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林黛玉是怎麼死的?

dayu23


一直以來,林黛玉的死亡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春末夏初”,另一種說法是“中秋之夜”。我個人更傾向於“春末夏初”這個說法,而且是在賈寶玉離家之後的第二個春末夏初。

理由如下:

1、點睛之筆: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一句“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在前八十回中就出現了三次,除此以外,還有《唐多令》中的“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枉凝眉》中:“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林黛玉春天寫的《葬花吟》《桃花行》《唐多令》,和秋天寫的詞有很大的不同,秋天寫的詩詞強調離別相思而眼淚還債,而春天的詩詞突出的重點是“淚盡”,是死亡,而不僅僅只是離別。

試想想,曹雪芹為什麼不說是“春流到夏盡,秋流到冬”,而是一定要反過來?為什麼不是一朝“秋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在暗示寶玉秋天離家,而黛玉哭到次年的春末淚盡而死啊。

2、寫作手法:新意不可缺

從寫作手法上來看,黛玉的“影子”晴雯已經死於秋天,晴雯死後寶玉立即為此寫悼亡文,試想想未來黛玉也死在秋天,寶玉那麼喜歡黛玉,但是寶玉能為黛玉做什麼?如果也是寫文悼念,那實在顯得有些掉價,而且缺乏新意,對於曹雪芹而言,這麼做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3、時間:情節的混亂

從時間先後來看的話,寶玉和寶釵成婚是在端陽,如果黛玉死於中秋的話,那她就是在金玉成婚之後半年才死,那就更可怕了。高鶚尚且能看出寶玉在黛玉沒有死的情況下絕不可能娶黛玉,黛玉的還淚之說也沒有實現……整個故事可能需要一個大的翻盤才能說清楚。但如果黛玉死於前一年的中秋,寶玉在第二年的端陽結婚,時間又太過漫長,於情於理都不合。

4、醫學:黛玉肺病

最後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林黛玉患病是女兒癆,也就是肺病。這種病一般在春天會加重,而且容易導致死亡,曹雪芹的中醫知識是比較豐富的,這可能也是他安排黛玉死於春末的一種考慮吧。

其實在第二十三回、第二十七回和第七十回曹雪芹反覆暗示我們林黛玉死於暮春時節的同時,他已經在第二十七回給出林黛玉之死的具體時間。姑且分析之。

1.第二十七回有這樣一段非常重要的話: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

這段話,我們必須注意兩點:

一是芒種節原來是祭奠花神的節日,所謂“花神退位”,表現是說花神的離開,其實就是暗指林黛玉的離開,呼應第七十回的《桃花行》的“行”。有朋友熱心的輔導我,行是一種詩歌體,謝謝。這我當然知道,好歹也是學中文的,但學中文不可太過拘泥,《桃花行》的行,既是一種文體,也有“桃花時節離開”的意思。所以,我以為,這裡,曹雪芹其實是在暗示林黛玉這位花神離開人世,也就是死去的具體時間;

二是四月二十六日,是最典型的暮春時節,因為曹雪芹說了“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

2.更為重要的是,第二十七回,關於林黛玉和芒種節的關係,有這樣的交代:

“如今且說林黛玉因夜間失寐,次日起來遲了,聞得眾姊妹都在園中作餞花會,恐人笑他痴懶,連忙梳洗了出來。”

第二十七回描寫林黛玉的時候,曹雪芹不忘特別交代,是“次日”,也就是剛好是“交芒種節”。而曹雪芹為什麼要這樣特別交代呢?

一是林黛玉本來就是花神,她怎麼可以自己祭奠自己?所以,曹雪芹設計她起遲了,錯過了祭奠。等她出來時,小說描寫的,眾姐妹已經祭奠過了,正在玩耍呢;

二是林黛玉就是在這一天,或者說林黛玉唯一的祭奠活動,就是寫了暗示自己死亡的著名的《葬花詞》(參見拙文《《葬花詞》隱喻林黛玉之死》、《黛玉葬花有何玄機?》、《再解林黛玉之《葬花詞》》),告訴大家,她林黛玉就是在這一天死的。

曹雪芹這樣的敘事方式,不僅含蓄,而且精妙,端的是環環相扣吶!

