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活泼气如虹——客家百年老校校歌选赏

少年活泼气如虹——客家百年老校校歌选赏

客名堂是深度研究原创客家文化和客家名人,不论您是否客家,只要您对客家文化有浓厚兴趣,欢迎欢迎加微信teahakka加入客名堂品读群,一起诚挚、深度地分享、交流、弘扬真正的客家文化。对文化无理解力或者无真正热情以及一心发广告者请勿扰。

今天客名君看到晴天澄碧之景,脑海里竟然回旋起一首校歌来,旋律和歌词都清晰无比——“磅礴郁积,灵秀中......”那是我上初中的学校校歌,创作歌的先贤已经千古。客家地区自古崇文重教,尤其是梅州,梅州在清代成为全国114个科举发达市县之一,广东五个科举发达市县之一。

在清代,梅州城区的标杆性教育场所当属三大书院,这三大书院分别是培风书院、东山书院、崇实书院。民国之前,从地方官绅到社会、 各姓宗族, 均以兴学和博取科举成果为风尚, 因而该地区的传统科举教育成果显著,被誉为“人文秀区”。如镇平县(蕉岭),“每村俱有家塾, 有一二百户, 即有塾六七处, 盖二三千金之产, 苟建居室, 必立家塾以训同姓子弟”。

大埔县学塾就更为普遍, “乡塾献岁延师开馆,腊尽解馆, 几于寒暑不辍。至于蒙馆, 则虽有三家之村, 竹篱茅舍, 古木枯藤,蒙茸掩映, 亦辄闻读书声琅琅” 。有些宗族甚至创立义学, 为子弟提供免费教育。如百侯杨氏家族, 康熙年间杨之徐去职归家后, 为教育全族子弟, 尤其是困难子弟, 于四世祖祠内倡设义学, 由族中名儒主教。由此可见, 梅州地区的读书风气异常浓厚, 兴学组织遍布州县、 乡间, 为梅州地区后来新式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师资人才。林风眠、李金发、钟皎光、孙亢曾这几位人物小时候在梅州中学的老师梁伯聪先生就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大儒者、书画家。


少年活泼气如虹——客家百年老校校歌选赏

30年代梅县一景


清末新式教育运动兴起后, 梅州地区迅速向新式教育方向转变, 在1902—1911年这一关键时期, 依照癸卯学制, 城乡各地纷纷建起新式学堂, 竞相聘用新式教育师资, 积极争取华侨和留学生回家乡兴学。所以在过去,梅州的学校是非常密集的,村村都有,我小学上学就在村口的学校。读任何一个梅州客家名人的传记,上过多个学校的多,还有很多上南洋华侨办的学校,鲜有上不起学或者不乐意上学的,也根本不存在什么派位的问题。英国人史禄国,为世界著名人种学家,著有《中国东部和广东的人种》,其书中之评语:客家地区教育最为发达,客家人有刻苦勤劳等种种优点。


梅江桥


美国的《国际百科全书》在总结客家人的特点时,也有这样的结论:“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最优秀的民系之一,教育普及,在全初中为最。”法国籍天主教神父“赖里查斯”,曾在嘉应州传教二十余年,著有《客法词典》,在自序中评语云:"在嘉应州,这个不到三、四十万人的地方,我们可看见随处都是学校,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城中,便有十余间中学和数十间小学,学生的人数几乎超过城内居民的一半。在乡下每一个村落,尽管那里只有三、五百人,至多亦不过三、五千人,便有一个以上的学校。因为客家人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祠堂,那就是他们祭祀祖先的所在,而那个祠堂也就是学校。全境有六、七百个村落,也就有六、七百个学校,这真是骇人听闻的事实。按照人口比例来说,不但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他相比较,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 辛亥革命以来,光梅州就孕育了30名院士,超300名大学校长。真是“先贤开基立黉宫,千秋伟业起蒿蓬”。

少年活泼气如虹——客家百年老校校歌选赏


上世纪20年代的梅州乐育中学学生


客家地区有着这么多的百年学校,就会有很多豪迈的校歌,很多歌词如今念来漱玉含香,文采飞扬。想见当年,国弱时的少年,歌唱着这美好的歌词,胸中气势如虹,在心中便会置下一粒种子,或可望有朝一日成长为经伦济世的栋梁之材,或有着文明仁爱的活泼气质。好的校歌会成为学子们一生的精神图腾,厚泽学子一生。李金发在回忆录《浮生总记》里面就以梅州中学的校歌开头:“五岭东趋尽揭阳,中有梅花乡”。


