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中女性形象分析—张爱玲如何用“最好的材料”剖析女性


《小团圆》中女性形象分析—张爱玲如何用“最好的材料”剖析女性

图/网络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导语


《小团圆》中女性形象分析—张爱玲如何用“最好的材料”剖析女性

这段话,是《小团圆》中30岁的九莉写在日记本上的话。《小团圆》记录的是九莉从十几岁到三十岁之间,与家庭和爱情之间千回百转的故事。十几年的时间,对于九莉来说,似乎是一场没有停过的雨。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遗作,也是她的自传性小说,也有很多人将这本书奉为张爱玲的巅峰之作。在书中,张爱玲本人,张爱玲的母亲和姑姑,都有对应的角色。

她们三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是那个时代下富有传奇的女性。那么在张爱玲的笔下,这些女性又将演绎出怎样的故事呢?本文将分析《小团圆》中这三位女性的形象描写,借此来分析时代大背景下,女性个人的抗争经历。

一.九莉——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渴望在爱情中得到救赎,然而遇人不淑,是可怜可悲可叹的牺牲者

九莉这个角色,是张爱玲自身的影子。

张爱玲在与宋淇夫妇的书信往来中,对九莉这个角色是这么说的:我在《小团圆》里讲到自己也很不客气,这种地方总是要自己来揭发的好。当然也并不是否定自己。

这本小说创作于1975年,那时张爱玲已经人到暮年,在洛杉矶的公寓里过着独居的生活。这本自传性的《小团圆》,张爱玲一直想写,已经在心中酝酿了很久。

而《小团圆》讲述的是九莉从少女时代到三十岁的这段时光。人到暮年,回忆青春,笔触客观冷静,像讲别人的故事一样讲述自己青春时的故事,无论是那些对的,还是错的…这就是张爱玲自己口中的“不客气以及也并不是否定自己”。

《小团圆》中女性形象分析—张爱玲如何用“最好的材料”剖析女性

晚年的张爱玲

九莉这个形象,是《小团圆》中最悲剧的形象。她一生都在追求温暖的家庭之爱和忠贞不渝的男女之爱,可惜始终不得

在亲情中,张爱玲用冷静的笔触,仿佛若无其事的记录了很多搁在她心中永远的伤痛。

九莉把自己的亲生父亲和母亲叫做“二叔和二婶”,因为自己从小就被过继到了大伯家。她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染上了抽大烟,赌博,逛窑子的恶习。

对九莉和弟弟九林,唯一的教育就是抽他们背书。九莉明明都会背的,但是一看到父亲那严厉的面孔,脑海里就只剩下一片空白了。于是,接下来就是父亲的一顿责罚。

对于父亲的描写,其实书里的笔墨很少,总是只有那么只言片语。

《小团圆》中女性形象分析—张爱玲如何用“最好的材料”剖析女性

左边第二位是张爱玲的父亲

而母亲,虽然也是封建社会里裹着小脚的女人,但是她不甘心自己的命运,不愿意被无能的丈夫拖累。她坚定地离了婚,去到国外。

母亲教会九莉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教她整理行李箱。因为母亲总是在准备离开,九莉都是在旁边看着,帮着递递拿拿的,也学会了如何把东西收拾得当。

在其他的回忆中,母亲对她总是冷漠的,嫌弃她长得不好看,嫌弃她笨,嫌弃她事多,嫌弃她花了很多钱。

有一个片段是说:母亲节这天,九莉路过一家花店,看店里的芍药开得特别好。她觉得这些花很像是她的母亲。当时她身上仅剩2块钱,她一狠心,花了七毛钱,买了一只准备送给她母亲。


回到家,她笑意盈盈地把花递给母亲。母亲接过去,撕开包装纸,原来那底下的花蒂断了,用一根铁丝在撑着。


九莉吓得魂飞魄散,准备迎接她母亲接下来的两车训话。“你这些笨也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就算是你二叔也没这本事。就你这样以后还想怎么去社会上做人?”

