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國到底是如何覆滅的呢?

菜芽、


面對強盛大唐,吐蕃帝國堅定執著;面對彪悍回紇,吐蕃帝國攻堅克難。但是,當面對一個從回紇分裂出來的小王國時,吐蕃帝國卻轟然倒塌了。所以,有時候真是一物降一物,老虎滅不了大象,但是老鼠卻可以。

01.來之不易的高原帝國

青藏高原,就問:這裡怎麼可能建立一個帝國吧?平均海拔4000米,而且雪山縱橫、河流交錯。但是,各種機緣巧合之下,在大唐立國之時,這裡就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吐蕃帝國。所以,這是一個來之不易的帝國。

中原和草原的競爭邏輯是比效率,誰的土地開發最徹底、誰的人口組織最嚴密、誰的資源調動最高效,誰就能統一、誰就能稱雄。但是,造雪域高原卻不能比效率,因為這裡的土地和環境扛不住這麼折騰,高原競爭就一點:比消耗,只有消耗低才能建立國家、建立帝國。

所以,中原的官僚政治,高原搞不了;草原的可汗政治,高原也搞不了。因為無論是官僚政治還是可汗政治,都得玩成本最高的戰爭遊戲。而且,無論是中原還是草原,兩相較量你死我活,內部較量更是有你沒我,內戰往往比外戰更殘酷。所以,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去運行,不用建立帝國或國家,自己就能把自己玩死。

所以,吐蕃帝國首先是仰賴松贊干布家族幾代人的天才基因,還得趕上各種機緣巧合,就是其他部落頭領的智商和野心全不夠,然後才建立了一個初步的帝國。但是,帝國要生存下去,就需要資源。指望收稅,肯定沒戲,這個手段只能中原帝國玩,連草原帝國也不能玩。草原帝國玩什麼?玩搶劫,就是去中原搶劫。

所以,維持高原帝國的第一個手段自然是搶劫,吐蕃帝國必然向東北方向的安多藏區滲透力量,勢要把手伸進河西走廊和西域吸血,因為這裡才有資源。

但是,草原可以一邊放牧一邊搶劫,甚至趕上水草豐美之時,不搶劫也能活。但是,高原帝國的環境太糟糕,要維持帝國光靠搶劫還不夠。於是,松贊干布就開始使用宗教手段,用佛教信仰控制高原上的各個部落。同時,僧人起碼都能識字,所以僧人官僚就成了雪域高原的特殊統治手段。

一邊搞搶劫、一邊搞宗教,當然搶劫搶不動了就跟大唐搞和親,目的都是要把這個來之不易的帝國維持下去。

02.老虎都不怕的吐蕃帝國卻被老鼠給弄死了

吐蕃想搶劫,也得看對手。他肯定有一種生不逢時的痛苦。要是趕上五胡亂華時期,吐蕃還能靠自己的體量去河西走廊上稱雄一番。但是,吐蕃偏偏趕上了大唐,別說你想到河西和西域來搶劫,就是到安多藏區和青海道放馬都不行。

然後,吐蕃跟大唐就在安多藏區這個高原與草原的過渡地帶死命幹,可以說終唐一世、終吐蕃一生,這倆帝國就沒消停過。即便大唐幹不過了,大唐的那些藩屬國也會跟吐蕃幹。憑吐蕃的實力肯定是幹不過大唐的,大唐的後勁太猛。但是,吐蕃帝國是非常的堅定執著,幹不過也要幹,因為吐蕃要生存,就得打出安多藏區去搶劫。

機會來自於安史之亂,大唐在西域和河西的軍隊全都調回去平叛了。於是,吐蕃有了可乘之機,不僅打通安多藏區與河西走廊,而且一路向西,在西域還搞定了一些城邦。到這個時候,吐蕃的日子總算好過了,吐蕃贊普說話也算有了底氣。

大唐是不行了,但是回紇卻崛起了。因為大唐要平叛,就得借力回紇騎兵。回紇從來都是有求必應,因為大唐給錢。於是,大唐的中央財政供給回紇騎兵,幫著自己續命;而回紇帝國則靠著大唐的中央財政發了大財,自己逐漸壯大。而後,回紇的勢力就拓展到了河西走廊,開始接觸吐蕃這個草原帝國。

吐蕃,以前跟大唐打,現在就得跟回紇打了。然後,雙方再是死命地磕,吐蕃就是要出來搶劫,回紇就是死活不允許。其實,吐蕃也磕不過回紇,各種偶然因素誰也預料不到、也就無法提前預測,但是固定不變的已知條件卻可以推理。回紇既有草原騎兵又有大唐財富,還能取道西域壓榨一番,這種實力在當時是碾壓一切存在的。但是,吐蕃呢?畢竟人少地薄,真心幹不過。

但是,回紇人有錢了就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不僅統治階層墮落了,而且開始胡鬧了,在草原上給自己修城池。於是,從草原北部來的一夥黠嘎斯人,把回鶻帝國給幹掉了。黠嘎斯人來自葉尼塞河上游,擁眾數十萬、勝兵八萬,實力不強也不弱。但是,幹掉一個墮落的回鶻帝國還是沒問題的。

所以,吐蕃的運氣是真得好,跟大唐幹,大唐趕上了安史之亂;跟回鶻幹,回鶻趕上了黠嘎斯人滅國。回鶻或回紇被搞定了,吐蕃就應該翻身做主人了。誰也不能阻止他們掌控河西走廊、入主西域了。

回鶻帝國被打散後,其主要族眾就四處奔逃,西域、青海、甘肅哪裡都有。而偏偏有一支甘州回鶻就跑到青海道和河西走廊這裡不走了,甘州也就是今天的張掖。這夥人不僅卡死了河西走廊,而且也卡死了河西走廊與青藏高原的通道。

吐蕃當然可以繼續打,在大唐和回鶻面前都沒慫過,面對一個甘州回鶻能慫嗎?但是,你吐蕃是要玩命,甘州回鶻就更是玩命,因為從這裡被打跑了就沒國沒家了。所以,兩夥玩命的人就在這裡較量了起來。富不過三代,你吐蕃已經趕上了安史之亂和回鶻滅國兩波紅利了,到這時候,也得走走黴運了。於是,吐蕃贊普被刺身亡,然後也就徹底無法再考慮入主河西的問題了,甚至連帝國也保不下去了。因為雪域高原要維持帝國統治,就必須要有外部資源注入,而只要甘州回鶻控死青海道,外部資源就別想注入,所以帝國只能崩潰。

03.沒有外力的吐蕃帝國就只能一去不返了

高原因為物質貧乏,只能採取最節約成本的統治方式。而宗教是最節約成本的手段。不僅吐蕃帝國採取宗教手段控制貴族,高原的部落貴族們也採取宗教手段控制部眾。

但是,吐蕃帝國與部落貴族,玩得肯定不是一種宗教。吐蕃帝國玩佛教的大一統,就是用統一的信仰來控制統一的高原。但是部落貴族肯定不這麼玩,他們不關心帝國死活、只關心部落凝聚。所以,部落的宗教就是廣泛分佈於青藏高原的苯教,也就是薩滿教的形式。各個部落都有自己的神、自己的圖騰、自己的宗教儀式,目的當然是為了凝聚部落而拒絕帝國統一。

