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圈最反感的“垃圾跑量”其實有優點?看完這篇我也想為它正名

資深跑友們經常會說的一個黑話——垃圾跑量。


小白可能還沒聽說過,垃圾跑量到底是個啥?為什麼一提到就說——白跑了,都是垃圾跑量,不作數的。它真的一點用都沒有嗎?


跑圈最反感的“垃圾跑量”其實有優點?看完這篇我也想為它正名


如何定義垃圾跑量?


垃圾跑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嚴肅跑者的詞典中,特點是,時間長,強度低,沒有訓練效果。


還有一種垃圾跑量,是針對速度上的無效訓練。按目標速度跑了幾公里,就力不從心,後面大段時間都處於降速跑的煎熬狀態,基本等同於訓練失敗。


跑圈最反感的“垃圾跑量”其實有優點?看完這篇我也想為它正名


但是,對於以健康為目的的跑步來說,基本不存在垃圾跑量——除非你是那種頂著傷痛也要強撐、為了刷步數瘋狂加里程的類型(這種情況比較極端,大多數人應該都不包括在內)。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基本建議:每次20分鐘左右,一週下來積累75分鐘的跑步就足夠有益健康,跑得越多,健康收益越大。也就是說,如果你跑步的目的是強身健體,那每天只需要以固定的速度、完成一定距離或者一定時間的跑步就夠了。


者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強,而不是更穩定。對他們而言,穩定的跑量是很輕鬆的訓練,這種訓練不能激發挑戰的激情,也帶來不了任何進步,一般的健康跑都算是“垃圾跑量”。在他們的訓練計劃中,絕對不會出於提高耐力和速度去健康跑。


跑圈最反感的“垃圾跑量”其實有優點?看完這篇我也想為它正名


“垃圾跑量”並不垃圾
垃圾跑量對於緩解壓力很有好處


現在你應該能正確理解它了吧?雖然“垃圾跑量”的名字聽起來一無是處,實際上可不一定。


雖然垃圾跑量對於速度的幫助並不大,但是對於緩解壓力卻很有幫助。


很多所謂的“浪費時間,悶頭慢跑”過程,都意味著身體的部分透支和內分泌的改變,而這,往往帶來壓力的釋放。


跑圈最反感的“垃圾跑量”其實有優點?看完這篇我也想為它正名


垃圾跑量對訓練週期節奏大有裨益


研究發現,在休息日安排一些所謂的垃圾跑量,也能夠提高運動表現,主要是防止訓練過度而提供了一個張弛有度的節奏。


人不可能一直在大強度的節奏下進行,偶爾加入輕鬆跑/健康跑,這樣的交叉休息比單純的睡大覺,更能幫助你滿血復活。


跑圈最反感的“垃圾跑量”其實有優點?看完這篇我也想為它正名


想避開“垃圾跑量”,你需要:

如果你目標是馬拉松,就另當別論了——不到位的訓練,垃圾跑量過多,會影響你的成績,降低體能。


如果你仍然按照健身跑的方式去準備馬拉松,隨心所欲地跑,貿然參加馬拉松,很容易導致身體無法承受而過度疲勞,引發抽筋、撞牆、脫水等問題,值得提示的是,訓練過度也會累積垃圾跑量。


跑圈最反感的“垃圾跑量”其實有優點?看完這篇我也想為它正名


備賽階段,想要避開垃圾跑量,全面提升跑步能力,你的訓練計劃裡需要包含以下5種類型訓練:

i、輕鬆跑

即LSD訓練,往往安排在馬拉松備賽初期,能幫你打下良好的有氧基礎,提升疲勞恢復能力,奠定基礎。


ii、馬拉松配速跑

馬拉松配速跑是另外一種形式的LSD跑,但強度更高。以預計的馬拉松比賽配速進行訓練,從而掌握比賽節奏,樹立信心。該種跑法佔總跑量的比例僅次於輕鬆跑,常用於賽前3-4周的訓練。


iii、抗乳酸跑

當我們跑步時一旦提升配速,往往很快就會陷入疲勞,因此,想要真正提升能力,你必須進行一定的抗乳酸跑訓練。


iv、間歇跑

這種較短時間、較大強度、但跑量較少的訓練,可以很好的刺激心肺系統,幫助你突破瓶頸,有效提升速度耐力。


v、衝刺跑

衝刺跑是強度最大的一種跑法,它可以提升爆發力,提升速度。


綜上,“垃圾跑量”在很多情況下其實就是放錯地方的健康跑,無需退避三舍。就像有人說漢堡是垃圾食品,但在馬拉松賽事上,高熱量、食用方便、消化快的它卻是很適合的補給物。


其實不用一昧避開它,大家根據自己的跑步目標去區分、設定訓練計劃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