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医生的一线抗疫手记

张俊,上栗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曾在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进修一年,参加过SARS、H7N9等传染病防治工作。

新冠病毒爆发后,上栗县人民医院便成为了定点救治医院,作为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张俊一直坚守在防控新冠病毒肺炎第一线。

下面,是他在上栗县出现第一例确诊病例后写的日记,从中我们能看到处在防控一线的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和生活日常,是他们的坚守和付出,为我们筑牢了安全防线。


一位医生的一线抗疫手记


一位医生的一线抗疫手记


2020.02.01

一 第一例确诊了

确诊了,本县第一例。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这个小县城蒙上了一层浓郁的阴霾。

以前,疫情对于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确诊多少例,疑似多少例,死亡多少例,似乎都离上栗遥不可及,如今一夜之间似乎变得无比真实而又——恐慌,是的,都开始害怕了。

当你发现疫情就在身边的时候,防控形势一夜之间便升级了,各村各镇的居民全都自发组织起来,封村、封路、交通管制。

按照原计划,我本来是今天轮值隔离病房的。可是因为这例患者的出现,我被告知暂时不要进入,等待专家组讨论出结果。

我就一直在医院等啊等,一直等到晚上十一点多钟,患者被转运至上级专科医院接受治疗,我才被告知进去接班。

从家里到医院的时候,天色已完全暗了下来。原本车水马龙的大街上空空如也,在阴暗的夜色下,到处都充满了一种冰冷萧瑟的气息。

突然一束亮光照亮了夜空,接踵而来的是一连串清脆的响声打破了夜的寂静。那是焰火,我们是花炮之乡啊!一时间,如同是得到了指令一般,县城的每一个角落不约而同地放起了鞭炮和烟花。“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与浓郁的硝烟气味,成了县城的主旋律。璀璨的烟火照亮了整个夜空,也冲淡了人们心头的恐慌与焦虑。积压了一个春节的郁闷之气似乎在这一刻被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鞭炮,起源于唐代,正史不详。但在故老相传的故事里,鞭炮是上栗人李畋为治疗唐太宗李世民的疾病发明出来的。面对未知的恐惧,我们都不约而同的想起了老祖宗的方法,用鞭炮和焰火来驱散瘟疫,不管效果如何,这起码能给予人们一丝心理上的安慰。

满城烟花和此起彼伏的鞭炮相伴,我来到了医院。今天的县医院在我眼里,看起来比以往多了几分凝重和肃穆。急诊科的灯光明亮如故,此刻那里透出来的光亮,仿似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火。我暗暗告诫自己,不管前方是洪水滔天还是山崩地裂,我们都要坚守,祈愿它永远也不会熄灭,因为这不仅仅是我们医务人员的付出,还有无数不知名的基层干部、警察、志愿者,还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人贡献了力量。我们都知道,这里既是战场,更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家乡,为了这片热土,我们没有 理由后退。

一位医生的一线抗疫手记


一位医生的一线抗疫手记


2020年2月2日

二 我们的护士

雾里看花,这就是我戴上护目镜与眼罩的第一感觉。

一大早洗漱完毕,吃过早餐,便开始了今天一天的工作。防护服、隔离衣、口罩、双层手套、雨靴、鞋套,一应俱全。戴上护目镜与面罩,再加上自己的眼镜,整整三层。一时间,雾气腾腾,护目镜上全是水珠。我瞬间成了“睁眼瞎”,只好在护士的搀扶下跌跌撞撞地走进病房。

“您好!感觉怎样?”这是查岗医生的开场白。

“好多了,医生,我可以出院了么?”这是观察对象的问答。

答案当然是不可以,他们都没有达到解除观察的条件。可是像他们这些观察对象,基本上都没有多么严重的症状,关键还是心理上的焦虑与无助。

于是我开始了心理疏导。

针对现役军人,我就给他讲纪律的重要性。

针对大学生,我就先给Ta戴高帽:“咱们都是大学生,都是有素质的栋梁之材,想必您也知道防护措施的重要性……”。

针对已婚女性,那就从她的家庭成员着手:“您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自己的家人孩子着想不是?在这里是最安全的,对您好对小孩子也好对不对?”