所以,自吐蕃帝國之後,青藏高原就真得無法自發形成統一的帝國了。因為不是什麼時候都有機緣巧合的好運氣,所以高原就始終維持一種分裂的狀態。

體系的總是向著成本低的方向發展,而最低的成本當然是統一的帝國模式。不僅會有統一的市場、統一的秩序,關鍵是不需要在帝國內部養那麼多軍隊。戰國之時,七大戰國就得養七支高效動員的軍隊。而大秦一統,完全就沒這個必要了,天下百姓只需要養一支低強度動員的軍隊就可以了。中原是如此,草原也是如此,高原也應當是如此。這就是體系演化的內部動力。

但是,高原物質貧乏,使其無法去構建一個統一的帝國。松贊干布的吐蕃帝國,已經算是奇蹟了。但奇蹟一次就行了,不可能隔三差五就奇蹟一番,所以吐蕃帝國也就一去不復返了。直到大元以後,外部勢力開始插手到青藏高原,或是政治資源的注入、或是經濟資源的注入,青藏高原才能完成一種局部的統一、完成體系的演化。


減水書生


下面先給大家列出吐蕃贊普世系單:

一、松贊干布贊普(公元629年--650年)

二、棄芒論芒贊贊普(公元650年--679年)

三、棄都松贊普(公元679年--704年)

四、棄迭祖贊贊普(公元704年--755年)

五、乞立贊贊普(公元755年--797年)

六、牟尼贊贊普(公元797年--804年)

七、棄獵松贊贊普(公元804年--817年)

八、棄足德贊贊普(公元817年--838年)

九、達磨贊普(公元838年--842年)

歷九世,存國二百一十三年。吐蕃建國時正是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三年,亡國時正是唐武宗李炎會昌二年。

通過史料我們發現,吐蕃在總體上對唐王朝形成軍事上壓制。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安史之變”中攻陷長安,另一次就是唐德宗年間攻陷了唐王朝的北庭、安西都護府,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和天山南北路。

吐蕃長期對唐朝進行的掠奪性戰爭,使吐蕃的軍事貴族集積了大量財富和人口,而自由民這個階層的經濟卻大大衰落下來。這樣,吐蕃社會的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就尖銳起來。宗教是吐蕃統治階級用來緩和階級矛盾的工具,這時吐蕃社會的宗教信仰也發生了變化。吐蕃有它們的原始宗教,稱為本教。到了乞立贊贊普時期,“大興佛法,寺院林立,慈悲為念,冀脫輪迴”。佛教開始在吐蕃興盛起來,本都地位受到嚴重衝擊。從此以後,佛教僧侶在吐蕃政權裡開始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史稱“國之大事,必以桑門(僧侶)參決”。

公元842年(唐武宗會昌二年),吐蕃達磨贊普死,因為他沒有兒子,王后綝氏就冊立兄子乞離胡為贊普,吐蕃大亂。在吐蕃佔領的唐王朝河隴地區,吐蕃贊普同姓大臣論恐熱擁兵二十萬,進攻吐蕃異姓大臣鄯州節度使尚婢婢,雙方開始連年混戰。同時,在吐蕃本部,吐蕃的農民、牧民和奴隸,也開始掙脫枷鎖,舉行起義,天下大亂起來。這場由底層人民發起的起義持續了九年之久,雖然最後以失敗告終,但是強大的吐蕃政權,卻也從此土崩瓦解了。吐蕃本部分裂成四個政權,一個是阿里王系,在今天的後藏;一個是亞澤王系,也在後藏地區;一個是亞隴覺阿王系,在山南地區;一個是拉薩王系,在前藏拉薩。

到了五代時,“吐蕃已微弱,回紇、党項諸羌夷分侵其地,而不有其人民”。到了北宋時,“其國衰弱,種族分散,大者數千家,小者百十家,無復統一矣。”至此,終於徹底衰落了。


歷史的小學生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奴隸制帝國,也是唐帝國的主要強敵,在歷史上曾經多次擊潰唐朝軍隊的進攻和入侵唐朝邊界。唐與吐蕃的戰爭幾乎貫穿了整個唐朝歷史,同時也極大地影響了唐朝的走向。


(晚唐與吐蕃對峙形勢)

唐與吐蕃時而短暫修好,時而激烈鏖戰,但本質上仍是激烈的競爭關係。為了緩與吐蕃的矛盾,唐朝也先後派出和親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由此可見吐蕃的實力不容小覷。

在755年唐朝經歷安史之亂後,吐蕃更是趁亂長驅直入,先後奪取唐的河西走廊和安西、北庭地區。至此直到滅亡為止,唐朝再也沒有恢復過對西域地區(新疆)的統治。可是就是這樣強大的吐蕃王朝,卻先於唐朝滅亡。那麼,吐蕃究竟是怎麼滅亡的呢?

吐蕃既可指民族,也可指政權。關於吐蕃民族的起源,後世說法不一。但在公元7世紀初(隋、唐之交)這段時期時,吐蕃首領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至此,吐蕃從單一民族變成了雜糅眾多民族的強大奴隸制帝國。

(吐蕃雄主松贊干布)

唐朝在崛起之初,先後攻滅東突厥、吐谷渾、薛延陀、鐵勒、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但唯獨對於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十分忌憚。因為在唐朝前期,唐將薛仁貴、李敬玄兩次主動出擊吐蕃,均在青海大敗而歸。

薛仁貴是因為將帥失和,兵少而敗(大非川之戰),還情有可原;而李敬玄足足擁兵18萬,仍然不敵吐蕃(青海之戰),差點被吐蕃活捉。此後,唐朝便放棄了大規模進攻吐蕃的計劃,轉為在邊境積極防禦。

在唐玄宗時期,國力達到極盛的唐朝與吐蕃的戰爭稍占上風,但依然無法徹底消滅吐蕃。公元755年,唐朝爆發安史之亂,大量的邊軍內調平叛,導致吐蕃趁虛而入,甚至一度攻進長安。自肅宗以來,吐蕃接連入寇,盡陷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諸州,又奪安西、北庭等地。

“唐時吐蕃帝國之盛,遠非宋時吐蕃諸部可比”。吐蕃帝國的君主赤松德贊在位時期(8世紀末),吐蕃疆域達到極盛。東與唐朝以隴山為界,北與回鶻汗國沿著寧夏賀蘭山分界,南推至印度恆河北岸,西與大食帝國(阿拉伯帝國)相鄰,就連南詔王國也對吐蕃稱臣。


然而興衰無常、盛極必衰。進入9世紀以後,擴張過度的吐蕃便迅速崩潰。首先是內部原因,例如吐蕃的宗教矛盾(佛教、苯教之爭)、奴隸起義、貴族叛亂削弱了吐蕃的國力;其次是外部原因,吐蕃先後遭到唐朝、南詔的重創,喪失了大量的精銳兵力,失去了繼續發展的機會。
(青藏高原的吐蕃騎兵)

比如在802年的維州之戰中,吐蕃十萬大軍被唐軍擊敗,吐蕃主帥論莽熱被俘,此後再也無力對唐朝發起大規模的戰爭。同樣的,吐蕃後期對南詔的戰爭也是一敗塗地,逐漸失去了對南詔國的控制權。

