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世界會心之樂

題目中的“會心”二字,我個人深有體會。小時候我們通過閱讀逐漸認識世界,讀到的東西在現實中得到印證,這是會心的感覺。到了如今的年齡,發現書本上呈現的恰好是自己經歷過、見識過的事情,也是一種會心。在每個年齡階段和閱讀階段,都有會心的感覺。這就是讀書的魅力。

閱讀打開世界的大門

首先,我和大家分享一部法國電影《與瑪格麗特共度的午後》。女主角瑪格麗特是一位95歲獨居在養老院的老人,她的房間很小,卻有半壁圖書。作為熱愛讀書的優雅老太太,瑪格麗特在95歲高齡仍保持著文藝女青年的狀態。她喜歡一邊在街心花園喂鴿子,一邊安靜地讀書。這吸引了男主角,他不識字,成長在單親家庭,曾經是一個非常自閉並且受人排斥的孩子。兩人相遇後建立了祖孫般的感情。

瑪格麗特引導男主角讀書、識字,帶領他通過閱讀來認識世界,同時,兩個人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待到瑪格麗特被兒子接走之後,男主角開著借來的卡車,把瑪格麗特“偷”了出來,他要與這位可愛的引路人共度餘生。這部電影很溫暖,表面含蓄,其中飽含深意。在我看來,這其實講的是天使與孩子的故事。男主角代表著對世界懵懂無知的孩子,女主角則代表著天使,幫他打開認識世界和接納世界的大門。詩會上,作為領讀者、閱讀推廣人,就彷彿是這樣的“天使”,引導那些並不像我們一樣熱愛閱讀或者暫時還沒發現閱讀之樂的人打開親近知識和智慧的這扇美好的大門。

電影中的這句話令人感慨:“當你開始從第一個字的懵懂而渴望去尋找更多的字為它做出解釋的時候,你會發現,每個字都會像那些拉著手的小人兒一樣,在你面前翩翩起舞,這個世界的秘密就在這舞蹈裡”。


閱讀與世界會心之樂

閱讀推廣人便是這樣一群跳舞的天使。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們通過男主角越來越熱愛生活、越來越嚮往文化學習並且收穫了越來越多的朋友這樣的轉變,看到閱讀真的能給人帶來更多的尊嚴、尊重,能使人內心飽滿,也因此結識更多朋友。

在我九歲時,父親送給了我一本線裝書,《爾雅》,他告訴我,這是我國第一部辭書。小時覺得這本書很枯燥,因此不愛讀。後來,在父親的啟發下,我開始慢慢試著讀。彼時父親帶著我從《爾雅》的目錄入手,我們發現,這本書每一個章節都以“釋”開頭,釋“親、宮、器、樂、天、地、丘、山、水……”父親對我說,可以從書中任何一個章節開始翻閱。這樣試著做下去,我發現自己獨愛“釋蟲”這一章,它有57個詞條,涉及87種解釋,又延續出來148個詞語。我第一次發現世界上的蟲這麼多,對蟲的解釋也如此多。我家還有一套帶有昆蟲插圖的《本草綱目》,那些昆蟲圖片非常精美,用其中的蟲對應《爾雅》中對蟲的解釋,非常有趣。


閱讀與世界會心之樂


閱讀與世界會心之樂


閱讀與世界會心之樂

這樣過了很多年,2013年,我已經在《北京》週刊工作,這一年我需要為我們編著的《國學擷要》寫序言,我才又一次翻開父親送給我的《爾雅》,這時候,我才算是真正理解了父親的用心良苦。就是這樣一本小書,它竟然可以引領人們觀察、關注、探究這個世界的許多秘密。也是在這個時候,我理解了父親曾說的話:“這個世界的豐富是超過你想象的,而中國的古人已經為你描繪了這個世界,你只需要去看、去讀、去領會,哪兒有比這更‘便宜’的事?”我們今天總是說,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快樂與喜悅與金錢無關,但是,回顧我個人的讀書生涯,我堅定地認為,生命的快樂和喜悅一定與讀過多少好書有關。我們生命的寬度有限,閱讀可以讓這寬度趨於無限;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有侷限,閱讀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幫我們打破這些侷限,讓世界的大門洞開。

