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瑪格麗特的午後》:不完美的經歷,也可以走出廣博的自我

這部電影中老太太和男主之間相互愛護與信任,暖化人心,也讓浮躁迷茫的靈魂頃刻安頓下來。正因如此,人們對這部電影的關注與解讀也僅僅侷限於“非愛情的愛”之上。而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是查爾曼的逐漸改變的生命——從自我否定到自我認可,並擁有了愛的勇氣和力量。


豆瓣評分8.8分的《與瑪格麗特的午後》( La tête en friche )是一部溫馨唯美的法國文藝電影,上映於2010年6月。該片是法國導演讓·貝克的經典代表作之一。電影畫面明媚柔和,如同初夏的陽光,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但令人觀後難忘。

《與瑪格麗特的午後》講述了一位50多歲男人查爾曼,在某次喂鴿子時,邂逅了一位90多歲的老太太瑪格麗特,兩人因此結緣。瑪格麗特每天給查爾曼讀書,兩人的相遇,徹底改變了查爾曼的生命。從此,與瑪格麗特共度的午後也成為了查爾曼最快樂的時光。

本文將從“電影敘述聚焦、劇情轉折的設定,現實意義”這三個維度,來解讀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在文章的最後,我也會結合現實生活來談談我從電影中獲得的一些思考與啟發。

《與瑪格麗特的午後》:不完美的經歷,也可以走出廣博的自我

01、電影敘述聚焦:內在式焦點敘述,“事後敘事”相結合,交代查爾曼的成長困境

內在式焦點敘述,即第一人稱敘述。敘述者同時又是故事的人物,敘述視角因移入作品內部而成為內在式焦點敘述。

《與瑪格麗特的午後》是通過查爾曼的視角,來完成電影的敘述,以查爾曼所聽、所見、所思、所想來感受外在的一切,從而展開情節,推動情節。

①以查爾曼視角為主,“事後敘事”:查爾曼的所見所聽所想,都曾將他帶入自我否定式多米諾困境。

“多米諾效應”,又稱多米諾骨牌效應。它類似於蝴蝶效應,即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可以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多米諾效應對人的影響與改變,有正向,也有負向。而查爾曼拿到的第一張多米諾顯然是負向的。

影片中大量採用的事後敘事,即通過成年後的查爾曼的回憶,來交代查爾曼自卑的成因。他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查爾曼,和他的成長經歷有關:

  • 出身意外:查爾曼的出生是個錯誤。因為母親的一夜風流,生下了查爾曼。母親稱他是個意外,並常常打擊他是個沒用的東西。這讓幼小的查爾曼,認定自己就不該來到這個世上,生活對於他也毫無意義可言。
  • 少年創傷:因為自卑,查爾曼上課反應總是很遲鈍。在課堂上,老師的嘲諷、責罵,使他從小習慣了別人的輕視,他不知道自己怎麼做才能成為大家眼中對的人,出身和童年,奠定了查爾曼自我否定的基礎。
  • 成年嘲諷:查爾曼喜歡去的那家小酒館,有很多看上去關係不錯的酒肉朋友,然而那裡的人從來不把查爾曼當朋友。他們常常開他的玩笑,甚至背地裡把他的直爽嘲笑為“愚蠢”。

過往的經歷,成為了一張張推倒查爾曼自我價值的多米諾骨牌。他表面陽光,與人為善,內在卻充滿自卑。即使有一個愛他的小女朋友一直陪伴、鼓勵他,他能體會到的也只有“我不夠好”“我不配”。在那些事後的回憶中,他也總能找到更多這樣的事例來驗證自己的無能。

現實中的我們又何嘗沒有“查爾曼時刻”呢?一件事情不如意時,你會自覺不自覺地找出更多不如意的事情來驗證。我們一路成長,一路發現著自己的不完美。偶爾也會有崩盤時刻,甚至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中無法自拔。