“胭脂鮮豔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直至淚盡而亡“淚眼觀花淚易幹,淚乾春盡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

通過第二十三回寶黛葬花、第二十七回黛玉吟《葬花詞》和第七十回林黛玉所作《桃花行》所特有的季節特徵告訴我們,林黛玉就死於暮春時節,所謂“那一日正當三月中浣”(第二十三回);所謂“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三月香巢已壘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第二十七回);所謂“一起詩社時是秋天,就不應發達。如今卻好萬物逢春,皆主生盛。況這首桃花詩又好,就把海棠社改作桃花社”,“淚乾春盡花憔悴”和“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第七十回),都點出了一個不約而同的時間:暮春時節。也就是說,林黛玉是在暮春時節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一同時說明,賈寶玉和薛寶釵的婚姻是在暮春時節定下來的。

《紅樓夢》中林黛玉究竟死在什麼時候?按續書所述:調包計時,薛冒林嫁,黛玉驚悉,痛而焚帕,悔恨而盡。這描寫,不符判詞,不合人情,故事似動人,卻是敗筆一枚。

那麼,黛玉到底死於何時?《紅樓》曲,(枉凝眉)中,作者寫道: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作者把林黛玉幻寫成絳珠仙子,她受了甘露之惠,要把她一生所有的眼淚還給寶玉,從春還到夏,“手把花鋤淚暗灑,灑向空枝留血痕”;從夏還到秋,“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溼”。從秋流到冬,“枝無全葉翠離披”,小雪過後,淚盡而亡。瀟湘館真的成了消香館,留下的是“寂寞簾櫳空月痕”了。(亂猜)

冬天。這個時間也是一年最冷的時候,符合林黛玉悽苦孤單的一生。她早年失去父母,在外婆家寄人漓下,雖受到外婆、舅舅、舅媽,以及表哥賈寶玉的愛戴,但在她心裡,終究是外人。她雖聰明靈麗,但行為舉止不符合封建家庭的道德規範,因而不會和相愛的表哥寶玉結婚。以致在寶玉成婚之日魂歸故里。


Television伊剪笑


這個問答,寫來傷感。

黛玉之死,是每一位喜歡(紅樓夢)的讀者,所不忍心接受的殘酷死法—自縊而亡。

年少時,讀(紅樓夢)我亦深信,黛玉是淚盡未嫁而亡。那麼幹淨純真的女子,若果真不能與摯愛的人相偕老,那麼未嫁而逝,又或許才是最唯美傷感的結局了。

正如她自己所言:

質本潔來還潔去...


但是,近年細讀文本未必如此。

文本八十回後,已遺失。所能窺見黛玉死因的細枝末節,還需在文本內找尋。

判詞,是黛玉的死因不可忽視的重點細節。

林黛玉和薛寶釵二人共用的判詞: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金簪雪裡埋,是講寶釵。玉帶林中掛,是指黛玉。

金釧死時,妝殮的衣服是寶釵給王夫人的。王夫人曾問寶釵是否忌諱?寶釵說:

姨娘放心,我從不忌諱這些。

細思這句話,大有文章。紅樓夢真言假語 ,假語真言是曹公一貫的風格。

金釧是華麗的飾物,寶釵亦是女子富麗的閒妝。

文本內又說兩人身量相當,名字亦相近,死時又以寶釵的衣物裝殮,有寓意寶釵之死亦如是。

或是投井,或是落水。



而在秦可卿的判詞裡,可卿是懸樑自盡。

可卿,在寶玉的夢境裡是風流嫋娜好似黛玉,嫵媚鮮豔又似寶釵。

文本內也說可卿纖細嫋娜,衣飾風流。又說長得像黛玉的戲子齡官嫋嫋婷婷,面薄春山,這是作者通過側面暗示可卿與黛玉有幾分相似。

我覺得這是文本,確實在暗示可卿極可能是黛玉的分身之一。

而她的死法,也正是隱喻黛玉的死法。自縊身亡。

(圖源皆自網絡,侵刪)


書燈幽見


林黛玉怎麼死的?淚盡而亡是主流說法。當然也有上吊和沉湖的說法。個人支持淚盡而亡。那麼,是在什麼情況下淚盡而亡?曹雪芹在《題帕三絕》中交代的清清楚楚。


(一)判詞和香菱的影射

林黛玉前世是絳珠仙草,今生用眼淚償還神瑛侍者灌溉之恩。淚盡而亡無疑是林黛玉最後的歸宿。林黛玉之死,一定源於寶黛姻緣求而不得。對此林黛玉的判詞是這樣說的。

寶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擲了,再去取“正冊”看。只見頭一頁上便畫著兩(四)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 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詞,道是: 可嘆停機德,堪嘆詠絮才,玉帶林中掛, 金簪雪裡埋。