閱讀點亮日常的思考

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會有各式各樣的困惑,不同的年齡,又會產生新的不解。當身邊的人無法幫助我們,或者我們不好意思、不願意找他人來尋求幫助的時候,我們會嘗試從書中尋找答案。在某種意義上,書能幫助我們理解世界,也可以藉助我們看到他人面臨類似困難時的解決方案。我上中學時老師推薦讀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說這本書可以解決迷茫青春的一切困難,甚至能解答考不上大學怎麼辦。在我們參加高考那一年,大學的錄取比例是1∶7,競爭非常激烈,我和我的同學們的前途都充滿了不確定性。通過閱讀保爾的故事,我獲得了力量,也學會了平靜思考,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成功的路不止一條”,明白了沒必要按照別人規定的路規劃自己的人生,而成為對社會有用並且能快樂生活的人就很好。在當時,這種閱讀的感覺非常“治癒”。這些年,很多文學評論家認為這本書在浩如煙海的俄羅斯文學中不算是經典,但是對我個人來說,在我的青春時代,這本書對我的激勵,至今仍然是美好的記憶。


閱讀與世界會心之樂

再舉一個例子,進入中年後,我也有過關於“減肥”的困惑。相信很多和我一樣的中年女性都曾經有過對自己身材的不滿意。這時候我遇到了《卡路里與束身衣》這本書。通過這本書,我收穫了一個健康的觀念:真正的健康之道是來自於對身體的尊重、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和大自然本身的尊重


閱讀與世界會心之樂

書會為我們解決困惑,安定心靈,是我們最好的朋友。下面一段話是關於疾病和死亡的思考。

“在漫長的時間裡,人們對於這個時刻都沒有任何的決定權。生命停止,是因為機體受傷、病變或者衰竭,不再運作。可是在今天,憑藉著助活的儀器,我們知道如何幫助一具機體運轉,而不管其他,如此地持續數天、數月、數年……正是這樣的一種事實狀況,迫使我們提出一個雖然尷尬卻必須正視的問題;從哪一刻開始,應該中止幫助一具受傷、病變或者衰竭的機體運作?

從哪一刻開始,應該卸除呼吸機或者人造血管?”

年近五十的時候,我開始思考疾病和死亡,這是個上有老下有小的辛苦的年紀,很多家庭都面臨家中老人需要使用呼吸機等助活工具幫助才存活的狀態。這真的是必要的嗎?一個靠助活工具存活的生命體,還有生活質量和精神質量可言嗎?帶著這樣的問題,我讀了《我不是殺人犯》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醫生肖索依博士,他探討的是關於安樂死的問題,2003年他主持了法國第一例安樂死,這件事掀起軒然大波,甚至驚動了總理希拉剋。肖索依醫生在這本書裡詳細、完整記錄了這件事情。

閱讀與世界會心之樂

一位23歲的年輕人在回家的路上發生車禍,受傷嚴重到沒有任何行動能力,但是意識尚在。如果靠機器維持生命體徵的話,存活20年沒有問題。九個月後,他的右手拇指恢復到能微微動一下,依靠微弱的手指點動,他寫成了一封信,對母親說不想這樣活著。他的母親試圖親手為他結束生命,但他又被搶救成功。這件事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法國很多人來聲援和支持他,並且要求出臺相關法律。這個孩子繼續存活了三年,最終由肖索依醫生親手執行了為他終止治療、結束生命,對此,當時的媒體和肖索依博士的同行有抨擊也有支持。在這件事的五年後,法國才有了安樂死的相關法規,此後這些年,相繼有28個人因此受益,這也意味著有28個家庭得到解脫。