②即使生活很糟糕,查爾曼也始終保持他的善良與熱心、真誠與直率,他渴望成為英雄,並熱心幫助小鎮居民

成年後的查爾曼,如同魯迅版的“孔乙己”,然而他比孔乙己更真實。

  • 查爾曼善良、熱於助人。他幫助小酒館暗戀者促成佳緣;他勸慰失戀的小酒館老闆娘;他賣甜瓜時不忘將顧客引薦給賣葡萄酒的商販。
  • 查爾曼直率、對人真誠。他把瑪格麗特當作朋友,並從養老院裡將她“綁架”到自己家中,為這個陌生人養老送終。
  • 查爾曼渴望成為小鎮英雄。他一次次把自己的名字寫在英雄紀念碑上,被管理員多次追著謾罵,只因為他太渴望能像英雄那樣,被人記得,被人認可。

法國文藝電影,總是善於從這樣的小人物身上,探究關於人性的哲學與魅力。在我看來,查爾曼這樣的小人物,正如生活中的我們。

導演正是藉助這樣一類人,讓我們看到生活中的自己。查爾曼的善良與熱心,真誠與直率,才是人性的至美之處。生活中的查爾曼們,他們或許不完美,但他們卻站在了人性最高處;他們出身並不高貴,但他們的善良,成就了他們的高貴。

《與瑪格麗特的午後》:不完美的經歷,也可以走出廣博的自我

02、劇情轉折設定:鴿子、書籍、遺產是查爾曼生命改變的媒介,從多米諾困境,走向多米諾順境

劇情中轉折點的意義在於,承接並扭轉劇情的走向變化。在我看來,電影《與瑪格麗特的午後》中,設定了三次這樣的“轉折符號”,三次轉折呈現層層遞進關係,使男主的生命從被動的悲觀主義,走向主動的積極主義,生活也由困境轉為順境,三次轉折成為了男主重生的新的“多米諾”。

轉折一“19只鴿子”:邋遢粗鄙遇上優雅光明,查爾曼的生命開始出現光的裂縫。

電影曾借《鼠疫》裡的一段話,闡明瞭鴿子的寓意:

“讓人難以想象,城市中沒有鴿子,沒有樹木和花園,見不到鳥兒飛翔,樹葉凋落……季節變化只能從天空中看到,春天的到來只能由空氣質量來判斷,或者從那些來自城郊的賣花人手中的花籃裡得知……這是一個只能在市場上買賣的春天。”

電影中的鴿子,總是帶有某種美好光明的寓意,或者象徵著法式的浪漫與和平。而花園裡的這些鴿子,也寓意了查爾曼生命中期待的“春天”。查爾曼一直渴望能找到一個生活的榜樣作為他的參考,而優雅乾淨的瑪格麗特,正如鴿子一般飛入了他的生命,就這樣成為了他新生的引路人。同樣愛惜鴿子的瑪格麗特,不只是查爾曼自我價值的精神寄託,也是帶領查爾曼人生走向自我肯定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與瑪格麗特的午後》:不完美的經歷,也可以走出廣博的自我

轉折二“書籍洗禮”:書籍給查爾曼以精神洗禮,查爾曼從逃避到被迫接受,他的自我價值被髮掘

瑪格麗特第一次給查爾曼讀的書是《鼠疫》,查爾曼聽的津津有味,此刻的查爾曼,正如久違陽光的人,他沉浸在了書中的世界。瑪格麗特曾嘗試送書給查爾曼,都被查爾曼拒絕了,因為他不敢相信自己可以讀懂,他連字都認不全。

後來,瑪格麗特告訴查爾曼自己眼睛不好,可能不能再給查爾曼讀書了,她送了查爾曼一部字典。在瑪格麗特和女友的鼓勵下,查爾曼開始願意嘗試挑戰學習字詞,並給老太太讀書。

在我看來,當查爾曼願意主動走出自我,去挑戰自己做自認不可能的事時,是他走出過往不堪的重要一步。現實中的我們,已經習慣了在自己既定的軌道中行走。當我們想要改變當下的不如意時,不如去嘗試做那些自以為不可能的事。這或許很難,只要一點一點堅持下去,總能突破過往的“樊籠”,更新生命。

