做的比較好。每個農場都有一些機車存放場,機車入庫之前會強制的要求您洗刷車輛,還有的會用那種自制的鐵架子把拖拉機抬升起來,減少對輪胎的壓力。除此之外,其餘的一些農具也是統一看管的,防盜、保養都可以在存放場進行。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針對題者問題如果農村合村並鎮,農民的生產工具該怎麼處理,對於農民而言與土地相關的都是大事,尤其像合村並鎮帶來的一系列有關糧食生產相關的問題。

農村村莊的形成多集中在自己承包地四周分佈,主要是為了糧食生產便利。而合村並鎮雖然可以大大改善農民生活居住條件,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等,但相應如與生產相關的工具該如何處理對於農民而言就顯得很難。對於多數合村並鎮,都會將農民的宅基地進行收回,重新安置居住地,為了節約土地資源,一般合村並鎮後的房屋設計都不會像農民自己的自建房有較大的空間來放置生產工具。

那麼如果農村合村並鎮,農民的生產工具該如何處理呢?

1. 如果農民在合村並鎮前後已經將自己的承包地進行流轉承租,那麼農民的生產工具已經失去基本作用,很多農民會選擇將生產工具進行出售給種田大戶或者直接當廢品出售,甚至部分沒有價值的生產工具直接被拋棄。針對這種情況,合村並鎮給農民帶來的生產工具如何處理就不是問題了,因為農民不種地了,不需要相應的生產工具了。

2. 如果農民合村並鎮後還需要進行相應的土地種植且自己的自建房或宅基地也被有償收回,那麼這種情況就需要處理好農民的生產工具。一般這種情況相應的村集體都會預留一定的土地進行庫房建設,目的就是方便合村並鎮後農民放置相應的生產工具或者農用機械,生產工具進行集中放置。

但如果合村並鎮後給農民安置的房屋是獨立樓房,相應空間比較大,農民也會自己來放置及管理自己的生產工具。無論何種方式,在合村並鎮是還是要處理好種地農民的生產工具,確保農民能夠安心進行合村並鎮。

歡迎關注頭條號:灣塘谷,給你帶來更多三農的相關內容。歡迎進入灣塘谷頭條店鋪選取特色農產品。


灣塘谷


合村並鎮對農民教育,醫療,交通,生活,取暖等都有好處,也方便。矛盾也不小,弊處也挺大。首先家家戶戶的宅子是幾代,甚至祖輩遺產,換鴿子籠,農民權益怎麼保證不受損失。其二有菜園子,可以養雞鴨鵝狗貓,解決日常生活,減少開資,適合並不富裕農民。第三農機具等生產物品的存放,不要指城裡停車位。另外對以後改行或發展別的留有餘地。整體看合村並鎮是發展趨勢,是好事,利於國家佈局,利國利民。還是希望有關部門在實際運作中盡力解決好。(專家就不要提)


自由飛翔1883950


問:如果農村合村並鎮,農民的生產工具該怎麼處理?


文丨一點三農

農村合村並鎮,並不是簡單的把農戶都搬遷集中在一起,大家都住商品房。其實,合村並鎮更趨向於行政區劃的合併,和城鎮化相似。之前一點專門有一篇回答關於合村並鎮的介紹,這裡不贅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主頁翻翻看。

一點就按照題主的思路,合村並鎮了生產工具該怎麼處理呢?又要如何放置呢?

在田間規劃好存放農具的小屋

現在,有些農民朋友就已經開始嘗試著這麼做了:他們先把周邊的一大片農田都承包了,然後在道路旁邊的閒置地(非耕地)上簡單的用木板青瓦搭一個小屋,然後把農具都放在裡面,上把鎖就好了。

這樣就省得來來去去都得帶農具。又因為周邊都是自己的承包地,也就少有別人經過,降低了被偷盜的風險。

像私家車一樣,定點放置

以後的農業,肯定是朝著現代化,機械化發展的:以後耕地用耕地機,插秧用插秧機,收割機等等,像現在用的鋤頭,犁耙,鐮刀等慢慢都會被淘汰掉。

這些大型的農用車就比較好安置了,可以像私家車一樣設置定點停放,也可以弄個農用車停車場,這樣既規整又方便。反正這種大型機械又不能隨誰便便被拿走,停在路邊也沒大問題。


以上是一點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對於合村並鎮後,農民的生產工具如何處理,你怎麼看?歡迎留言吐槽,批評指正和補充。

——END——(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