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亲兄弟,文场父子兵

对于诗文学问,苦心经营很难;即使苦心经营,要成就一番伟业很难;成就一番伟业,父子兄弟都获得不朽名声更难。而历史上一些开挂的家庭做做到了。

写诗亲兄弟,文场父子兵

如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时候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宋代有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明朝有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清朝时期有“高邮二王”(父子):王念孙、王引之,近代的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做人、周建人。

我们再以唐朝为例。唐代诗人包融是开元间人物,他有两个儿子包何、包佶,三人纵声雅道,在当时齐名,号称"三包"。唐代像他们这样的父子还有六窦:中唐诗人窦叔向以及其儿子窦常、窦牟、窦群、窦庠、窦巩。张碧、张瀛,顾况、顾非熊,章孝标、章碣,温庭筠、温宪;爷孙的有杜审言、杜甫,钱起、钱珝;兄弟的有皇甫冉、皇甫曽,李宣古、李宣远,姚系、姚伦,都是联玉无暇,清尘远播,芝兰继芳,重难改于父道;骚雅接响,一点都不弱于祖上的风采。

写诗亲兄弟,文场父子兵

近年来,文史学术界的眼光对世家大族文学活动的研究逐渐增多,说明世家大族对文学活动乃至历史进程的影响得到了学界的重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谢家族自不必说,都是芝兰玉树般的人物。书法父子王曦之、王献之是难以逾越的高峰。谢安、谢玄为代表的“谢家子弟”,则成了对优秀子弟的尊称,南朝大诗人谢灵运即出自陈郡谢家(谢玄之孙),再晚出的谢眺也是出自陈郡谢氏。有人说,这个时期是门阀制度的鼎盛时期,那些世家大族作为垄断利益集团,让别的贫寒子弟永无出头之日。然而,实际上,世家大族是一直存在的。如,宋代山东巨野的晁氏家族。有宋一代,晁氏文士辈出,群星灿烂,光进士就有三十余人,之字辈的有晁补之、晁冲之、晁说之、晁用之等。最出名的是晁补之,他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较早受知于苏轼,在诗、文、词诸方面均有所建树,著有《鸡肋集》70卷,其中诗赋23卷,杂著散文47卷。

写诗亲兄弟,文场父子兵

发展到近代,湘乡曾氏,修水陈氏,绍兴俞氏同样也是人才辈出的大家族。只不过,随着西学东渐,时代发展,人们的选择更趋多样化,不再以能文为唯一出路。

基因的影响,环境的影响,人脉资源的影响,“写诗亲兄弟,文场父子兵”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也许,真验了那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出生打地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