经过一番舌灿莲花,终于抚慰好了几位患者的情绪。想想也真是难为了这些隔离患者们,大过年的本来是喜庆团圆的日子,却被迫受困于斗室,一步不得出门,与医生护士为伴。

然而当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出了病区的时候,值班护士易文走过来小声问我:“张医生,麻烦你问问,我大概什么时候可以下班?”

这就是我们的护士,她从昨晚十点钟进来病区,到现在差不多快中午十二点了。十几个小时不眠不休,不喝一口水,不吃一口饭,卫生间也没上过哪怕一次!要知道她可是还在生理期(别问我为什么知道!)。就连下班这么再正当不过的理由,她都显得有些羞于启齿。不为别的,只为了节省一套宝贵的防护服。就这么个身材娇小的姑娘,竟然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在隔离病区坚守了十几个小时。比起她们来,我们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看着她摇摇欲坠的样子,我没有废话:“你放心,我马上把你给’捞’出来

临睡之前,接到上级领导传达的消息,昨天那几个与确诊病人有密切接触史的观察对象,核酸检验全阴。

真是一个好消息,我如释重负。

一位医生的一线抗疫手记


一位医生的一线抗疫手记


2020年2月3日

三 隔离区的日常

终于停了下来,可以躺在床上写点东西了。

今天轮休,原本打算睡个懒觉的,结果不到七点就醒了。在隔离区禁足久了,终究免不了有点小烦躁,令人无法安睡。

窗外淅沥沥的小雨下了一整夜,莫非是春天要来了?

早上九点钟,院感科的钟主任准时来到隔离区检查工作 ,她真可谓是精神饱满,一来到这里便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规范流程,事无巨细地各种交代,大到病房里的工作,小到垃圾桶的摆放,一定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时间转眼就到了中午,钟主任刚离开,院领导们又过来慰问我们,还带来了很多好吃的东西。调皮的杜山主任还拿起手机远远的给我和护士长拍了张照片,说是要拿回去作宣传。其实我真不觉得要大肆宣传,疫情当头,哪位同事不是兢兢业业、殚精竭虑?

急诊科的同事们也送上来了许多零食,大多是给护士们准备的。我们生活区里一共住着八位护士小姐姐,劳累了一天之后,能够窝在被窝里刷刷剧,吃点小零食,也算是单调生活的一种调剂。

吃过晚饭,我们又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将穿脱防护用具的流程重新温习起来。平时多辛苦点麻烦点,工作中才会少些手忙脚乱少些纰漏。我们时而争论得不可开交,时而又乐得笑逐颜开,恍然间有岁月静好的感觉。

时间不知不觉地在流逝,转眼又到了休息时间。

平凡而又充实的一天,也是我们同心协力,抗击瘟疫的一天。

一位医生的一线抗疫手记


一位医生的一线抗疫手记


2020年2月5日

四 树立信心很重要

又一例!高度疑似!

昨天吃晚餐的时候,医院专家组传来了消息,有个高度疑似的病例收进了我们隔离病区。

消息甫一传出,我们十几个医护人员都集体沉默了。

说不怕那是假的,虽然我们平时里三层外三层防护得严严实实,可是毕竟还是要密切接触,做操作、采集标本。

这时不免有些想念起在呼吸科工作的时光了,可是呼吸科如今也有七十多个病号,也是早已不堪重负,医师们甚至已经开始上起了24小时连班。唉!大家虽然分隔两地,可都在舍生忘我的为国效力,共度时艰。

今天我值班,一早与昨晚轮值医生交接完毕,我便进入了隔离区。照例还是一通繁琐的戴口罩帽子护目镜,穿防护服穿雨鞋戴脚套,只不过今天我做得分外仔细,不把自己裹得密不透风誓不罢休。

怀着一丝忐忑的心情走进病房,例行询问了几句隔离对象的情况,本来想就此退出去,可是一转眼看到他的眼神,我不禁又犹豫了。

这是怎么一种眼神哦!恐慌、焦虑、无助。这是只有对生存失去了希望的病人的眼睛里才会流露出来的那种眼神。

这一刻我深深地明白了他的感受,可怕的瘟疫已经彻底瓦解了这个壮年汉子内心的防线,他已经快到崩溃的边缘了。

不行,必须要对他进行心理干预。

想到这,我故作轻松地与他聊起了家常:“听说你俩个儿子都是研究生啊!真是厉害,你是怎么培养的,有机会要非向你取取经不可。”

