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覺得滴滴公司很賺錢,那麼公司為什麼不買車招聘司機營運呢?

蕤睿睿


滴滴在剛開始的時候,我認為它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一個平臺,一方面是增加私家車主的收益,另一個是滿足我們的出行要求,而且我們大部分人是受夠了出租車司機的氣,這個時候有一個選擇在我們面前,那肯定是會去嘗試一下的。



因為飽受出租車的詬病,而滴滴為了增加自己的用戶數量,也是瘋狂的進行補貼,這樣的目的不是讓我們成為它們的客戶,而是讓我們養成一種習慣,也可以說是形成一種固定思維,在想要出行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是滴滴。

一旦我們養成了這種習慣,它是會開始停止補貼的。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這話是非常有道理的。之前我們打車經常是使用優惠券的,現在也是我們還回來的時候。

剛開始做滴滴的朋友們是很掙錢的,到現在,錢不僅難掙,還有特別多的事情。不僅是平臺的抽成比以前高很多,還有滴滴司機最不願接的拼車單。對於拼單車,滴滴司機是非常苦惱的,是平臺直接派送給你,而且還不能取消,運氣不好的話耗費三四個小時才能把拼車的乘客全部送到目的地。

所有在這幾年中,滴滴平臺應該是掙得非常多的,也是沒有什麼競爭對手,直到今年的美團介入,才有了相應的反擊措施。特別是受空姐的事情影響,很多城市是出臺了相應的網約車規範文件,其中的兩個條件讓很多人不再做滴滴了。一個是獲取網約車駕駛證和運營車輛證,另一個是私家車8年報廢期,保險還比原來高很多。提前報廢這個對私家車主的傷害非常大的,因此我們又出現了打車難的情況。

那就有人會說,既然這樣滴滴為什麼不買車招人呢?一個買車的話投入是比較大的,各方面的保險、維修等,是需要大筆資金來維持的。要是沒有人來開這些車輛,那也是損失啊。

而且現在的人跳槽率是非常高的,請人開車的話,是非常不好掌控的。他們會認為自己只是個司機,把你安全送到目的地就行,其他的可能根本不會去考慮的。甚至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直接走人不幹了都是有的,因此這個方法是非常不可行的。

或許可以租給一些人,讓他們自己去跑,然後一個月給多少租金給平臺就行,但是這樣的有多少人會去做呢?沒有多少的利潤,還不如不做呢?

我自己倒是覺得滴滴有點想學淘寶,自己不做其他的,只是提供一個平臺,讓雙方都受益,這樣的局面應該是三贏。但目前滴滴的狀況不是很好,它未來的路會怎麼樣,你們期待嗎?


17看科技


滴滴為什麼不自己買車招聘司機運營?是呀,為什麼不? 我覺得應該這樣問比較好:“滴滴為什麼要自己買車招聘司機運營呢?”現在已經賺錢了,為什麼還要增加成本去做,一個未知結果的投資呢?

第一,自己買車需要增加成本,而且還不低。每臺車的成本都不低,我們按10萬來算,500萬臺是多少。這個成本不說不知道,說了嚇一跳。你覺得滴滴會這麼笨嗎?

第二,招聘司機是不難,管理起來是真不簡單,一臺車一個司機或者兩個司機倒班跑,至少也是500到1000W人,這個還只是司機人數,還不算其他的管理,客服等等。這麼龐大的員工團體,真的是疲於管理,管理成本也是難以估計。你覺得它還有必要自己招聘司機嗎?

第三,車輛的管理,維護,審車,上牌,事故的處理等等,這些都需要人去處理,這些都是成本。光是想想都頭痛。

第四,如今滴滴只需要在當地又個辦事處就能處理所有業務,又的地區還不需要設置辦事處。如果買了車,招聘了司機,就必須設置辦事處,而且用地還不能少,需要停車嘛。這個成本也是不可估量的。

光是上面四點能處理下來就得花N多成本,結果可能還沒現在賺。它為什麼要招聘司機,自己買車呢?

純屬個人觀點,也是袁老讓我們吃多了,才又時間來BB。問這個問題的人也是醉了!