有的古本是四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枯木、玉帶組成林黛玉的名字。但也隱藏了林黛玉的死因:枯萎而死。《紅樓夢》中兩個人枯萎而死。一個是林黛玉,一個是香菱。香菱有“血竭之症”,幹血而死。林黛玉乾枯的是眼淚,古人“血淚”不分家,林黛玉流的淚何嘗不是血?脂硯齋有評“晴為黛影”,實則香菱對林黛玉的人生影射更緊密。曹雪芹借香菱的人生遭遇影射林黛玉的結局。

香菱被拐後家破人亡,被賈雨村為了前程富貴見死不救出賣給薛蟠。香菱成薛蟠的小妾後,遭到嫡妻夏金桂折磨凌辱,身患血竭之症,幹血而死!香菱血幹正代表林黛玉淚乾,二人都是“荷花”“芙蓉”,香菱判詞中“荷枯藕敗”也是雙關喻示。



(二)《題帕三絕》的影射

《題帕三絕》說過數次,賈寶玉被打後,林黛玉眼睛哭的桃子一樣,賈寶玉派晴雯送去兩條舊手帕。很多人不明白,其實賈寶玉有幾個意思。

第一,賈寶玉白天與林黛玉訴肺腑講出對林黛玉感情,當時二人都哭了,林黛玉為賈寶玉擦淚,賈寶玉卻沒有手帕替林黛玉拭淚。送兩條舊手帕表示以後我為你拭淚之意。

第二,手帕是拭淚之物,送過去表明寶玉知心,不讓黛玉擔心流淚。

第三,手帕還是寶黛二人偷看《西廂記》中的“定情物”。

林黛玉一見兩條手帕後恍然而悟,百感交集寫了三首詩。《題帕三絕》林黛玉從未示人,表達的正是寶黛愛情始末

其一

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閒拋卻為誰?

尺幅鮫鮹勞解贈,叫人焉得不傷悲!

其二

拋珠滾玉只偷潸,鎮日無心鎮日閒;

枕上袖邊難拂拭,任他點點與斑斑。

其三

綵線難收面上珠,湘江舊跡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

第一首表達寶黛二人有情,林黛玉的眼淚都是為賈寶玉而流;

第二首表達寶黛愛情無人做主,日日煎心,夜夜淚溼衾枕,林黛玉病情因此加重。

第三首表達的是林黛玉與賈寶玉分別後,物非人也非。“湘江舊跡”影射寶黛愛情的過往,“窗前亦有千杆竹”影射此竹非彼竹,林黛玉眼前身邊人已經不是賈寶玉,流淚不是為此人而流,此人也不明白林黛玉流淚的原因(不識香痕漬也無)。

(三)林黛玉遠嫁的影射

林黛玉和賈探春效仿瀟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已經說了很多。個人觀點就是林黛玉“莫怨東風當自嗟”,像王昭君一樣被嫁給異國。背後之人是一個圍著“玉帶”的強權之人,讓林黛玉投鼠忌器不能拒絕。

第十八回,賈元春修改“紅香綠玉”為“怡紅快綠”,去掉“香玉”,香玉就是林黛玉,暗示林黛玉遠嫁有賈元春的原因。《紅樓夢》中腰圍玉帶的除了北靜王就是皇帝,林黛玉拒絕御賜的“鶺鴒香念珠”以及“北靜王蓑衣”,表達出對最終賜婚的原因是北靜王與皇帝爭權,賈家捲入其中身不由己,不得已犧牲林黛玉出嫁自救。

林黛玉雖然拒絕了鶺鴒香念珠和蓑衣,終究也有拒無可拒!在第七十回,她還是收了北靜王妃的禮物。證明林黛玉遠嫁與北靜王脫不了干係!

