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得而有乎——《知北遊》第五夜

【本經】

舜問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孫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強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譯文】

舜向丞請教說:“道可以獲得而據有嗎?”丞說:“你的身體都不是你所據有,你怎麼能獲得並佔有大道呢?”舜說:“我的身體不是由我所有,那誰會擁有我的身體呢?”丞說:“這是天地把形體託給了你;降生人世並非你所據有,這是天地給予的和順之氣凝積而成,性命也不是你所據有,這也是天地把和順之氣凝聚於你;即使是你的子孫也不是你所據有,這是天地所給予你的蛻變之形。所以,行走不知去哪裡,居處不知持守什麼,飲食不知什麼滋味;行走、居處和飲食都不過是天地之間氣的運動,又怎麼可以獲得並據有呢?”

這段話難免讀出消極的意味,“道可得而有乎”,這裡涉及到可知論與不可知論,道家一向認為世界是不可知的,所以丞極力向舜陳述道不可得的理由。但在這一點上我不能夠支持道家的觀點,我的認知中,世界是可知的,所以稱唯物,所以道家的不可之論,不去有很強好奇心的探索科學原理,只是停留在意識形態的思考,這也許也是李約瑟難題的答案。

最近孩子們在糾結選文還是選理,記得當時自己並沒有這樣的糾結,畢竟是被初中班主任認定的天生的文科生,所以沒有任何猶豫,讀文。其實哪兒那麼多糾結了,喜歡哪個選哪個,不太能夠理解他們的搖擺不定與小心翼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