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蘭州黃河鐵橋之前,這家德國洋行,還為甘肅引進蒸汽挖掘機

德商泰來洋行,

修建蘭州黃河鐵橋之前,

還為甘肅做了一件事


一百一十年,蘭州黃河鐵橋建成,標誌著一個新橋樑時代的開始;百餘年後,蘭州黃河鐵橋,已經成蘭州的地標建築。到蘭州,黃河鐵橋是必到的打卡之地。

可是,人們想不到,負責包修蘭州黃河鐵橋的德商泰來洋行,在修建黃河鐵橋之前,還為甘肅人做了一件,至今鮮為人知。


德商泰來洋行牽頭承建黃河鐵橋


1906年5月,德國泰來洋行駐天津辦事處經理喀佑斯來到甘肅遊歷。其時,清末新政風行全國,地處西北的蘭州,時任蘭州道、甘肅洋務局總辦(即甘肅農工商總局)的彭英甲,在甘肅興辦了一系列近現代意義上的工廠。經濟的發展,自然離不開道路的暢通,在黃河上修建一座鐵橋的願望也越來越迫切。


在蘭州黃河鐵橋之前,這家德國洋行,還為甘肅引進蒸汽挖掘機


彭英甲和喀佑斯兩人就修橋事宜進行了商談,口頭達成協議,喀佑斯表示願意承包修建,要價15.5萬兩白銀。 而時任陝甘總督的升允也在省內各個衙門展開討論,最後確定修橋,由彭英甲全權負責。而此時,彭英甲卻面臨難題。問題出在泰來洋行這邊。喀佑斯是個商人,並不是工程技術人員,對甘肅洋務局提出的水文、地質、橋樑結構、造型等等具體問題,他無法回答。喀佑斯是個誠實的商人,他往天津發電報,要商行向蘭州派遣工程師進行勘察,確定能修橋後,再簽訂修橋合同。

實際上,蘭州黃河鐵橋是國際合作修建的,集中各國技術人才。黃河鐵橋的總承包商是德國的泰來洋行,設計是美國的橋樑設計公司,還有比利時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其中。在現場,負責技術的是美國工程師滿寶本,負責現場施工的是德國工程師德羅。工程隊隊長天津人劉永起,從天津、上海等地招募中國技工,蘭州的石匠們開鑿了大量石料。

於是,黃河上從此多了一道亮麗的彩虹,蘭州人也就多了一份榮耀。

德國質量,保固八十年,大水沖毀,一定賠修


如今,甘肅省檔案館還保存著當時簽訂的合同,其中規定,鐵橋自完工之日起計算,保固期80年,止於1988年。在保固期內無論冬夏,倘因河水暴漲,漫溢進城,將橋沖毀時,於泰來洋行無關,除此而外,如有損壞泰來洋行一定賠修。

德國人是如何做的,敢打包票。在保固期內,除非黃河水,暴漲衝進蘭州城。除此之外,如有損壞,負責賠修。注意德國人用詞是“賠修”,而不是現在商家所說的維修。賠修和維修,雖一字之差,但承擔責任完全不同,賠修就是包重修橋樑的費用,而維修,費用你的自己掏。


在蘭州黃河鐵橋之前,這家德國洋行,還為甘肅引進蒸汽挖掘機


黃河鐵橋施工用了沉箱法。什麼是沉箱法呢?就是用巨大的木料做成厚重的四方框,方框中間灌入泥沙之類的,然後將方框逐個沉入水中,依次排列起來,直到露出水面,出水面後用“吸水龍(水泵)”把水抽乾,再把方框間的縫隙堵死。然後,在方框內挖基礎,挖好後,再安置鋼骨,灌入水泥。最後放入鐵船,再在鐵船中裝滿混凝土,鐵船之上修建橋墩。這樣鐵橋基礎就做成了。

黃河鐵橋用的是鉚釘鏈接鋼件。鐵橋分為上下兩部:上部構造是穿式鋼桁架,5孔,每孔跨徑45.9米,行車道寬6米,兩側各有1米寬的人行道,總寬8.36米。工人們先把鉚釘燒紅,用鉗子夾住,放入孔中,用頂把頂住,對面工人用風把快速鉚合。等鉚釘涼了,在熱脹冷縮效應下,鋼構件就牢牢地固定在了一起。

黃河鐵橋的鋼材是德國最先進的。1907年,德國人在萊茵河上修建了戈嶺大橋,就是柏林通往波茨坦的橋樑,也是當年冷戰時期東西德對峙的通道。它造型,修建方式,和黃河鐵橋相似。可從一個側面證明,黃河鐵橋採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架橋技術,而非後來有些人說的從國外拆回來的舊橋。


