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大師學寫作|深度拆解汪曾祺的《翠湖心影》,這四點很重要

文|蘇米


跟著大師學寫作|深度拆解汪曾祺的《翠湖心影》,這四點很重要

2019年十月我開始寫作,為了更好地上手,我開始大量看書,從寫書評開始。可是寫著寫著發現問題來了,有的時候洋洋灑灑寫了四五千個字,可是文章卻經不起認真推敲,內在邏輯及思想深度都不盡如人意。

我想著去按照一些所謂的模板去寫,可是沒有“內核”的文章,即使語言華麗,結構完整,其實做的也都是“假把式”。

後來看到勞倫斯的一句話,他說寫作是沒有公式的,別人的寫作方式不一定適合你。

也就是說,對於新手寫作者而言,想要提升自己的寫作技巧,找到自己的寫作方式,形成自己的精神內核,不是複製大師的寫作方式和習慣,而是要從拆解大師的作品開始,去學習這些成功作品中的寫作亮點和技巧。

用“作家視角”去閱讀,久而久之,就能把名篇中的乾貨為己所用了。

於是,我決定從汪曾祺的文章開始拆解。

為什麼選擇汪曾祺?或許是因了這句話:“相看兩不厭,唯有汪曾祺”。


跟著大師學寫作|深度拆解汪曾祺的《翠湖心影》,這四點很重要

汪曾祺

汪曾祺作為超一流的“文章聖手”,給整個文壇帶來了溫暖,快樂和不凡的趣味,他更是以通俗而又優雅的筆調給人們帶來浮世的安慰。

並且汪曾祺不僅只是帶給人們心靈的安慰,他的文章其實已臻化境,語言爐火純青,尤其是後期的作品,溫潤而有韻味,讓人不得不驚歎,“於當時,於現在,尚無出其右者”。

汪曾祺的散文內容包含深廣,大至國家、社會、人生、小至花鳥、魚蟲、瑣事、絮語,細微之處皆見諸筆端。

最近重讀汪曾祺的《翠湖心影》,被他高超的寫作技巧所折服,匠心獨運卻又毫無斧鑿痕跡,文章渾然天成,天然雋永,自在風流。

林語堂說過一句話:“凡方寸中一種心境,一點佳意,一股牢騷,一把幽情,皆可聽其由筆端流露出來。”

汪曾祺的文便是如此。

然而我們在習作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說,“寫人記事,交代介紹走過場;寫景狀物,浮光掠影粗線條”,

這都我們寫文時的通病,可是如何才能寫出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文章呢?

那麼,就讓我們從深度拆解汪曾祺的這篇《翠湖心影》來學習吧!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來拆解,分別是立意、構思、語言及思想內核。


跟著大師學寫作|深度拆解汪曾祺的《翠湖心影》,這四點很重要

一、千古文章,立意為上,於細微處見真知

立意的高遠、深邃和智慧,是好文章的前提和保證。

而要使立意足夠深刻,就需要寫作者有敏銳的觀察力,同時能夠做到深入思考,進行由表及裡的分析,提煉出具有本質性,啟發性的思想。

契訶夫說:“要把自己鍛鍊到讓觀察簡直成了習慣。”

汪曾祺正是對生活中的觀察精細到如明察秋毫之末,所以在寫作中能夠將事物描寫得非常細膩。

朱自清曾說過:“作家於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石之細,都不輕輕放過。”

汪曾祺不但能寫出來常常被人們忽略的地方,而且每次寫到一個事物,就彷彿拿著顯微鏡,將事物拆開來看,拆穿來看,直到詮釋出其中奧秘。

《翠湖心影》中說到:“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遊人了。”

他不是如常人一般把翠湖上的人籠統地去寫,而是把人分成兩個群體,分別是行人和遊人。行人的模樣,想必是匆匆忙忙的樣子,或許面無表情,或許眉頭緊鎖,總感到一種奔波的蒼涼感。

而提到遊人,一種明快的感覺便會浮上心頭,此時翠湖上“行人”與“遊人”彷彿很遠,但又似乎有所重疊。而正是翠湖的存在,讓行人卸下來心中的枷鎖,成為了“遊人”。

“從喧囂擾攘的鬧市和刻板枯燥的機關,匆匆忙忙走過來,一進了翠湖,即刻就會覺得渾身放鬆下來;生活的重壓,柴米油鹽、委屈煩惱。就會沖淡一些。人們不知不覺地放慢了腳步,甚至可以停下來,在路邊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菸,四邊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趕路,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

“行人”和“遊人”,構成了整個翠湖上的人物群像,這也讓翠湖更有“存在感”。

文中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因為翠湖的存在,讓終日忙碌的人群彷彿也參透這世間浮華,越過繁瑣,走進了這心靈深處寧靜的殿堂。