公元842年,吐蕃君主因宗教矛盾被部下暗殺,此後吐蕃內部分化瓦解,統一的吐蕃已經不復存在。到了晚唐時期,吐蕃的殘餘勢力或自立割據,或依附唐朝,已經無法形成任何威脅。因此吐蕃滅亡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兩點,第一是內亂,第二是外患。


世界人文通史


我是棠棣,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我分四部分詳細講解一下吐蕃:

一、吐蕃的起源

吐蕃是今天我國藏族的祖先,又是公元七至九世紀於青藏高原建立的受唐冊封的古藏人的政權名。



早在新石器時代,青藏高原上就有人類居住。東漢時,諸多西羌部落,如越巂(gui)羌(即犛牛部)、發羌、唐旄羌等先後徙入今西藏地區,並逐漸同當地土著居民孟族融合。至隋時,在今西藏和青海西南等地分佈著蘇毗(在今藏北和青海西南)、羊同(在今藏西北)、女國(在今藏西、蔥嶺南)、附國(在今川西和西藏昌都地區)、犛牛部(在今西藏山南地區)等羌人部落和政權。其中,以犛牛部落建立的吐蕃政權實力最強。約在隋末唐初,吐蕃贊普(即國王)朗日論贊兼併了蘇毗。

其子松贊干布即位後( 629—650 年在位),又征服了羊同,進而統一了西藏高原,定都邏些城(今拉薩)。貞觀八年( 634),遣使與唐通好。十五年( 641),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出嫁贊普。自是唐蕃結甥舅之好,“和同為一家”。兩百年間,新贊普繼位,必得請唐天子“冊命”,否則就不是名正言順的君王。



然而,吐蕃在接受唐朝冊封的同時,並未稍減向外擴張的勢頭,不僅破滅與其接壤的諸羌胡政權,而且入侵唐朝邊州和羈縻(mi)府州。

二、吐蕃與大唐的戰與和

公元7世紀30年代,松贊干布治理下的吐蕃已是一個統一強盛的王朝,而 “天可汗” 唐太宗君臨的唐朝也正處於威震海內的鼎盛時期。 兩大雄主在位時, 唐蕃關係以和好為基礎, 並因文成公主的和親得到迅速發展。 但是, 唐太宗和松贊干布相繼逝世後, 從永徽元年至長慶元年(650-821)的170年間,兩大帝國卻以鬥爭為主。除了邊界磨擦頻仍外,其鬥爭主要集中在吐谷渾、西域之安西四鎮、南詔和河隴之地。



高宗龍朔三年( 663),吐蕃發兵大破吐谷渾,吐谷渾王慕容諾曷缽與弘化公主(唐宗女,諾曷缽妻)引殘部遁走涼州。咸亨元年( 670),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切吉平原)一戰,唐軍大敗,吐蕃“遂滅吐谷渾”,並進而攻佔唐以党項等羌所置羈縻州三十和龜茲撥換城(又稱威戎城,即今新疆阿克蘇),致使唐“安西四鎮並廢”。由於不斷對外侵伐,吐蕃版圖日益壯闊,至永隆元年( 680),“東與涼、松、茂、嶲等州相接,南至婆羅門,西又攻陷龜茲、疏勒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餘里,漢、魏以來,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安史之亂”中,朝廷盡徵河西、隴右、朔方諸鎮兵入靖國難。

因此,乾元( 758—759)以後,吐蕃乘唐西北邊防無備,遂攻佔唐鳳翔以西、邠州以北數十州之地。乃至廣德元年( 763)一度攻入長安。建中四年( 783),雙方約和, 於清水會盟中正式劃界: 涇州以西至彈箏峽西口, 隴州西至清水縣,鳳州西至同谷縣,劍南西山、大渡河東,為唐界;蘭、渭、原、會四州為吐蕃守鎮;西至臨洮、東至成州,抵劍南西界磨些諸蠻、大渡河西南,為吐蕃界。又在黃河以北、故新泉軍以北至大磧、以南至賀蘭山駱駝嶺置“閒田”,作為唐蕃在北段邊界和緩衝地。簡言之,這條唐、蕃新界,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即北起賀蘭山以北,沿賀蘭山南行,經六盤山和今甘肅清水、成縣,再西南至大渡河,東為大唐,西則吐蕃。



唐、蕃新界劃分,表明吐蕃民族的分佈,早已超越了其初興時的青藏高原的侷限,不僅擁有唐前期的西域地區,而且擴張到唐帝國的關內道到劍南西川一帶。

晚唐時期,吐蕃內訌勢衰,唐朝乘機收復了河西隴右的一些“陷蕃百餘年”的失地。但其昌盛時北徙東遷的吐蕃居民並沒有完全返歸故土,如今甘肅天祝縣的藏胞自稱“蕃蕃”,疑即唐代吐蕃民族之餘緒。

三、吐蕃與吐谷渾

吐谷渾原為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晉初年,遊牧於今遼寧錦縣西北一帶。約在西晉武帝太康四至十年( 283—289),酋長吐谷渾因與弟慕容廆爭牧場結怨,遂憤而率部千餘家西走。初徙今內蒙陰山地區,“永嘉之亂”時(291—306),“始度隴而西,其後子孫據有西零(今青海西寧)已西甘松之界(即今甘南一帶), 極乎白蘭數千裡(今青海都蘭一帶)”。



其孫葉延時, “自謂‘曾祖奕洛韓(即慕容涉歸)始封昌黎公,吾為公孫之子,案禮公孫之子得以王父字為氏’;遂以吐谷渾為氏焉”。自是吐谷渾既為族稱,亦為政權稱號。葉延六傳至阿豺時( 417—426 年在位),“兼併羌狄,號為強國”。阿豺又九傳至誇呂( 535—591 年在位),“始稱可汗”,“地兼鄯善、且末”,建都伏俟城。

大約在誇呂時,以鮮卑和諸羌為主體,綜合境內其他民族,基本上形成了吐谷渾民族。 隋開皇十一年( 591),誇呂卒,子世伏、伏允先後繼立,並復以慕容為姓。煬帝以吐谷渾阻遏西域通道,遂於大業五年( 609)的西巡中,一舉擊破吐谷渾,伏允遁走党項,“部落來降者十餘萬口”,“其故地皆空”。

於是吐谷渾民族分佈地“自西平臨羌城(今青海湟源東南)以西,且末以東,祁連(今祁連山)以南,雪山(今阿尼瑪卿山)以北,東西四千裡,南北二千里,皆為隋有。置郡縣鎮戍,發天下輕罪徙居之”。 吐谷渾亡國不久,就值隋末大亂,慕容伏允乘機復國,“悉收故地”。唐建立後,伏允一面貢使不絕,一面連年內寇。

貞觀九年( 639),太宗派李靖等大破吐谷渾,伏允遁走中自盡。其子順降唐後不久,又為臣下所弒。太宗冊立順子諾曷缽為河源郡王、烏地也拔勤豆可汗,並以宗女弘化公主妻之。諾曷缽事唐恭謹,同唐建立了極為親密的依附關係。而強鄰吐蕃,因贊普尚文成公主,亦同吐谷渾通好共處。