九莉的一颗热诚的心就这么被慢慢冷却下来,她后来终于彻底关上了自己的心门,冷漠地不再期待任何的亲近。

母亲总说她是个害人精,为她花了很多钱。后来九莉一直开始存钱,母亲回国以后,她把两根金条递给母亲,说:二婶为我花了许多钱,我心里一直过意不去。

在亲情里,九莉就像是一个刺猬一样,紧紧地包裹着自己。外表冷漠是她为自己设置的防护线。她也曾经柔软过,主动过,可惜,得到的回应,总是让人绝望。

《小团圆》中女性形象分析—张爱玲如何用“最好的材料”剖析女性

张爱玲的母亲

九莉在22岁中,遇到了38岁的邵之雍。便开始了一生最大的劫。

邵之雍的形象,对应的是胡兰成。现在我们说起胡兰成,对他的印象主要是第一是大汉奸;第二是张爱玲的前夫。

其实这两人是否有法律意义上的婚姻关系,我们都不得而知。在《小团圆》中,两人的婚约是九莉去街上买的一张婚书。邵之雍在上面写着:邵之雍与盛九莉结为夫妇。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实则,遇上邵之雍,九莉的生活从来都没有安稳过。这段痛苦的回忆里唯一的明亮色是两人在九莉公寓里倾心对谈的那段时光,除此之外,全都是离别,等待,担心,侮辱,背叛。

小康小姐,辛巧云,家里的太太,第二个太太,日本的家庭主妇…这些人,一个个都与邵之雍这个风流文人有着不清不白的关系。更要命的是,邵之雍说:为什么要选择呢?选择就是不好。

九莉终于认清楚了邵之雍的风流成性,她说:没有她们也会有别人,我不能与半个人类为敌。

《小团圆》中女性形象分析—张爱玲如何用“最好的材料”剖析女性

胡兰成

反思九莉这个形象,她就像是一颗生长在泥泞沼泽中的小树苗,一直都在努力地汲取营养,汲取爱。

所以一开始的她,拼命想要得到家庭的温暖,想要做母亲眼中的好看的小女孩。遇上邵之雍,一头就扎进去了,即使因为她自己也背上了“汉奸妻”的恶名。只可惜,所有付出的爱与热忱,都化成了加倍的伤害。

张爱玲自己说过一句话:一个有爱情的家庭里面的孩子,无论生活如何的不安定,仍旧是富于自信心与同情——积极,进取,勇敢。

这句话,用在她自己的身上,就是最好的反面。张爱玲一生都没有孩子。《小团圆》 给出了解释:她怕她对孩子坏,会替她母亲报仇。

而实际上,在与邵之雍交往的时候,对于孩子,他们是有打算的,并没有在一开始就不打算要孩子。

母亲是一方面,邵之雍也是一方面。回想张爱玲孤苦伶仃的晚年生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生活在一个“有爱情的家庭里面”。

《小团圆》中女性形象分析—张爱玲如何用“最好的材料”剖析女性

她是一个原生家庭的受害者,遇到了爱情,以为得到了救赎,一头扎了进去,然而却被伤的更深。说到底,原生家庭没有教会她爱,所以她不知道爱情应该是什么样。

她一生都在努力摆脱原生家庭,摆脱悲剧的命运,然而原生家庭的影子一直都在她身上,她一生都未摆脱!

二.蕊秋——自诩为新时代女性,然而思想上却无法摆脱封建束缚,最后落下“四面楚歌”的凄惨结局

蕊秋就是九莉的二婶,也就是对应现实中张爱玲的亲生母亲—黄逸梵。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网上搜一下黄逸梵的照片。放在现在,她都是活脱脱的美人形象。而《小团圆》中的蕊秋的形象,落在九莉的眼中,的确是美的。张爱玲对母亲是一种“罗曼蒂克式的爱”。

她会说流利的英语,懂时尚,有情调。在香港度假,住在最好的浅水湾饭店。即使是裹着小脚,也会穿着泳衣带着九莉去海滩上。

她勇敢摆脱旧式的不幸婚姻,离开那个只会抽大烟,赌博,嫖娼的无能丈夫。是那个时代新女性的代表。

只可惜,她最后的命运,是在欧洲独自去世,写信希望能见九莉最后一面的愿望,也被九莉拒绝。

《小团圆》中女性形象分析—张爱玲如何用“最好的材料”剖析女性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