從而讓人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親切的熟悉感,又有一種生活中不曾留意的美感。他彷彿為讀者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大門內有著獨特的魅力,在這裡能夠感受到久違的鳥語、花香、蟲鳴,讓這片翠湖成為每一個人內心的心影。

可見,汪曾祺能夠於細微之處見真知,立意深遠,觀察細膩可見一斑。

可如何立意好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蘇東坡有言:“求物之妙,如繫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

意思就是說,尋求客觀事物的奧妙底蘊和生動意象,如繫風捕影一般困難;能深刻認識、理解事物的人,少之又少。既能深刻認識、理解事物,又能生動形象地將之表達出來,就叫做辭達。語言能夠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那文章自然就有文采了。

很多人在沒想明白要寫什麼就動筆了,結果導致文章就像一盤散沙,這其實是我們在剛開始練習寫文章的一大通病,如何更好的立意?

羅丹有一句話,他說“所謂大師,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身上能夠發現美來。“

所以,要想寫好的文章,深遠的立意是基石,就如前文所說,我們要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引發讀者的共鳴與思考,並且學會跳出個人生活的圈子,去關注廣闊的社會,體察紛紜的外部世界。

比如汪曾祺的文中看似寫的花草蟲魚、粗茶淡飯,但是其實是對生活最誠摯的熱愛以及對人生最敏銳的洞察。

汪曾祺有一句話令我很是感動。

他說:“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於世道人心,能使人感情滋潤,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麼坐下來歇一會兒,喝一杯不涼不燙的清茶,讀一點我的作品。”

這便是我從《翠湖心影》中拆解的最重要的一點,也是寫作的基石,立意為上,於細微處見真知。


跟著大師學寫作|深度拆解汪曾祺的《翠湖心影》,這四點很重要

二、巧妙構思,創設意境,情與景的交融

當我們認真觀察,確定好選題和立意,蒐集了很多素材的時候,接下來如何把素材有效的組合起來,寫出生動的文章來呢?

一是要注重順序的編排及素材之間的交相呼應。

二是要把這些素材和自身經歷或者真情實感聯繫在一起。

01. 情景交融,渾然天成

《翠湖心影》這篇文章中寫景的順序是很有講究的。汪曾祺是怎麼安排景物的出場順序的呢?

前面寫了翠湖上的行人,那麼隨著行人的腳步,沿著他們行走的過程,由遠及近,分別寫了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以及紅魚,這麼來寫這幾種景物最為順當,和前文的關聯也建立起來了,讓人感到渾然天成,非常自然。

而這種前後段落的關聯,正是我們需要花心思的地方,也正是汪曾祺匠心獨運的地方。

除此之外,汪曾祺更是將景物的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完美的結合起來,起初寫的湖水是極清的,水不深的,柳樹是綠的好像要滴下來的,在色彩中,綠色經常和寧靜聯繫在一起,而湖水的清,粉紫色的浮蓮也都是作者用來寫“清”與“靜”的。

但是後面寫到紅魚的時候,剛開始寫的是“整天只安安靜靜地,悠然地浮沉遊動著。”可是忽然筆鋒一轉,他寫下“到了夜晚,會忽然拔刺一聲,從湖心躍起一條極大的大魚,嚇你一跳。”就像是一個安靜的長鏡頭,在收尾的時候忽然給人“呼啦”一聲動作,給人印象非常深刻。

這種動靜結合,將翠湖的閒靜寫到了極致。甚至讓人有一種“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韻致。

02 .一切景語皆情語

汪曾祺在寫湖水、柳樹、浮蓮、紅魚這四種景色的時候,除了寫了這幾種景物的樣子、特點外,還寫到他們一年四季的變化。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聯大來到昆明,到1946年才離開,所以說汪曾祺在這呆了七年之久。可想而知,汪曾祺對於翠湖一年四季的變化可以說是非常熟悉了。

因此,汪曾祺在寫景的時候也加入了很多自身的經歷。

比如,在寫到湖水的時候,引發了他的回憶,"夏天的夜晚,我們在湖中漫步或在堤邊漫步或在堤邊淺草中坐臥,好像都沒有被蚊子咬過。”

寫到翠湖的水不深的時候,汪曾祺聯想到之前的一位同學,因為失戀想要投湖自殺卻最終投河無果的事情。

寫浮蓮,則是加上自己對浮蓮的認知,寫紅魚的時候,更是把自己帶入畫面中,被晚上突然跳起來的紅魚嚇一大跳。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一切景語皆情語”,帶著情感去看一切景物,那種滋味一定會讓你忍不住落筆成文。景物引起了作者情感波動,進而付諸文字,形成景語。這樣的文字才能夠打動讀者的心。

