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方方的《萬箭穿心》,不忍心批判李寶莉身上致命的弱點


看方方的《萬箭穿心》,不忍心批判李寶莉身上致命的弱點


發出上篇《萬箭穿不透的心》之後,引起了朋友的爭議,首先是陳廣偉大哥的超長評論,還有身邊的朋友的質疑。甚至有人懷疑我給李寶莉唱讚歌,我也是她一類的人。我承認,這篇文字是從其中一個角度解讀人物,不全面,也有失深刻。

我很討厭李寶莉的小市民的特質,尖酸刻薄,不懂得忍讓和尊重他人。大家的眼光集中在李寶莉的性格悲劇上,特別是男人,對李寶莉身上的這些缺點更是深惡痛絕,誰也不願意找這樣的老婆。像農村裡流傳的“女人當家,房倒屋塌”,如果一個女人沒有水平,又太強勢,會把一個家庭毀掉的。

李寶莉兩次萬箭穿心的處境,都是她一手造成的。閨蜜小景應該比李寶莉更懂得生活的智慧,告訴她:“如果離婚,就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如果不離婚,就不要把對方往死裡搞。”小景面對的婚姻生活比李寶莉更不堪,可她懂得進退,沒有把自己逼到絕路上去。生活需要智慧,這是李寶莉缺少的。第二次是兒子要高考了,奶奶怕孫子看到她整天在家裡晃來晃去,心情不好。她乾脆躲出去,與健健混在一起,不問家裡的情況,以致於奶奶生病住院,她還不知情。兒子來找她,看到她穿著短褲,跪在床上給半裸著身體的健健擦背,這更是徹底激怒了兒子。雖然沒有影響兒子高考,這也是兒子與她斷絕母子關係的直接原因。辛苦十年,唯一的希望破滅了,最終以悲劇結束。

看方方的《萬箭穿心》,不忍心批判李寶莉身上致命的弱點

李寶莉出身小市民階層,她沒有文化,她太世俗,她遇事不會斟酌,一根筋地靠直覺活著,這是她性格悲劇的根源。或許很多這一階層的人,都像她那樣辛苦恣睢地活著,如魯迅《故鄉》裡的豆腐西施之流。豆腐西施,被畢飛宇評價為農村的流氓。但是,我在李寶莉身上沒有看到這一點,她沒有靠姿色去獲取什麼,也沒有無故佔別人便宜,或損害他人的利益,卻還想著照顧比她處境更艱難的人。

置於死地而後生,丈夫自殺,家裡的頂樑柱坍了,一個柔弱女子,面對老人和孩子,萬箭穿心,能怎麼樣?她沒有絕望,她不怕吃苦,她救濟窮人,她不投機,不依靠,不逃避,她敢擔當。十年辛苦,咬牙堅持下來,換來兒子高考成功。或許有人說,這種境況不是她自作自受嗎?如果她對丈夫好一些,丈夫就不會與她鬧離婚,也不會有以後的出軌。如果她不報警捉姦,丈夫也不會被降職,也不會下崗,更不會自殺。她住著帶電梯的樓房,丈夫是廠裡的領導,婆婆是退休教師,即使她只是打點零工,經濟上也沒問題。

她似乎一直不明白,丈夫為什麼要和她離婚,更不明白丈夫為什麼要自殺。生命力強,或許是她們這些人的優勢,是打不死的小強。她不懂得夫妻之間的互相尊重,她也不考慮丈夫在單位上處境。包括她去開家長會,把扁擔放在教室門口,衣衫不整就闖進教室裡去了。老師在班裡說,人家這樣的家庭,孩子還能考第一。這句話對孩子有足夠大的殺傷力。

看方方的《萬箭穿心》,不忍心批判李寶莉身上致命的弱點

至於和健健的關係,證明了李寶莉這十年沒有走歪路,她是靠汗水一路走過來的。最後健健回來找她,也是因為佩服她的人格,認為她還值得處下去。她和健健倒是一個階層的人,說話粗魯,也不缺乏同情心,都是憑著本性活著的人。誰說他們走到一起,不會過得雞飛狗跳?現實的例子不是比比皆是?