高宗永徽元年( 650),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卒,其孫以幼年即位,大權旁落大論(宰相)祿東贊之手。祿東贊極力奉行對外擴張政策。顯慶元年(656)出兵擊敗白蘭羌(分佈於今柴達木盆地)。龍朔三年( 663),吐谷渾大臣素和貴叛逃吐蕃,洩漏吐谷渾虛實。於是,吐蕃發兵大破吐谷渾,諾曷缽偕公主率數千帳棄國走涼州,“請徙居內地”。

吐谷渾既亡,故地盡沒於吐蕃。其族除部分內徙,多數則為吐蕃役屬。吐蕃為統治該族,立吐谷渾王子為王,並以吐蕃公主嫁之。吐谷渾王及臣民則要向吐蕃履行交納苛重的貢賦和服兵役的義務。作為吐蕃的附庸,只領有今青海湖西和柴達木盆地的部分荒涼地帶。後來,吐谷渾族屢有遷徙,留 下來的或歸化於吐蕃族,或同其他民族組合為今天的土族。

內徙的吐谷渾, 分佈區域極為寬廣,西自河西走廊,中經靈、豐、夏、延、朔、蔚、潞、嵐等州,均有吐谷渾人的活動足跡。 晚唐時因吐蕃政權瓦解,分佈於柴達木盆地的吐谷渾獲得了自立的機會,而僑居河西走廊的吐谷渾由是有遷歸故土者。又,党項拓跋(李)氏、折氏於唐末五代興起於夏、綏、銀、府等州,在這些州同党項雜處的吐谷渾人,則融合於當地統治民族——党項之中。

注1:唐與吐谷渾的戰爭

武德五年至貞觀二年 (622-628) 唐與吐谷渾邊境戰爭 :吐谷渾屢被擊退。

貞觀八年至九年 (634-635) 唐平吐谷渾戰爭 :吐谷渾被征服,為唐朝所控制。

注2:唐與吐蕃的戰爭

貞觀十二年 (638) 唐與吐蕃邊境戰 :吐蕃被擊退,臣服於唐。

龍朔二年至乾封二年 (662-667) 唐與吐蕃邊境衝突 :吐蕃吞併吐谷渾,成為唐朝最強勁的 對手。

咸亨元年至長安二年 (670-702) 唐與吐蕃第一次戰爭 :唐軍先敗後勝,保住了安西四鎮, 吐蕃臣服於唐。

開元二年至十七年 (714-729) 唐與吐蕃第二次戰爭 :唐軍勝利,吐蕃臣服於唐。

開元二十五年至大曆十四年 (737-779) 唐與吐蕃第三次戰爭 :唐軍先勝、中敗、後勝,河 西隴右之地盡喪,吐蕃曾陷長安,而後吐蕃屢攻屢敗,雙方言和。

貞元二年至十八年 (786-802) 唐與吐蕃第四次戰爭 :西域飛地被吐蕃、回紇瓜分,吐蕃軍 力被唐、回紇、大食嚴重削弱。

元和十三年至長慶二年 (818-822) 唐與吐蕃第五次戰爭 :唐軍勝利,吐蕃求和。

大中元年至鹹通七年 (847-866) 唐與吐蕃第六次戰爭 :唐朝收復三州七關、河西故地,吐 蕃分裂。

四、吐蕃衰亡和變遷

吐蕃的衰亡

頻繁的戰爭削弱了吐蕃的國力,唐朝將領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吐蕃軍。進入9世紀以後,吐蕃開始由盛轉衰,不能再向外擴張。821年(長慶元年),吐蕃贊普可黎可足派專使到唐朝請求會盟,締結友好盟約。隆重的會盟儀式先後在唐都長安和邏些舉行,盟文強調要永遠和好相處。823年,在拉薩建立的唐蕃會盟碑,至今還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了漢藏兩族人民友誼團結的珍貴物證。

8世紀末葉以後,吐蕃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日趨激化。王室內部互相爭奪,使吐蕃陷於分裂。吐蕃將領之間又發生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更大的災難。848年(大中二年),沙州(甘肅敦煌)人張議潮發動起義,唐人群起響應,很快佔領了沙州。接著,張議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以上地區在今甘肅、新疆、青海境內)等十州。851年(大中五年),張議潮遣其兄張議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圖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節度使,河西、隴右地區歸附於唐朝。

達瑪死後,由於他的兩個兒子,即大王妃抱養的永丹和小王妃生的歐松之間的爭立,大臣們分成兩派,從此吐蕃王室分成兩支,連年混戰。吐蕃在各地的將領也擁兵稱雄,彼此爭立,過去一些歸屬吐蕃的部落也相繼脫離吐蕃的管轄。緊接著一場奴隸平民大起義爆發,席捲了整個西藏地區,吐蕃王朝在這樣的局勢下隨著佛教的衰落而崩潰了。

吐蕃王朝崩潰之後,出現了大大小小許多政權的割據局面,其中出現了四個王系:

1.拉薩王系—朗達瑪之子云丹的後裔佔據拉薩,稱為拉薩王系。他的勢力多在拉薩、桑耶、朵康等地。

2.阿里王系—哦松之孫尼瑪袞退居阿里佈讓為王,其三子分別統治孟域——拉達克王系,佈讓、象雄——古格王室,總稱為“上部三袞”。古格王室之後拉喇嘛絳曲斡迎請阿底峽大師至西藏。

3.亞澤王系——尼瑪袞的第十一代孫據亞澤為王,稱亞澤王系。

4.雅隆覺阿王系——哦松之孫扎西鄒巴有三個兒子:巴德、斡德、基德,稱為“下部三德”。斡德的第三個兒子赤穹,據雅隆秦昂達則城,形成雅隆覺阿王系,而次子赤德的後人在青海定居,成為宗喀王(唃廝囉)。

吐蕃變遷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由於宋的統治中心在河南,與遠離漢族地區的衛藏等地藏族各部聯繫交往較少,但與鄰近漢族地區的甘,青,川,滇藏族各部則相對密切。大宋開國不久,吐蕃的一個部落首領的後裔唃廝囉在以邈川(今樂都) ,青唐(今西寧)為中心的青海省湟水流域建立了政權,這是當時以吐蕃、羌為主體的一個地方封建政權。唃廝囉多次遣使向宋朝皇帝納貢,並乞官職。



西元1032年(明道元年) ,宋仁宗封唃廝囉為“寧遠大將軍,愛州團練使“ ,並給以優厚的俸祿。西元1041年(康定二年) ,大宋皇又封唃廝囉為”檢校太保充保順,河西等軍節度使“。此後,唃廝囉的子孫繼承人董氈、阿里骨、瞎徵、隴等,世代均由大宋封官任職。唃廝囉部統治地區,隸屬於北宋全國二十六路中的秦鳳路。到西元1116年(政和六年) ,唃廝囉部地區全部改為宋朝的郡縣。此外,宋真宗皇帝還於西元1001年年(鹹平四年)加封涼州(武威)藏族六穀部首領潘羅支為“鹽州防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的官職。

從西元11世紀開始,大宋向河西走廊等地的藏族部落撥發弓箭及其它武器,並招募藏族弓箭手,在藏人中建立類似大宋民兵的軍事體制,以共同防禦西夏人的入犯及襲擾。宋將王韶在今甘肅臨夏,臨洮一帶大量開拓土地,招納30多萬藏人從事墾種。著名的茶馬互市也在今四川雅安、甘肅臨夏以及陝西一些地區的大宋專設市場上進行,開始了爾後數百年藏區馬匹與漢區茶葉的經常固定交易。