汪曾祺在寫風景的時候,不是單純地把景物展現在眼前,而是會處處留有人的痕跡。有一種煙火氣,也有一種有節制的美。烘托出一種煙火人間,溫暖和諧的意境來。

這救是我從《翠湖心影》拆解的第二點,寫作需巧妙構思,精細編排,做到情景交融。


跟著大師學寫作|深度拆解汪曾祺的《翠湖心影》,這四點很重要

三、錘鍊語言風格,平淡而有韻味

散文的語言表達著作者獨特的個人風格,尤其能真切地表現出作者“眼中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

所以,學會品味汪曾祺散文的語言,對於我們寫作大有益處。

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品味,比如說從用詞、修辭、表達方式、句式、標點符號、語言特色.......今天我們主要從句式、用詞和語言特色來簡要分析。

汪曾祺的散文素來以“短句”出名,句子的長短其實也帶動了整個文章的節奏感,長句顯得氣勢磅礴,短句則靈動輕快。

短句更能襯托出翠湖明爽的基調,而汪曾祺寫翠湖的背後其實寫的是自己對翠湖幾十年的感情,正是那些揮之不去,忘卻不了的人與事。然而,他卻將如此充沛的感情沖淡開來,具有獨特的魅力。

沙葉新對汪曾祺的評價是:“他重視文字,精於遣詞造句,但寫出來又是大白話,毫無斧鑿痕,親切地使你想擁抱它。”

汪曾祺在《翠湖心影》中,對人物的描寫亦是頗佔筆墨。他採用白描手法,寥寥幾筆,就能讓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比如,汪曾祺在文中寫到的圖書管理員。記得在第一次讀完本文時,我就對這個圖書管理員的印象尤為深刻,以至於多年後我都能清晰的記得。

汪曾祺是這麼寫的。

“圖書館的管理員是個妙人,他沒有準確的上下班時間。有時我們去的早了,他還沒有來,門沒有開,我們就在外面等著。他來了,誰也不理,開了門,走進閱覽室,把壁上一個不走的掛鐘的時針”喀啦啦“一撥,撥到八點,這就上班了,開始借書;過兩三個小時,他又把壁上不走的掛鐘的時針”喀啦啦“一撥,撥到十二點:下班!”

圖書管理員的上下班方式有點古怪,又有點滑稽,讓人從他“喀啦啦”撥掛鐘的動作中,似乎看到了圖書管理員”任性從容“的樣子,也讓人對前文所提到的“圖書管理員是個妙人”更加的感興趣。

這個圖書管理員是一副怎樣的模樣呢?文中是這麼形容他的----“乾瘦而沉默的有點像陳老蓮畫出來的古典的圖書管理員”。

陳老蓮是誰?他是明代書名書畫家,尤工人物畫。他筆下的人物,形象誇張,或變態怪異,性格尤為突出。

汪曾祺用陳老蓮畫中的人物來類比,此時,一個性格怪異,遺世而獨立的圖書管理員的形象已經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了。

此外,作者還寫了“空蕩蕩”的“軒”中的賣“糠蝦”的老婆婆;記賬方式的特別的茶館,還有不那麼斤斤計較的“堂倌”以及做惡作劇扔碟子的同學......對他們的描寫都是採用白描的手法,淡而不寡,蘊含著作者豐厚的情感在裡面。

汪曾祺說,他的生活本來就是淡的,所寫的東西都是自己的生活經歷,都是自己的親身感受。“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們,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現他們。這結果就是淡。”

這種淡,就是真,這種淡,也是濃。汪曾祺一直認為“散文的感情要適當剋制”。這篇《翠湖心影》語言上的節制,就透漏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是平淡而非深刻。而平淡對於汪曾祺來說,不只是一種文風,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汪曾祺對於自己的語言也是不斷地去錘鍊。

汪曾祺曾經提到:“下筆之前,要把語言在手裡反覆轉弄,我的習慣是,打好腹稿。我寫京劇劇本,一段唱詞,二十來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來,才落筆的。寫小說,要把全篇大體想好。怎樣開頭,怎樣結尾,都想好。在寫每一段之間,我是想得幾乎能背下來,才寫的。寫出後,如果不滿意,我就把原稿扔在一邊,重新寫過。我不習慣在原稿上塗改,我覺得很彆扭,思路紛雜,文氣不貫……。曾見一些青年同志寫作,寫一句,想一句。我覺得這樣寫出的語言往往是松的、散的、不成‘個兒’沒有咬勁。”

語言,終究來說,就是表情達意。讓讀者能從語言中領悟到我們的寫作意圖與人生態度,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正是我們需要不斷錘鍊的地方。