在蘭州黃河鐵橋之前,這家德國洋行,還為甘肅引進蒸汽挖掘機

另外,黃河鐵橋的河床都是卵石層和岩石,在距水面6米的地方,人們挖到了基岩,情況證明黃河北邊是紅砂岩,南邊是青砂岩。這說明,黃河鐵橋的基礎非常堅固。而蘭州的北城,就在岩石之上,故而有石龜城之說。


德國人開來挖掘機,涇河邊修渠道


說到黃河鐵橋,就要說到德商泰來洋行。這是個很神秘的洋行,至今人們都不知道它最終的結局。不過,在修建黃河鐵橋之前,泰來洋行就在甘肅承建一項水利工程。可惜,年代久遠,往事多被歲月所湮沒。

這項水利工程就是清末同治年間的甘肅涇河整治項目。同治年間,左宗棠經營西北,不僅平定持續多年的戰亂,而且在西北各地整修道路,興辦書院,恢復民生。其中,對涇河的整治,就是當時一個重要項目。


在蘭州黃河鐵橋之前,這家德國洋行,還為甘肅引進蒸汽挖掘機


同治四年,幫辦陝甘軍務的劉典就對涇河進行修整,修建渠道,引水灌溉。同時,對戰國時期的引水渠進行了修繕。但是,這些都不是左宗棠的理想。

他想幹一些更大的項目,引水澆灌涇河兩岸沃土,讓他們變成良田。當時,涇水是令人們頗傷腦筋的河。水勢非常大,到了今天涇川一帶,涇河就變的浩浩蕩蕩了。涇川發大水,令人非常傷腦筋。

整治河道,無論何時,都是一項重大工程。左文襄公聽說,國外有一種開河的機器(估計是挖泥船?),他想引進這種機器,委託福州船政局打聽,同時向朝廷建議,派遣留學生到西洋學習。可是,這兩個辦法都沒有成功,尤其是派遣留學生一事,清廷遲遲沒有定論。萬般無奈中,左宗棠讓胡光墉在上海,籌劃採辦。胡光墉就胡雪巖。胡光墉在德國購買了一套機器,同時邀請了幾個德國技師。


在蘭州黃河鐵橋之前,這家德國洋行,還為甘肅引進蒸汽挖掘機


光緒六年秋天,機器和技師都到了涇源工地上,左宗棠讓平涼知府廖知府負責。先開了一條兩百里的正渠。這年冬天,左宗棠進京途中,路過平涼,視察了工地,建議將渠道加寬,都是在下游加開支渠。這時,德國技師建議,在德國有一種開石機器,建議購買。左宗棠答應,準備購買。可惜,後來發大水,沖毀了渠道,護理陝甘總督楊昌浚下令停工。從這些記述來看,德國人似乎用了一種蒸汽挖掘機,才能比較快的開挖渠道​。

有資料顯示,這次購買德國機器,及聘請德國工程師,就是由泰來洋行負責的。

泰來洋行最後是怎麼消失的


據資料顯示,泰來洋行不僅承擔了黃河鐵橋、涇河治理,還左宗棠興辦洋務時,一系列的引進現代工業項目,在清末甘肅新政的工業項目中,也有泰來洋行的影子。前前後後,從甘肅賺走了百萬兩白銀之多。

那麼,泰來洋行是如何消失的呢?2008年,黃河鐵橋百週年還有一年之際,兩位蘭州人遠赴德國,尋找德國泰來洋行的故事,尋找承包商喀佑斯的蹤跡。

黃河鐵橋修建檔案記載,修建黃河鐵橋是德國泰來洋行駐天津辦事處經理喀佑斯負責承包。而在黃河鐵橋修建的分期付款協議中,很明確地寫著,第一批款項是通過德國駐天津領事館轉給泰來洋行的。這說明,泰來洋行在德國還是有一定的名氣。他們先去查泰來洋行的材料。


在蘭州黃河鐵橋之前,這家德國洋行,還為甘肅引進蒸汽挖掘機


可是,德意志國家圖書館、柏林檔案館、外交部檔案館等都沒有找到關於泰來洋行的任何記載。他們很是不甘心,接下來又跑了德國橋樑建築資料館、歐洲最大的影視資料中心,但都沒有找到泰來洋行的資料。後來,德國朋友佛裡德里希先生,堅持不懈地搜尋。半年之後,終於從漢堡檔案館找到了泰來洋行的下落,然而資料裡顯示泰來洋行已於1946年註銷了!

原來二戰期間,柏林是盟軍的重點轟炸目標,很多檔案資料被戰火燒燬,大批資料就此流散。這或許就是我們此行沒有找到泰來洋行和喀佑斯的資料的主要原因吧。

至於泰來洋行的其他情形,就只能期待著,資料進一步的發現了。


在蘭州黃河鐵橋之前,這家德國洋行,還為甘肅引進蒸汽挖掘機


請關注 請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