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戰爭片《1917》:如何憑藉標新立異成為奧斯卡大熱門

01 前言

在今年的第77屆金球獎頒獎禮上,有一部彼時尚未公映的影片擊敗了包括《小丑》、《婚姻故事》、《愛爾蘭人》等在內的眾多奪獎熱門,爆冷拿下了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兩項重磅殊榮,這部影片就是薩姆·門德斯導演的戰爭片《1917》。而在折桂金球獎後,《1917》又將好萊塢影評人協會、美國製片人工會、美國導演工會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攝影等重要獎項收入囊中,更在隨後的北美公映中票房大賣,可謂名利雙收。

另類戰爭片《1917》:如何憑藉標新立異成為奧斯卡大熱門

導演薩姆·門德斯在金球獎頒獎禮

雖然今年的奧斯卡佳片雲集,猶如“神仙打架”,但有著金球獎和美國導演工會獎兩項奧斯卡風向標的“加持”,擁有十項提名的《1917》儼然已是本屆奧斯卡的奪標大熱門。

另類戰爭片《1917》:如何憑藉標新立異成為奧斯卡大熱門

《1917》電影海報

在豆瓣上,觀看過《1917》的三萬多位網友為電影打出了8.6分,評價相當高。大部分的評論和影評人的觀點不謀而合——《1917》與過往記憶中的戰爭片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有些另類。


02 影片標新立異之處

和大部分戰爭片取材二戰不同,《1917》聚焦年代更為久遠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導演也沒有選擇如“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等一些場面宏大、史料素材也相對豐富的著名戰役,以更好的引發觀眾的共鳴,而是以親歷過一戰的祖父所口述的經歷為靈感,創作出了一個全新的電影劇本。

影片講述了下士斯科菲爾德和中士布雷克兩位年輕的英國士兵奉命穿越德軍區,向前線傳達“立即停止進攻”的命令,而他們只有8個小時的時間。如果情報沒有及時傳達,那1600名前線士兵將落入德軍預設的陷阱中有去無回,而布雷克的哥哥也在其中。

另類戰爭片《1917》:如何憑藉標新立異成為奧斯卡大熱門

這樣一個火線救援或者火線傳遞信息的劇情其實在戰爭片中很常見,導演和編劇還會再加上些支線情節和人物讓主線劇情更豐富,主角人物更豐滿。但《1917》的另類之處在於,在整整119分鐘的電影裡,沒有任何支線劇情來補充延展主線劇情,除兩位主角外的所有配角,其作用都只限於推進劇情。

而選擇不設置支線劇情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影片在呈現形式上的另類,《1917》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當然實際上並非真的是一個鏡頭從頭拍到尾,而是通過技術把幾個長鏡頭剪輯在一起,形成只有一個長鏡頭的驚豔效果。鏡頭始終追隨著兩個主角的移動軌跡,時而在後,時而在前,觀眾所見只能在主角視野的方寸之間,所以也讓《1917》沒有了以往戰爭片中觀眾所熟悉的宏大的全局感。

另類戰爭片《1917》:如何憑藉標新立異成為奧斯卡大熱門

當然喜歡在戰爭片中感受兩軍交戰所帶來的震撼和衝擊的觀眾在《1917》中會感到“失望”。影片沒有一處對戰爭場景的直接正面表現,你看不到戰火紛飛、硝煙瀰漫,也看不到槍林彈雨下的血肉橫飛。相反鏡頭下的畫面擁有精緻的構圖及光影美感。無怪乎很多網友驚呼《1917》可能是有著“最詩意化”場面的戰爭片。

另類戰爭片《1917》:如何憑藉標新立異成為奧斯卡大熱門

三個另類之處將《1917》這部戰爭片拍得如同一場簡單幹淨的文藝片。但僅憑几處標新立異就想一路過關斬將拿下重量級的獎項,當然絕無可能。表達對戰爭的反思以及頌揚戰爭中人性的閃光點是很多優秀戰爭片的共性,雖然彼此的主題和表現形式不盡相同。《1917》打動人心之處正是在於薩姆·門德斯沒有流於形式的標新立異,忽略電影所要傳達的情感內核,兩者達到了相輔相成。


03 另類表象下的情感內核

頌揚戰爭中的犧牲精神是《1917》想要傳遞的第一個情感主題。導演沒有設置強烈的人物戲劇衝突,看上去讓劇情顯得單薄而沒有說服力,但這恰恰是導演的取捨——將更多的鏡頭對準人物內心的變化,一層層細膩而深入地向觀眾展現一個底層士兵從懼怕死亡和對送信任務的不情願,到為了完成囑託可以將生死置之度外。

另類戰爭片《1917》:如何憑藉標新立異成為奧斯卡大熱門

下士斯科菲爾德是整部影片的絕對主角,也是向觀眾傳達“偉大的犧牲精神”這一情感內核的人物載體。在戰友布雷克死亡之前,斯科菲爾德對於將軍指派的任務內心是抗拒的,因為他清楚僅憑兩個人去穿越德軍封鎖線無異於“送人頭”,這個任務不合理。所以,面對接到任務馬上出發想要去救哥哥的布雷克,他不斷向其提出建議希望等到晚上再出發或者先有個計劃再出發,這是斯科菲爾德對於任務的憂慮和危險的恐懼。而當兩人遭遇撤退德軍在戰壕中留下的炸彈埋伏,斯科菲爾德差點死在其中時,他內心不情願的抗拒情緒達到了頂點,面對不顧生死將自己從爆炸中救回一命的布雷克,他發出了不甘地詰問:“你為什麼要選擇我?”