這是我從《翠湖心影》中拆解的第三點,寫作要學會不斷地錘鍊語言,形成自己的風格。


跟著大師學寫作|深度拆解汪曾祺的《翠湖心影》,這四點很重要

四、尋根、求真,擁有滋潤生命的溫暖

列夫托爾斯泰說:“任何藝術作品中,最重要、最珍貴,並且對讀者最有說服力的東西,便是作者對待生活的個人的態度,以及根據這種態度所寫到作品中的一切。”

散文不僅要寫出真情實感,而且要藉助這些“人、事、景”來展示真實的自我。即林語堂所說:“個人之性靈之表現。”

《翠湖心影》中大段篇幅都在講回憶。說到回憶,就不得不提及汪曾祺在西南聯大上學的那段時光。

西南聯大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大學。西南聯大“民主、自由、開放”的校風和治學理念,是西南聯大寶貴的精神傳統。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聯大,這裡作為汪曾祺文學的起點,對於汪曾祺文學風格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

汪曾祺亦在回憶散文《西南聯大中文系》中曾言:“我要不是讀了西南聯大,也許不會成為一個作家。至少不會成為一個像現在這樣的作家”。

西南聯大對於汪曾祺來說,就是他的根。

在《翠湖心影》中,汪曾祺就記錄了與大學同學在圖書館看書、茶館喝茶以及翠湖“窮溜”的趣事。

在寫到與同學一起去圖書館看書的時候,對於圖書館管理員這麼滑稽的上下班方式,他們竟然完全沒有意見。

可見,雖說此處寫的是圖書管理員,但其實折射的卻是汪老自己,從他們在圖書館“沒有目的,從《南詔國志》到福爾摩斯,逮什麼看什麼”便可以看出他們那種永遠活在自己的時區裡,“不畏浮雲遮望眼”的淡定和從容來。

他們在圖書館沒有一定要看完的書,到那裡去只是享受一點安靜,可見在西南聯大的這段時光,給了汪曾祺一種 “無用之用”的自由的成長環境。

再比如汪曾祺在寫與同學窮溜的時候,他說這“窮溜”有兩層意思,“一是不名一錢地溜,一是無窮無盡地溜。尤其是晚上,踏著斑駁的月光樹影,可以在湖裡一溜溜好幾圈。一面走,一面海闊天空,高談闊論。“他們似乎有說不完的話,乘著那月色,極具浪漫色彩。

西南聯大自由的學術環境,讓汪曾祺有了更多的自由傾聽自己的聲音,努力發聲而不落窠臼,對於作者來說是極其寶貴。所以汪曾祺的文字裡充滿了自由的氣息,汪曾祺崇雅尚異的名士氣質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鑄就而成的。

汪曾祺始終“保持著詩意的光輝,珍惜生命真實的樂趣......以詩心對抗環境。“並且汪曾祺本身就是一個可以關照到不同類的人,同時抱著一種平等並且開放自然的態度與他們交往共處。

所以汪曾祺筆下的圖書管理員,老婆婆,堂倌,大學同學。雖然他們的差異很大,但卻在翠湖這個空間中共同生活著,共同構成一幅即具有層次性又和諧的畫面。

常懷一種悲憫之心,洞察世間百態,卻始終以”仁心“觀之,汪曾祺在各種風格流派風起雲湧的當代文學領域,始終保持著一種超然的姿態,他的作品與政治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他堅守著自己的創作立場,寫著平平常常的人和事,從普通老百姓身上發現人性之美。

尋根、求真、擁有著一種滋潤生命的溫暖,這就是我從《翠湖心影》中拆解出的汪曾祺的思想內核,也是寫文的“文心”,只有找到屬於自己的根,才能讓文章富有生命力。


跟著大師學寫作|深度拆解汪曾祺的《翠湖心影》,這四點很重要

結語

楊青曾評價汪曾祺說。

“這樣一個集文、字、畫、詩於一身的文人雅士,又通俗得那麼優雅溫暖,真是個異數。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他代表著的中國大夫這個稀有品種也徹底絕種。汪曾祺的文章”不浮,不滑,有一種生命的溫暖“,他一直在,而且一直滋養著一代代人。錯過汪曾祺是你們自己的損失。”

汪曾祺的散文也好,小說也罷,耐嚼,有看頭,經得住反覆的推敲。

在我們學習寫作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在拆解名家名作中不斷地學習,在學習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文心,找到自己的根。這才是我們需要不斷探索,不斷追尋的,就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跟著大師學寫作|深度拆解汪曾祺的《翠湖心影》,這四點很重要

作者:蘇米,歡迎【關注】,讓我們一起讀書、寫作、種出生命的小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