每個人在生活和成長中都會面臨諸多問題,無助的時候,我們可以詢問書本。回想這些年來我閱讀的感覺,像是走進一個有無數鏡子的房間,走進去,從一面面鏡子前面走過,最終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一款。面對這面鏡子,能照見自己的無知和困惑,也能找到和自己一樣的人。從讀者的視角觀察他人的人生經歷,看到的是這個人生活的邏輯。年輕的時候,以為讀懂了書就能讀懂人生,現在,我不這樣認為了,我想,讀不懂人生的人,也同樣讀不懂書。

閱讀,發現特別的朋友圈

書也是有生命的,發現書的朋友圈也就是閱讀的過程,像是在尋寶。我想以這首詩為例。

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仔細閱讀這首詩,其實包含著很多不甚瞭解的知識點。

高適與董大分別,董大是誰呢?董大即是董庭蘭,開元天寶年間的著名音樂家,擅長古琴。如今提到古琴人們可能會想到“廣陵散”“高山流水”。

然而我們真的瞭解古琴嗎?關於古琴,有很多有趣的知識點。歷史最悠久的古琴的長度是三尺六寸五分,因為一年有365天,這是古人在古琴中埋藏的時間密碼。古琴的底是平的,而身形是弧形的,對應天圓地方。古琴最初是五絃琴,周文王為了紀念自己的兒子,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紂時又加了一根弦,才成為今日的七絃琴。這就是從別董大這首詩中引申到古琴的知識。


閱讀與世界會心之樂

唐琴“九霄環佩” 現藏故宮博物院藏


閱讀與世界會心之樂

王世襄舊藏鳳嗉式古琴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讀到這裡我們也可以繼續思考為什麼前路無知己?因為董庭蘭之前投靠的人失敗了,只好離開宮廷樂師的職位。高適這時候也正是鬱郁不得志,兩人在商丘相遇,一對有才華的朋友相互鼓勵。於是我們理解了,這句詩高適何嘗不是在說自己。

從這首詩中知道了董大,認識了古琴,又回到了詩人本身。再深究下去,我們會發現,高適甚至在安史之亂之後救過李白的命……通過這些拓展找到了這首詩的“朋友圈”,也擴展了閱讀的範圍。我想,作為領讀者,我們完全可以讓正在逐漸愛上閱讀的人感受到讀書是一件很好玩兒的事,因為我們可以在這短短的文本中找到更大的人文世界。

還有一種閱讀體驗來自“帶著書去旅行”。今年夏天,我去了日本的靜岡,出發之前,我就在期待,一定要去一次伊豆,因為上中學的時候我看過川端康成的小說《伊豆的舞女》。我還記得的書中是這樣描寫的。


閱讀與世界會心之樂

那年我二十歲,頭戴高等學校的制帽,身穿藏青碎白花紋上衣和裙褲,肩挎一個學生書包。我獨自到伊豆旅行,已是第四天了。在修善寺溫泉歇了一宿,在湯島溫泉住了兩夜,然後等著高齒木屐爬上了天城山。重疊的山巒,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一派秋色,實在讓人目不暇接。

帶著這樣的期待和精心的準備,到達伊豆著名的修善寺,踏上我喜歡的作家川端康成走過的路,真的感覺很幸運,也再次體會了會心之樂。下山的時候,我去了菊屋,那裡曾是我喜歡的另一位作家夏目漱石的故居之一,在那裡我能對照著我讀過的夏目漱石的書,找到他生活的痕跡,這又是一種閱讀帶來的幸運和快樂。“帶著書去旅行”,讓我們意識到,讀過的書越多越豐富,會發現很多地方是書帶著我們走,走得更深,更富有人文色彩。同時,我們也會因此發現,書和我們生活的環境與足跡,形成了又一個獨特的朋友圈。

最後,我想說,書的朋友圈是整個世界,透過這個朋友圈,可以看見天地之闊達、眾生之紛繁、個體之渺小。閱讀,正是幫助人們實現對宇宙萬物、對社會人生、對心靈秘境的探索與發現。這也正是我們所有領讀者接下來努力要做的事情。

作者安頓系《北京》週刊執行副主編、中國女性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