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碗不過崗,古人的酒量真有那麼好嗎?

《水滸傳》裡有個情節是說武松路過景陽岡的時候,在山下酒館歇腳,店家的酒號稱喝三碗就醉了,武松不信,結果喝了十八碗,醉暈暈地上了山還把一頭老虎給打死了。

三碗不過崗,古人的酒量真有那麼好嗎?

十八碗酒,簡直就是嚇人啊,難道是武松在喝酒這方面天賦異稟?除了他,古代很多還有很多酒量好的人,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一斗詩百篇”,“鬥”是用來裝糧食的工具,一斗能裝50斤糧食,這麼看來李白的酒量也是駭人啊,還是說杜甫在這句詩裡用了誇張的手法?

三碗不過崗,古人的酒量真有那麼好嗎?

這種酒量放在我們現在看起來似乎是不可能的,那麼他們的酒量真有那麼好嗎?

其實並不見得。

因為他們的酒和我們現在的酒是不能同日而語的,我們現在的白酒是蒸餾酒,度數較高。而古代的釀酒技術還不發達,釀造出來的酒都是發酵酒,元代之前甚至元代,人們喝的主流就是發酵酒,不是米酒就是黃酒。

三碗不過崗,古人的酒量真有那麼好嗎?

老百姓自己釀的一般都是米酒,這個酒的度數一般就在十幾度左右,最多不超過二十五度。而且當時的酒受限於技術還比較渾濁,雜質也比較多,所以也稱為“濁酒”,我們甚至看到讓酒鋪夥計“篩一碗酒來”,這也是因為當時的酒雜質比較多,並不像現在的白酒一樣清澈。

所以我們都被這些描述給騙了,這樣看來,武松也只是喝了十八碗十幾度的酒,要是拿一瓶53度的茅臺酒試試,可能一碗就醉啦……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一樽酒,便忘憂,我是品酒師越平。如果大家對我分享的內容感興趣的話,可以點擊關注,也歡迎大家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