另類戰爭片《1917》:如何憑藉標新立異成為奧斯卡大熱門

在斯科菲爾德,甚至是熒幕前的觀眾看來,他實在是太倒黴了!將軍之所以點名挑選布雷克作為信使,正是看中了他的哥哥在前線。恐懼死亡、趨利避害是人性的本能。穿越敵軍區根本是凶多吉少,別說拯救前線的1600個士兵,大概率的情況下,信使會死在路上,比前線的1600人死得更早。而至親的生命可以讓人克服人性的弱點,選擇向前而不是逃跑。所以,布雷克的勇往直前一點都不讓人意外。

另類戰爭片《1917》:如何憑藉標新立異成為奧斯卡大熱門

但斯科菲爾德不同,他和布雷克一同坐在樹下打盹閒聊,然後傳令的士兵來找布雷克並讓他再帶一個人去見將軍。布雷克以為像以前一樣是個輕鬆的好活計便叫上了斯科菲爾德,卻沒想到將他推上了生死邊緣。

影片前三分之一處的斯科菲爾德雖然人在路上,也認同前線的1600人不能無辜死去,但內心深處卻沒有真正“接受”自己的使命。直到布雷克臨死前向他囑託繼續送信去救自己哥哥時,我們的主角才完全心甘情願的接受了任務。

如果說讓布雷克前進的動力是親情,那麼讓斯科菲爾德願意拋下生死的動力是友情,兩者的本質都是同一個——為了自己所在乎的人,人可以克服自身人性上的弱點,即便對方已經死去。

另類戰爭片《1917》:如何憑藉標新立異成為奧斯卡大熱門

於是影片的後半段,薩姆門德斯鋪排了一系列情節來層層遞進的展現斯科菲爾德的犧牲精神。戰友死去後,他路遇另一支英軍部隊,搭了一段便車。但車沒開多久就陷入泥潭,而車上的士兵全都是一副在戰爭折磨下早已疲憊麻木的表情,沒有人主動想去車後推一把,而這個時候的斯科菲爾德第一時間跳下車,一次次請求陌生的戰友幫忙。別人都希望車最好永遠陷在泥潭裡,這樣可以晚一點上戰場送死,而斯科菲爾德卻生怕每一秒的耽擱會來不及挽救布雷克哥哥和1600個無辜生命,他已經不再顧慮越靠近前線也意味著離德軍佔領區越近,死亡的威脅更巨大。

另類戰爭片《1917》:如何憑藉標新立異成為奧斯卡大熱門

當黎明的鐘聲響起,面對門外已被德軍佔領的小鎮和懇請他天黑再走的救命恩人,斯科菲爾德不斷來回望向窗外和屋內的女人及嬰兒。導演此刻的隱喻非常明顯,窗外是近在咫尺的死亡而屋裡是生的希望。然而在片刻的猶豫後,他還是走出了屋子。這也是電影中主人公第一次真正直面死亡並戰勝了對它的恐懼。

另類戰爭片《1917》:如何憑藉標新立異成為奧斯卡大熱門

等到最後斯科菲爾德為了阻止前線已然發起的進攻,義無反顧地成為戰場上的“最美橫行者”,掀起整場電影的最高光時刻時,多虧了之前薩姆門德斯精心設計的每一個細膩的鋪墊,他讓觀眾相信這一刻人性之光的閃耀,而不是刻意的煽情——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為了堅守承諾而不斷作出偉大的犧牲。

另類戰爭片《1917》:如何憑藉標新立異成為奧斯卡大熱門

反戰是影片所傳達的另一個主題。前面也提到了《1917》的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全片沒有宏大的戰爭和兩軍交戰血肉橫飛的場面,反而畫面乾淨而構圖精緻,但這種處理方式絲毫不減弱導演對於戰爭殘酷性的刻畫。

斯科菲爾德和布雷克途經一座無人的農舍時,裡面的傢俱整整齊齊,房內也沒有屍體,完全不像其它戰爭片那樣,用一片狼藉的屋子和倒地的屍體直接展現敵軍濫殺無辜的殘忍。但鏡頭一轉,地上的洋娃娃和後院的一桶還能喝的牛奶,觀眾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馬上得出這家人有孩子,而且他們被德軍殺害就在不久前的結論。有時候細思極恐後的害怕比直接展現恐怖的畫面更讓人印象深刻。

另類戰爭片《1917》:如何憑藉標新立異成為奧斯卡大熱門

同樣地,斯科菲爾德落水後,鏡頭裡河上飄落櫻花,但轉頭就是壅塞河道的屍體,以及水溝中停在士兵屍體上的鳥。薩姆·門德斯正是用極致的對比來反襯戰爭的殘酷,用寧靜與生機來寫戰爭的毀滅。生命有多美好,戰爭就有多罪惡。

最後,如果沒有“一鏡到底”的技術應用,那麼無論是對頌揚犧牲精神還是反戰的主題表達都有可能差強人意。正是有了“一鏡到底”所營造的沉浸式觀影體驗,讓所有的觀眾彷彿都在跟隨主角一同完成任務,一同感受戰爭下的恐懼、悲傷與希望,因而也更容易理解體會這場浩劫下人性的閃耀和戰爭的殘酷


04 結尾

故事的最後,斯科菲爾德阻止了前線的進攻,也找到了活下來的布雷克哥哥。他完成了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等待他的也許是一枚獎章,但他沒有任何雀躍。歷經生死、疲憊不堪的他越過戰壕、最終在一棵樹旁坐了下來,這一幕與電影開始的畫面幾乎一模一樣,彷彿一切回到了原點,但觀眾和斯科菲爾德都明白,他的朋友永遠不會回來。所謂物是人非就是這樣的畫面。

沒有戰爭一切本可以不必這樣。

另類戰爭片《1917》:如何憑藉標新立異成為奧斯卡大熱門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