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補貼6000億!看看你有多少

從宏觀意義上看,此次超常規的6000億元降費,應當歸為“綜合赤字”。這是一次突破常規渠道、額外安排、力度頗大的財政刺激政策。

俠客島按】

2月18日,為抵衝疫情對企業帶來的影響,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醫保費和實施企業緩繳住房公積金政策”,多措並舉穩企業、穩就業。

20日,這一決定的細節出臺。具體來說,措施包括免、減、緩三方面。

免,是指從2020年2月起,各省份可以對中小微企業的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的三項社保的單位繳費實行免徵,免徵的期限不超過5個月——也就是說可以執行到6月份(注意,中小微企業免徵)。在疫情最嚴重的湖北省,可以將免徵的範圍擴大到各類參保企業(所有企業)。

減,是指湖北以外的全國其他省份,對大型企業等其他參保單位的三項社保單位繳費可減半徵收,減徵的期限不超過3個月。

緩,則是指那些受疫情影響、生產經營出現嚴重困難的企業,可申請緩繳。緩繳期限原則上不超過6個月,緩繳期間免收滯納金。

根據專業測算,這幾項政策,預計將為企業帶來社保減負超6000億元。

6000億元,力度非常大。

坊間也有疑問:在財政“緊平衡”、“過緊日子”的當下,這麼大規模的降費,能如期落實嗎?

我們邀請到了財稅專家、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汪德華,請他為大家帶來專業解讀。

國家補貼6000億!看看你有多少

不同

此次階段性減免緩政策主要針對企業。

人社部匡算,養老、失業、工傷三項,減免預計將達到5000億元以上;醫保局初步匡算,最大可為企業減徵1500億元。公積金和社保費的緩繳,將對企業改善現金流帶來很大幫助。

筆者認為,可以用“大手筆”來形容此次的“社保抗疫”政策。

要知道,自1998年社會保險制度建立以來,實施社保費減免緩政策,主要有兩次。

第一次是2008年底,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出臺的“五緩四減”。當時,五項社會保險都可申請緩繳;除養老保險外,其他四項社會保險均可視情況“適度減免”。該政策最終執行到2010年底。

第二次是2015年開始、2019年達到頂峰的、以養老保險為主體的降費率政策。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的SARS疫情也是重大的公共安全衛生事件,也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但當時並未出臺相關社保費減免政策。

此次社保抗疫政策,可以用階段性、力度大、針對性三個詞來概括。

所謂“階段性”,從對比來看,2008年“五緩四減”政策實施長達兩年,2019年降費率政策是制度性變化而非短期對沖性政策;相較之下,本次減免緩政策長則6個月,短則3個月,是階段性的政策安排。

“力度大”,也可以對比得知。由於不涉及養老保險,2008年費率降低了約2個點;2015-2019年,以養老保險為主體費率降低4個點。而本次部分免徵三項社會保險的企業,降費率將達到20個點以上;僅享受減半徵收的企業,降費率也將達到12個點以上。

如此大的力度,將在短短几個月內達到6000億元以上的減費效果,超過2019全年的4000億元降費。而且,這是在延續已實施的制度性減費基礎上,是疊加降費。

“針對性”則體現在,此次政策是按照疫情影響程度、地區、企業類型的不同,實施不同力度的政策,且將具體政策制定權交給省級政府。

在此部署下,新政對處在疫情嚴重地區湖北省的企業、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中小微企業給予特別照顧,均是養老、工傷、失業三項保險全免5個月。以往兩次新政,並無此類“區別對待”。

國家補貼6000億!看看你有多少

實效

出臺“大手筆”的社保新政,是因為現實的衝擊。

疫情衝擊下,人員流動、物資供給、物流受阻,企業復工面臨困難,其負面效應會在產業鏈上傳導。

對企業而言,收入減少,人工、社保、租金等剛性成本仍需兌付,現金流愈發吃緊。履約困難還會導致客戶流失,影響未來發展。復工難的負面效應還會在產業鏈上下游傳導。

企業經營的好壞,關係到就業,這是最大的民生。國家對此高度重視,積極暢通物流和交通,推進抗疫和復工;出臺全方位金融財稅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金融政策主要是維持企業現金流不斷,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扶持企業的財稅政策主要是減稅、降費、發補貼。

但能否做到綜合財政收支平衡,需要應對一系列挑戰。

一些人呼籲,為對沖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今年應額外大幅增加赤字,最好達到萬億元規模以刺激經濟。但是,受2019年大規模減稅的影響,一般公共財政已處在緊平衡狀態,從這個渠道擴大赤字,空間不大。

