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精神內守”的“精”、“神”分別指的是什麼?

戀想家


黃帝內經首先是一部反應道德論的書,其次是用道德論解釋人體醫學的書。道德論是虛無生出實有的論述,所以用物的範圍解釋精神就不對了,因為精神都是虛無,而身體則是實有,人體產生的開始是先有精神,後有軀體。


《靈樞·經脈》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這段話說的就是人的形骸產生於精。


再看看精的闡述

《靈樞·決氣》歧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這裡也說明了身體產生之前的就是精,精是兩神相搏的產物。

那麼神又是什麼呢?我們看看陰陽應象大論的一段話

《陰陽應象大論》黃帝問於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至於其淫泆離髒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氣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慮智?請問其故。

  歧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

這段話說的是黃帝知道治病的針刺方法要想奏效,就得從本神出發。人體的血、脈、營氣、氣、精、神,五種物質藏於五臟之中,但是卻出現流離失散、魂飛魄颺、志意迷亂、思慮不在,是什麼原因,天的罪罰,還是人的過錯造成呢?什麼是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慮智?

黃帝問得很多,我在此僅僅摘錄精神魂魄心五者的解釋。岐伯回答說,天在人產生的是德,地在人產生的是氣。天德流動到地氣,相搏而生命產生,所以生命產生以來的就是精,陰陽二精相搏產生的就是神,伴隨神來往的就是魂,合併二精出入內外的就是魄,承擔物性的就是心臟。

從岐伯的回答,當今人們還是費解。因為語言太過精煉,就算翻譯了也還是難懂。如果你明白道生天地萬物就知道作為最初源頭就是道,道是全虛的,而後生出半虛的天和半實的地,最後生出全實的物體。明白這個思想就容易理解精是什麼了。精就是天德地氣相互搏擊而結合產生的氣體精華,“德流氣”說的是天德流向地氣,“薄而生者也”的薄是“搏”的通假字,依據後文“故生之來謂之精”可以推斷出“搏而生之也”,而不是“生者也”,生者為名詞就語意不通,與下一句不對接。“搏而生之也”就是天地的德與氣搏擊結合後生命產生了。“生之也”的生是生命,之不是虛詞的指代,而是動詞產生的意思(會意字。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本義:出,生出,滋長)。

可以得出結論,精就是虛化的物質,天德與地氣搏擊結合的產物,並非實有物質,是由虛化實的關鍵一步,實有的身體就是在“精”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那麼“神”也就不難懂了。天德分陰陽二氣,地氣也分陰陽二氣,天德之氣與地氣結合,其實就是陰陽結合,所以精就有陰陽二種精的存在。天為陽,地為陰,天地結合就是“德氣結合”,就是“陰陽結合”,一個意思,當然也就是二精相搏、二精結合了。那麼二精相搏產生的神,又如何理解呢?原文的“兩精相搏謂之神”,對於當今世人基本不懂。

把神解釋為當今的神仙,是宗教內涵,而非醫學所指。用西方理論解釋為自然界的物質變化表現和內在規律,則完全是實有狀態的概念,而非內經所指的虛無概念,也不對。何況西方的自然界不包括人,這個狹隘範圍的詞彙,用來解釋人體怎麼說得通呢?看得出部分中國人用西方理論對中國文化牽強附會的解釋,生拉硬扯很難受。

把神解釋為人的神志活動,包括對一切生理活動的協調和意識思維活動,還算勉強的解釋,有點接近,但這種解釋只是功能的理解,也沒有說明神的本質是什麼,只能算有點沾邊的解釋。

我們再看內經一段話

《素問·天元紀大論》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這段話說的是物的產生叫做化,物的終極所在叫做變,陰陽的無法測量叫做神,神的使用沒有方法叫做聖(聖的本義就是通達事理)。

通過這段話看得出神就是陰陽變與化的結果,是物的產生與物的空間範圍的制定者,只能以“無方”來使用,不能用有規律的方法使用。結合陰陽應象大論的“兩精相搏謂之神”,可以得出結論了,“神”就是物的物性,規定物的物體的產生與空間大小方位,不可以揣摩終極秘密,不能窮盡內涵,因為它是道所生,是道對天地萬物的設計與規定的具體體現