雲煙貴酒川麻將


賺不賺錢我們算一算

滴滴司機都會接到拼車訂單,他們非常討厭拼車訂單,因為拼車訂單不但收入不高還付出更多,因此很多司機內心十分煩躁,面對有些要求過多的乘客,極易造成司機心態失衡,做出不理智行為,具體分析如下:

滴滴拼車計費規則

首個乘客至最後一個下車乘客的路程*計價+時間分鐘數*時間計價。

顯示大圖

滴滴拼車計價規則

乘客A的收入滴滴抽成約30%,乘客B和C的收入滴滴抽成100%,滴滴給出的理由是B和C在A的行程內,司機接B和C是順路而已,司機沒有收益。

專職司機算過賬如下:

第一部分:拼車單:每天大概接8-10單拼車單,即每天有16-20人的收益完全被滴滴拿走,按16人計算,每單乘客至少支付13元,按平均15元算,即每天司機為滴滴免費賺16*15=240元,一年365天大部分司機至少做300天,即240*300=72000元。即每個滴滴專職自己每年為滴滴白乾7.2萬元,自己倒貼接這些乘客的郵費、電話費、等待時間。

第二部分:普通單,滴滴全職司機每天流水大概800扣除拼車的150,大概650,按滴滴抽成30%計算,滴滴抽走的金額為650/0.7*0.3=280元。每年280*300=84000元

以上可以看出,每個專職滴滴司機每年為滴滴賺7.2萬+8.4萬=15.6萬。

專職司機情況

做滴滴專職司機的師傅大部分家庭條件都比較一般,專職司機的收入都是家庭生存的依賴,在這種情況下滴滴司機卻要免費自己消耗成本為滴滴賺錢,自己不但沒有收益還要承受拼車乘客可能因過高要求未達到給出低分的傷害。

滴滴製造的司機與乘客的矛盾

因為利益燻心,滴滴人為製造打車難現象,極力推薦乘客拼車就是可以製造司、乘矛盾,天平的不公必然是在自己得力而誘導司機犯罪。

司機沒有任何收益卻要付出時間和成本,接、等、打電話、送、增加重量的油耗。司機的委屈可想而知,長此以往必將有些心態失衡。滴滴司機在這種情況下可能降低服務質量有錯嗎?而乘客認為自己付了費就應該享受相關服務,難道乘客有錯嗎?但萬千乘客中必然有些奇葩和極品,萬千司機中要必然有些極端行為者,兩者碰在一起必然的結果就是衝突。所以因為滴滴的貪婪導致了司機與乘客的矛盾,滴滴在誘導犯罪發生。

可怕的後果

萬一哪個司機家裡遇到什麼急用錢的事或者哪個奇葩拼車乘客要求過高極有可能誘發事故發生,所有的傷害事件都是在衝動下完成的,這種衝動是滴滴長期壓抑造成的,而萬一有司機頂不住壓力,就會做出極端行為。這個時候滴滴再亡羊補牢還有什麼意義?司機遭受的滴滴的不公平待遇直接涉及7.2萬/年的金錢,這筆錢對很多滴滴司機來說可能是全家全年的收入總和,在這種巨大金額的金錢被滴滴全額拿走的情況下,發生不可描述的惡劣事件幾乎不可避免。滴滴致人命與不顧

解除司、乘矛盾,放手部分利益

程維說滴滴不是黑心企業,那就請程維解釋下為什麼100%抽成拼車訂單金額,致使滴滴拼車利潤高達60%以上吧。滴滴的核算模式是在製造矛盾,擾亂社會秩序,壟斷的企業失去了社會責任感必將滅亡,希望我想的結果不會發生,真發生了滴滴是否還真的能夠存活?

請滴滴對社會負責,請滴滴對投資人負責,請滴滴對司機負責,請滴滴對乘客安全負責。


寧採橙


我是高級軟件工程師,我從技術角度分析下滴滴為什麼不開通一鍵報警。一鍵報警絕對不是一鍵撥通110後,還要給電話那邊兒的警察慢慢彙報案情,那樣黃花兒菜都涼了。真正的一鍵報警是指一鍵下去後,立即就自動將個人信息,車主信息,行使路線一起傳送到交通、公安等所有相關機構。這項技術一點都不高大上,有兩三年經驗的程序都懂這個技術,只要公安等部門開放接口權限,完全可以在不長的時間內做出來,對滴滴來說更不在話下。但是問題來了,這個功能實現後,滴滴的數據就隨時在公安、交通等部門的監控下。這些數據被監控後,那些不合規的順風車還混的下去嗎。如果違規順風車淘汰一大部分,滴滴還賺錢嗎,那些開幾十萬汽車的人會去開順風車嗎。可以說違規司機佔了順風車業務的很大一部分。另外滴滴肯定也知道這麼混不長久,我猜滴滴是想在上市的時候在把順風車口袋收緊,那個時候,他們幾個高管都是億萬富翁了,公事公辦無所謂了,該監管就監管。至於客服,我認為滴滴是抱僥倖心理,他們肯定想己經掃臉了還搶劫,那這個劫匪不正常,搶劫不要現金,而要微信轉賬,肯定是腦子進水了。沒有想到流年不利,他們真的碰到一個傻瓜,這個罪犯初中沒畢業,可能是真的無知無畏。滴滴是在對賭上市時間,如果順利上市,就是以千億級的體量上市。他們就躺著等股票變現。有一點我相信,滴滴高管絕不甘心以幾十億或百億的體量上市的,那樣他們書寫不出傳奇。如果大部分違規司機被淘汰了,滴滴體量肯定也會大幅縮水。總之滴滴出事是必然,急功近利,走邪路