常棣tandy


導語:

與其他大一統王朝一樣,唐朝的邊境也有許多少數民族政權,其中持續時間最長的就是吐蕃帝國,吐蕃帝國建立於公元618年,與唐朝同一年建立,覆滅於公元842年,可以說吐蕃帝國幾乎陪伴唐朝走完了它的一生。

吐蕃帝國是西藏地區歷史上第一個有著明確史料記載的少數民族政權,根據有關史料記載,吐蕃帝國的實際立國者被認為是松贊干布。

青藏高原原本分佈著許多少數民族部落,後來這些部落被吐蕃帝國統一,統一之後,青藏高原地區社會經濟得到發展,中原文化的傳入使青藏地區逐漸開化,古代藏族地區也第一次展現出了勃勃的生機。

青藏高原地區各部落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情況逐漸被改變,通過一系列建設,各部落政權逐漸結成聯盟,藏地語言以及整個地區在文化層面上得到相互溝通,青藏高原地區的文化得到了整合與壯大,那麼吐蕃帝國究竟是如何覆滅的呢?

一、頻繁的戰爭削弱了吐蕃帝國的國力

(1)公元755年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 ,唐朝自此由盛轉衰,吐蕃帝國卻自此進入國力強盛之期,帝國版圖空前擴大。

但是盛極必衰,之後頻繁的戰爭使吐蕃的國力逐漸削弱,唐朝緩過來之後多次派將領攻打重創吐蕃帝國。公元9世紀後,吐蕃的國力由盛轉衰,再也無力向外擴張。

公元821年也就是長慶元年,吐蕃帝國派遣使者到唐朝朝拜並且請求與唐朝會盟,雙方在長安締結了友好的盟約。並且吐蕃和唐朝先後在唐都長安和邏些舉行了隆重的會盟儀式,雙方在盟文強調要世代永遠和好相處、不再發動戰爭。

公元823年,吐蕃帝國在拉薩建立了兩國之間的會盟碑,這塊盟碑至今還屹立不倒,在現在成了漢藏兩族人民友誼的象徵。

(2)在公元8世紀末以後,吐蕃帝國內部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已經日趨激化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王室內部成員之間相互爭奪權力,吐蕃在內部矛盾中最終陷於分裂。在國家危難之際,吐蕃帝國的將領們之間又發生了混戰,致使社會混亂,人民的生活非常不安定,也給國家帶來了更大的災難。

公元848年,甘肅敦煌的張議潮發動起義,吐蕃帝國境內的漢族人民紛紛起兵響應他,在張議潮的帶領下很快佔領了沙州。

緊接著,張議潮又派遣士兵將領攻取了瓜、伊、西、甘、肅等十州。公元851年,張議潮派遣自己的兄長張議潭持自己佔領的十一州地圖入朝朝拜,唐宣宗看到後十分高興,將那些軍隊安置於沙洲,並且任命張議潮為節度使,河西和隴右等地區自此也歸附於唐朝。

吐蕃帝國在之前不斷的戰爭打擊下,本來國力就已經衰弱,之後統治者階級內部鬥爭不斷,更是讓其他將領漁翁得利,吐蕃帝國也在張議潮的起義打擊下走向了衰落。

二、吐蕃帝國統治階級內部的爭鬥以及人民暴動

(1)吐蕃帝國的統治者達瑪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永丹和歐松之間為了爭奪王位展開了一場鬥爭。

當時朝內的大臣們分成兩派分別支持兩位王子,自此以後吐蕃王室不再像以前那樣團結,而是分成了兩支,他們之間因為不同的擁護者連年混戰不斷,最終兩敗俱傷,同時也削弱了吐蕃帝國的國力。

吐蕃皇室的統領勢力也逐漸下降,帝國分派在各地的將領也紛紛擁兵自立,彼此之間為了爭奪地盤相互爭鬥,過去一些聽命於吐蕃的少數民族部落也趁此機會紛紛獨立,相繼脫離了吐蕃的管控。

同時,由於吐蕃帝國境內奴隸制度的存在 並且許多奴隸在打壓下生活的苦不堪言,因此緊接著又爆發了一場平民奴隸大起義,這一起義迅速席捲了整個西藏地區,吐蕃帝國在這樣危急的局勢下又遭重創。佛教逐漸衰落,吐蕃帝國對人民思想的鉗制也逐漸消失。

當吐蕃帝國境內的東北部鎮將在混戰時,吐蕃軍隊的隨軍奴隸在河隴地區起義,大暴動爆發,這些奴隸軍自稱為“渾末”軍,河隴地區的吐蕃奴隸是這個起義軍的主要組成部分,除了他們之外,還有許多受吐蕃奴隸主奴役驅使的其他民族奴隸。

這支起義軍隊伍不斷壯大,這支軍隊大致往兩個方向發展,他們向南進攻,佔領大渡河流域地區。同時又向西北地區移居,定居在涼州一帶。

在涼州一帶稱雄的溫末集團,在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由原來分散在涼州各地的小部落,逐漸聯合為了一個大部落,並且後來還發展成一個實力非常強勁的地方政權,並且逐漸擺脫了吐蕃帝國的掌控。

公元843年,在吐蕃帝國境內的東北部鎮將發生了混戰,論恐熱率領士兵二十萬攻打鄯州守將沒盧氏尚婢婢,之後整個河西、隴右地區的吐蕃鎮守邊將都被捲入了這場混戰,將領們之間的戰爭整整持續了二十多年。直到公元866年,論恐熱敗於拓跋懷光之手並被殺死之後,這場戰爭才逐漸平息。

吐蕃王室的衰落以及鎮將之間的相互爭鬥使一些想要國家有力庇護的人產生了動搖,吐蕃尚延心就是一個例子,他率領部眾及河州和渾末部向唐朝投降,以求天朝上國庇護,唐朝將他們安置在了吐蕃地區東部附近。

(2)吐蕃帝國本部的奴隸平民暴動不斷爆發。

從吐蕃帝國東部地區開始爆發並且蔓延到了吐蕃全境的平民和奴隸大起義,使吐蕃王室疲於應付,之前小規模的起義還可以鎮壓,但是像這樣大規模的起義。

此時的吐蕃帝國並沒有能力出兵完全鎮壓他們,因此在內憂外患下,吐蕃帝國逐漸走向了滅亡。

三、吐蕃帝國滅亡的制度原因

吐蕃帝國的政治制度與中原地區大一統王朝的繁瑣制度不同,中原地區建立大一統王朝,實行君主專制制度,但是吐蕃帝國則實行單元化的政治體制,這一政治制度的結構特別簡單,並且是環環相扣的,因此一旦這個制度其中的一環出現了問題,那麼將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結果。

由於我們習慣中原王朝的制度,因此我們可能並不懂為什麼,那麼就舉一箇中原王朝的例子作為反例來說明:

以秦國為例,商鞅變法對於秦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各方面的法律逐漸趨於完善,秦國完善的法律制度,便可以在大多數情況下保證秦國太平。