有了以上分析,就看得出黃帝內經所指的精神,並非當今的精神內涵,遠遠超出當今所謂科學的定義,不是實有的概念,也不是脫離肉身飄蕩昇天的神靈神仙,而是道所生,通過天流向大地而生,可謂是來於天,最終歸於天。出生前有了神,精才有意義。沒有神,精就不會產生,人的身體也不會產生。人死後,精消失殆盡,而神復歸於天,再次被主宰收回。


有能氏


如果拋開過於專業的理論,單純從養生角度來探討“精神內守”,其實也不復雜,簡單來講,“精”針對的是生理層面,“神”則是針對心理層面,道家認為,“精”藏於腎,“神”藏於心,在五行中腎屬水,心屬於火,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方位,心火在上,屬南方,腎水在下,屬北方。

心火和腎水之間,隔了一個五行中屬土的脾,脾藏意,所以道家養生,把“精”和“神”隔開的這個“意”就特別重要,因為土在中五色中又屬黃色,所以道家經典裡,經常把“意”稱為黃婆,這是後世道家經典裡的特殊表達方式,古人出於什麼目的不知道,但如果這些稱呼對不上號的話,有些經典讀起來就很麻煩了,幾乎就和讀天書一樣,根本摸不著頭腦。

比如五代時期的純陽真人呂洞賓,有一道叫《穀神歌》的詩中就說:

火中奼女正含嬌,回觀水底嬰兒俏。

嬰兒奼女見黃婆,兒女相逢兩意合。

這道詩中就出現了“黃婆”,另外還有“奼女”和“嬰兒”,如果平時不怎麼接觸道家經典的朋友,打開書看到這些,估計翻不了幾頁就把書丟了邊去了,因為根本看不明白。

但我們通過前面的一些簡單介紹,大家馬上就能找到一些感覺,比如“火中奼女”,既然是“火中”,那肯定和“心神”有關,又因為是“水底嬰兒”,那也一定和“腎精”有關,黃婆不用說了,中宮脾土,藏意主思,所以在一些經典中,也會看到“黃婆為媒,嬰兒、奼女會中宮。”的說法,通過我們剛才的一一對號入座,相信以後再看到這些,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們把話題回到“精神內守”,我們人為什麼會死?按道家的觀點,心藏神,為火,在上,腎藏精,為水,在下,火性輕,向上升,水性沉,往下降,這樣精、神是在向相反的方向跑,要脫節了,脾土意本來在中宮調節,它就象個和事佬,精和神則象是一對夫妻,現在他們要離婚,由意相勸,才勉強維持,如果意放任不管的話,那麼精和神可能很快就拜拜了,他們一拜拜,對人而言也就意味著死亡降臨了。

但我們普通人都有一個通病,我們的意識總是不守本位,愛到處瞎逛蕩,一會兒想想這個,一會兒想想那個,他這一瞎逛蕩不要緊,沒空管精、神這兩口的事了,這樣一樣,這兩口子的矛盾始終在不斷的激化中,隨時可能都會離婚,這種感覺,每個人都會有體會,那就是一個人沒精神,整天無精打彩的,原因就是心裡不乾淨,其實也不是心裡不乾淨,而是意識太雜亂,定不下來。

如果意識一旦定下來,道家把意識的安定狀態,就叫做“真意”,也就是意識回家了,保持了他本該具備的真實狀態,那麼他一回家,守住本位,精和神的矛盾馬上就緩和下來了,並且還會逐漸的和好,這個反應到人的面貌上,就是人的氣色變好了,也精神了。

所以所謂的“精神內守”,就是把意識的關注力從外面收回來,別老讓他在外面瞎逛,要常在家裡待著,守住本位,這樣精和神之間有了他的調和,就不會打架了,要不然心神屬火,腎精屬水,這水火不融的道理,我們都知道,中間意土一跑,水火還不得老打架嗎?

