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教你輕鬆搞定“指責型”的伴侶、父母及公婆,第二招最關鍵

生活中常常遇到有諮詢者來問,我老公(父母or公婆)是指責型的人。

因為是家人,每天不得不面對他們,痛苦萬分,又不能因為這個不是原則性問題的原因就離婚或離家出走,我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得明白每種看似“不太健康”的人格,都有他們各自的緣由和苦衷。

比如指責型人格:我們都知道指責型人格遇到狀況時永遠只會優先指責別人,“這就是你的不對”,“你這件事怎麼能這麼辦?”“你為什麼做不到這一點?”除了習慣性責備別人,他們也不太容易看到別人的優點,別人為他們做了什麼,無法及時形成感恩的意識。

三招教你輕鬆搞定“指責型”的伴侶、父母及公婆,第二招最關鍵

他們之所以會這樣,並不是因為真的盲目到看不見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而是因為在不健康的環境影響中成長,形成了極其害怕認錯的性格特徵。

比如說小時候父母打罵型教育比較多,於是為了自保,他們條件反射地通過搶先放大別人的缺點來掩蓋自己的不足。其實,缺乏愛的能力和不善於溝通的他們,自己也並沒有好受到哪裡,並且很難完成一些需要很高配合度的工作。

他們其實也想表達對外界的愛和關懷,卻不知該怎麼表達,甚至會用職責去表達關愛,這是他們的無奈之處,能理解了,我們便能更寬容。

那麼如果你的家人朋友剛好是指責型人格,但他的其他方面也不失為一個合格的家人或朋友,為了更好地與他們相處,我們該怎麼辦?有三個小建議提供給大家:

1、待他們平靜下來之後,有策略性地與他們溝通

我們都知道人無法在情緒上頭的時候好好溝通,等到對方情緒冷靜下來,其實指責型的人也是能講道理的,我們客觀的與他分析問題,他們是可以接受、也是願意妥協的。

溝通有溝通的策略,我們要以正向目標為溝通方向,何為正向目標,比如說說問題該“如何做得更好”,而不是“為什麼就是做不好”。

三招教你輕鬆搞定“指責型”的伴侶、父母及公婆,第二招最關鍵

2、找到他們職責背後的真正需求點

比如我媽媽就是指責型的人,有時候她出去兩三天,我跟爸爸也會做些家務,她回來不僅沒有肯定,還一頓吐槽,說我們地拖得不乾淨,廚房沒有收拾好。

這時候去跟她爭辯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重點並不是我們真的沒弄好,而是她在強調她弄得比我們完美許多,有她在的家才能井井有條,她內心的真正需求是:希望別人知道她為這個家庭做出的貢獻。

聽懂了她的畫外音,我一般都會甜甜地說:“就是,就是,我跟老爸離了你可是啥事都幹不好,你出去這幾天,我兩都想死你啦,就盼著你快回來,還是老媽做的菜更好吃。”我媽說了句“貧嘴丫頭”,就笑嘻嘻哼著歌做飯去了。

其實掌握了方法,我們明白指責型的人很多時候只是想要你肯定他,你就順著說兩句好聽話,是非常輕鬆可以搞定他的。

三招教你輕鬆搞定“指責型”的伴侶、父母及公婆,第二招最關鍵

3、幫助他們關注周圍的情境和他人的狀態

既然是另一半,那麼除了我們自己能更好地與他們相處之外,還需要做好他們的神輔助,其實啊,指責型人格也不是完全負面的,在一些輕鬆的聚會或場合,他們大概率會是那種很能帶動氣氛的人,常常是人群中的開心果,也很善於為他人出出主意,或提提意見。

但是在一些比較緊張或敏感的場合,需要特意提醒他們多關注周圍的情況以及他人的需求,否則容易導致不必要的矛盾和衝突。

三招教你輕鬆搞定“指責型”的伴侶、父母及公婆,第二招最關鍵

歡迎點贊、評論和轉發,我是心理諮詢師艾瑞兒,關注我,你將收穫每日更新的情感心理乾貨和個人修煉指南,陪你一起認識自己,看懂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