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戰雖是以少勝多,但不是典範之戰,為帝辛可悲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有很多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而發生在3000多年前的牧野之戰,在史上又被為稱武王伐紂,是當時周武王聯軍與商朝的軍隊在牧野進行的一場決戰,堪稱典範(史學界一直這麼認為,本人不敢苟同,雖是以少勝多,但能否稱之為典範,大家可以自己想象)。周武王聯軍5萬將17萬商軍(以奴隸和囚徒為主組成的軍隊)打爆,導致帝辛自焚,商朝滅亡,此戰後周代商而立,對後世華夏文明影響深遠。

牧野之戰雖是以少勝多,但不是典範之戰,為帝辛可悲


當時由於帝辛先征討西北的黎,然後又平定東南的夷(這是他對中國版圖的巨大貢獻),雖取戰鬥獲得了勝利,但是兵力也是嚴重的不足,加劇了階級的矛盾,最後兵敗後自焚,商朝從此滅亡。牧野之戰結束了商王朝六百年的統治,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興盛開闢了道路。牧野之戰中所展現出的謀略和作戰方式(我個人認為特別的荒謬,史學界到底是怎麼定義軍事謀略的,趁人之危之謀略嘛?),也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公元前1046年(這個時間有爭議),周武王姬發審時度勢,集合諸侯庸、蜀、羌、盧、微、濮、彭、髳等國聯軍,開始風雨兼程急襲朝歌。為何是急襲?因為此時朝歌兵力空虛,但是紂王對東南夷的戰爭已經取得勝利,留給周人的寶貴時間不多了。一旦商朝南下的主力部隊返回,等待姬發的可能是比被囚禁還要慘的結果。牧野之戰可以說是一場閃電式的斬首之戰,旨在打帝辛個措手不及。

牧野之戰雖是以少勝多,但不是典範之戰,為帝辛可悲


在帝辛剛接到緊急軍情的時候,周武王的聯軍已經到了朝歌(今河南鶴壁市淇縣)城郊外西南的牧野,開始擺陣了,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朝歌城內沒有足夠的精兵可以抵抗敵人,而且也沒有戰車使用,僅憑步兵,很難與戰車陣抗衡,更何況周的軍隊士氣正銳。帝辛非常震驚,倉促的武裝了大批的奴隸、戰俘等,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開赴牧野迎戰。由於無兵可用,士兵中只有很少的禁軍是他的心腹,導致了最終戰鬥失敗。雖然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了,但是結果卻悲劇了,被趕上戰場的奴隸頂不住周武王聯軍戰車衝擊臨陣倒戈,不到一天的時間,帝辛的雜牌軍就被打爆了。讓我們現在想一下,如果你是奴隸,把你派上去,你會有服從的意識以及部族意識嘛?帝辛看大勢已去,只好退回朝歌一把火把自己燒了(帝辛選擇了尊嚴的去死,而不是被俘)。樹倒猢猻散,剩下的商朝殘餘勢力的被滅的命運也就註定了。商朝亡,周朝立。

牧野之戰雖是以少勝多,但不是典範之戰,為帝辛可悲


看似是周軍以少勝多商軍,一個以奴隸為主的軍隊和一個正規軍能夠相提並論嘛?深度分析一下,這場戰役,周武王有趁人之危嫌疑,帝辛大軍全部集中對抗東夷部落中,為的是疆域的擴大,沒有帝辛何來周朝時期的齊國,楚國的疆域。至於帝辛到底是不是暴君,我們不得而知,史書上記載他是荒淫無度,試問這樣的一個君主何來的如此雄心去開疆擴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