意土一回來,往中間一站,上面火夠不著下面的水了,心火生意土,把火的躁性給耗掉了,然後意土又克下面的腎水,水也不會再氾濫了,這樣一樣,水火之間不搞內耗,就可以相安無事,人的精神面貌馬上就不一樣了,所以《黃帝內經》上才講“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句話,道理就是從這裡來的。


澡雪堂主談國學


要理解《黃帝內經》中的“精”、“神”指的是什麼。首先,要理解《黃帝內經》的物理學背景。
現代科學所認為的世界,是人類可以直接用感官所感覺到的【單一結構世界】。

而《黃帝內經》的上古物理學認為,完整的世界由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重疊而成,是【重疊結構世界】。

甲骨文【天】字就是【重疊結構世界】的象形。

陰、陽概念也是基於【重疊結構世界】的,請看下面的gif演示:


既然,世界是重疊結構的,那麼,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的人,也是重疊存在的。

左邊這個字是甲骨文“人”字,指的是現實世界中的人體。右邊這個字是甲骨文“身”字,指的是另外一個重疊世界中的人體。

西醫看病全部針對左邊這個人體,而中醫看病全部針對右邊那個人體。

把【重疊結構世界】、【重疊結構人體】的概念理清了,就能來認識“精”、“神”了。

“精”、“神”都不存在於人體上,你從解剖學上,不可能找到“精”、“神”。“精”、“神”全部存在於另外那個重疊世界的人體內。

具體“精”、“神”指的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拿太陽來理解:
太陽,由太陽本身以及太陽光組成。“神”就好比太陽,而“精”就是太陽光。

真正的人,按照上古科學的說法就是“神”,在重疊結構世界中操控著人體。在操控的過程中,“神”的能量“精”就會發散出來,會有消耗,所以,《黃帝內經》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更多的內容,歡迎大家來看我的分享文章……

心智玩家:還原人類源頭文化、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心智玩家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從安來?”(譯)古代精通修養道理的人,經常教到人們說:外界的虛邪賊風,注意及時迴避,思想上要安定清靜,不貪慾妄想,那體內的真氣就能和順,精神內守而不耗散,這樣,疾病就無從侵襲你了。【按】“精”“氣”“神”是中華養生學的重要概念。爺給你提示一下:“炁盛則精盈,精盈則炁盛。”


不可不戒非戒不可


所謂“精神內守”,主要是指人對自己的意識思維活動及心理狀態進行自我鍛鍊、自我控制、自我調節,使之與機體、環境保持協調平衡而不紊亂的能力。

再分開來解釋。

什麼叫精?《黃帝內經》將“精”分為兩類。一類是廣義的,只要是維持人的生命健康、生命活力的最基本的物質都叫做精,包括精、血、津液,等等。第二類是狹義的,更具體一些,主要是指腎精,特指主管人的生殖、生長髮育的精微物質。一般所說的精是指人體的真陰(又稱元陰),不但具有生殖功能,促進人體的生長髮育,而且能夠抵抗外界各種不良因素影響而免於發生疾病。因此陰精充實不僅生長髮育正常,而且抗病能力也強。總的來說,精就是維持人生命的原動力。

什麼叫神?在中藥醫術語中,這樣解釋: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及其外在總體表現的統稱,既是一切生理活動、心理活動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動外在的體現,其中又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歸納為狹義之神的範疇。在我看來,神大概就是喜怒哀樂,是內心由內到外的表現,受到外界刺激而做出的反應。

可以把兩者理解為身和心,身心平靜,病安從來?


後宮七分熟


“精”一層意思是先天腎精,即是腎元,與生俱來,是優生優育的結果,沒有任何辦法可補,用完就over了,所以古人很重視,再三講不可妄勞即房事不可亂來,醉以入房在古人看來就是慢性自殺!補腎是補不了的,只能養腎,並且要悠者點用!後天之精指的身體通過自然界獲得的營養情華,包括五穀之化等等,簡單來講,精內守即防漏,好好睡覺,好好吃飯就是了。神守,不妄想,不發散,淡然處之,開心就好!


陶翁93389906


人活精氣神。神不外遊,精不外洩,精藏神清,不胡思亂想,使內心平靜,叫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水過重山


精言物質,神指意認形態。是說不要過度耗散人體能量,不可心志放蕩,胡思亂想,尋求過多欲妄。作做心平氣和把心神專注於內心達到氣血不亂。從而達到心神合一氣調血和,少病或不生病。可現代在做啥,做了些啥?不若自問。


用戶55127447378


古人根據自然現象悟出了人體有【精氣神】三種物質。

精,可以理解為人體中的營養液,比如血液、精液、胃液。

氣,可以看成是人體中的氧氣,宇宙中本來就有的元氣。

神,是人大腦中產生出來的意識、思想、以及思維方式的一種無形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