果然,这句话搔到了他的痒处,他那阴郁的脸上开始泛出了一丝笑容。在假意的谦虚了几句之后,便开始略显自豪的说起了他的儿子。我在一旁微笑地听着,不时点头附和几句。

眼见他情绪开朗了不少,我便开始趁热打铁了,画风一转,说道:“所以嘛!你一定要有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不要给你儿子添麻烦,不要给家人增加风险,以后日子长着呢,有得是你享福的时候。”

……

谈话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下结束。

走出病房,我长舒一口气,心里的大石头终于可以放下了。

诚如斯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患者的治疗固然举足轻重,可是如何能够掌握好沟通技巧也是至关重要。我们能够多为患者做一点什么,哪怕是几句简单的安慰,也足以让他放下心理包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今日立春。春天应该快来了吧!

一位医生的一线抗疫手记


一位医生的一线抗疫手记


2020年2月6日

五 女儿的信

今天一上午都穿着隔离服行走在病区。直到午饭时间才有闲暇打开手机看看,发现女儿给我写信了。

文字歪斜却不潦草,一笔一画写得很用心,语言稚嫩却朴素真实,看得我百感交集,眼眶湿润。

我才记起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二,年前本已答应过小朋友,只要期末考试考得好,就带他们出游,去动物园看老虎,去游乐场玩一整天。

可如今看来,却是又要食言了。之前已经错过了老婆的生日,扳起指头算一算,大概率又要错过儿子的生日了,想想真是觉得汗颜。

很多话,大人都是借小孩子的口表达出来的,我能体会到他们心中的焦虑与担忧。

每次通电话,母亲不能耳提面命,于是在电话里反复提醒,嘱咐我注意保护好自己。想想我都40岁了,在她眼中也许还是那个不懂事的小孩吧?

春天已经来了,住在隔离区里,却看不到外面的景色,只能透过窗户看到那一方蔚蓝的天空。此时,有多少人是有家不能回呢?他们坚守在战“疫”一线,披星戴月,不辞辛劳。又有多少人正像我一样,守在自己的家里望着窗外的天空,静静地等待疫情的结束?

一个伟大的国家,承平多年,在遇到疫情来袭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措不及防,然而我们有伟大的人民,在面对瘟疫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相信瘟疫一定会被打败的。

一位医生的一线抗疫手记


一位医生的一线抗疫手记


2020年2月10日

六 了不起的老爷子

病房里来了位老爷子。

时间回溯到前几天,我接到发热门诊电话,有位老人要上来住院。安排好床位之后,我站在楼梯口,看着他手里提着个装着CT胶片的袋子,颤颤巍巍地上到二楼。我忙迎上去,将他搀扶到病房里。

老人精神矍铄,个头不高却腰杆挺直。将他安顿好之后,我便例行公事问诊起来:“老爷子,今年多少岁了?”

“九十九。”我吓了一跳,高龄老人啊!看起来可不像,跟七十多岁的老人差不多。

“别听他的,他老糊涂了,他今年八十九。”旁边的病房里探出个头来,是另外一位中年患者。

“回房间去!”我有点不悦,不为别的,按照隔离标准,他是不能出门的。

我转过头,继续问老爷子:“老爷子,你家里人呢?”

“我就是!我是他儿子。”又是刚才那位老哥。

我哭笑不得,只好安置好老爷子,回头去找他的儿子。“说吧,怎么回事?”我开口问道,声音穿过密闭性良好的N95口罩,有些瓮声瓮气。

老哥倒也健谈,绘声绘色地给我说起他们的情况。

原来他们父子三人都是来自武汉,原本打算回到老家来过年。结果其中一个儿子刚回来就查出了新冠肺炎,转去了上级医院。接着便是这位老哥和另外几个堂兄弟也被送进了隔离病房,现在又轮到了老爷子。当然,他们只是作为密切接触者被留下来作医学观察。

老爷子是离休老干部,说起他,年轻时可不得了,参加过解放海南岛的战役,还参加过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天安门花车游行。

