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我崇拜曹操,现在,我只服刘备

从前,我崇拜曹操,现在,我只服刘备

【1】

儿时,某次和家人出游,听父亲说起《三国演义》的故事——

不论是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关羽败走麦城、诸葛亮失街亭后挥泪斩马谡,以及五丈原星落姜维续志的故事,都听得我心驰神往。

想来,那应该是我和「三国」这个充满魅力的年代,第一次的正式接触。

后来,因为个人电脑的普及,我便接触到了日本的游戏公司KOEI(光荣)出品的《三国志》系列游戏。

也从电视上,看到了1994年那一版堪称永恒经典的《三国演义》电视剧。

「三国」从此就成为我心里文化符号的头牌,甚至超过拥有「齐天大圣」的「西游」。

不论是小说《三国演义》,还是正史《三国志》,都有着无数个出场人物,他们各有各的特色和魅力,但在我看来,有那么两个人,以他们独特的成就,撑起了这个时代。

——刘备,曹操


【2】

在演义里,作者站在了蜀国作为主角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刘备就成了故事第一男主角的存在。

可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对刘备的印象并不是那么好——

爱哭,做事犹豫不决,说不清真假的皇室后裔身份,前半生却总是不断失败,总是在东奔西逃,四处寄人篱下,常人说吕布是「三姓家奴」,却不想刘备更跟随过公孙瓒、陶谦、袁绍、曹操,甚至吕布……

可偏偏是这的一个人,却能得到万人敌「关张赵」,顶级谋士「卧龙凤雏」愿意陪他一路走来,乐为致死。

那时候,我以为这全因作者的偏爱,在刘备的头上加上一圈主角光环。

并不待见刘备的我,当时觉得三国时代最有魅力的人物,是曹操。

从前,我崇拜曹操,现在,我只服刘备

文治武功均属一流的野心家:曹操

在演义的故事里,他是大反派,挟天子以令不臣的野心家。

但既然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样的大才,文治武功均属一流,既可平定北方,又能「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有野心要改朝换代又有什么问题?

而且,和其他影视或者文学作品一样,成功的反派角色,必然是多面性的人物,而曹操这个人就带着强烈的矛盾性和极致性。

这对于我而言,这无疑才是「主角光环」。

可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个疑问,就更加困扰我了——为什么被写成「爱哭鬼」的刘备,能够成为曹操一生最大的对手,能令天下人佩服,他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后来,随着遇事愈多,见知也在不断增长,问题也渐渐有了答案。

对于刘备和曹操这两个人的评判,产生了翻天的变化。

【3】

进入社会之后,我有过无数次失败的经历,然后才知道,从失败中走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可把一个人的志气磨成粉末。

可刘备,却是一个「锲而不舍,永不言弃」的真英雄。

他的每一次失败,都败光了他当时几乎所有的资本,一次如是,次次如是,常人往往会气馁,会沉沦,可他却没有。

屡战屡败,可能并不是因为你弱,而是因为你的对手实在太强,相对的成败和绝对的能力,有时并不是有着必然的关系。

但是屡败屡战,却一定因为你有着一颗足够坚定的求胜之心。

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失败?当你自己承认失败的时候。

所以永不言弃的刘备,最后能够在汉中,亲手击败曹操。

【4】

都说刘备仁义,但到底他

极致的仁义,是否作伪?

作为一个君主(政治家),为了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下属,往往凡事留一手,猜疑更是在所难免,比如说曹操和晚年的孙权。

可是刘备这个人,偏偏就是例外——

长坂坡,刘备被曹操杀得溃不成军,妻儿下属被冲得四散,却仍坚信「子龙不弃我走也」,最后赵云给他回报,便是百万军中藏阿斗。

夷陵兵败,黄权被东吴逼上绝路,北上降魏,有人要建议杀了黄权家中老小,他拒绝了,并认为「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其后黄权儿子留蜀,进尚书台,死战护国。

白帝城,临终托孤,竟然对诸葛亮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于是便有了《后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前,我崇拜曹操,现在,我只服刘备

刘备与诸葛亮——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如果不是因为刘备广阔的胸襟,绝对的信任,又怎么会成就如此千古美谈?

信任固然难得,但更难得的,是这一种信任,并非权谋算计、武力威慑,或者利益交换作用下的结果。

否则的话,刘备也不会因为关羽的死,而抛弃「联孙抗曹」的既定战略,举国报仇——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

可在另外一边,一生为曹操坐镇后方,制定战略,处理朝政决策,提供人才选拔,曾被曹孟德称呼为「吾之子房」的荀彧,最后却死于主君亲赐的一个「空盒子」。

而在宛城,典韦为了保护曹操,力战而死,可转过头,对于让他陷入这个死局的人(贾诩)来投降,马上便是「太祖见之,喜」,政治家重实利的做派表露无遗。

刘备和曹操,他们之间的不同,我很早便已知道,但直到多年以后,我才真正懂得分辨这个中的差异。

从古到今,不论时间变迁,人们决策做事,往往以利益为先,在绝对的利益面前,个人的感受会变得不重要,甚至可以完全被忽略。

可是偏偏有那么一个人,在一个讲究成王败寇的大环境下,能够始终坚信理想,坚信人与人人之间纯粹的感情,屡屡遭遇失败仍能不改变初衷。

有些人和事,以前确实too young too naive,看得不够多,也看得不够深,往往被华丽的闪光吸引,而忽略了角落的黑暗。

就比如刘备和曹操这事。

——刘备是傻子吗?好像是挺傻的。

——曹操很厉害吗?确实很厉害的。

可是,如果你问我,想成为他俩之中的任何一人,我会告诉你,是刘备。

如果你问我,更愿意在哪个人麾下效力,我仍然会告诉你,也是刘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