秦國國家實力的不斷提高也使得秦國的國家機器不斷完善,因此依靠完善的法律,各級官員便可以不斷地辦事情,國家大事便可以很快得到解決,官員們做事情也有法律可以依照、有規章制度可以查詢,即使國家出現了什麼問題,只要問題不大、只有持續時間不長,國家機器依然可以正常的運轉。

但是如果吐蕃帝國出現了什麼問題,由於政治制度過於簡單,一環出錯便會導致整個國家陷入癱瘓,這樣的政治制度在吐蕃帝國後期王室內鬥、邊將自封的情況下顯然是極不適用的,因此制度也要為吐蕃帝國後來的滅亡負一定的責任。


舊時樓臺月


吐蕃的確可以說陪伴唐朝走完一生,兩個帝國幾乎同時建立,交往爭鬥幾百年,又幾乎同時滅亡。唐朝的歷史大家比較清楚了,這裡就簡要介紹和分析吐蕃的興衰之路。

吐蕃帝國的興衰歷程

吐蕃帝國可謂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大唐的歷史上多次提及和出現過這個名字,而陌生又因為它地處我國西南邊疆,史籍流傳較少,加上語言文化不同,所以吐蕃如何興起如何衰亡,大家就比較陌生了。大多數人對吐蕃的瞭解都是伴隨著唐朝歷史記載片段式的記憶。因此我們先來簡單捋一下吐蕃的興衰歷程:

  • 公元六世紀左右,西藏的藏族先民開始由原始部落聯盟向奴隸制王國轉變。其中最有實力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是生活在雅隆河谷的雅隆部落(也稱悉勃野部)。他們不斷髮展擴張勢力,最終在公元六世紀左右擴張到了拉薩河流域。此時的吐蕃贊普是囊日論贊,在他的手中吐蕃帝國的雛形基本形成。

  • 囊日論贊的擴張和奴隸制變革導致了舊貴族的反抗,王室本部和后妃的外戚部族都相繼叛亂,連囊日論贊本人都被毒死,剛剛初具雛形的吐蕃帝國面臨胎死腹中的危險。但是吐蕃的傑出領袖松贊干布正是囊日論贊的繼承人。松贊干布繼位後,迅速平定內亂,同時改革政治,繼續加快向奴隸制帝國的轉變。同時開始兼併四周其他部族走上擴張之路。真正意義上的吐蕃帝國在松贊干布手中得以建立,松贊干布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吐蕃帝國的建立者。

這一階段是大唐和吐蕃兩個帝國的初建時期,大致的歷史是唐高祖和唐太宗時期(松贊干布在唐太宗登基兩年後繼承贊普之位,唐太宗去世一年後,松贊干布也去世)。雙方總體上來說還是友好和平相處,但是決定這種良好關係的關鍵性事件之一是公元638年的松州之戰,登基九年21歲的松贊干布吞併了周邊部族,心態有些膨脹,因為吐谷渾的爭奪和唐朝開戰,結果唐軍主力侯君集的部隊還沒有抵達戰場,唐軍就打敗吐蕃部隊,松贊干布趕緊撤兵謝罪,從此老老實實跟隨天可汗李世民混。

  • 唐太宗和松贊干布相繼去世之後,唐朝開啟了唐高宗和武則天執政的時代,這一時期吐蕃迎來了一個發展期,唐高宗的主要精力放在擊敗東北的高麗政權上,因為一直以來的良好關係對西南的吐蕃帝國的擴張沒有過多關注,導致吐蕃吞併了吐谷渾。但是消滅高麗政權後警覺起來的唐朝政府開始著手限制吐蕃向河西走廊的擴張,雙發爆發多次戰爭,展開反覆爭奪,總體上仍然是唐朝略微佔據優勢。但是吐蕃吞併吐谷渾所佔據的青海地區仍在吐蕃控制之下,唐朝控制的河西走廊等地吐蕃也沒有辦法侵入。


  • 唐玄宗繼位之後,唐朝國力達到頂峰,因此也開始了對吐蕃的進攻性策略,以安西四鎮為基地,從西北面和東面兩個方向不斷進攻吐蕃。吐蕃帝國連戰連敗,喪失大片領土,此階段唐朝取得了對吐蕃的全面勝利。

  •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不得不從安西四鎮抽調大量軍隊投入國內的平叛戰爭。吐蕃帝國乘勢不僅奪回被唐朝佔領的青海等地,還順利佔領了河西走廊,徹底切斷了唐帝國和西域的聯繫。佔領隴右之後的吐蕃不斷蠶食和控制西域諸國,同時也不斷襲擾和攻擊唐朝。雙方爆發多次戰爭,但除了763年朔方軍主動放吐蕃東進導致吐蕃佔領唐朝首都長安之外,唐朝軍隊多次擊敗吐蕃的進攻。雖然整體上是吐蕃佔據進攻態勢,而且吐蕃的疆域在此一階段的確達到了鼎盛,但是基本上沒有辦法再向唐朝腹地擴張(雙方大致上以隴山為界),當然唐朝也無力收回丟掉的河西隴右之地。

  • 連年的戰爭導致吐蕃國力也迅速衰落,進入9世紀後,唐朝和吐蕃都有強烈的罷兵休戰的想法,821年長慶會盟之後,雙方進入一段相對和平的時期,但是此時吐蕃已經日落西山開始走向衰亡了,848年吐蕃爆發內亂,唐朝陸續收回一些州縣(但是因為國力不足,其實大體上是名義上收回,實際控制權不在唐朝中央政府)。9世紀末,在內亂和奴隸起義的衝擊下吐蕃帝國瓦解崩潰。幾十年後,公元907年大唐帝國也走完了它的歷史進程。

盛極一時的吐蕃帝國為什麼會在達到頂峰數十年後迅速衰落滅亡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連年的擴張戰爭嚴重削弱了吐蕃帝國的國力。

吐蕃的帝國的興起毫無疑問是靠擴張戰爭的勝利所帶來的。從松贊干布時期基本統一西藏高原地區,到松贊干布的孫子芒松芒贊吞併和控制吐谷渾,吐蕃勢力進入青海;再到安史之亂後,吐蕃攻佔隴右控制西域,疆域達到最大。伴隨著這些擴張不僅僅有土地財富人口等收穫,同樣也伴隨著國力的嚴重消耗。

佛教和苯教的爭端嚴重影響吐蕃政權的穩定。

苯教是西藏先民的原始信仰,而佛教則是松贊干布時期引入的新興宗教。松贊干布試圖通過扶持推廣佛教來作為思想統治的工具,雖然當時苯教仍是主流,但是佛教的引入和迅速傳播,使得吐蕃帝國始終無法擺脫苯教和佛教的衝突。這樣的衝突不僅僅是意識形態和思想統治的混亂,而是多位贊普付出生命代價的流血衝突。比如吐蕃分裂前的最後兩位贊普赤祖德贊和達瑪,一個是因為崇佛被苯教徒暗殺,一個是因為滅佛被佛教徒暗殺。可以想象這是多麼殘酷和激烈的衝突。

