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後來,我身邊多了一對父母


故事:後來,我身邊多了一對父母


故事:後來,我身邊多了一對父母


大家好,我是安和。


那個夏天,我二十歲,一個人提著行李去到北方的一座城市散心,在民宿裡我聽到這樣一個故事。


主角是一位男生,他紮了一個我很想留的丸子頭,也是一個獨自出來的旅人。


那一晚熱情的民宿老闆給我們準備了很豐盛的晚餐,喝了很多酒,在餐桌旁的地上聊起了天。



他說:“出門前,我和爸媽找了一家小餐館吃了一頓晚餐,爸爸坐在我和媽媽的對面,用手撐著腦袋,很熟練地點著菜。”


故事:後來,我身邊多了一對父母

這樣的小餐館。


他喝了口酒,接著說:“我媽出門吃飯,都會用餐館裡的開水,給碗筷燙煮,然後用指甲弄掉碗上細微的汙垢。”


晚餐過程中,他們聊著丸子男(作為稱謂出現在後文中)的工作,聊著丸子男的頭髮,聊著丸子男為什麼要堅持出來旅行。


他跟我說:“這一頓晚餐值得被記憶,因為這是他們走向分岔路的第一次見面。”


故事:後來,我身邊多了一對父母

韻如媽媽吳瑛嬋女士正在工作。


在臺劇《想見你》第11集裡,吳瑛嬋女士在跟丈夫爭論「姐弟歸屬問題」,他們拋給了陳韻如一個“你想跟誰”的問題。


這讓我想起了丸子男,這應該就是他口中所跟我講的分岔路吧。


一股腦給孩子們的,可能並不是他們想要的。

或許大人和孩子之間有一條鴻溝是永恆的。


當你想要他保暖的時候,他們想要的卻是時尚;當你想要給他營養的時候,他們想要的卻是美味。


當你口中說的「我們是尊重你的選擇」,可能是讓他與你背道而行的原因。


故事:後來,我身邊多了一對父母

不要怪17歲的陳韻如,因為她不懂。


劇中吳瑛嬋女士有說過:“我就想說,你的年紀還小,我不想讓那些大人的事情,去影響你,所以就沒有找你溝通討論。”


恰恰是因為沒有溝通討論,才會發生陳韻如回家看到家中一片混亂,誤以為媽媽帶著弟弟出走,不要自己了。


這才會有後來的衝出家門,在找媽媽和弟弟的路上,被變態的謝芝齊用石頭襲擊了頭部。


既然「父母要分開」這件事已成定局,請認真的找孩子聊一聊,無法給他一個完整的家,那麼請讓他擁有兩份完整的愛。


故事:後來,我身邊多了一對父母

吳瑛嬋女士哭泣。


父母之間數年間的持續對抗,就好像兩個人在買東西,一個強調的是高品質,而另一個卻想要性價比。


所以,這場博弈的結局註定是分道揚鑣。


經歷過「父母要分開」這件事的人,在戀愛之後,會無意識地代入父母之間的互動,經歷過甜蜜,分手後的陣痛,嘗試多次複合的無功而返。


互相都盡力過,爭取過,可勉強來的幸福終歸不是一個最好的解決方案。


讀書的時候,但凡作文題目跟「家庭,父母或愛」有關的時候,同經歷過丸子男一樣遭遇的朋友們,總會被語文老師讀出脆弱的我們。


擁有如此一段經歷,其實是會比同齡人更早的獨立,學會察覺人們細微的情緒變化,學會吹熄放在身邊可能即將爆炸的炮仗,學會找尋讓自己開心起來的方法。


故事:後來,我身邊多了一對父母

《想見你》11集中的截圖。


曾經在網絡上看過這樣一則短故事:


5歲的妹妹問我:“哥,你爸是誰?”

我說:“我爸是你爸。”

又問:“那你媽是誰?”

我說:“我媽是我媽。”


她望了她的媽媽一眼,想了一下,轉過頭對我說:“沒關係,我們是一家人。”


你會發現,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因為你的釋懷,而成全了一份美好。


後來,回到家的丸子男跟我發微信說:“他們都找到了新的另一半,過上了新生活,我也把丸子頭剃成了平頭。”


他還說:“上個月我的婚禮上,他們兩對一起上了臺,送了祝福給我們倆。”


其實那頓晚餐後,當他們仨走到分岔路口的時候,爸爸停了一下,對跟在後面的我和媽媽說了一句:“走,我送你們回家。”


文章排版 | 安和

圖片來源 | 臺劇 - 《想見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