丘成桐在回忆录里面写道:“我还记得早会时常唱的一首「青年上进歌」的几句:我要真诚,莫负人家信任深。校歌中「培后进兮其志素,永为真理之干城。」都是我一生的理想。”如今很多新校歌内容相似的多,文采变淡,似乎缺了点味道和底蕴。下面列一些我搜集到的客家人创办或者客家地区的百年老校之老版校歌。一起结合历史欣赏一下这一阙阙过去的词句,体会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福建、江西地区学校老校歌的资料很少。我能搜集到有老校歌记录的,主要是梅州的学校。


中国美术学院

(最早的名字:国立杭州艺术专科艺术学校,浙江美术学院)

少年活泼气如虹——客家百年老校校歌选赏


词:林文铮;曲:李树化

莫道西湖好,雷峰已倒。莫道国粹高,保俶倾凋!看,四百兆生灵快变虎豹!不有新艺宫,情感何以靠?艺校健儿,齐挥毫横扫!艺校健儿,齐抡锤痛敲!要把亚东艺坛重造,要把艺光遍地耀!


这是两位梅县人——林文铮和李树化在1930年写的国立艺专校歌,像是一首澎湃的战歌。中国美院的前身杭州国立艺专,不是在客家地区,但却是几个梅县客家人创办的。1928年春,杭州国立艺术院(后改为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成立。蔡元培任林风眠为院长,林文铮为教务处长兼西洋美术史教授。这所学校,是中国最好的美术学院。

校长林风眠、教务长林文铮都很年轻,不到三十。但是林风眠眼光独到,多方聘请名师。他主张“调和中西艺术”,不但重金聘请了法国的油画教授克罗多,找到了日本的设计教授斋藤佳藏,还请了年轻的潘天寿任教国画系。

蔡元培先生设置两人在一起办学的理由是:林风眠性格内向不善外交,林文铮善外交且有组织能力;林风眠是个著名画家和美术界精英,林文铮是一位美术理论家,这对铮友合作可得到互补。梅县籍的艺术家李树化、李金发等人也在里面任教。在他们任内,涌现了一批卓越的学生,有郑月波、赵无极、吴冠中等众多艺术大师。

该校于1929年,曾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改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


广东梅州嘉应学院

原名:嘉应大学


少年活泼气如虹——客家百年老校校歌选赏

朝霞染红梅江水,

春风浇得南岭翠。

梅子冈上书声朗,

校园今朝更娇美。

啊,嘉大,

你是人才的摇篮!

多少年青的梦想从这里放飞,

多少壮美的锦绣从这里描绘!

团结守纪,求实勤奋,

开创新世界要靠科学智慧,


暖风吹绿周溪柳,

明月映照花已醉。

学海荡舟桨不停,

莫让青春叹后悔。

啊,嘉大,

你是粤东的明珠!

多少父辈的愿望在这里实现,

多少乡贤的爱恋在这里凝聚!

继往开来勇于进取,

明天的太阳将会更加光辉!


少年活泼气如虹——客家百年老校校歌选赏

注:嘉应学院的校名变迁如下:梅县县立(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13-1949)、嘉应大学(1924-1927)、广东省立梅州师范学校(1937-1949)、广东梅州师范学校(1949-1969)、梅县地区师范学校(1970-1978)、嘉应师范专科学校(含大专班)(1978-1988)、筹备及复办后的嘉应大学(1984-1988)、合并后的嘉应大学(1988-2000)、嘉应教育学院(1980-2000)、嘉应学院(2000年至今)。

梅县梅北中学


少年活泼气如虹——客家百年老校校歌选赏


磅礴郁积,

灵秀中,

高居上游雄。

洋洋乎邻里乡党,

扇仁风相亲爱。

附和中,

少年活泼气如虹!