權臣和外戚的爭端導致吐蕃內亂不斷。

吐蕃帝國從松贊干布建國以來,幾乎沒有停止過內亂。這些內亂往往由舊貴族、權臣、外戚和軍事貴族等階層和王室的矛盾或者互相之間的矛盾引發。而且這些內亂還往往和上面提到的宗教紛爭結合在一起,從而更加血腥激烈。比如和唐玄宗爭鬥了半個世紀的赤徳祖贊就是被權臣弒殺、而他的孫子輩牟尼贊普和牟如贊普兄弟兩個都是外戚權臣家族弒殺;吐蕃帝國的分裂瓦解也是達瑪被弒殺後,他的兩個兒子在兩個外戚家族的支持下將吐蕃帝國一分為二,並展開長達幾十年的奪位內戰而導致的。

吐蕃帝國的盤剝過重,導致盟友離散、起義頻發。

吐蕃帝國疆域最大時控制整個西域,東面和唐朝以隴山為界,南面據說到達印度的恆河流域。在這樣廣大的一片疆域裡,吐蕃控制的人口和部族是非常多的,而且因為吐蕃的強大,不少部族也是紛紛歸附和與之結盟。但是吐蕃為了應對連年的擴張戰爭不得不從佔領區不斷的盤剝物資賦稅,從而導致內部起義反抗不斷,典型的就是直接摧毀吐蕃政權的張議潮等人的沙洲歸義軍起義;還有869年左右吐蕃本部的奴隸平民暴動。另外這種過重的盤剝也直接導致一些盟友的拋棄,南詔本來和吐蕃結盟共同抗衡唐朝,但是後來吐蕃崛起並且在南詔徵收高達六成的賦稅,直接導致南詔重新迴歸唐朝的懷抱,還有党項這個後來崛起的民族也是因為吐蕃的盤剝過重,導致党項歸附唐朝。

綜上所述,吐蕃帝國雖然強盛一時,但是頻繁的擴張戰爭導致國力消耗過大,同時內部權臣、外戚等內亂不斷,同時又和佛教和苯教的宗教衝突結合在一起,最終導致吐蕃帝國不得不向內部民眾轉嫁矛盾,加重盤剝,並引發席捲全國的奴隸起義,本就因為奪位戰爭分裂的吐蕃帝國也就因此而瓦解滅亡了。


圍爐品茗人


公元618年是註定要被載入史冊的一年,這一年在亞洲產生了影響世界歷史的兩大帝國。一個是超級文明帝國-大唐帝國,它以雄渾開放的姿態引領世界文明,直到現在外國的華人聚集之地還是被稱為“唐人街”,可見已經消失1100多年的大唐帝國影響力是有多麼的恐怖。另一個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角吐蕃帝國,它將陪伴大唐帝國走完波瀾壯闊的一生。

一、吐蕃帝國前情提要:

在雪域高原嚴酷的自然環境當中孕育出了吐蕃文明。公元6世紀,現今西藏山南地區雅隆河流域是吐蕃民族的發祥地。遊牧於這一地區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聯盟發展成為奴隸制政權。其領袖人物達布聶賽、囊日論贊父子,逐漸將勢力擴展到拉薩河流域。一代雄主松贊干布將都城由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瓊結縣)遷都邏些(今西藏拉薩市),並先後征服了青藏高原上的諸羌部、擊敗青海的吐谷渾部,向西征服了今克什米爾地區的大、小勃律,向南取得了今尼泊爾的泥婆羅等地,其後的君王利用大唐帝國爆發安史之亂、朱泚之亂、藩鎮之禍等機會,趁機向東、向北擴展,取得了隴右、河西,北庭、安西。8世紀末至9世紀初,吐蕃的疆域達到極盛,西起蔥嶺(今帕米爾高原)與大食(阿拉伯帝國)東至帕米爾高原和印度河流域,西至大西洋接壤,東至現今甘肅省隴山、四川盆地西緣,北起天山山脈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與印度次大陸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與天竺(今南亞次大陸)接壤。

二、吐蕃帝國對外戰爭:

延綿不斷的擴張戰爭嚴重削弱了吐蕃的國力。因為吐蕃依然是奴隸制國家,戰爭掠奪的財富沒有轉化成先進的生產力,整個國家的經濟不堪重負。在大唐退出中亞地區後,又與阿拉伯帝國爭雄西域,之後又與北邊的回鶻人發生戰爭。安史之亂後,大唐將領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吐蕃軍,迫使吐蕃講和。進入9世紀以後吐蕃開始由盛轉衰,不再向外擴張。821年長慶元年,吐蕃贊普可黎可足派專使到唐朝請求會盟,締結友好盟約。823年在拉薩建立的唐蕃會盟碑至今還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了漢藏兩族人民友誼團結的珍貴物證。


三、吐蕃帝國內部分裂:

吐蕃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吐蕃贊普一直沒有處理好宗教問題,本土的苯教與新傳入的佛教矛盾激化,841年赤祖德贊被反對佛教的大臣暗殺,其兄朗達瑪成為新的贊普,843年他下令禁止佛教,殺害僧人首領,強迫僧人還俗,關閉寺院,毀壞佛像、佛經,史稱“朗達瑪滅佛”。846年朗達瑪被僧人拉隆貝吉雲丹射死,他的兩個兒子永丹和歐松隨即爭奪贊普之位,大臣們分成兩派從此吐蕃王室分成兩支連年混戰。吐蕃在各地的將領也擁兵稱雄,彼此爭立,過去一些歸屬吐蕃的部落也相繼脫離吐蕃的管轄。王室內部的戰爭使吐蕃陷於分裂,再加上吐蕃將領之間又發生混戰,給吐蕃人民帶來了更大的災難。不堪重負的奴隸平民大起義爆發,席捲了整個西藏地區,848年沙州(甘肅敦煌)人張議潮發動起義很快佔領了沙州,接著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以上地區在今甘肅、新疆、青海境內)等十州。851年張議潮遣其兄張議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圖入唐朝,唐宣宗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節度使,河西、隴右地區歸附於唐朝。877年起義軍發掘贊普王陵,逐殺王室和貴族,吐蕃王朝徹底崩潰,統治二百多年的吐蕃帝國滅亡了。

要陪伴大唐帝國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國滅亡了,而同樣內外交困的大唐帝國在60多年以後也將步上吐蕃的後塵,迸發出最後一剎那的光輝。


明熙看歷史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題主所言,吐蕃從唐開國起,就與唐帝國共同成長起來。

大唐最鼎盛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當時的大唐戰無不勝,這時候的吐蕃也是最強盛的時期,那時候吐蕃的統治者就是有名的松贊干布。

不過鬆贊乾布在和唐的交戰中,敗給了大唐,從此採取和唐的和親團結政策。

松贊干布死後,權力落入大論祿東贊手中,吐蕃的對唐政策也轉變為積極擴張,這時候起,吐蕃與大唐開始頻繁發生衝突。

吐蕃先是吞併了夾在唐帝國與吐蕃之間的吐谷渾,然後突破唐帝國的隴右道,殺入了西域。

之後雙方往來爭奪西域安西四鎮。

唐帝國開始走向傾覆的時候,吐蕃仍然比較強盛。

但是吐蕃內部的爭鬥和頻繁對外戰爭也持續消耗著吐蕃的國力,在唐帝國滅亡之後,吐蕃也開始走向滅亡。

隨著吐蕃帝國皇室分為了兩派,各地的軍方大員也開始紛紛選隊或自立,強盛一時的吐蕃在形式上已經土崩瓦解。

當吐蕃內部開始混戰的時候,吐蕃隨軍奴隸在河隴地區發動了大暴動,自號“渾末軍,這個起義軍的主要參加者是河隴地區的吐蕃奴部,除此之外還有受吐蕃奴隸主奴役的党項、回鶻、羌、漢和其他民族。

