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明代《無款夫婦容像》中的帶鉤細部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鉤:帶鉤。白話譯為:那些偷了一個帶鉤的人要受懲罰處死,而盜竊一個國家的人卻做了諸侯。諸侯之家有仁義之名,那不就是剽竊來的仁義聖知嗎?)表現了莊子外冷內熱,憤世嫉俗的一面。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其實,莊子寫這一篇文章,壓根兒不是在譴責所謂的「權貴犯罪」。通篇認為「聖人生而大盜起」、「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他強調應該要「絕聖棄知」,以重返太古時代那種恬淡純樸的境地。很明顯,莊子的這篇文章,否定的是「聖人之道」。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文章中所謂的「竊國」,是指「田成子殺齊君而盜其國」。田成子,就是田恆,原是齊國大夫,魯哀公14年,田恆先殺了齊簡公,後來到了他的曾孫子田和,再把齊康公驅逐到海上,自立為齊侯。莊子看到這段歷史,認為田恆他們一夥人所竊的,不止齊國而已,還包括建立齊國的「聖人之道」,而且最終還是利用這個「聖人之道」,來守護他們竊得的戰利品。所以莊子認為,那些公認為聰明的人,把財物緊密封鎖在箱子、袋子及櫃子裡,正好方便大盜來搬取;而「聖人之道」普流人世,適可被大盜利用來美化掩飾其為非作歹的事實,故曰:「世俗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想想也有道理,自古「竊國」者,哪一個承認他是「竊」來的呢?趙匡胤陳橋驛兵變,是因為「順天應人」,不得已才逼迫後周少主退位,自己建立宋朝;元帝國忽必烈是為了「弔民伐罪」,所以滅了南宋;朱元璋高舉「驅逐韃虜」的民族大義,推翻異族統治,建立明朝。他們所做所為,不都是符合「聖人之道」嗎?莊子說:有了鬥斛來量米穀,就有人利用鬥斛來做詐偽的事情;有了權衡來稱東西,就有人利用權衡來做欺騙的事情。「聖人之道」不也是如此?好人、壞人都可以標榜「聖人之道」,如果社會上好人較少而壞人較多,則「聖人之道」豈不利益社會較少而危害社會較多?故曰:「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蹠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帶鉤

帶鉤是束腰皮帶的掛鉤,古又稱“犀比”。春秋晚期開始出現,戰國時期使用廣泛,流行於各地。它們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多采用包金、貼金、錯金銀、嵌玉和綠松石等工藝,斑駁陸離,多姿多彩。 帶鉤,在戰國中晚期的使用相當普遍,出土及傳世皆很多,很多帶鉤製作考究,鑲金嵌玉、雕刻銘文、美不勝收。帶鉤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皮帶卡,主要用於鉤系束腰的革帶,多為男性使用。人們使用帶鉤,不僅為日常所需要,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尤其王公貴族、社會名流所用帶鉤甚為精美,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