这让我顿时肃然起敬,与老哥一番攀谈后,在他的反复叮嘱下,终于把老爷子给安顿下来。房间要有空调,不能吃太辛辣太硬的饭菜,在这有限的条件下,我们能做的也只能如此。

此后两天,他们父子俩常常隔着病房站在门口说话。老爷子情绪也还算稳定。

可好景不长,几天之后,他们哥几个都纷纷解除了隔离出院了,只剩下老爷子孑然一身。

“老爷子在里面偷偷哭呢!”护士悄悄对我说。

我走进老爷子的房间,却看见他正在吃饭,看他眼眶红红的,显然是刚刚哭过。

看见我来了,他赶紧放下饭盒站起来,我连忙示意他坐下。“张医生,下次不要弄这么多饭,我吃不下,倒掉又可惜了。”老爷子对我说。

我默然无语,我知道老爷子表面上说的是吃不下,其实是食堂的饭太硬,不合他的胃口。

“老爷子,您吃面吗?要不给你弄点面来。”老爷子连连摆手,说他已经吃饱了。 “老爷子,您再坚持几天,到时候转到普通病房去,安排一名志愿者专门照顾您,怎么样?”

谁知道老爷子却连连摇手,“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不能提太多的要求。”

老爷子絮絮叨叨跟我们拉着家常,对我们千恩万谢,一再说你们是好人,医生是好人护士也是好人。

但我们能做的有限,总觉得帮不上他什么忙,有种无力感。

这是一位铁骨铮铮的老人,年轻的时候戎马倥偬,老了却仍然不忘记初心。“共产党员不能提太多要求”这是何等纯粹朴素的一句话!

我知道他一直心怀愧疚,愧疚他是从武汉赶回来的,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增添了不少麻烦。可他毕竟也是一个普通老人啊!谁不希望逢年过节能回老家看看,看看故乡的山和水?他是值得被善待、被尊敬的。

后续:在我们结束了隔离病房的轮值之后,我得到消息,老人已经被政府妥善安置到一处宾馆,与他家人住在一起。希望岁月静好,时光能在他身上多做些停留。

2020年2月12日

七 结语

今天是我在隔离病区轮值的第十二天,也是本次任务的最后一天。过完今日,我们便圆满完成了医院所交付的任务,正式撤离隔离病区。

十二天啊,十二天的同甘共苦,艰辛付出。在我们工作期间,共确诊了两例新冠肺炎患者,排除了数十例疑似病例。

在这里,我不想再赘述自己那些微不足道的功劳,我只想说一说我那些可敬可爱的同事,包括一些患者们的故事,留作纪念。

早在2月1日,我刚来到隔离病房轮值的时候,便胡乱写过一些自己的感想,然后发表在我的一个名叫“以梦为马”的微信群里,却没想到竟然得到群主“一山”以及另外一位朋友“刀哥”的鼓励。他们希望我能够多写上几篇,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算是这一段特殊时期的一段难忘的回忆吧。

我当时感到有些为难,我跟他们说,这里面没有多少东西可写,毕竟在里面的工作看似很高光,其实说起来是很单调乏味的,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东西。然而他们却说,怎么会没有东西写?你不光可以写自己,你还可以写写你的同事以及里面的患者,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你可以把它写出来给别人看一看,毕竟还是有很多人想要了解里面情况的。

于是我就开始写,算上这篇一共写了7篇日记。我并没有过多的描写自己,而是选择性地写了我身边的护士战友们以及患者们的一些情况,也略带私心地写了下我的家人。

当然在里面发生的故事还很多,我文字粗糙,篇幅有限,不能全部写出来。

有为了不影响工作剪去自己留了多年的秀发的。

有为了工作脸上被眼罩口罩勒出深深的印痕的。

有因为害怕家中的儿女哭闹,而不敢与他们视频通话的。

有工作原因一日三餐不规律,犯了胃病还要坚持工作的。

当然,也有患者情绪崩溃,在病房里大吵大闹着要出院的。

这些事情发生在全国各地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然而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却都是一段终身难忘的记忆。

艰辛也好,难忘也罢,这十二天终究已经成为了过去。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又将回到工作岗位,重新成为一位与病魔作斗争的白衣战士。

阴霾终将过去,天气已经放晴,春天终将到来。

我相信,经过此次疫情的洗礼,无论是对于我们的专业能力,还是我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能以更好的姿态,来完善自己的本职工作,守护好人民的健康。

一位医生的一线抗疫手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