《與瑪格麗特的午後》:不完美的經歷,也可以走出廣博的自我

轉折三“母親的遺產”:三個女人不同的愛,建立、改變、翻新著查爾曼的生命

查爾曼的一生中遇到了三個女人:

  • 母親雖然奪走了他生的價值,但卻給了生命;
  • 女友安妮特雖然無法平復他內在的缺失,卻給了他最美的愛情,成為了他的陪伴;
  • 瑪格麗特在精神上感染了他,讓他明白了,或許生命很糟糕,但他依然值得被愛。

三個女人,見證了查爾曼的三個時期:少年、成年和老年。不正常的母愛下,查爾曼也耗盡了一生去療愈。瑪格麗特給查爾曼讀完《黎明的承諾》後,老太太不由感慨作者對嚴厲母親深沉的愛,查爾曼卻執意“這不是編出來的故事嗎?”

查爾曼厭倦自己的母親,他不相信這世界上有任何一種母愛是真實存在的。他和母親之間的隔閡與仇恨,累積了多年。母親生前,查爾曼曾說他和母親從一開始就無從選擇。他了解母親的無奈,也痛恨母親給他的無奈。除了血緣他和母親之間好像再沒有一點關係。

直到一生任性愛自由的母親,在一個沒人知道的時刻離世後,查爾曼從律師那裡拿到了母親的遺產:

  • 一件新生兒的衣服
  • 一張父母的照片
  • 一根保存完好的臍帶
  • 一套母親用畢生心血換來的房子

那個在他眼裡看起來放蕩不羈,從來不懂得愛的母親,瞬間讓他淚目了。他也終於明白了瑪格麗特讀給他的那句:

“我們總會回到母親的墳前,像條遺棄的狗一樣哀嚎。”

真正的原諒,才會帶來真正的改變。那個傷他最深的人,也是最愛他的人。他原諒了母親也原諒了自己,這一次查爾曼徹底重生了。因為他明白了自己的價值,也因此擁有了愛的能力,從那天后,他像變了一個人。

此時的查爾曼,像極了未成年時的我們。我們都曾在父母的蔭護下,受到過或多或少的攻擊與傷害,它的毀滅性可能會伴隨著一個人的一生。成年後的我們曾逃離,但只有真正的原諒,才給過我們真正的救贖。沒有人永遠活在陰風之下,陽光才是一個生命本來的歸宿。

《與瑪格麗特的午後》:不完美的經歷,也可以走出廣博的自我

03、明媚唯美的畫面質感,動人心扉的故事情節,不僅增強了影片的觀賞價值,也讓觀眾體會到了溫情

電影中唯美的畫面基調,通過陽光、鮮花的鋪設。整部電影給人一種“當下既美好“的美感。這種色調,使人浮躁的心平靜下來,能掃除人內心的昏暗,讓人徜徉於當下的美好中,感受著生命本來的美麗。

查爾曼的母親離世後,瑪格麗特也被侄子接走了。此時的查爾曼,做了一個勇敢的決定,他將老太太瑪格麗特從破落的養老院帶回自己家中,他們兩個在卡車上一起吃著三明治,興高采烈的奔向新的人生。

結合《與瑪格麗特的午後》電影故事,談談我從查爾曼身上得到的三點思考:

注意你的“選擇性注意”,學著接納人生常態化的不完美

人總是習慣在外界諸多刺激中,只注意某些方面的刺激,而忽略其它某些方面,這就是選擇性注意。

影片中,查爾曼的記憶從小學到成年,讓他印象深刻的,總是那些不那麼幸福的小事。查爾曼成年後遇到的形形色色人中,能夠引起他憤怒的,也總是那些嘲笑他的人。他一路成長也在一路自覺不自覺的證明著媽媽曾經給他的“蠢貨”的判斷,他自認不配有愛,也不相信自己有什麼能給他的孩子。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在自覺與不自覺間受“選擇性注意”的影響。當我們遇到一件不開心的事時,我們會發現,接下來好像會有更多地“禍不單行”。比如:

