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菲莎大學讓我想起了加拿大早期的一位偉大探險家

來到加拿大溫哥華旅遊,很多時候都會參觀西門·菲莎大學(SFU),這是一所卑詩省著名的高等學府。很多香港的娛樂圈明星都畢業於這所大學,大家對電影明星名字非常熟悉,但對這所大學取名的西門·菲莎這個人物名字就反而不太瞭解,今天讓我來講一講加拿大這位偉大探險家的傳奇故事。

西門·菲莎大學讓我想起了加拿大早期的一位偉大探險家

西門·菲莎大學

西門·菲莎(Simon Fraser)1776年5月20日出生於紐約州一個蘇格蘭裔的軍人家庭,父親是英軍第84高地團(84th Highland Regiment)的上尉。西門·菲莎是家裡八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個。1773年父親帶著他的軍團到達北美洲,1777年在本寧頓戰役(Battle of Bennington)被俘入獄,死在監獄。西門·菲莎的母親有一個姐夫在蒙特利爾(Montreal)當大法官,於是他們舉家搬遷到魁北克(Quebec)投靠親戚。由於西門·菲莎的兩個叔叔是非常活躍的皮毛貿易商人,於是於1790年,他進入西北公司(North West Company)當學徒。

西門·菲莎大學讓我想起了加拿大早期的一位偉大探險家

西門·菲莎(Simon Fraser)

1792年,西門·菲莎學徒期滿被派到阿薩巴斯卡湖(Lake Athabasca)地區工作。在這裡他的工作表現非常突出,1801年,剛滿25歲便成為公司的合夥人。

1805年,西門·菲莎被任命為西北公司落基山以西皮毛貿易區域最高負責人。他的主要職責包括繼續擴大發展落基山西面地區的皮毛貿易活動範圍。當年亞歷山大·麥肯齊所開拓的通向太平洋線路,後來被認為太難走,特別是從西路河向西翻越海岸山脈(Coast Mountains)那一段路非常艱險,因此需要另闢蹊徑。

到了1805年秋天,西門·菲莎開始帶領他的團隊離開阿薩巴斯卡地區,沿著和平河一路向西,來到了落基山東面和平河峽谷入口,在那裡他建了一個皮毛貿易驛站,就是後來的哈德遜希望(Hudson's Hope)。那年冬天,西門·菲莎帶著他的隊員,翻過山脈,來到麥克勞德湖(McLeod Lake),在那裡建立了鱒魚湖堡(Trout Lake Fort後更名Fort McLeod)。這是當時落基山脈以西第一個永久性的歐洲人定居點。西門·菲莎將這片領土命名為: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以紀念他蘇格蘭的祖籍。西門·菲莎在這片領土附近不斷地開拓業務,後來被證明這個地方的皮毛貿易市場非常理想。由於原住民人口較多,又沒有其他競爭對手,所以利潤豐厚。西門·菲莎加大開拓力量,把他的副手都分配出去,找尋更多貿易機會和設立更多的皮毛貿易點,不斷擴大貿易範圍。他自己就準備往南拓展,想辦法打通出太平洋的通道。

1806年,有人告訴西門·菲莎:現在所處的這條菲莎河就是1792年,美國羅伯特·雷格(Robert Gray)船長探索的那一條哥倫比亞河(Columbia River)。他經過分析河流的流向和山脈的走勢,推測出這條河很有可能會流出太平洋。於是他策劃組織一次探險活動,目的是直接找到這條河的出海口。儘管當時有很多當地原住民告訴他,這條河的下游根本無法通行,但他還是不想取消這次探險活動。本來他計劃當年就出發,但由於物資供應缺乏,加上這是一次長途跋涉,耗時數月的大型探險活動,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所以只能等到第二年開春。

在這段時間又傳來了一個好消息,他的另一位副手在西邊找到了一條尼考科河(Nechako),可以流出太平洋,而且那片地區的皮毛貿易生意也非常不錯。西門·菲莎在菲莎河與尼考科河的交匯處,建立了一個更大的皮毛貿易驛站,命名喬治堡(Fort George),就是後來的喬治王子市(Prince George),這個地方將成為他菲莎河下游探險的起點。