一炉陶铸夺天工,

促进文明事业隆。

跻大同,乐无穷。


注:位于广东梅县石扇镇的梅北中学,1907年创办,从借两间店宇办公上课、仅有6位教员、23个学生的崇德公学起步。当时的校董是彭精一,后来的东山中学校长和梅县县长。后来海内外乡贤校友不断热心资助。1937年,校董会派张焕环先生前往南洋募款建“ 罗芳伯纪念堂”,至1940年5月将“罗芳伯纪念堂”建成,又将西斋升楼,还在纪念堂后建校店四间,使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记得我上初中时,合唱就是唱这首,语文老师用油墨印的词曲,至今犹记得那味道,那词对于少年有些拗口,但是唱熟了之后,会觉着底蕴丰厚,油然生敬。当时听说作词的老一辈校友早已侨居东南亚了。

广东梅州中学

(原名:广东省立梅州中学)

少年活泼气如虹——客家百年老校校歌选赏

作词:古直;作曲:王仲咏


五岭东趋尽揭阳,

中有梅花乡,

横枝独傲冰雪里,

畸人节士代相望,

流风犹未泯。

大启我门墙,

前临铁汉负雄岗。

一堂济济,弦歌洋洋,

媲前修而独立,

芳菲菲其弥彰。

行已有耻,为学之纲,

自强不息,进德之方。

勖哉吾辈,

毋怠荒,毋怠荒,

努力好修以为邦家光。

少年活泼气如虹——客家百年老校校歌选赏

注:1904年,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黄遵宪及知名地方文化教育界人士吴登初、黄墨村等创办成立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务本中学堂、嘉应官立中学堂、梅东中学堂。1912年,四校合并正式命名梅州中学,以“北门岗”原务本中学堂为校址。1914年,改为省立梅州中学,1921年改为省立第五中学,1949年省立梅州中学、县立一中,私立华光中学,梅州女师合并,改名为广东梅州中学,沿袭至今。

少年活泼气如虹——客家百年老校校歌选赏

1909年2月1日,校长古直在开学礼上说:“予望诸生当以高尚思想,尊其人格。夫学先求是非,先致用,用以亲民,非以干禄”,提出了重德兼才“德慧智术”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梅州中学曾为福建省闽南,江西省赣南、本省潮汕,慕阳地区和本市八县区优秀儿女求学之所。百年间就读的四万多学子中,群星闪烁,如叶剑英元帅和谢晋元等40多位将军,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李国豪、江欢成等7人,曾宪梓、潘逸阳等40多位厅级以上干部,林风眠、李金发等240多位教授级专家学者等,都在这里受过基础教育。1915年,梅州学校并为省立梅州中学,古直兼教国文,并作了校歌,意境深远、字字铿锵,成为师生们励志的精神图腾。这首校歌用了90余年。可惜客名君没有找到音频。100多年过去,还有人在网上找这首校歌:

少年活泼气如虹——客家百年老校校歌选赏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少年活泼气如虹——客家百年老校校歌选赏

词:任钧;曲:未查到


东山山势何高旷,

周溪溪水何清深,

风乎俗乎咏好音。

冠者向前童子后,

努力相规箴;

樵牧气求而声应,

谈道有所钦。

民吾胞兮物吾与,

宇宙以为心。

表现实行吾校平等互助之主义,

前无万古而有今。


注:这是一所注定文采非凡的学校。1913年4月1日,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在反官派校长的学潮中创建。次年春,叶剑英当选东山中学学生自治会会长,深情写下自治会宗旨:“昔人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日之学生,即将来之公民,学校所以养成有用人才,为将来利国利民。故学生在校,即当锻炼身心,增进其知识,以实利为归。非从前老学究之熟读书本,博取无谓之功名而已。”黄遵宪修复东山书院,为兴建“东山初级师范学堂”。他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当时创校元老叶菊年撰东中门联:“东山小鲁,北面尊师。”撰梅城石牌楼东中校友会所联:“登斯楼,顿拓胸怀,按剑凭栏,望不尽梅水南来、金山北拱;敦有道,贵同肝胆,乘车戴笠,问记否长堤携手、高阁谈心?”并作楹联明志:“萃中西陶冶一炉学子莘莘振作精神造人格,看欧美风云百变神州莽莽转移时局赖英豪。”足见老一辈乡贤的非凡文采和气度。

少年活泼气如虹——客家百年老校校歌选赏

现在东山中学的校歌是东中校友、 著名音乐制作人陈小奇为东中 90 周年庆典而创作的歌曲 《东山颂》:翻阅着你的书卷/穿越过百年的云烟/客家的山川水土/筑成你坚实的讲坛/这里升起的每个太阳/曾经把激情的岁月点燃/来来去去的脚步/带着理想/带着理想/只为了祖国的明天聆听着你的声音/看着你不老的容颜/多少年师恩如海/给了我梦想的港湾/ 这里升起的每个月亮/总是把思念的目光温暖/五湖四海的学子/走得再远/走得再远/也和你紧紧相连啊, 东山/我可爱的校园/你是一株挺立的大树/寄托着园丁殷切的期盼/啊,东山/我可爱的校园/你是一首永远的颂歌/日夜响在你我的心间。这两首不同阶段的东中之歌,一脉相承。