內憂外患,很快便將吐蕃撕碎,分裂後的吐蕃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王國,實力不能再與昔日相提並論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吐蕃王朝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松贊干布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吐蕃王朝統一吞併了青藏高原的各個小部族和政權。建立起了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吐蕃王朝。很多人對於吐蕃有一個誤區。雖然吐蕃確實伴隨了唐朝的一生。但是吐蕃並不是一個配角。在吐蕃王朝巔峰時期,它也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其實力並不比唐朝弱多少。事實上在唐朝漫長的統治時期中。真正意義上唐朝可以鎮壓甚至領導吐蕃的時間並不長。而且西域之地也一直是唐朝和吐蕃的爭奪戰略要地。雙方在西域之間也都互有勝負。

唐朝時期也就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時期可以碾壓吐蕃。拋開這兩個時代不談,唐朝還真的很難和吐蕃爭雄。但即使是在唐朝最巔峰的時期,唐朝都很難滅掉吐蕃。原因就是因為吐蕃的地理位置實在太好了。吐蕃地處高原之地,唐朝大軍首先無法大規模的登上高原。因為吐蕃所處之地地勢險要,沒有嚮導帶領的話唐軍連路都找不到。再加上唐軍根本也適應不了高原的氣候。這就會嚴重的影響唐軍的戰鬥力。最後一點,吐蕃地勢險要交通不便這就限制了唐朝軍隊的後勤補給問題。沒有後勤補給唐軍孤軍深入高原,那基本上就是給吐蕃送菜了。而且吐蕃的實力也並不弱。

所以即使在唐朝國力強盛時期,唐朝也一直以安撫吐蕃為主。雖然也狠狠的教訓過吐蕃多次。但主要的策略還是和親安撫為主。唐朝需要邊境穩定。而吐蕃則想要學習中原先進的科學文化以及生產技術。這也是為什麼從吐蕃松贊干布開始,吐蕃就一直很想要娶唐朝的公主。並不是因為他們喜好女色。而是他們看中了公主的陪嫁。也就是那些工匠農耕的書籍以及匠工。以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為例。他們都是利益交換的產物。雖然文臣公主和金城公主的地位都非常高。甚至媲美吐蕃王妃。但也改變不了她們是唐朝安撫吐蕃的工具。

從松州之戰唐軍擊敗吐蕃軍,再到唐休璟陳大慈等率唐軍擊敗吐蕃軍。唐朝長期控制河西隴右以及安息北庭區域。在這段時期,吐蕃雖然總有時不安分想要佔些便宜。但最終結果都是被唐朝教育做人。而且當時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已經和吐蕃有著密切的交流。吐蕃棄隸縮贊贊普向唐玄宗上表說:“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這就表明當時唐朝和吐蕃已經關係很緊密了。

但吐蕃始終沒有放棄想要佔領唐朝的野心。安史之亂時,唐朝調動了大量的軍隊平叛。吐蕃又趁機佔領了隴右,河西大唐的大片地區。甚至還一度進入唐朝境內掠奪。史書記載,吐蕃最巔峰時期,其領土疆域面積一度推進到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恆河北岸。但吐蕃的巔峰時期也就維持了三十年左右。之後吐蕃內部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日趨激化。王室內部互相爭奪,使吐蕃陷於分裂。在加上連年戰爭吐蕃國力衰弱。所以唐朝再次征服了吐蕃,吐蕃再次向唐朝稱臣。河西、隴右地區再次迴歸唐朝。

吐蕃後期達瑪死後,由於他的兩個兒子永丹和歐松之間對於繼承人的爭奪。導致吐蕃分裂成為兩個派系。兩個派系互相之間爭鬥不休,而原本歸屬吐蕃的各民族部落也爆發了起義。這本就導致孱弱的吐蕃岌岌可危了。後來吐蕃王朝的平民和奴隸也爆發了起義運動。這直接就導致了吐蕃王朝的奔潰。吐蕃王朝崩潰之後,又重新出現了大大小小許多政權互相割據的局面。直到元朝時期蒙古人統一了青藏高原。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出自羌族。羌族最初居住在青海一帶,當時他們以遊牧為業,隨水草遷徙,其中發羌、託牛等部先後進入西藏。南北朝末期,西藏高原的中部和北部有羌族人建立的蘇毗政權,以邏些(拉薩)為中心。隋朝稱它為“女國”,因它以婦女為王,女王之夫不管政事。在蘇毗之南,有耗牛部建立的吐蕃政權,首領稱讚普,意思是雄壯的丈夫。隋末唐初,吐蕃贊普朗日論贊吞併了蘇毗,他兒子松贊干布又消滅了羊同(西藏阿里一帶)、孫波(青海玉樹一帶)等政權,統一了西藏高原,定都邏些,建立起了統一的吐蕃政權。

松贊干布興起時正當唐太宗統治時期,他對唐採取友好政策,派人向唐求婚,貞觀十五年(641年),唐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遠嫁松贊干布。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以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封他為西海郡王。此後歷任贊普死後,一定向唐告哀。新任的贊普,還要得到唐朝的“冊命”才算合法。

(吐蕃使者赴唐和親)

松贊干布奠定了吐蕃強盛的基礎。他死後,繼位的贊普年幼,大相祿東贊掌政,祿東贊是能臣,“不知書而性明毅,用兵有節制,吐蓄倚之”。吐蕃勢力漸盛,開始了對外擴張,與唐征戰不休,在東南,自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至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年),把雲南少數民族和南詔政權都變為了部屬。

而隨著勢力的擴張,也給吐蕃帶來了不利的因素。八世紀下半葉,大食帝國(即阿拉伯哈利發王朝)的勢力控制了中亞,並想向東發展,因而和吐蕃在西域的勢力發生衝突。當時回紇勢力正盛,也欲向西域發展。南詔雖然臣服吐蕃,但苦於賦役繁重,不甘忍受吐蕃的統治。唐德宗採納宰相李泌的建議,聯合回紇、南詔等,共同對付吐蕃,使吐蕃四面受敵。吐蕃內部還不斷髮生貴族之間爭奪權力的變亂。為了擺脫困境,吐蕃於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遣使向唐求和。雙方在長安會盟,次年唐又派劉元鼎為西蕃盟會使到拉薩結盟。

此後,吐蕃仍在走下坡路,內部鬥爭越演越烈。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吐蕃達摩贊普死,因無子,吐蕃內部分為了兩派,兩派各立贊普,爆發了幾年的內戰。役屬於貴族的奴僕數千人乘機組織起來反抗吐蕃人的統治,號渾末部。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吐蕃統治的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六盤、蕭等七關歸唐。大中五年(851年)沙州人乘吐蕃大亂之機,在張議潮領導之下,發動起義,趕走了吐蕃守將,收復了沙州,併發兵略定了瓜、伊、西、甘、肅、蘭等地,從此河西走廊一帶又歸唐所有。吐蕃勢力進一步削弱,形成貴族分裂割據的局面,統一強盛的吐蕃經歷了二百多年,就此衰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