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正安“新青校”如何巧破社會難題?

看正安“新青校”如何巧破社會難題?

看正安“新青校”如何巧破社會難題?

正安這塊熱土,歷來不缺自我創新,自我革命的能力。從黨建品牌“黨群連心戶”到“無中生有”的吉他產業,正安人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可謂千方百計。近來,在正安出現了一種新的農民學校,叫新時代鄉村青年農民學校,當地人都簡稱為新青校。可算是該縣在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方面又一次新的嘗試,有效破解大量農民工返鄉創業遇到的大量難題。

看正安“新青校”如何巧破社会难题?

正安縣新時代鄉村青年農民學校的起點同樣源於農民。2018年,應村裡群眾的要求,正安縣新州鎮老城村支部邀請縣、鄉農技專家到田間地頭指導群眾種植白茶,讓當地群眾收益頗豐,也讓村裡群眾白茶種植的熱情高漲,於是在該村形成了農技專家助力農業產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專家主動對點聯繫該村扶貧產業,精準匹配致富能人,形成了“導師制”的雛形。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正安縣發現這樣的精準定製的“導師制”,十分契合正安實際,再經過科學的研判和不斷的嘗試,第一所新時代鄉村青年農民學校在新州鎮老城村成立,隨著制度的不斷完善。正安縣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從單純的技術指導農業模式延展開來,形成了具有提供產業技術服務、發展青年農民黨員、培育村級後備人才,夯實基層戰鬥堡壘的多功能基層組織建設、管理的助推器。

年近40歲的張小勇,17歲就出去打工,當過車間主任、廠長等。有閱歷有想法,關鍵還有拼勁。2017年年初,張小勇放棄在外面的事業,回到家鄉新州鎮尖山子村,創立了匯綠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回鄉後,他被聘為農民導師,看準尖山子村的氣候特點,選擇了寒涼蔬菜項目。他帶領著村民種植500畝蔬菜,聯結了50戶貧困戶,去年人均分紅1000元。公司最初建立了200頭牛的標準化養殖基地,流轉了100餘畝土地,種植牧草。在項目啟動之初,他為村裡30戶精準扶貧戶及20多戶非貧困戶建立了經濟收入卡。

看正安“新青校”如何巧破社会难题?

正安縣鳳儀街道大堡村村民馮佑強這個種瓜群眾在西瓜上嚐到了甜頭:“真沒想到,光賣西瓜就收入1萬多元。多虧了村裡辦的‘新青校’,讓我學到了西瓜種植技術,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大堡村通過“導師工作制”的推行,加快產業發展,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實現“群眾有收入、集體能盈利”的雙贏局面。

“過去老百姓發展產業受到傳統的小農思想影響,思路打不開,不願嘗試新事物,通過‘農民學校’的開辦,群眾的思想越來越開放,全縣產業發展一片生機,產業革命勢頭正旺。”正安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琇感慨地說。即便是嚴寒的冬日,村民們都忙著在“產業教學基地”充電學習。

正安縣新時代鄉村青年農民學校,圍繞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著力當前的脫貧攻堅工作,按照政治素養好、帶富能力強、協調能力強“一好雙強”的標準,著力健全完善“選、育、管、用、帶”的“鏈條式”培養機制,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不斷為村級幹部隊伍充實新鮮血液、繼續後備力量,切實解決鄉村人才外流嚴重所導致的產業革命難以為繼、人才振興難以保障、基層自治難以實現等突出問題。

現在正安縣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成為了引領農村產業革命的重要載體、成為了鄉村人才培養的搖籃、成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抓手,為正安縣的脫貧攻堅、同步小康、鄉村振興、破解社會難題提供了強大的人才保障。

筆者瞭解到,截至目前,正安縣共打造新青校181間,聘用導師1387名,選拔農民學員2.7萬餘人,其中青年學員1.2萬餘人。推動20個鎮(鄉、街道)打造了213個黨建扶貧產業基地,充分吸引了青年農民返鄉創業潮。先後培訓農民13萬人次,培訓村級後備幹部1322名,帶動1277戶5026名貧困群眾穩定脫貧,有力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巧妙地破解了社會難題。

看正安“新青校”如何巧破社会难题?

文/圖:賈越峰 遵義雜誌社全媒體記者 楊韜

原標題:正安:“新青校”巧破社會難題

看正安“新青校”如何巧破社会难题?看正安“新青校”如何巧破社会难题?

主辦 : 中共正安縣委宣傳部

承辦 : 正安縣融媒體中心

監製:楊德波

總編:向發谷

審核 : 文 玲

編審 : 趙永章

看正安“新青校”如何巧破社会难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