大埔虎山中学


少年活泼气如虹——客家百年老校校歌选赏


少年活泼气如虹——客家百年老校校歌选赏

注:虎山中学创办于1906年。1936年,由曾担任该校校长、时任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远征军总司令、抗日杰出英雄的罗卓英上将联手吴奇伟将军和爱国侨领蓝晋卿先生等集资在现校址上筹建新校。因其背依大埔县城五虎山,气势磅礴雄伟,命名为“虎山公学”,1941年更名为“虎山中学”。该校培养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香港著名医学博士刘永生,香港积华集团董事长刘一褒等大批优秀人才。


梅州兴宁兴民中学


少年活泼气如虹——客家百年老校校歌选赏

(只找到这首,不知是否老校歌)


大成盛殿,辉映神光,

兴民学宫,桃李向阳。

这是我们可爱的学校,

哺育我们成长的地方。

兴学育才,源远流长,

英才荟萃,几多栋梁。

这是我们光荣的传统,

继往开来,永远向前方。

泮池塘边,辉映神光,

兴民学宫,桃李向阳。

这是我们可爱的学校,

哺育我们成长的地方。

勤奋守纪,求实进取,

天天向上,报国兴邦。

这是我们远大的理想,

鲲鹏展翅,万里翱翔。


注:兴宁市兴民中学,堪称客家地区建筑最霸气的老学校之一。始于1903年,初称兴民学堂,是清末秀才肖惠长、廪生何子渊创办,清末进士抗日护台爱国志士丘逢甲为首任校长,何子渊为首任学监。兴民中学由兴宁学宫改建,兴宁学宫建于明成化年间,古称文庙,民国后改称孔庙。自建至今已七百多年。古记载兴民学宫建成比现在的明时所建兴宁古城还早,战乱被毁,明时后再重建。1906年兴宁县立中学(即兴宁一中)亦设于此。1925年,周恩来率领黄埔军校学生东征时,曾在学宫内设指挥部。何子渊在教育办学方面建树非凡,1885年创办雨南洞小学,1888年创办同仁学校,1903年与丘逢甲、萧惠长、罗幼山等人创办兴民学堂,首任学监,也是兴宁一中、兴民中学的创始人之一。1904年冬,又在原乡与陈少岳、何公博等人创办石马两等小学堂〈石马中心小学前身〉,任董事会主席,创办新学之先河。


梅县乐育中学


没找到校歌,估计是最初德文的


注:梅县乐育中学1903年由德国传敎士凌高超创办。是以自然科学教育为主的中学。除国文、历史、地埋用汉语讲授外、其它各科均用德语敎学,是当时全国用德语敎学的四间学校之一。1926年革命浪潮激荡、乐中掀起收回教学权的学潮、1927年教会宣布停办、1928年由各界热心教育人士筹资复办、聘曾志明为校长、自此乐中由华人接办。解放后1950圣约瑟中学并入乐育、1952年政府接管改为公立中学。

少年活泼气如虹——客家百年老校校歌选赏

建校以来培养出高、初中毕业生3万多人、“虚拟人之父”钟世镇、张如心、梁伯强、江欢成,刘迪华等五位院士,另有48位留学博士;有教授、高级工程师等200多位及各界杰出人士。值得一提的是,1914-1921年出任梅县乐育中学第五任校长万保全(Walter, Georg Ernst瑞士籍)。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以文字记载的现代足球规则就是万保全组织起草制订的《梅县中学足球联合会临时简章》。万保全,瑞士人,原德国国家足球队队员。1917年,万保全校长发起组织了由乐育中学、梅州中学、东山中学、广益中学等4间中学参加的梅县历史上第一届中学运动会。


大埔松涛小学(高陂)

(未找到照片)

(1939年版,抗战时期的校歌)

词:杜泓藻;曲:于世沅

最高亭,覆釜峰,

潇潇风雨,济济童蒙。

要知道,事物皆学问;

要知道,笔端即剑锋。

同学们,欲成抗战之业,快撞文化之钟。

看!龙川荡荡,虎岭葱葱,

实大声宏万壑松。

知新温故,亦恕亦忠。

科学是信,真理是从,

跻吾道于大同,决决乎大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