飛花逐月hw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先了解一下其它網約車平臺的做法。

上面的幾家都是自有車經營的,而且都有專屬於自己的app,其經營狀況應該都是不錯的。

那麼為什麼滴滴沒有自己的車輛呢?答案很簡單,滴滴擁有很多的合作公司。

這些公司提供車輛,借用滴滴的平臺,對外展開業務,這就是所謂的對公車輛,這些公司應該是要分一筆很大的利潤給滴滴的。

既然有這麼多的公司願意和滴滴合作,滴滴在不投入購車成本的情況下可以產生利潤,那何樂而不為呢?

那有的人要問,這些公司為什麼要和滴滴合作而不是和別的公司合作呢?道理很簡單,滴滴的定單量決定了他們只能和滴滴合作!


大浪淘沙工作室



蘇惟嘉


我個人分析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不對的地方望大家指正:

1、網約車行業自營車屬於重資產投入,回報期比較長;

2、國家對於網約車,8年退出、60萬公里報廢的管理辦法,一臺合法車輛一旦招不到司機,空的時間就是虧損的金錢,風險太大;不如將車輛轉嫁到私人頭上,風險更小;

3、滴滴出行並不生產車輛,所以投入自營車成本還是比較高的,目前自營車經營的基本都是汽車廠商自己的網約車公司,車輛成本比較低,既可以消化庫存車,還可以增加自己車輛品牌的曝光度,達到一定的廣告效果。

綜上所述,滴滴出行絕不會幹這種出力不討好,增加風險的行為。


二手騾子


按照媒體披露的消息來看,滴滴目前應該還未實現盈利,這可能是和前期大量燒錢有關。但是滴滴錢是融到了不少,從這個層面上理解,滴滴確實不缺錢。

滴滴買車選擇自營,我想肯定是考慮過,在我的理解,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短期內應該不會。有兩種情況如果出現,我想滴滴也許會做這個動作。

一是如果新政導致大量私家車主退出,出現運力短缺的情況,如果出現這種情形,我想會有這個概率。二是無人駕駛實現,那個時候自然也會是這個結果,但是這個週期應該比較長。


不管是什麼情況下,我想滴滴完全自主購買車輛應該不大可能,反倒是很可能會和廠家進行合作,相信這個不難達成,只需一個模式而已。

但是如果按照上面的設想這麼做了,那滴滴就徹底變成了一家和傳統出租車一樣的公司,這很顯然不符合網約車的定位,而且這種重包袱的形式,我想滴滴輕易應該不會去嘗試。


呼市老賀


為啥不敢說一下貴州違建拆除被撞死3人傷7人?比滴滴死的人多吧?比寶馬男死的人多吧?比佔座道德敗壞嚴重吧!一群其軟怕硬的媒體人!虛偽不?無恥不?敢不敢還原一下貴州那死3人事件的前因後果?忘記媒體人的職責了吧?職業精神哪去了?全是一群煽風點火的狗腿子!靠著在平臺上打軟廣告收取好處費的傢伙!你們這些媒體人比那些水軍更無恥![大笑][大笑][大笑][大笑]不服的請指點我講的有沒有錯?郭兄現在敢直言的媒體還有嗎?


二郎神賣狗娶媳婦


這種現象在中國具有普遍性。即二道販子角色。具有以下好處:

一、擁有自己的車輛及人,是企業集約化行為。需要考驗高管的智慧和能力,來維持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是真正為社會履行責任,也是企業責權利相輔相成的一種模式。

二、非集約化就是平臺與車輛具有某種程度的經濟合作關係。由此形成了工作上的非完全隸屬關係。即平臺既無法完全約束,也不想約束,還需要同一違法受益的車輛及駕駛員。

三、利用壟斷”挾天子以令諸侯”,將車輛及駕駛員的社會責任轉嫁給管理部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