  • 上班遲到,被老闆罵,責怪自己太懶;
  • 中午時間,發現自己手上的活沒有如約完成,懷疑自己能力;
  • 回到家中,看到家人的冷漠,生氣自己不被重視。

換一種角度來看,真的是你的境遇足夠糟糕嗎?未必,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生活裡的不如意,其實時時都在,就像人一樣,日子也並不是永遠那麼完美無瑕的。萬事萬物都有兩個面,你用什麼樣的目光看世界,世界也以什麼樣的目光看你。

正如一句話說的:

“你的確有很差的時刻,但,這從來不能代表你的全部。人無完人,我們都一樣。”

拓寬你的認知邊界,學會全面正確的自我評價

查爾曼和瑪格麗特起初的差距,在於兩人的認知,這兩個人不同的認知又決定了他們對自我判斷的差異性。

瑪格麗特與查爾曼分享名字的寓意時,讓我很感動。瑪格麗特的爸爸大字不識,給女兒起名時,就隨便寫了兩個T。

  • 瑪格麗特這樣定義自己“我是父母愛情的結晶”
  • 而查爾曼則一直認定自己就是父母的錯誤。

瑪格麗特的人生也並不比查爾曼幸運,她無兒無女,她年紀老邁,無錢給自己養老,但她卻又足夠的力量去擁抱自己。若沒有瑪格麗特,或許查爾曼將活在自己的認知中。他不會知道自己的世界之外,有人比他更不幸,卻比他更愛自己、愛生活。

在我看來,人與人之間認知的差距,也決定了個體生命的質量差異。當一個人擁有更廣闊的認知範圍時,才能更全面的評價自己,這樣的生命幸福指數也會很高。

拓寬一個人的認知邊界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靠讀書,可以通過寫反思筆記,也可以“以人為師”向自己敬仰的榜樣學習。

《與瑪格麗特的午後》:不完美的經歷,也可以走出廣博的自我

活在當下,放下過往,構建全新的你

一個人若總難以放下過往的傷害,那麼他的幸福也會變得寥寥。查爾曼到50多歲,仍然不願在過往中走出來,遇到瑪格麗特,他才知道自己辜負了多少、錯失了多少。

他把太多的光陰荒廢在了對過往傷害的糾結上,所以他難以看到自己身上的智慧、身邊愛他的愛人。當瑪格麗特勸查爾曼去發現未發現的愛時,他的生命中的好運,也似乎逐一出現。

很喜歡一句話:

壞記性是變得幸福的一大法寶。

因為壞記性讓人忘記過去。當一個人能夠忘記過去、坦然的憧憬未來並活在當下時,他才有精力去發掘眼前的美好和美好的生活。

在我看來,忘掉過去、活在當下,才能構建全新的自我。每個人一路成長,都曾有過從他人的判斷中完成自我構建的少年時代,而孩子時期的視角終歸是有侷限性的。成年後的我們,應該學著,看眼前事,以積極、全面的視角,構建完全的自己。

人的成長旅途中,總會有磕磕絆絆。不管你的生命是逐漸茂盛、還是即將衰落,始終記得,此時此刻才是我們最重要、最該珍惜的人生。


總結:

《與瑪格麗特的午後》作為一部典型的小眾法國文藝片,以唯美的意境、浪漫的節奏,溫暖的人性揭示主題。整部影片給人一種午後的陽光下,媽媽擁你入懷的美好感,能夠幫你拂去疲憊與不安。

《與瑪格麗特的午後》這不是典型的愛情故事,但愛和溫暖都在這裡;這裡沒有令人熱血沸騰的勵志故事,但主動追求自由幸福,走向真我的答案也在這裡。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