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古蹟」花橋老街:淡出了繁華後的冷落

【永州古蹟】花橋老街:淡出了繁華後的冷落

圖/文 陳瑜

很少有人還記起這條老街,除了還住在老街的住戶。

我走進花橋老街,不知道是幹什麼而來,是尋覓舊時繁華熱鬧的印跡?還是漫無目的走過這幾乎空巷的老街?

花橋的老街,南北走向,踏著依稀舊存的青石板,環顧著兩旁破損、倒塌的店鋪,恍惚聽見了久遠的吆喝,看見了那肩挑手提、汗流浹背的身影,以及櫃檯上琳琅滿目的山貨光鮮整齊擺放著……

「永州古蹟」花橋老街:淡出了繁華後的冷落


似乎這些,並不久遠,依稀在人們的記憶中,自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設永州府以來,因為與寶慶府相接,花橋就是兩府間的中點站,官府在這裡設為驛站,永州府、寶慶府的往來就格外密切。

破舊店鋪的點點印跡,都是熱鬧繁華的見證,青石板上的道道腳印說不定還留著些許餘溫,但依然瀰漫著悲涼與落寞。

「永州古蹟」花橋老街:淡出了繁華後的冷落


街面上的石拱橋,有些年代,它已經似乎失憶,記不清有多少人踩踏過,被磨光滑的橋護欄,千瘡百孔,爬在上的青苔都似乎垂暮,凸出的青筋能見證頑強的生命力,可感受不出絲絲朝氣。

「永州古蹟」花橋老街:淡出了繁華後的冷落


穿過石橋,依舊是兩旁的店鋪,據說,花橋的老街道有上五十街、下五十街、牛肉街、中集街、雙碼頭、轉龍街、老屋雷家、清家園、仁義街、鹽行街、橫街等。南端開始叫老街口,北端發展叫延街口。老商鋪和老號子不少,柴、米、油、鹽、醬、醋、茶、食品、藥材、釀造等皆具,也有銅匠鋪、鐵匠鋪、木竹製品鋪、織布印染、制傘斗笠、紙書和毛筆製作等,金銀首飾、胭脂水粉、票行典當,等等,周圍許多村鎮村民每逢三、六、九趕圩,在此進行農貿物資交易。舊時還有“九井十八巷”之說。

「永州古蹟」花橋老街:淡出了繁華後的冷落


街面有一片很博大、很規範、也很厚重的古建築群,向老百姓打聽,說是大地主莫家的房屋,高大、厚實的石門框,裝飾鐵皮的木門,中間是主樓,旁邊是莫氏兄弟的住房,呈階梯式依山而建,雕樑畫棟,堂屋、偏房、繡樓、天井一應俱全,顯示家族的繁華。

「永州古蹟」花橋老街:淡出了繁華後的冷落


據莫氏家譜記載,始遷祖定國公,號時瑞,原籍江西龍泉縣謨恆鄉圳上,元都指揮使,誥授定國將軍,元成宗時奉命戡亂入湘,開基於邵陽縣南路上賢都留旗坪。五傳至義桂丶義明丶義才。桂公至七世分海丶深丶沿丶渭丶清丶斌丶亮丶兆八房,合明丶才二房共十房。十四傳至沿公裔興公於明萬曆間遷居零陵東安交界的東安花橋。

「永州古蹟」花橋老街:淡出了繁華後的冷落


據有關資料記載,雷氏家族最早遷居花橋,當時此地一片荒野,其間一條自北至南的溪水,水質清轍。雷氏祖先在溪水兩岸開闢家園,經過上百年的繁衍生息,後其它姓氏也遷此安居,人口漸漸多了起來。

花橋,其實有兩座老橋,可我並沒有找到與“花”有關的印記,橋名又是地名,一街兩鎮,又隸屬不同兩個縣區,又均稱“花橋”: 即冷水灘區花橋和東安縣花橋。

「永州古蹟」花橋老街:淡出了繁華後的冷落


有關花橋的來歷,當地流傳兩個主要版本。一是“天生石橋說”,相傳明初境內有一塊天然成形的巨型條石,似拱橋狀橫跨在澗水上,供行人行走,條石上的龍鳳花草圖案,花紋奇特,故名“花橋”。一是“神仙散花說”,說境內的一條小溪,水流急湍,行人不便,官府以修橋為由,向百姓攤派銀兩,但造橋的衙門以權謀私,將銀兩大部分入了腰包,以致偷工減料修成的橋,年年垮,又年年攤銀兩,百姓苦不堪言。一名過路神仙得道後,在小溪上灑了一捧花瓣,花瓣飄到水面上變成了石墩、橋欄和橋面,飄到溪邊岸上落地生根,開出五彩賓紛的鮮花,一夜之間,一座花香四溢的石橋遂落成。為感恩神仙,百姓取橋名“花橋”,地名因此而得。

「永州古蹟」花橋老街:淡出了繁華後的冷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