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獲獎800萬,是我國最年輕的院士,棄美回國的科學家

北大作為中國高等學府之顛,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盛譽。從建校至今,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向84歲還坐鎮抗疫一線的鐘南山院士,國內首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就畢業於北大,他們都是北大的驕傲。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位北大學子。他雖然不像鍾院士、屠呦呦那樣有名氣,但取得的成績卻令人矚目。2015年時,因他在生物科學領域做出突出貢獻,43歲成我國最年輕院士。他就是邵峰。

他曾獲獎800萬,是我國最年輕的院士,棄美回國的科學家


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資深研究員的邵峰。2019年,更是收穫滿滿,他先後拿下了兩個大獎,一個是未來科學大獎中的“生物科學獎”,單項獎金100萬美元。這個獎2016年1月才正式成立,旨在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及臺灣)取得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更有人把這個獎稱為中國版“諾貝爾獎”,由此可見,這個獎項分量有多重。

他曾獲獎800萬,是我國最年輕的院士,棄美回國的科學家


而他獲得的另一個大獎是求是傑出科學家獎,獎金為100萬人民幣,邵峰獲得的這兩個獎項的獎金加到一起足有800萬人民幣。這兩項大獎的取得,也充分說明邵峰的科研成果顯著,得到專家們的高度認可。那麼,邵峰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他曾獲獎800萬,是我國最年輕的院士,棄美回國的科學家


有記者描述他給人的印象是:冷峻得讓人敬而遠之,嚴謹得讓人覺得囉嗦,深刻到讓你無語。通過這位記者的描述,邵峰好像是給人一種難以接近,不苟言笑的感覺。

可是,當我們看到他獲獎發表感言時,又覺得他是那樣風趣可愛,雖是中年人卻一點不油膩一點不浮躁,站在領獎臺上講話的他,一直不停的左手捏右手化解尷尬,情緒很平淡又沒有大的波動。

他曾獲獎800萬,是我國最年輕的院士,棄美回國的科學家


正是從那一刻起,讓更多人認識了他,記住了他,也讓我們深信付出終會有回報。邵峰能夠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恰恰與他不懈努力是分不開的。瞭解他的人都知道,邵峰從小就是學霸,高考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大應用化學專業。

1996年他從北大畢業後,又做出一項重大決定,就是放棄化學,到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攻讀生物專業,並於1999年取得了碩士學位。之後他又前往美國繼續深造,於2003年獲得了美國密歇根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接下來的兩年,他先後在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和哈佛大學的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而且他在美國求學期間,還在《細胞》和《科學》上各發表了1 篇論文,引起了很大反響。

他曾獲獎800萬,是我國最年輕的院士,棄美回國的科學家


邵峰學有所成以後,他完全可以像有些留學生那樣,選擇在美國發展,可他卻沒有那樣做,2005年,就在他決定回國工作的時候,許多朋友說他是不是瘋了。但他並沒有受此影響,他還是毅然決定棄美回國效力,因為他明白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回到祖國的邵峰,進入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工作,而此時北生所才剛剛成立兩年,正是起步階段,他也因此成為“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的首批研究員。主要研究病原細菌感染和宿主天然免疫防禦的分子機制,也就是細菌入侵與人體免疫系統反入侵的“戰爭”。2007年時,邵峰又做了一個大膽決定:調整研究方向,轉向人體的“反侵略戰爭”,探討人體免疫系統抵禦細菌的分子機制。

他曾獲獎800萬,是我國最年輕的院士,棄美回國的科學家


當邵峰面對記者採訪時說:“其實研究就像開採金礦,你要找到還未被開採的新礦,並義無反顧地深挖下去,直到能不斷挖出金子。”正是因為他擁有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才使他帶領的團隊捷報頻傳,取得諸多研究成果。從他回國到2018年底,他以通訊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頂級期刊發表了13篇論文,累計被同行引用8000多次。

當有人對邵峰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賀時,他又謙虛地說:“與前輩科學家相比,70後科研人員接受了良好的科研訓練,也擁有比較豐富的研究資源,不應該只滿足於拿個獎、評個優,而要力爭在國際舞臺上成為領跑者,引領所在的領域和學科發展。”

他曾獲獎800萬,是我國最年輕的院士,棄美回國的科學家


邵峰的話,讓我們深深的感覺到,進行科學研究應該是腳踏實地,耐得住寂寞,更應該心存對科學事業的熱愛和造福人類。不能成為榮譽和利益的奴隸。正如邵峰所言,科學家的心思一旦離開實驗室,就很難再回來了。

所以我們在佩服邵峰不忘初心,努力工作的同時,也為他選擇棄美回國,心繫國家大加讚賞。真正的科學家就應該有自由的思想,有創新的理念,有科學的精神,更有獨立的人格。我們為擁有這樣的科學家感到驕傲和自豪,更堅信在他們的帶動下,會有更多青年才俊成為國家棟梁之材,為我國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