從宏觀意義上看,此次超常規的6000億元降費,應當歸為“綜合赤字”。這是一次突破常規渠道、額外安排、力度頗大的財政刺激政策。

疫情對經濟增速的衝擊,各方已有很多估計。多數觀點認為,疫情將影響全年經濟增長0.2-0.5個百分點。因此,額外安排的以6000億元降費為主體的赤字,如果財政乘數能接近1,從宏觀上應當能夠對沖。

【注:財政乘數等於1,則表示政府每花10億元,就會讓國家的GDP增加10億元。2019年中國GDP總量為99.1萬億元人民幣,若按疫情拖累經濟增長0.5個百分點的預測上限來計算,則將拖累GDP總量減少約5000億元,而降費是6000億元,足夠對沖疫情對經濟的衝擊。】

此外,採用以降費為主體的積極財政政策,很精準。採用一般性的減稅政策,其實復工困難的企業受益很小,因為它們沒有多少收入、利潤,本身就不需要交多少稅。但是,只要保有就業崗位,即使沒有復工,社保支出也是剛性成本。

在此情況下,減免社保費直接對沖企業的固定成本,且與就業崗位直接掛鉤,簡單直接有效。

國家補貼6000億!看看你有多少

落實

政策力度很大,針對性也很強,真金白銀的優惠是企業的雪中之炭。但是,鑑於財政處於緊平衡狀態,大規模降費能否落實?

坦白講,挑戰是存在的,但解決方法也是有的。

概括而言,要解決好收支總量的不平衡、地區間的不平衡、行業和企業間的不平衡這三大問題。

首先是處理好收支總量的平衡。各類社保項目是基金制,收支要掛鉤。中長期收支平衡是各項社保項目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然而,此次新政明確指出,階段性降費不能影響各項社會保險的待遇支付,即支出不受影響,而收入暫時放緩,則階段性收支不平衡成為大概率事件。以企業養老保險為例,自2015年起,繳費收入已低於養老金支出,依賴財政補貼才有年度結餘,中長期平衡壓力重重。

此次額外的養老保險階段性降費,預計減收達4000億元,給今年的收支平衡帶來難題。從相關部委表態看,今年應當主要依靠動用以往年度幾萬億元的結餘補充,同時中央財政專項補貼還將在2019年5261億元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

從中長期看,加大中央財政的補充力度,尤其是加大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的力度,將是保障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從相關部委表態來看,總量上的收支平衡已有充分考慮。

處理好地區間的收支平衡也很重要。當前各項社會保險的收支責任,主要壓實在市縣級政府層面,少數項目、少數地區壓在省級政府身上。雖然總量上收支平衡問題不大,但在各個地區,情況難以平均。

3000多個縣級政區,300多個地級政區,在各項社會保險收支平衡的基本面上千差萬別。如果收支不能平衡,要麼待遇支付難以兌現,要麼降費政策無法落地。

本次新政考慮疫情嚴重程度,將湖北單拎出來,但在地區收支平衡問題上,仍主要由省級政府自主決策,中央給予一定支持。

地區平衡扶持政策,是指中央財政補貼時要考慮地區因素;同時養老保險中央調劑金比例將在今年提高到4%,2019年這一比例是3.5%,今年預計可在2019年基礎上額外支持受益省份數百億元。

實施中,目前的地區平衡政策僅限於中央與省級政府之間,力度如何尚不得而知;省級以下如何平衡,尚有不少工作要做。算好賬,安排好資金,將直接決定社保抗疫新政的落實力度與企業間的公平程度。

最後,處理好行業和企業間的平衡必不可少。此次社保新政,在地區和企業類型層面,視疫情影響程度做了區分,但未在宏觀層面對行業做明確區分。實際上,從疫情衝擊情況來看,不同行業所受的影響差異甚大。

受階段性衝擊,住宿餐飲、文體娛樂、交通運輸、旅遊等線下服務業幾乎停擺;線上服務業,如互聯網、自動化相關產業,則顯出勃勃生機。一些製造業企業雖然短期受挫,但疫情結束後情況將會反彈。

行業千差萬別,社保新政應該做到精準施策。中央出臺的政策主要是導向性、原則性的,省級政府還有諸多完善政策細節的空間。 雖然本次新政規定中小微企業5個月免徵三項社會保險,但其參保面本身很低,可能受益較小;大企業受益或更明顯。

因此,從穩定就業的崗位目標,後續若還有配套政策,可以考慮加大失業保險發放穩崗補貼的力度,使政策實施效果更為精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