西門·菲莎大學讓我想起了加拿大早期的一位偉大探險家

1808年西門·菲莎探險圖

1808年5月28日,西門·菲莎組織了一支24人的探險隊,使用四艘獨木舟,帶上幾個月的生活物資,開始了這次探險之旅。6月1日,西門·菲莎探險隊首先衝向三葉楊峽谷(Cottonwood Canyon)的急流,因獨木舟擱淺而陷入了困境,不得不用繩子把獨木舟拉出峽谷。他們向當地人購買了兩匹馬搬運物資,因為有些地方走陸路,比河裡險灘行舟更加安全。6月5日西門·菲莎探險隊通過奇爾科廷河(Chilcotin River)口之後,被懸崖阻擋而無法通行。他們把獨木舟和一些暫時不需要的物資暫保存起來,每人攜帶80磅物資,徒步繼續接下來的路程。6月14日西門·菲莎探險隊到達了一個大的村莊,據分析可能在今天利盧埃特(Lillooet)附近。他們重新購買了兩艘獨木舟,又開始了菲莎河下游的航程。6月19日,西門·菲莎探險隊來到湯姆遜河(Thompson River)河口的一個村莊,在這裡他們買到更多的獨木舟繼續航行,途中遇到急流失去了一艘獨木舟,但所幸的是,船上的人都被救上岸,沒有傷亡。後來西門·菲莎將這個地方命名為“地獄門”(Hells Gate),警示後人對大自然要有所敬畏。西門·菲莎探險隊好不容易到達了北灣(North Bend),由於這個地方水道更窄,水流更加湍急,落差非常大,他們不得不再次放棄獨木舟。西門·菲莎探險隊只能沿著兩岸原住民修建的,只夠一個人勉強通行的小徑繼續旅程。6月28日,西門·菲莎探險隊離開了菲莎河峽谷來到耶魯(Yale),這裡開始河面寬闊平緩,利於通航。幸運的是他們遇到一批友善的原住民,對他們非常照顧,在飽食一餐三文魚之後,他們又繼續接下來的旅程。

1808年7月2日,西門·菲莎探險隊終於抵達了格魯吉亞海峽(Strait of Georgia)。西門·菲莎經過經緯度測量,發現這個入海口不是哥倫比亞河口。西門·菲莎知道哥倫比亞河入海口是北緯46°,而他根據天文星象測量,現在這個入海口大概是北緯49° ,因此,他知道他找到了一條新的河流,可以通向太平洋。

1808年7月2日,就在到達出海口的當天,西門·菲莎探險隊遇到瑪斯昆(Musqueam)原住民部族的追擊。一路以來,西門·菲莎都是預先派人通知前面的原住民部族,告知他們是沒有敵意地通過他們的地盤。大多數情況之下,這種策略都是有效可行的。但是這個瑪斯昆原住民部族,幷不歡迎外人進入他們的地盤,威脅要求西門·菲莎探險隊馬上離開菲莎河谷。

1808年8月6日,西門·菲莎探險隊回到了喬治堡,回來的旅程耗時37天。此次偉大的探險總共歷時兩個半月。由於另外一位探險家大衛·湯姆遜(David Thompson),在1811年成功找到另一條出太平洋的哥倫比亞河貿易通道,菲莎河這條通道一直沒有被太多人使用。1846年簽訂的《俄納岡條約》(Oregon Treaty)劃定了加美邊境是北緯49°以後,這條菲莎河貿易運輸線路才逐漸發揮作用。

1816年6月,西門·菲莎捲入了“七橡樹之戰”(Battle of Seven Oaks)皮毛貿易衝突,被捕入獄。1817年西門·菲莎和另外五名合夥人又被判無罪釋放。從此,他離開了皮毛貿易行業,回到安大略(Ontario)經營其他生意,但都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功。

1862年8月18日,西門·菲莎因病去世,享年86歲。

介庸評論:“地獄門” 今天已經是一個旅遊景點,河谷兩岸仍然是懸崖絕壁,河水驚濤拍岸,一瀉千里,蔚為壯觀。在欣賞大自然絕妙景色的同時,會感受到大自然威力無窮,因此而產生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為人處事就會謙卑。這正是東西方文化追求的最高做人品格。西方教義有: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華人的儒家思想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就是謙卑。一個人不管是多有權勢,多有財富,多有才幹,對人處事都要存有謙卑之心。只要有了這種品格,做事可無往而不利,還能得到萬眾景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