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理解生活背后的逻辑,做复杂世界的明白人

最近看了奇葩说,买了一套导师的书,觉得他们很有水平, 现在来说说《薛兆丰经济学讲义》,2018年7月第一版,2019年12月就第19次印刷了,销量还是可以的。

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理解生活背后的逻辑,做复杂世界的明白人

摘录下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概念:

1、经济规律在哪里都起作用。(所以你要学经济学)

2、规则应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社会才会越来越好。(制度的制定一定要符合这个原则,公平公正才能提高效率)

3、看不见不代表不可能。(看见看不见的东西要靠想象力,你看不见只能说明你想象力不够)

4、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人如何致富、国家如何富强的学问。

5、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

6、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时,产品价格才会发生较大变化。(与生产成本关系很小,口罩就是最新的例子)

7、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追求的不是最优,而是存活。(比如现在停工一个月,没有现金的企业,就算你以前资金利用率再高,现在生存是个问题了)

8、《道德情操论》包含了亚当斯密的整个理论框架,而《国富论》只是其中一部分,尽管《国富论》篇幅要更长,也更出名。

9、人有天生的能力,叫“同情心”,但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而急速减弱的。

10、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

11、不要搞混了,不要在家庭、朋友圈里斤斤计较,过分讲究市场规则,也不要在市场上强求陌生人表现出不切实际的爱心。

12、地理位置是稀缺的,信任也是稀缺的。

13、造成稀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而是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

14、物资越丰富,需求就越新奇。(需求是可以创造出来的)

15、人的需求是得寸进尺的,即便是物资无限丰富,人类的欲望得到充分满足的日子也不会到来。

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理解生活背后的逻辑,做复杂世界的明白人

对于经济学,我的看法是这样,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学思想的传播是两个不同的行档。研究做得好的人,并不一定能讲;懂得传播的人,不一定会做研究。这个矛盾在美国没有那么突出,因为美国的经济学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积累了,人才辈出,学术天才里面也有像弗里德曼、克鲁格曼这样的传播天才和公共知识分子,还有一大批能写大众畅销书的经济学大家(如森、萨克斯、罗斯、阿西莫格鲁等等),所以非专业的经济学“大师”就少了。影响大的民科是有的(比如Glenn Beck),但是估计他们是不敢跟克鲁格曼们公开辩论的。

回过来看中国,最近二十年经济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人在顶尖经济学杂志上不断有发表。但是,中国经济学还有两个重大缺陷。第一,缺乏特别有原创性思想的人物,没有森、克鲁格曼、罗斯这个级别的大师。追赶起来,可能还要十、二十年。第二,研究做得好的人里,懂得现实的人不多,懂得传播的人更少了。即使有几方面都能做得很好,迫于晋升的压力和同行的眼光,专栏写得比较少。

薛兆丰老师对经济学思想在中国传播贡献很大。我自己在念书时,也深受他和周其仁老师、张五常老师(以及背后的科斯、弗里德曼、斯蒂格勒、哈耶克)的影响。因为这几位老师,我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但是薛老师的问题是,他对经济学的认识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更确切地说,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几个人),因此,对更复杂的经济问题(比如管制、产业组织、激励理论、市场设计、政治经济学,更不用说宏观经济学)的理解常常有偏差。而且,恰恰因为七、八十年代的经济是比较简洁和意识形态化的,所以特别有力量,比之后更技术化的讨论更能打动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