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人的良辰美景,奇妙的藝術境界《春江花月夜》賞析


動人的良辰美景,奇妙的藝術境界《春江花月夜》賞析

《春江花月夜》—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幾,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遂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動人的良辰美景,奇妙的藝術境界《春江花月夜》賞析

張若虛(約647年—約730年),揚州人,初唐詩人。唐中宗神龍年間,曾任兗州兵曹。《全唐詩》上說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

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於《全唐詩》中,分別是《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閨夢還》。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春江花月夜》的流傳非常坎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被人遺棄。因為這首詩沿用了宮體詩的曲調,在反對宮體詩的唐代它就不為人所重視,在唐代的詩歌總輯選本,還有雜記小說中都不見流傳。真正讓這首詩流傳下來的是宋代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把這首詩收錄在《清商曲辭·吳聲歌曲》當中,也僅僅是存目而已。

動人的良辰美景,奇妙的藝術境界《春江花月夜》賞析

直至明代,這首詩才逐漸被人賞識。明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古今詩刪》收錄張若虛的《春江》詩,萬曆年間的三種選本《唐詩所》、《唐詩解》、《唐詩歸》,崇禎年間的《刪補唐詩脈箋釋會通評林》七言古詩、《石倉歷代詩選》,明末成書的《唐詩鏡》都選錄了此詩。

及至清代,有關唐詩的重要選本,如成書於康熙年間的季振孫《唐詩》、徐增《而庵說唐詩》、《御製全唐詩》(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書於乾隆年間的沈德潛《重訂唐詩別裁》、管世銘的《讀雪山房唐詩鈔》等等,都收錄了他的《春江》詩,有的還附錄有關此詩的評論。晚清時期,王闓運就稱這首詩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真正讓《春江花月夜》走上神壇的是民國時期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他在《宮體詩的自贖》這篇文章中,將它稱作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認為“一切的讚歎都是饒舌,幾乎是褻瀆”,自此《春江花月夜》才獲得了它今天的地位。

動人的良辰美景,奇妙的藝術境界《春江花月夜》賞析

解詩:《春江花月夜》一共36句,每4句換韻,一個韻角變換也就是一個小結的結束,這首詩一共有9個小節,好像九首七言絕句,葛曉音先生曾說它是“九首七言絕句連接成的長篇歌行”

整首詩可以分為兩大章,從開頭到“但見長江送流水”是第一章,內容有兩個,分別是寫景和問月。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整首詩的結束,是第二章,內容也是兩個,即思婦和遊子。

寫景—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這一段是入題,緊扣題目《春江花月夜》來寫景,把春、江、花、月、夜都寫到了,五種事物集中融合在一處,展現了人生中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耐人尋味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盛唐揚州的一個春天裡,詩人獨自佇立在長江的江畔,傍晚時分,江水不知不覺漲起來,江面廣闊如海,他彷彿看到江水匯入遠方寧靜的大海,不知何時,月亮從潮水中湧出,水面銀光灩灩,這時候他的思緒從眼前的美景想象到千萬裡月光照耀,每一條春江上都湧動著這同一輪明月的影子。

江流湧動,繞過了江邊長著青草鮮花的原野,月光灑在花叢中,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月光瀰漫如霜和汀上的白沙分不清彼此,皎潔明亮的月光將世間萬物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

潮水本來是冰冷的,但是加上了一個春字就顯得非常溫暖,夜的幽靜使潮水又顯得寧靜、溫和了許多。“平”字將潮水寫的非常飽滿,“生”字又將月光和漲潮的動態美寫了出來。月下的芳甸、花林讓人感覺到春的溫暖和美好。

從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張若虛的情緒,既平靜又微瀾波動,既孤獨又有一絲溫情。詩人並沒有陷入自我孤獨的情緒中,他的胸懷如月光普照,廣闊悠遠。

動人的良辰美景,奇妙的藝術境界《春江花月夜》賞析

問月—天地宇宙的遐思冥想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幾,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月亮漸漸從江面升起來,江面與夜空渾然一色,沒有一絲的微雲,寂靜的夜空下,孤單的一輪明月。“江天一色無纖塵”的美景,古人也早有感受,《世說新語》中記載:“於時天月明淨,都無纖翳,謝景重以為‘意味乃不如微雲點綴’”。太傅固戲謝曰:“卿居心不淨,乃復強欲滓穢太清也”。這裡古人已將“江天一色”、“天月明淨”上升到一種個人純淨的思想境界。

張若虛的思想非常純淨,沒有一絲纖塵,下筆自然就乾淨、空靈。清澈澄明的宇宙,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淨的世界,於是引起了心中天真的疑問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種終極問題是沒有答案的,詩人也沒有追根問底打算,面對這樣的天問,任何答案都是沒有意義的,聞一多曾解釋說:“在神奇的永恆面前,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恐懼,只有憧憬,沒有悲傷。對每一個問題,他得到的彷彿是一個更淵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滿足了。”面對宇宙洪荒張若虛選擇了沉默,問完之後他的思緒隨著“但見長江送流水”而去,悠遠而綿長。

動人的良辰美景,奇妙的藝術境界《春江花月夜》賞析

起新—思婦與遊子的兩地離愁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白雲是遊子的象徵。青楓浦是古人送別的地方。“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緒,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盪漾,曲折有致。

思婦—思婦對離人的深深懷念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遂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思念的愁緒是無處不在的,就像月光一樣,你上樓愁緒也跟隨你上樓,你梳妝它也伴著你梳妝,你捲起珠簾卻捲不起愁緒,你拂去搗衣砧上的水漬,卻又有水漬流下來。愁緒也是這樣,思婦看見月亮,卻看不見自己思念之人。她希望自己化為月光,留住到所思念的人身旁,照在他的身上,但結果卻是“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魚兒躍動,也只是激起陣陣波紋,“魚傳尺素”“鴻雁傳書”。向來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迅,音信不通,消息斷絕,又多憑添了幾重愁苦!

動人的良辰美景,奇妙的藝術境界《春江花月夜》賞析

遊子—夢中不忘歸家的思歸之情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昨夜”說明詩歌是從傍晚漲潮後,月亮剛剛升起時寫起。詩人一整夜都沒有睡,卻又有如在夢中一樣,花落幽潭,春天過去了一半,還是不能回到家中。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遊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月亮西斜漸漸沉入晨霧之中,“碣石”“瀟湘”

,代指路途遙遠,天各一方。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人世間不知道有幾人能乘著月色迴歸自己的家鄉!一夜的孤獨和離愁,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上。

動人的良辰美景,奇妙的藝術境界《春江花月夜》賞析

《春江花月夜》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藉對春、江、花、月、夜的描寫,讚歎大自然的清新美景,歌頌世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尋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又遙遠的意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