第五十七回,紫鵑勸林黛玉的話,也與林黛玉最後結局,與《題帕三絕》第三首詩有關。

(第五十七回紫鵑說)公子王孫雖多,那一個不是三房五妾,今兒朝東,明兒朝西?要一個天仙來,也不過三夜五夕,也丟在脖子後頭了,甚至於為妾為丫頭反目成仇的。若孃家有人有勢的還好些,若是姑娘這樣的人,有老太太一日還好一日,若沒了老太太,也只是憑人去欺負了。

曹雪芹關於林黛玉的死,通過香菱的遭遇和結局;通過《題帕三絕》三首詩;通過紫鵑影射未來的話;通過賈元春去掉“香玉”二字;通過判詞圖畫中的“玉帶”影射強權;通過芙蓉花籤“莫怨東風當自嗟”影射政治遠嫁等線索證明林黛玉因政治原因,被賈家與探春二女一同遠嫁,最後客死異鄉淚盡而亡。您覺得呢?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君箋雅侃紅樓,每天都有新內容更新。歡迎收藏,歡迎轉發,感謝讚賞。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80回本 ;《周汝昌校訂批點本石頭記》80回本

《紅樓夢》通行本120回本 ;《紅樓夢》繪全本·清·孫溫


君箋雅侃紅樓


淚盡而亡!

開篇就寫了絳珠仙草為報雨露灌溉之恩,下凡人間把一生的眼淚還給寶玉。


星其裡


在真本《紅樓夢》中,林黛玉最終的結局是因病重不治而夭亡。

一、原著第一回林黛玉的化身絳珠仙子以眼淚還債的神話,以及第五回紅樓夢曲《枉凝眉》曲詞“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已概括預示林黛玉因悲傷流淚,抑鬱而死。

二、與曹雪芹同時代且相識的富察.明義,讀過《紅樓夢》原著真本,其所著《綠煙瑣窗集》中有《題紅樓夢》組詩七絕二十首,其中有一首雲:“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這首詩詠黛玉之死。詩中說,《葬花詞》中“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讖語成真,黛玉如花落逝去,怎麼能得到一縷“返魂香”,讓黛玉重病頓愈而起死回生,與寶玉有情人終成眷屬呢?這說明,明義所看到的《紅樓夢》中,黛玉是因病而死的。

三、明義所看到的是《紅樓夢》真本,因此他的《題紅樓夢》組詩是可信的。明義在題紅詩前有小序雲:“曹子雪芹出所撰《紅樓夢》,備記風月繁華之盛。蓋其先人為江寧織府,其所謂大觀園者,即今隨園故址。惜其書未傳,餘見其抄本焉。”這說明明義看到的《紅樓夢》抄本,是作者曹雪芹親自出示給他的,因而是真實可信的。明義的這段話還證明,《紅樓夢》是曹雪芹所撰,是真正的作者。

四,現今通行本《紅樓夢》後四十回,乃是高鶚續寫附加上去的,非曹雪芹原著,其所謂林黛玉“焚稿斷痴情”等,非《紅樓夢》原著的真故事。讀者諸君應該細心識別真偽為幸。





馬自立


《紅樓夢》沒寫完,是“平生憾事”!然而作者在所著的八十回中,草蛇灰線,伏筆千里,已經交待了所有人物的命運走向和結局。其核心人物之一的林黛玉的命運,早埋下了伏線。

作者開篇就先為寶黛的愛情故事“敷演”出一段“木石前盟”的傳奇,說絳珠仙子為報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德,與其“下世為人”,“償還一生所有的眼淚”。

林黛玉居於大觀園中的“瀟湘館”,館前“竹子隱著一道曲欄”。

黛玉雅號“瀟湘妃子”,是結“海棠詩社”時探春所起。探春說:“當日娥皇、女英灑淚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瀟湘館,她又愛哭,將來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變成斑竹的……”

“娥皇、女英二妃哭舜”的典故出自《述異記》:“舜南巡,葬於蒼梧之野。堯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與慟哭,淚下沾竹,竹上為之斑斑然”

賈寶玉捱打之後,林黛玉寫了三首《題帕詩》,首首寫淚,句句與淚有關。

“綵線難收面上珠,

湘江舊跡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

不識香痕漬也無?”

——這是第三首。黛玉在此借用“二妃哭舜”的典故,以表達對寶玉的忠貞之情:淚灑湘江,淚染翠竹,死而無憾!

這正與“還淚說”相照應!

“瀟湘妃子”,另有深意!——“妃子”是皇帝之妾或諸王、太子之妻!林黛玉的命運是否與皇室有關聯呢?