蕊秋虽然做出了“离婚,出国”等惊为天人的举动,看似是摆脱了封建的社会,实则思想仍然被深深束缚。

比如说她不允许九莉说“碰见了谁”,也不能说“快活林”,不能形容一个男人“高大”。九莉后来才知道,因为这些都是与性有关的。

可见,蕊秋的思想深处,也是极其封建顽固的,并没有表面看上去的那么新潮独立。

她离婚,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当时她和一个叫做简炜的男人在一起,还为她打过胎。可是,当她终于恢复自由身,她爱的那个简炜,却认为离婚的女人有碍于他的事业,转身娶了一个南京当地的大学生。

至此,蕊秋自诩的新潮女性形象,彻底崩塌。她后来一生都在各种男人之间穿梭,来来去去,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可以依靠的那个人。

为了追求自己所谓的幸福,她抛弃儿女。《小团圆》中写过与九莉一起过马路的情景。(蕊秋)一咬牙,方才抓住她的手,抓得太紧了点,九莉没想到她手指这么瘦,像一把细竹管横七竖八夹在自己手上,心里也很乱。


九莉感到她刚才那一刹那的内心的挣扎,很震动。这是她这次回来唯一的一次形体上的接触。显然她也有点恶心。

可见,母女二人有多生疏。亲生女儿以二婶相称,最后甚至到了“还钱断情”的地步。无疑,做母亲她也是失败的。

《小团圆》中女性形象分析—张爱玲如何用“最好的材料”剖析女性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

冰心的诗里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如果说追求自由,追求幸福是蕊秋一生的事业的话。那么对于这项事业,她最多只是参悟到了怎样的生活才是她想要的生活。

至于如何过上想要的生活,她从来都没有领悟到正确的方法。说到底,她自己一生的幸福,都寄托在男人身上。

在《倾城之恋》 中,张爱玲借白流苏的口说出:一个女性,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

这话映射在母亲身上,母亲虽然是新女性,但是根深蒂固的思想里,同样也是装着封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认为女人的幸福都寄托在男人的身上。

她为追求幸福抛弃儿女,在海外漂浮了快十年。最终还是孑然一身地回来。

张爱玲的笔下最后是宽容的,她形容蕊秋的生命是“四面楚歌”,这些来来去去的男人们,是她生命中“温暖的记忆”。

说到底,蕊秋并没有完全逃离这种封建制度带来的思想上的束缚,这就造成了她后来的悲剧命运。

三.楚娣——悲剧时代下的“中立派”,独善其身,不动声色,是九莉生命中唯一的温暖色

《小团圆》中楚娣的形象,对应的原型是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

书中对楚娣的描写贯穿了始终,但是又没有大笔墨的记录。楚娣仿佛是整个故事的背景一般,泼墨不多,却无法抹去。

小团圆中那些人来来去去,充满热情的希望而来,短暂停留,然后又决绝地离去。无论是蕊秋,还是邵之雍。只有楚娣,一直都坚守在这里。

她也是一位新旧时代交替中的新潮女性,曾经和蕊秋一起去欧洲留学。但是她和蕊秋又有根本的不同。蕊秋的生命,总是在各色男人之间来回周旋,而楚娣不同,从头到尾,她爱的那个人,似乎都是只有一个绪哥哥。

