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棗陽

九龍聚金的寶地————棗陽城

棗陽城地跨北緯32度07分,東經112度45分,位於鄂豫兩省的結合部和“漢十”公路中部,市轄版圖3277平方公里。“霸山壁立於東,漢江環繞於西,南有白水之前縈;北有唐河之後阻,其中土地廣衍,四山鞏固,為襄外屏”自古為戰守必爭之地。城區恰處市域中心。以城為軸,棗北偏麵食,多旱地;棗南主大米,多水田。風俗、氣候也南北有異,故此棗陽城便自然成為南北交匯的最佳切割線和契合點。

棗陽城歷史悠久,文化厚積.是更始帝劉玄,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故里,素有古帝鄉之稱,被漢代科學家張衡譽為“龍飛白水,松子神陂”的寶地。所轄區域南北氣候兼優,地重物英,是全國商品糧、商品牛、優質棉、優質煙生產基地,也是長江以北黃河以南最大的水果生產基地。

據史料:棗陽設縣治前為村。周以前為豫州,周朝時為唐國,春秋戰國時期唐滅於楚,公元前221年秦置蔡陽縣屬南陽郡。公元前45年,西漢劃蔡陽縣的白水(今吳店鎮)、上唐(今隨州市唐縣鎮兩個鄉為舂陵侯國,有蔡陽縣,隸南陽郡,屬荊州。東漢建武年間為蔡陽侯國,改舂陵為章陵,後置襄鄉縣。“後周改襄鄉縣曰廣昌縣。隋初郡廢,尋避太子諱,改廣昌縣曰棗陽縣,因棗陽村以為名也。”自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在此設縣,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棗陽城雖在隋時即設縣治,但修建城池的時間較晚。據清同治四年縣誌載:棗陽城自宋以前無考,南宋後知隨州吳柔勝始築土城。嘉定十一年增築。明成化年間甃五門。正德七年始創磚城,週四裡,高一丈一尺,厚一丈八尺,直至同治年間仍有陸續增築,自是壁壘完整,遂屹然為楚北之保障。

明清時,棗陽縣縣署設在城內大橫街西,今新時代廣場內。城內原古建築較多,建有文廟、奎星樓、報恩寺、江西會館、陝西會館、城隍廟、清真寺等著名建築。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武器的改進,舊城牆和古建築已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抗日戰爭時期,日寇飛機轟炸及以後多次拆毀城牆夷為平地,唯大部分城壕留存,部分古建築也因失修而損壞和拆除。

解放後,這座古老的城鎮獲得了新生。老城區以大十字街為中心,略呈圓形向外發展,各條老街道逐步得到整修和擴建,原來髒亂臭的護城河也得到重新治理。

鳥瞰棗陽城區地形,四周高中間低。北、東、南、西依次有黃龍崗、青龍崗、黑龍崗、韓家崗、惠崗、史崗、董崗、鴉雀嶺等九條崗系伸向老城區而止,素有“九龍戲金盆”之說。

1988年元月棗陽縣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此後棗陽城區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市區附屬有南城、北城、環城三個街道辦事處和一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轄12個鎮和2個農場管理區,市區面積由解放前的4平方公里發展為現在的近50平方公里。沿城東、南兩側向西徑流的沙河兩岸建起濜水公園、濜水廣場和沿河休閒大道,成為市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沙河東南及城西大範圍面積得到開發和建設,高樓棟棟,廠房林立,市場繁華;星級酒店、高中檔旅館遍佈市區;交通四達,福銀、麻竹兩條高速公路和316國道串境而過,鐵路幹線並駕齊驅天河機場、襄陽機場、南陽機場圍境而布;規劃建設80平方公里的“一區兩園”工業園區,規範佈局,電力、通訊、能源、金融、工商貿易、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載有“中國桃之鄉”“古帝鄉”“航天英雄聶海勝家鄉”“中國中部南北分界縣”“全國糧食棉花生產基地”美譽的鄂北棗陽。在歷屆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英雄的帝鄉兒女正在大踏步地把棗陽城向著人口50萬以上,面積110平方公里以上,佈局合理,功能完善,幸福、和諧、易居、美麗的現代化氣息田園風光大城市推進。如今的棗陽城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漢十”長廊之中,熠熠生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