“賈寶玉路謁北靜王”,北靜王賜給寶玉“鶺鴒香念珠一串”,作為初會“敬賀之物”;林黛玉剛從蘇州回來,寶玉就將它“珍重取出來,轉贈黛玉。黛玉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它。’遂擲而不取。寶玉只得收回……”

還有一次,賈寶玉雨天探望林黛玉,“頭上戴著大箬笠,身上披著蓑衣”,腳穿“一雙棠木屐”,他對黛玉說:“這三樣都是北靜王送的。他閒了下雨時在家裡也是這樣。你喜歡這個,我也弄一套來送你……”,黛玉笑道:“我不要它……”

——作者兩次點到黛玉拒收北靜王送給寶玉的禮物決非偶然!八十回後一定會有北靜王與黛玉之間的著墨!我們可以類比求證——

戲子蔣玉菡贈大紅汗巾“茜香羅”給寶玉,而寶玉把襲人的松花汗巾回贈給蔣玉菡;晚上寶玉又把“茜香羅”“賠”給了襲人。——這條伏線與“堪羨優伶有福”照應,告訴我們襲人最終嫁給了“優伶”蔣玉菡,成了“戲”子之“人”!

襲人接受了“茜香羅”,而林黛玉兩拒北靜王的禮物則意味著什麼呢?

薛寶釵“好風頻借力”做了“寶二奶奶”,卻是“琴邊衾裡總無緣”;賈寶玉“做和尚去”,“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面對“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的頹敗之勢,賈府投靠北靜王這根救命稻草,希望起死回生;而以林黛玉獻“禮”,似乎是不二選擇!

林黛玉在“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情勢下,哭幹了眼淚,“淚下沾竹,竹上為之斑斑然”!最後,她以“玉帶林中掛”,向封建勢力作最後的掙扎!“欠淚的,淚已還”,“人去梁空巢也傾”!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悲夫!痛哉!







鹹魚論翻身


自己去看書。


簡慢人生


先說幾句閒話,個人認為《紅樓夢》寫生死寫得並不深刻,故事中幾次大的死亡,都不過是意在烘托氣氛。如果對照《金瓶梅》中西門慶的死、潘金蓮的死、龐春梅的死甚至李瓶兒的死,就會發現《紅樓夢》中所有的死亡都不夠震撼。

回到林黛玉是怎麼死的這個問題上,相信作者也並不想藏什麼機鋒。黛玉出場便體弱,幾經打擊之後很容易病重不治,畢竟即使是賈府,醫療水平也並不高出時代平均水平太多。結論就是病死,心病+實病。


把紅樓夢放在枕邊



其實,林黛玉是···自己把自己搞死的!

為什麼呢?

很簡單...

1因為這一切都是她自己選擇的,不管她前世如何,也不論她今生怎樣,那都是她自願的,這都是一念之差。


這好比我們的人生,它是由一連串的選擇構成的,一念之間可以選擇做好人,同樣一念也可促使自己變成危害社會的人。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理由:林黛玉,她也絕對不是病死的,因為病只是人們以為是病而已,病本身沒有任何意義,只是我們認為身體不適了就好像病了一樣。


這就像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一樣,如果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推崇“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那麼我們就會認為,一切忘了初心的人,一切違背良心,違背道德的人,將會被這個社會淘汰!


最後一大原因是:林黛玉一定是心甘情願的死的,因為她已經完結了前世的因緣,心安理得,修成正果了!


如果你還認為這個世界上存在好與壞,如果你認為這個世界就是非黑即白,除了對,就錯的話,那麼,你就變成了這種思維方式的奴隸。


但是,如果你學習林黛玉的智慧,學會去除分別心,認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話,那麼,你的人生,必定是越來越順心如意,必定是充滿希望,最後你也一定可以,修成正果!



(其實這才是曹雪芹想要表達的真意,因為他不僅懂中醫,而且合乎人性去創造,為中華文化添上了濃厚的一筆,所以他的著作,可以傳世,可以影響後代子孫,最終讓文化承傳不息!)


這就是為什麼,林黛玉是自己把自己整死的的3大原因!


你看呢?



另外,我要感謝,所有參與這一問題的頭條號,是你們給了我解題地思路,非常感謝!


最後,我更要感謝悟空問答官方,感謝官方提供的平臺,感謝官方給的機會!


明心語境


《紅樓夢》開篇就告訴讀者林黛玉有病,林妹妹的病就從未好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