绪哥哥是楚娣的侄子,但是他们后来碍于压力,还是分开了。绪哥哥还是和家里介绍的女人结了婚。楚娣无怨无悔,提起绪哥哥,除了有点儿遗憾,也不大抱怨。

《小团圆》中女性形象分析—张爱玲如何用“最好的材料”剖析女性

张爱玲的姑姑

除此之外,楚娣的生命中,便再没有其他男人。她总是在那个小公寓里,刚开始和蕊秋住在一起,后来九莉搬了过来,再后来蕊秋出国了,只剩下她和九莉。

九莉心疼三姑,和她平摊房租,家务上也尽量帮忙打理。我觉得,三姑楚娣,是小团圆中唯一的温暖色。

她就像一个港湾一样,一直守着那个小公寓,公寓的大门,随时为九莉,为蕊秋而敞开的。

对于亲情,她更多是站在是非的角度而不是站在血缘的角度。九莉被继母无故关押,是楚娣前去解救的。

她有自己的事业,虽然赚钱不多,但是好歹是靠自己养活自己。蕊秋总是激进暴躁,而楚娣则一直都是在包容着她。

她代替蕊秋,照顾九莉。给九莉送洋娃娃,九莉生病的时候做了鸡汤送到医院去陪护。她知道九莉与蕊秋之间的隔阂,尽管她和蕊秋的关系很好,和九莉也长期相处,但是她从来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谁不对。对于九莉要还蕊秋钱的做法,她也没有加以否定。

而九莉和邵之雍之间的情感,她也全程旁观了。但是,她也从来没有作为过来人的“情感专家”的身份,否定这段感情。

楚娣全程“不动声色”地见证了九莉与蕊秋之间,九莉与邵之雍之间的情感变化。她最大的特点便是“不动声色”。

我认为,同为新时代女性,如果说蕊秋是激进派,那么楚娣则是中和派。

《小团圆》中女性形象分析—张爱玲如何用“最好的材料”剖析女性

张爱玲的姑姑

一方面,她并没有摆脱旧时代里的关系,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爱情关系;另一方面,她同蕊秋又有最大的不同,她对爱情忠贞,虽然最后未能相守,但也没有怪过谁;她靠自己养活自己,虽然日子过得清贫艰苦,但是也无须求人。

楚娣,是《小团圆》整本书中,张爱玲用笔最温柔的一个形象。对于父亲乃德和母亲蕊秋,她的文字是报复,而对于楚娣,她的文字才做到了客观。

当然,书中最让人费解的,就是蕊秋与楚娣之间是否有不正当的同性恋爱关系。我认为两人之间并没有不正当的恋爱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

除了在蕊秋离婚前,两人是同去的欧洲,到后面,都是蕊秋一个人出国,楚娣从来没有陪同前往。而且前面也说了,蕊秋其实骨子里还是很传统的女人,九莉和比比的关系很好,蕊秋还提醒九莉:不要被比比控制。意思就是不要同比比谈同性恋爱。

可见,在蕊秋的骨子里,是反对同性恋爱的,所以我觉得蕊秋是不可能自己同楚娣谈同性恋爱的。

况且现实生活中,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是一个非常深情执着的人,苦等初恋50多年,78岁时才终于与心爱的人喜结连理。

《小团圆》中女性形象分析—张爱玲如何用“最好的材料”剖析女性

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与她的初恋情人

姑姑对张爱玲有救命之恩,张爱玲没有必要在文学作品中给姑姑扣上不实的帽子。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楚娣是在该时代背景下最好的适应者。她不似大部分女人那样对自己的命运逆来顺受,而是主动出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她也不像蕊秋那么激进,楚娣在追求自我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份对血缘关系的珍重—比如她对九莉常年的照顾,对蕊秋毫无条件的收留。

书中没有指明楚娣的结局,但是我想她的结局会是好的。现实生活中,她与爱人终成眷属。这么一位珍惜爱情,珍惜亲情,勇敢把握自己命运的女子,理应会有好的结局。她是书中最大的温暖色。

《小团圆》中女性形象分析—张爱玲如何用“最好的材料”剖析女性

张爱玲的笔下,写过太多太多的女性形象,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和孟烟鹂,这些女性,大多是悲剧的。

但是悲剧的结局之下,也隐藏着她们对自身命运的抗争过程。而《小团圆》作为张爱玲的自传性小说,笔下的女性形象更显得富有意味。

张爱玲自己说: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所以,《小团圆》作为自传性小说,无疑是“最好的材料”造就的。

当然,对于《小团圆》的解读,也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要了解张笔下的“千回百转”,不如亲自翻开书,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END--

--参考书籍《小团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