可是,她的前路呢?靠自己,還是辛苦掙扎,年紀越老,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棒棒幾乎都做不成了,活著,都會成為問題。和健健一起生活,把他做為感情的依靠?健健看上去還算是通情達理,有點情義的男人。如果他不能照顧李寶莉,李寶莉最後一個孤老婆子,即使有那一點不服輸的倔強,一樣沒有光明,沒有尊嚴,苟延殘喘,最終像祥林嫂一樣走向死地。

至於親情,兒子因為知道父親的死和李寶莉報警有直接關係,一直怨恨她,即使他把心思放在學習上,他學成了,但是他幸福嗎?把她趕出家門,與她斷絕母子關係,孩子內心忍受著怎樣的痛。

奶奶,作為馬學武的母親,她很清楚兒子的死與李寶莉的關係。奶奶選擇了寬容,她看到李寶莉十年的辛苦,也算是李寶莉對她自己過錯的贖罪吧。兒子暫時不能放下怨恨,或許他還不懂生活的複雜與人生的艱難。

試想,最後那天夜裡,被兒子攆出家門的李寶莉,無法忍受萬箭穿心之痛,也像馬學武一樣,從長江二橋上跳下去。從小失去失去父親,剛剛成年又失去母親,這樣的結果是兒子想要的嗎?李寶莉選擇離家,正是體現了她對親情的重視,她寬容了兒子,她希望順從了兒子的意願,讓孩子活得輕鬆一些。而她不選擇自殺,她不願意拿最寶貴的生命去報復兒子,讓兒子就像她一樣,揹負一生卸不掉的罪名。

或許,最後的希望就在於兒子能夠幡然悔悟,有親情的慰藉,李寶莉的人生還會有一點希望。不過,只是希望而已。最近看到一消息,一北大畢業生,因為父母長期對他經濟上的壓迫,出國後,與父母斷絕聯繫,二十年後,年邁的母親在病榻上要見他一面,他也沒回來。

不是看不到李寶莉身上致命的弱點,我沒有去批判,我只是想從他們身上找到點正能量,給他們活下去的理由。於是,我集中筆墨去表達我發現的,才有了上一篇《萬箭穿不透的心》。然而,即使寫出了李寶莉人格上值得肯定的優點——堅強,勤奮,不屈不撓,但我的心還是沉重的。她身上反映出一種現象,她是千千萬萬社會底層人中最普通的一個,他們不是不努力,不勤奮,他們更多的是絕望和掙扎,他們的命運是悲催的,她們辛苦又可憐。

看方方的《萬箭穿心》,不忍心批判李寶莉身上致命的弱點

這讓我想到魯迅筆下的阿Q,阿Q也是勤勞的,舂米便舂米,割麥便割麥。可是,他被稀裡糊塗砍了頭。我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時,有沒有想到,他們應該怎樣才能擺脫這樣的命運,魯迅給出答案了嗎?那個時代魯迅給不出。二十一世紀,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李寶莉們的幸福又何處尋呢?

或許,李寶莉的做法是對的,她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兒子身上,為了兒子的學業,付出什麼都捨得。兒子高考成績優異,能就讀名牌大學,她成功了。可以預見他不會像李寶莉一樣生活在社會最底層。

至於兒子的不寬容,她也接受了,母親的愛是偉大的,可以以犧牲自我為代價的。可是,寒門子弟又有多少像她兒子一樣,靠自己的奮鬥,能改變自身的命運的?即使不再像父母那樣生活,一直在怨恨的扭曲心理下長大的孩子,能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情感嗎?

方方的一部《萬箭穿心》,讓人看了,真是亂箭穿心。

看方方的《萬箭穿心》,不忍心批判李寶莉身上致命的弱點

看方方的《萬箭穿心》,不忍心批判李寶莉身上致命的弱點

作者簡介:呂延梅,筆名綠葉子,山東散文學會會員,新銳散文簽約作家。多年來一直潛心散文創作,作品發表於《山東文學》《散文百家》《當代散文》《歲月》《當代小說》等報刊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